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藍字 " 鋅刻度 "關注我哦~
每日一篇科技财經深度調查
走進商業背後的故事
實力決定下限,賽道決定上限
撰文/陳鄧新
編輯/高 智
官宣造車 32 個月之後,小米汽車拿到了 " 準生證 "。
2023 年 11 月 15 日,工信部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産企業及産品公告》(第 377 批),揭開了小米汽車第一款車型 SU7 的神秘面紗,共分爲兩款産品,形成了高低配。
而多家主流媒體相繼報道,小米汽車工廠目前已生産了數十輛,2023 年 12 月就要開始批量生産,2024 年 2 月就要上市開賣。
這意味着,小米汽車距離消費者越來越近了。
眼下,不乏對小米汽車的擔憂之聲,資本市場爲何并不在意?小米汽車姗姗來遲,卻還不算晚?擁抱年輕人,小米汽車到底要怎麽出牌?
圍觀者擔憂,資本市場樂觀
毋庸置疑,小米汽車成爲互聯網熱議的焦點。
随着小米汽車的參數、外觀、配置等正式亮相," 小米汽車來晚了 " 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度浮出水面。
外界的謹慎,并非毫無道理。
一方面,官方并未回避這個敏感的話題。
小米集團董事長兼 CEO 雷軍坦承," 汽車行業複雜度之高、投入之大、周期之長、容錯率之低,目前業内的主流選手比我們早出發至少 6 年,作爲一個後來者,我們必須保持謙遜,保持敬畏,全力追趕,才能勝出。"
另外一方面,淘汰賽愈發激烈。
2019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拉開了淘汰賽的序幕,一大批初創車企因爲資金鏈斷裂不得不倒閉,到了 2023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場(編者注:地方補貼跟進,但無統一标準),又有一批玩家倒下。
據 " 汽車服務世界 " 不完全統計,近 5 年超 400 家新能源車企倒閉,其中不乏威馬、愛馳、知豆等 " 網紅 " 車企暴雷。
與互聯網的喧嚣不同,資本市場對小米汽車更爲樂觀。
譬如,高盛于 2022 年年初給予小米造車 340 億元的估值,2023 年又多次上調小米集團的目标價,從 13.2 港元增至 16.3 港元,并将評級由 " 中性 " 上調至 " 買入 ",而對于汽車業務的看好,是高盛上調小米集團目标價與評級的重要依據之一。
與此同時,投資者也用真金白銀投票。
截至 2023 年 11 月 17 日,小米集團的年度漲幅爲 45.70%,同期恒生指數的年度漲幅爲 -11.76%,市值上漲了近 2000 億港元。
小米集團市值變化
而 A 股的小米概念闆塊,也不遑多讓。
據同花順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11 月 16 日,小米概念闆塊 10 天 8 次上 " 同花順熱榜 ",年度漲幅爲 27.95%。
不難看出,小米集團以及概念股的漲幅,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其造車前景的預期。
後發優勢,也是一種優勢
兩極分化的背後,則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是看重問題的難度,還是尋思解決問題。
一名私募人士告訴鋅刻度:" 市場有句老話,悲觀者永遠正确,樂觀者永遠前行。小米汽車來遲了,起跑線都不一樣了,但還不算晚,還有後來居上的可能,要知道後發優勢也是一種優勢。"
上述私募人士進一步指出,資本市場之所以樂觀有三個方面的考量。
首先,增量市場不乏機會。
新能源汽車雖然進入了淘汰賽,但整體來看依然是一個生機盎然的增量市場,而非你死我活的存量市場,更不是心灰意冷的縮量市場。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 年 1 月至 10 月,新能源汽車産銷累計爲 735.2 萬輛和 728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33.9% 和 37.8%,市場占有率達到 30.4%。
這意味着,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蠶食遠遠沒有結束,小米汽車的想象空間還很大。
畢竟,實力決定下限,賽道決定上限。
對此,中信證券近期表示:" 在價格帶方面,我們認爲,在 25 萬元 ~40 萬元價格區間,新能源車滲透率較高但車型較少;在 25 萬元以下價格區間,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15 萬元 ~40 萬元的價格區間對于後來者仍然存在顯著機會。"
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蠶食遠遠沒有結束
其次,直接對标第一陣營。
當下 ,軟件定義汽車已成爲行業的共識,推動汽車從 " 智障時代 " 走向 " 智能時代 "。
雖然一直在場外 " 熱身 ",但小米汽車并非扮演圍觀者的角色,而是實質參與了競争。
雷軍于 2022 年 8 月公開表示:" 小米自動駕駛要采用全棧自研算法,全力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目前已組建 500 人規模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首期投入 33 億元研發費用,目标是 2024 年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
此外,小米發布了澎湃 OS,進入 " 人車家全生态 " 戰略。
據公開資料顯示,每一個設備都是一個孤島,每一個設備上運行着各自的 APP,每一個 APP 也隻能使用這個設備上帶來的硬件能力,但在澎湃 OS 的跨端互聯框架下,所有設備可以實現動态實時組網的。
簡而言之,小米汽車可以進行智能生态圈的比拼與較量,不再是孤軍奮戰。
再次,可以少走彎路。
先入者披荊斬棘,難免一路坎坷,而後入者雖然遲了,但也可以吸取相關的經驗教訓,增加了避坑的概率,從而少走彎路。
譬如,新能源汽車的勝負手是電動化還是智能化,增程式汽車到底是異類還是國潮,平替 BBA 是偶然還是必然……
再譬如,蔚來爲了提升品牌形象,浪費了過多的資源,沒有集中精力先解決主要矛盾,從而出現了後繼乏力的棘手問題。
征服年輕人,一個不容回避的挑戰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車雖然擁有後發優勢,也不能高枕無憂。
小米手機起于年輕人,并以此爲基本盤擴張," 年輕人的第一台手機 "" 年輕人的第一台平闆 "" 年輕人的第一台電視 " 年輕人的第一台冰箱 " 年輕人的第一台兩輪平衡車 " ……
自然而然," 年輕人的第一台電車 " 成爲小米汽車無可争議的标簽。
問題在于,汽車擁有高價值、低頻率、長周期的屬性,與手機、平闆、電視、冰箱、平衡車等大爲不同,更低的容錯率或令年輕人謹慎。
據《2023 年輕用戶汽車消費洞察報告》顯示,年輕群體正在成爲汽車興趣用戶的主力人群,在購車目的方面,"90 後 " 更考慮上下班通勤、家人出行、接送孩子等家庭用車場景,"00 後 " 則更考慮休閑娛樂、情侶使用;購車考慮的核心因素中,"90 後 " 更考慮安全、動力性、空間、品牌,"00 後 " 更考慮舒适性、成本等。
那麽,如何讨好年輕人,成爲小米汽車不容回避的挑戰。
小米 SU7 直面特斯拉 Model 3、智界 S7、小鵬 P7、蔚來 ET5 等強勁的對手,怎麽定價才是最優選,考驗着雷軍的智慧。
圖源:《2023 年輕用戶汽車消費洞察報告》
一邊,不能定價過低,"9.9 萬元,讓大佬們睡不着覺 " 這種純屬戲言,極緻性價比的底色不是低價,更不是廉價,而是質高品優,再疊加價格相對實惠,畢竟論親民誰也幹不過五菱宏光;另外一邊,定價既要讓優秀的同行 " 如鲠在喉 ",也要爲品牌的高端化預留空間,便于後續的國産替代。
一名業内人士告訴鋅刻度:" 現在的碳酸锂價格僅有巅峰時期的四分之一,動力電池更便宜了,小米汽車沒有曆史包袱,是有讓利空間的。"
上述業内人士進一步指出,市場上瞄準年輕人的選手委實不少,顔值、價格、性能很重要,但更爲重要的是重新定義年輕人," 理想用‘奶爸’重新定義了‘家用’,華爲用‘安全’重新定義了‘智駕’,雙雙開辟新的細分市場。"
一言以蔽之,能否打造年輕人的細分市場,決定了小米汽車能走得有多遠,也決定了雷軍曆史地位的最終高度。
" 小米汽車将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願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爲小米汽車而戰。" 雷軍曾如是說。
總而言之,小米汽車要殺出重圍,不但要榨幹後發優勢,還要全力延展生态圈,更要占領年輕人的心智,如此才可以尋求差異化競争力。
那麽,小米汽車的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