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邦(ID:ichuangyebang)原創
作者丨王藝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理想汽車官方微博
按市值計算,理想汽車已是中國第二大車企,僅次于比亞迪。
目前,理想汽車的市值約 2500 億,不僅超過了長城(約 2100 億)、上汽(約 1600 億)等老牌車企,更把蔚來(約 1100 億)、小鵬(約 700 億)等曾經的同體量對手遠遠甩在了身後。
從銷售角度,理想汽車 6 月的交付量超過 3 萬輛,連續數月超過了蔚來和小鵬的交付量總和。
作爲理想汽車的掌舵人,李想在外界眼中是 " 李廠長 "、是 " 微博之王 ",是 " 超級産品經理 " ……
但或許是年代久遠,亦或現在的光環過于耀眼,李想身上的另一個标簽,最近已經很少被提及了:前媒體人。
泡泡網成立于 2000 年,李斌的易車網也在同年成立。在這之前,幾大門戶相繼成立;在這之後,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陸續誕生。
在這一衆内容平台的創業者中,親自寫稿,主管内容的李想顯得尤爲特殊。
李想的前媒體人身份,也許是解釋如今理想汽車成功的另一把鑰匙。
如假包換的媒體人
高中時,據李想自述," 我就按市面上最流行的文章風格寫,怎麽選電腦、選顯示卡的,寫這樣的東西。當時比較幸運,我投的第一篇文章,被《電腦商情報》全文刊發,占了一個整版,而且基本上沒改。那是我在高一的時候第一筆收入,大概 600 塊錢。後來我不停地寫稿,寫了非常多。"
2000 年,放棄高考的李想成立了泡泡網的前身:顯卡之家。當時李想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查資料,五點多寫好文章,上學前更新好網站,放學後就跑電腦城,跟熟悉的商家借用最新的産品評測,繼續寫文章。
之後是汽車之家的時代。
汽車之家成立之初,李想給内容團隊定下了三個規矩:勤發文、快發稿、跑現場。
勤發文,指的是汽車之家每天必須要有固定數量的文章更新;快發稿,指的是記者參加的活動或事件報道,24 小時内必須發布;跑現場,指的是每篇關于車的報道中必須有現場車輛的實拍圖,要讓觀衆第一時間看到車輛的外觀及配置信息。
" 當時所有的汽車網站,沒有幾個網站拍真實圖片,他們都用的廠商官方圖片。這個官方圖片是什麽感覺?就跟你去相親,看到的全是 PS 的照片。所以當時我們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每人一個數碼相機,去 4S 店裏,對着這些車拍照片,把車按照人的習慣分類,按照外形、内飾、座椅、還有其他每個細節,角度都固定,一個車所有的角度,從哪個角度拍的,都是固定的。"
李想對内容的把控有多細?
在汽車之家工作過的人士表示,有一次一位編輯在發稿的時候将 " 一汽 - 大衆 " 寫成了 " 一汽大衆 ",少了中間的一橫,李想發現後罰了該編輯 1000 塊錢。" 這也說明了李想對内容有多麽認真,他真的是每一篇都看的 ",該人士說。
自己上手寫稿、親自培訓寫稿套路、管理編輯隊伍,李想曾經是如假包換的媒體人。
車評界 " 祖師爺 "
有一個媒體人出身的老闆,讓理想汽車占盡了便宜。
買車終究不是買菜,人們在買車前,通常要看看那些 " 懂車的人 " 怎麽說。
汽車媒體對普通人購車決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群邑智庫與易車網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汽車垂直媒體作爲最大的線上汽車營銷信息承載媒介,成爲消費者首選的線上渠道,并覆蓋包括需求導入期、預購明确期、臨近決策期在内的汽車消費全決策周期,在消費者購車決策營銷中貢獻率最大。
目前,主流的汽車垂直媒體主要是懂車帝、易車網、汽車之家。
但與其他類型的垂直媒體不同,汽車媒體的内容主要來自各個車評人或車評工作室,媒體自己制作的内容占比很低(汽車之家曾經很高,現在也已很低)。汽車類媒體,更多充當的是信息分發和内容生态建設的角色。
如果拿電商來類比,就是大部分商品都來自第三方賣家,而非自營。
車評行業爲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
第一,車評類内容高度依賴車評人,必須有真人露臉上鏡。
比如評測車的空間大小,如果隻看參數,并不直觀,也很無趣。但如果是車評人直接坐到車裏,讓你看到腿部空間有幾拳幾指,座椅最多能放倒多少角度,會直觀很多。
第二,車評人出去單幹很容易,幾乎零成本。
車評人内容做的好,用戶記住的都是這個人,而不是其所在的平台。如果選擇單幹,粉絲基礎、客戶資源都是現成的,還不需要再跟老闆分錢。單幹後的工作内容和以前基本一緻,需要的無非就是注冊個公司,新買一些設備。
因此,做出點名氣的車評人基本都會選擇自己單幹。
這樣的循環,或者說 " 分裂 ",還會一直持續下去。但如果向前追溯,毫無疑問,中國車評行業的 " 起源 " 是李想,以及他的汽車之家。
雖然年代久遠很難考證,但一般認爲,中國第一個現在語境下的車評人是楊力。
楊力外号胖哥,在車 168 工作時開始做車評。車 168 與汽車之家合并後,楊力繼續在汽車之家做車評。目前是《胖哥選車》的主理人。
作爲汽車之家的創始員工,曾經的汽車之家總編輯,現在老司機汽車的創始人,外号 " 大寶劍 "、" 大老師 " 的韓路名氣最大。目前,韓路在微博上的粉絲超過 680 萬。
陳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 二環十三郎 ",曾在擁堵的北京二環路上,創下 13 分鍾跑完 32.7 公裏全程的 " 神迹 "。
陳震最早在車 168 工作,合并後進入汽車之家做車評節目,現在是《蘿蔔報告》的主理人。
而他們共同的老闆:李想,完全可以被認爲是中國車評界的" 祖師爺 "。
作爲曾經中國最成功的汽車内容平台,汽車之家毫無意外的,給車評行業輸送了最多的人才。車評界的 " 節點 " 型人物大多出自汽車之家。
李想和他的理想汽車,對于車評行業的 " 滲透 " 有多 " 恐怖 "?
參看新浪微博的汽車行業 V 影響力榜(統計周期爲 2023 年 6 月 12-18 日),在排名前 20 的大 V 中,韓路、陳震、陝勇(微博名 @二師兄)、楊力曾經在汽車之家工作。
新浪微博汽車行業 V 影響力榜
《蘿蔔報告》是前汽車之家員工陳震旗下的節目。
張小娴(微博名 @小娴一米八)曾經在理想汽車,以及韓路創立的老司機汽車工作。
@逗鬥車 的主理人是汽車之家早期員工胡永平。
42 号車庫的創始員工趙哲倫目前在理想汽車工作,原汽車之家 CEO 秦緻是 42 号車庫的早期投資人。
當然,還有李想本人。
除此之外,出自汽車之家的知名車評人還包括闫闖、胡正陽、洪琦等人。
李想和他的理想汽車,對于車評人圈子的 " 滲透 " 可以說是 " 無孔不入 "。
比數量更高一個維度的是,在汽車之家負責内容的李想,和他衆多的 " 門徒 " 一起,在車評行業掌握了超然的話語權,事實上壟斷了對 " 什麽是好車 " 的定義權。
在車評節目中,除了馬力,軸距,長寬高,零百加速等極少數可以量化和直接對比的數據外,對車的評價其實非常主觀,全看車評人。
比如什麽叫車身修長?什麽叫比例和諧?什麽叫 " 前臉兇悍 "?什麽叫座椅舒适?多硬、多軟才叫舒适?什麽叫刹車硬?刹車的腳程多深、多淺才叫刹車硬?什麽叫行李箱空間大?要放下幾個行李箱才叫空間大?爲什麽後備箱要有一個挂鈎才算爲用戶着想?這真的是普羅大衆的真實需求嗎?爲什麽儀表台要用軟性材料覆蓋才叫 " 用料厚道 "?有多少人會實際碰觸到這個區域?
完全可以說,現在語境下的車評内容,是早期的汽車之家,也就是李想本人定義的。
李想親手帶出來的,以及那些再二次 " 分裂 " 出去的車評人,共享着一套相同的話語體系和評判标準,以及背後的思維邏輯、生活方式,乃至審美和價值觀。
這些車評人去評測理想汽車,等于是曾經給李想打工的車評人,用李想定義出來的話語體系和評判标準,去評測李想造出來的車。
這是最高級的 " 充值 "。
開辟第二戰場
作爲泡泡網的創始人,數碼領域也是李想的 " 主場 "。
理想汽車在營銷上開辟了第二戰場。
東證期貨研究報告顯示,2021 年以來,全球智能手機、平闆電腦和 PC 的出貨量和增速均呈下滑趨勢。
全球數碼 3C 産品出貨量及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IDC,東證期貨
廠商營收下降,數碼博主的收入也大不如前。而新能源汽車廠商的預算還是相當充足的。
因此,不少數碼博主在尋求轉型的出路。看到了這一趨勢,且對數碼領域輕車熟路的理想汽車,也就順勢充當了數碼博主 " 跨界恰飯 " 的引路人。
數碼博主的粉絲數非常可觀,與理想汽車的目标用戶群體高度重合,且能從與傳統汽車博主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評測車輛。
在數碼博主的高強度内容輸出和理想汽車的場景化營銷下,理想汽車在社交媒體上更多的讨論集中在了使用體驗層面,比如車機的交互系統,車内大屏幕的使用體驗等,這類内容更适合數碼博主去表達。
數碼博主更關鍵的 " 核心競争力 " 是:便宜。
相比于汽車博主動辄 XX 萬的報價,處在轉型期的數碼博主的報價相對低廉,爲理想節省了大把營銷預算。
于是,我們看到 2021 年的社交媒體上,數碼博主們忙着評測理想 ONE;2022 下半年到 2023 年初,L9、L8、L7 相繼發布後,又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陣理想汽車的風潮。@鍾文澤、@Blood 旌旗、@兔撕機、@那岩、@肉呆大魔王等頭部數碼博主幾乎人手一輛理想汽車。
在投放數碼博主的過程中,@硬哥 發揮了巨大作用。
@硬哥 本名孫敏傑,其微博介紹是 " 前泡泡網硬件群組總監 ",在微博上有着 104.8 萬粉絲,是名副其實的數碼大 V 。理想汽車之所以在數碼圈如魚得水,離不開他的牽線搭橋。
硬哥在大學時期就是一個狂熱的硬件愛好者,經常去驅動之家的論壇與廣大電腦愛好者交流經驗,還成爲了當時廠商闆塊的版主。
2004 年進入泡泡網工作,成爲了泡泡網的硬件測評編輯,同時主導成立了泡泡網的原創欄目《硬件學堂》,經常科普硬件知識、回答裝機問題,很快便積累了大量粉絲," 硬哥 " 也因此得名。
後來硬哥從泡泡網離職去了汽車之家,《硬件學堂》也交由其他同事打理,但通過《硬件學堂》積累的粉絲卻隻增不減,@硬哥 這一賬号也成爲了數碼領域的頭部博主。
硬哥是李想的堅定追随者,其職業履曆與李想高度綁定。李想每創辦一家公司,硬哥就第一時間跟過去工作,從泡泡網到汽車之家,再到現在的理想汽車公關部社交媒體總監,即使早已靠投資比特币财務自由,但硬哥仍然兢兢業業、樂此不疲地在李想的公司上着班。
據科技博主 @DannyData 小丹尼 介紹,硬哥在出任理想社交媒體總監後,極力推動理想與數碼博主之間的合作,經常邀請他們參加理想的活動,給他們提供試駕機會等。
數碼博主 @Blood 旌旗 表示," 理想在我們這群人沒站穩腳跟的時候,一直給予各種幫助,比如大批量借車、給參加發布會的機會、解疑解惑……幫助其他圈子的博主做好汽車内容,完成從零到一的原始内容積累。"
Blood 旌旗談理想汽車
硬哥自己也經常在微博上與各大數碼博主互動,維護與他們的關系。請他們用自己的工卡吃頓飯、在博主的最新博文下留言等都是常見操作。
硬哥與數碼博主互動
全平台、全領域達人矩陣
除了數碼博主,理想還在多個領域開花,在各個平台投放了爲數衆多的時尚博主、生活博主、攝影博主、露營博主、旅遊博主、母嬰博主等。
隻要這一博主的内容中有能和理想汽車發生關聯的場景,其粉絲與理想汽車的目标用戶群體吻合,理想汽車都沒有放過。
在微博上,李想本人就轉發過露營博主 @康樂,旅遊博主 @我是李政霖啊的微博,微博的内容中都出現了理想汽車。
在小紅書上,理想汽車更是全面開花,全領域覆蓋。
理想在小紅書投放的博主們
創業邦通過千瓜數據分析了理想汽車在小紅書的投放矩陣。在理想汽車近一個月投放的知名 KOL、頭部達人、腰部達人、初級達人、素人中前三名的博主中,幾乎沒有汽車博主,反而都是生活、時尚類的博主:哈禮鹿呀是寵物博主;子時當歸是生活博主;王燦是杜淳的老婆,也是一名護膚博主;SQ 的小日常是拍攝家庭類段子的搞笑博主;辛德瑞拉是記錄和明星談戀愛日常的藝人助理……除了科技數碼類自媒體差評君,這裏面幾乎沒有一個和汽車有關系。
圖片來源:千瓜數據 - 理想汽車投放分析
在理想近一個月投放的 6245 位達人中,汽車介紹、汽車改裝、汽車生活類的博主隻占了 27%,其他全部都是生活、職場、穿搭等領域的博主。
理想汽車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投放策略,帶來的結果是受衆覆蓋面大漲,且有效覆蓋到了其他車企難以覆蓋的女性群體。同時,将營銷費用控制在了極低的水平。也就是李想口中的 0.6% 的市場費用占比。
這也許是部分汽車博主不喜歡理想的原因——理想更多選擇了價格低廉的數碼博主,以及傳統上搶不到汽車生意的其他領域博主,而沒有把預算投給他們。
靠汽車盈利的媒體公司
做出過兩家頭部媒體的李想,将整個汽車行業的營銷遊戲升級了。
作爲同行 " 認證 " 過的微博之王,李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發了 11572 條微博,遠遠高于李斌的 377 條和何小鵬的 1477 條。
有人說增程不行,就怼遍全行業。從 " 臭搞技術的 " 到大衆中國 CEO 馮思翰無一幸免。
有人說全鋁車身更好,李想直接說," 建議認爲鋁好于鋼的朋友将自己房子的鋼筋結構換成鋁。"(這句是全文引用,有語病,但意思都懂)
"500 萬以内最好的車 "," 與庫裏南對比,理想 L9 也不怕 "," 長途用油,短途用電 "," 充電九分半,續航 400 公裏 ",都是李想和他的團隊創造出的金句。
理想汽車在營銷方面的強,不僅是李想本人強,團隊也堪稱業界最強的 " 夢之隊 "。
據公開資料,理想汽車大市場的負責人劉濤是前汽車之家總編輯,産品公關總監翟元是前汽車之家主編,公關部社交媒體總監是上文提到的硬哥,公關部互聯網總監康清國是泡泡網的早期員工,以及爲數衆多的前精英媒體人。還有韓路這樣的 " 編外員工 "。市場和品牌部門由李想親自管理。
老闆親手帶出半個車評圈,且深谙傳播之道;巅峰期的前汽車之家員工組成的夢幻團隊;有強大的内容輸出能力,可以不依賴任何外部媒體和供應商,中國汽車工業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在營銷上如此強大的團隊。
完全可以說,理想汽車是一家靠汽車盈利的媒體公司。
理想汽車主動升級的營銷遊戲,把那些沒有 " 網感 " 和媒體基因,隻會依賴外部供應商發一兩篇通稿的競争對手逼到了尴尬的牆角。
更可怕的是,理想汽車正在把一套全新的成本結構強加給所有競争對手。
面對理想的營銷攻勢,你跟還是不跟?
如果不跟,關注度和曝光度怎麽維持?這畢竟是一個 To C 類行業。
如果跟,去哪裏招一個像硬哥一樣,在數碼圈号召力極強,一呼百應的人?有一線汽車媒體的前總編輯願意爲你打工嗎?現有團隊能根據産品特點創作出差異化内容嗎?老闆本人能拉下臉親自發微博嗎?
這些問題都不是讓 18 個高管集體入駐微博就能解決的。
如果真要跟,雖然錢不一定多花(很可能比現在省錢),但是對理想的競争對手來說,意味着巨大的組織成本,學習成本,轉型成本。
極端痛苦,還不一定能成功。
微博之王沒那麽好當
把車造出來很難,把車賣出去更難。
造出一款 " 好車 " 就能賣出去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
" 營銷好 " 并不比 " 技術好 " 低人一等。把營銷做好的難度,很可能比研發一項黑科技更難。
商業上的成功是一種多變量耦合的複雜系統的輸出值。
在汽車這一 To C 類産品中,營銷的權重極高,這本身就是常識。把自家的車賣不出去歸因于消費者不懂車,或對手擅長營銷,是一種極度的懶惰。
至于 " 微博之王 " 的稱号," 微博之王 " 是這麽好當的嗎?不管在任何領域,是阿貓阿狗都能當王嗎?其他人不當 " 微博之王 " 是不喜歡嗎?
李想在内容領域十幾年的艱苦創業,連續在兩個領域做出了頭部媒體,才打下了 " 微博之王 " 的基礎。
理想汽車的成功," 李 " 所應當,誰也羨慕不來。
本文爲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