(圖片來源:東方 IC)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一則鼓勵回鄉養老的政策文件讓沉寂已久的養老市場迎來了一陣波瀾。
曾經,回鄉養老是許多異地打拼人群尤其是農民工的歸宿。因爲城市生活成本較高等原因,老家一塊田、一棟房子和一定積蓄成爲他們晚年生活重要的支撐基礎。
而此次針對的人群出現了進一步細化。7 月 28 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 我的家鄉我建設 " 活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 " 方案 ")提出鼓勵引導退休幹部、退休教師、退休醫生、退休技術人員等回鄉定居。
回溯來看,鼓勵回鄉養老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衆面前。2021 年 2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就提出建立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吸引城鄉人才留在農村。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也提出 " 鼓勵城市離退人員回鄉養老,同時促進鄉村振興。"
隻是,在離退人員發揮鄉村振興作用的另一面,他們自身的養老現狀也值得關注。當前,市場的一種普遍觀點是養老服務格局應呈 "973" 模式,即在養老機構中養老的老人數占 3%,社區居家養老爲 7%,家庭養老爲 90%。其中延伸出來的問題便是,如何滿足離退人員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在經濟觀察報多方采訪中,也能發現養老驿站、養老機構在大量二線及以下城市的鄉村地區面臨覆蓋率較低的局面。并且,養老護理等方面的不足也成爲大量人群回鄉養老的制約條件。
鼓勵退休人才回鄉的初衷
2015 年,從政府部門退休後,陳台就回到重慶老家開始與朋友合夥做農旅莊園。
在他的設想中,一方面能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從事柑橘種植和農旅莊園的管理;另一方面,如果莊園能實現可持續化運營,自己也能在鄉村安度晚年。
通過土地流轉,8 年投資運營下來,占地 200 餘畝的莊園從荒地變成了涵蓋柑橘葡萄采摘、垂釣、餐飲娛樂爲一體的休閑旅遊農業莊園。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發現在鄉村發展 " 旅遊 + 種植 " 産業并不容易。其中關鍵一項因素就是缺乏足夠的勞動力——雖然莊園日常維護可以依靠于周邊的中老年村民,但每到梳果和采摘季,他和其他周邊農旅莊園運營者都需要從四川勞務輸出大縣專門用大巴車運輸勞動力來當地。
陳台表示:" 因爲我們用工有比較明顯的季節性起伏,所以比較難留下年輕人在當地工作。爲此隻能在用工高峰期以 150-200 元 / 天的成本從外地雇傭勞動力。"
與此同時,陳台感歎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在鄉村還是缺乏。他說,周邊莊園也有種植葡萄、火龍果等水果的莊園,遇上病蟲害或者天氣異常,就十分需要專業性人才指導如何采取相對應的舉措。同時,優質農産品如何去推廣、如何吸引更多遊客等方面也都需要專業人員。
現在,陳台的莊園果蔬種植和莊園餐飲服務成爲其最大的收入來源,企業還在探索露營甚至老年人康養等更多創收方式。
近幾年,随着鄉村振興的進一步深化,這樣的案例在全國多地越來越被重視。2022 年 4 月,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 1100 多萬。經綜合測算,一個返鄉創業項目,平均可吸納 6 到 7 個農民穩定就業,17 個靈活就業。
2019 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就提出,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發展,成爲公職人員、科教文衛等領域專家,這些人在城市退休後,他們的智慧與經驗無法被充分利用,客觀上形成了資源的浪費,但現實又使這些人很難回到農村。
爲了吸引更多的退休人員 " 返鄉養老 ",各地也在積極出謀劃策。
例如,此次《方案》就明确,要持續優化政策環境,穩定政策預期,活化農村土地、生态、文化等資源要素,打通回鄉堵點,引導好、服務好、保護好人才、資金、技術下鄉的積極性。
地方層面,2023 年 1 月 1 日開始實施的《湖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就提出,要建立各類人才返鄉、入鄉激勵機制,鼓勵退休公職人員回鄉村服務。2023 年 6 月 1 日開始施行的《陝西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也提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各類人才返鄉、入鄉激勵機制,支持教育、科技、文化旅遊、醫療衛生等方面的人才返鄉下鄉服務鄉村振興事業,鼓勵退休公職人員等回鄉村服務。
養老等短闆仍需解決
幾年前,陳台也有過在莊園裏開一家養老機構的想法,但成本測算以及對于入住老人數的預估打消了他的念頭。
他說,政策層面在鼓勵養老機構的建設發展,田園養老 + 休閑旅遊聽起來也确實讓人心動。" 但從實際運營看,周邊居民因爲觀念和收入水平,大概率不會來入住;養老機構的環境優勢能否吸引城區老人過來養老具有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現在更多是發展面向中青年的露營、餐飲服務。"
在陳台的設想中,再過十餘年,當行動不便時,自己也不會麻煩兒女,而是會再次回到城區的養老機構進行養老。
這不是陳台一個人的煩惱。當離退休人才回鄉發揮餘熱後,如何滿足他們養老等各方面需求便是一項關鍵命題。
在最爲關注的居住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九條規定 "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農民集體所有 "。8 月 14 日,湖北省農業農村廳答複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釋妙量、譚遠春委員關于鼓勵城市退休人員 " 返鄉養老 " 的建議稱,城市退休人員可以繼承和租賃農村的房屋,鼓勵與村民合作建房,但不能買賣或繼承宅基地。
随着回鄉人員年齡的進一步上漲,鄉村地區養老服務設施缺乏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一位在北京擁有多家養老機構的負責人張深表示,自己也曾在北京周邊區縣嘗試開設過養老驿站,但因爲居民居住較爲分散,當護理員爲老人提供上門護理、助浴等服務時,面臨時間、交通成本高的難題。很多時候,半天隻能服務一位老人。并且老人的養老需求量也相比于城區較少,收支不平衡壓力下,養老驿站最終隻能關停。
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和城鎮區域養老機構數量有着明顯差異。2020 年 11 月,全國農村養老服務推進會議上公布的數據顯示,農村地區已有養老機構 2 萬多家,養老床位 194 萬多張。作爲對比,截至 2020 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 32.9 萬個、床位 821 萬張。
7 月 26 日,河南民政廳廳長餘廣慶就提到,通過調研發現,河南省農村養老服務還存在公辦養老機構開放率低、農村養老産業活力不足等問題。下一步,将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闆,構建更加完善的農村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爲解決回鄉養老人群的後顧之憂,養老方面的政策也早有布局。2019 年發布的《" 十四五 " 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完善兜底性養老,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 1 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爲主的縣級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基本形成縣、鄉、村三級農村養老服務兜底保障網絡。
并且,多地還在積極推動農村地區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如 2022 年江蘇民政廳發布的《關于推動農村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提出深化農村地區醫養協作機制,加強農村醫養結合設施建設等舉措。包括對于不具備醫療機構設置條件的農村養老機構,鼓勵其與周邊鄉鎮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采取簽約合作、托管運營等形式,建立合作關系,滿足老年人基本醫療護理需求等。
張深表示,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養老機構數量差異背後,關鍵還是鄉村養老機構面臨入住率較低的難題,導緻投資者去鄉村開辦養老機構的意願較低。當然,如果更多擁有較高收入水平的離退休人員回鄉,必然能催生更多的養老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鄉村養老機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