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新聞 9 月 7 日訊(記者 王婉瑩)政策指引下,今年以來,券商整合步伐明顯加快,從龍頭券商到中小券商都曾成爲 " 聯姻 " 傳聞中的主角,并購熱潮持續升溫。
藍鲸新聞記者梳理,整體來看,今年證券業并購案已有七起," 國聯 + 民生 "、" 浙商 + 國都 "、" 西部 + 國融 "、" 平安 + 方正 "、" 太平洋 + 華創 "、" 國信 + 萬和 " 以及最新的 " 國泰君安 + 海通 ",其中有中小券商抱團取暖 " 大魚吃小魚 ",也有頭部龍頭強強聯合。
(圖片來源:藍鲸新聞制圖)
事實上,券商合并浪潮的形成主要源于政策引導、及市場行情的催化。一方面,在監管趨嚴态勢及經營壓力之下,中小券商整出售轉讓動力将顯著增強;另一方面,在監管積極鼓勵并購重組的背景之下,部分中大型券商将積極尋求通過外延并購提升業務規模、優化業務結構、增強長期競争力。
眼下,國内券商數量較多,業務同質化嚴重,馬太效應強烈,部分券商缺乏市場競争力,更遑論國際市場競争力,并購重組無疑是優化資源配置、形成規模效應的重要且直接手段。
業内人士分析,當前,券商并購重組的核心目的清晰:一是旨在解決同業競争問題,通過合并實現資源共享與效率提升;二是推動區域特色券商的壯大,強化地域市場的競争力;三是國資券商整合民營券商以及同一實際控制人旗下券商整合。複盤曆史上的并購案例可以發現,并購整合需要以券商整體戰略爲導向,尋找互補性強的标的,并充分打造業務協同。
" 國泰君安 + 海通 ":" 航母級 " 券商預備役
9 月 5 日,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分别發布停牌公告,國泰君安通過向海通證券全體 A 股換股股東發行 A 股股票、向海通證券全體 H 股換股股東發行 H 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海通證券,并發行 A 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這兩家同屬上海國資的頭部券商合并,将是新 " 國九條 " 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并重組的首單,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 A+H 雙邊市場吸收合并、上市券商 A+H 最大的整合案例。
以 2023 年報數據爲口徑,合并後的新機構總資産、淨資産分别達到 16800 億元、3302 億元,均處行業首位,營業總收入、歸母淨利潤将分别達到 591 億元、104 億元。
華創證券研報分析指出,作爲被并購方,海通證券受到海外業務及投行業務事件影響,底層資産質量總體不算非常健康,估值在行業内偏低,若此時順利實現合并,有助于化解國際業務相關風險。于海通證券而言,潛在業務擔憂化解,收購價格合适情況下亦屬于利好。
" 我們預計,此次國君和海通的合并事件将推動行業并購重組進一步加速,爲頭部券商并購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國投證券非銀分析師張經緯、哈滢指出。
業内預判,兩家頭部券商合并預計涉及事項較多、涉及流程較爲複雜,不過本次重組有利于打造一流投資銀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也有利于整合上海金融國資優勢資源,打造一家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一流投資銀行。
" 國信 + 萬和 ":地方國資系内部券商牌照整合
從進程來看,國信證券與萬和證券官宣合并時間不長,但已更新進度,将股權收購比例從初期的 53.0892% 提高至 96.08%。
國信證券、萬和證券均爲深圳國資券商,但二者體量、業務差距較大,此次爲國信證券 " 大魚吃小魚 ",計劃通過發行股份方式收購萬和證券。
8 月 21 日,國信證券發布公告稱,正在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産事項,收購标的是萬和證券。初步确定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産交易對方爲深圳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交易對方持有萬和證券 53.0892% 的股份,爲其控股股東。
9 月 4 日晚間,國信證券再度公告,以 8.6 元 / 股的價格,将股權收購比例提高至 96.08%。收購完成後,萬和證券将作爲國信證券控股子公司,聚焦跨境資産管理。由于審計、評估尚未完成,上述股份相應的對價、估值等尚未确定。
萬和證券在業内屬小型券商,與國信證券差距明顯。以 2023 年年報計算,在體量方面,萬和證券總資産爲 131.62 億元,國信證券總資産則爲 4630 億元;營收方面,萬和證券 2023 年營業收入接近 5 億元,同期國信證券營業收入 173.17 億元;淨利潤方面,萬和證券爲 0.59 億元,國信證券則爲 64.27 億元。
相比國信證券而言,萬和證券盈利能力較弱。有業内人士指出,萬和證券總部位于海南自貿港的優勢,可能也得到了國信證券青睐。
國信證券方面曾對外表示,收購完成後,萬和證券人員調整則将遵循 " 業務導向 ",确保平穩過渡。資金上,國信将全面接管萬和财務,優化管理體系,提升運營效率。
" 國信 + 萬和 " 并購重整也意味着地方國資系内部券商牌照整合的開啓。類似股東背景、體系相近的證券公司的并購難度也相對較低。
" 國聯 + 民生 ":國資出手拿下民營券商
在多起并購案例中," 國聯 + 民生 " 整合之路進展尤爲順暢,千億級券商已經呼之欲出。
回顧來看,二者合并進展較爲迅速。2023 年 3 月,國聯集團以 91.05 億元拿下民生證券 30.3% 股權;今年 4 月,國聯證券宣布拟發行股份收購國聯集團等 45 名交易對手持有的民生證券 95.48% 股權;9 月 3 日國聯證券公告稱,公司拟發行 A 股股份購買民生證券 99.26% 股份并募集配套資金事宜,已獲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
從規模來看,截至 2023 年末,國聯證券總資産爲 871.29 億元,民生證券總資産爲 599.42 億元,二者合并後總資産将突破千億元。從營收來看,二者差距不大,國聯證券營業收入爲 29.55 億元,民生證券實現營業收入 37.99 億元;國聯證券淨利潤爲 6.71 億元,民生證券淨利潤爲 6.81 億元。
有研究團隊根據公開數據簡單測算,國聯證券和民生證券完成整合後,投行、固收、研究、資産管理等主要業務有望跻身行業第一梯隊,成爲準頭部券商。
以二者合并具體情況而言,有望實現業務互補,國聯證券擅長财富管理、基金投顧等,民生證券則以投行見長。區域上,民生證券深耕河南市場,國聯證券則在無錫及蘇南地區領先,合并後有望實現區域互補,增強市場競争力,
人事層面,二者也已處于融合進程中。今年 3 月,國聯集團總裁顧偉出任民生證券董事長。5 月,民生證券高管分工大調整,數位具有國聯集團或國聯證券背景的管理層 " 空降 ",陸續分管民生證券董辦、人力資源、财務等關鍵部門。與此同時,民生證券也有部分人事外湧現象,涉及投行、經紀等業務線。
不過,兩家體量不同、打法不同、風格不同的機構整合重組,并非簡單的 "1+1=2" 或是 "1+1>2",但企業文化、業務融合、人員調配的諸多細節問題,才是 " 合 " 的關鍵所在,也有不少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 浙商 + 國都 ":千億級券商呼之欲出
浙商證券拟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國都證券部分股權,成爲其第一大股東。
3 月以來,浙商證券從重慶信托、國華能源、同方創投等多名轉讓方手上經曆數輪收購,目前合計持有國都證券 34.25% 股份,成爲第一大股東,總耗資約 51 億元。
7 月中旬,浙商證券公告稱,證監會已依法受理國都證券變更主要股東、實控人的申請。
對于這次股權受讓,浙商證券曾向藍鲸新聞記者表示," 公司聚焦于服務中小企業,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并緻力于大力發展北交所業務,如果與國都證券進行深度合作,可以通過發揮雙方各自優勢,更好地聯結長三角、京津冀區域各項資源。"
公開信息顯示,浙商證券是浙江省首家國有控股的上市券商。近年來,浙商證券處于擴張之路,國都證券總體規模要小于浙商證券。從體量上看,以 2023 年數據爲例,國都證券總資本爲 338.79 億元,浙商證券總資本爲 1455.28 億元。業績方面,2023 年浙商證券實現營業收入 176.38 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 17.54 億元,國都證券營收爲 13.81 億元,淨利潤爲 7.23 億元。
" 西部 + 國融 ":有望增強華北地區影響力
目前西部證券與國融證券合并正處于籌劃階段。
6 月 21 日,西部證券公告稱,基于自身發展需要,公司正在籌劃以支付現金方式收購國融證券控股權事項,具體收購股份比例以最終簽訂的股份轉讓協議爲準。
從體量上看,西部證券總資産爲 962.2 億元,國融證券總資産爲 176.75 億元,二者合并後剛剛突破千億元大關。
從業績上看,西部證券 2023 年營業收入爲 68.94 億元,歸母淨利潤爲 11.66 億元;國融證券營業收入爲 9.67 億元,淨利潤爲 0.42 億元。
從業務上看,二者合并有望實現地域優勢、業務方面的互補。西部證券分支機構主要在陝西;國融證券分支機構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合并後,有望增強西部證券在華北地區的影響力。投行業務方面,西部證券在金融債及公司債方面具有優勢,國融證券在新三闆、北交所業務上頗具特色,合并後,有望拓寬新機構的投行業務覆蓋。
" 華創 + 太平洋 ":圖謀西南版圖
" 華創 + 太平洋 " 兩家券商主要業務分别在貴州和雲南,合并前景主要是提升西南省份影響力和資源整合互補。
去年 12 月,華創雲信公告稱,董事會審議通過了《華創證券拟控股太平洋證券的議案》,太平洋證券控股股東所持 7440 萬股已被司法拍賣,由華創證券競得。
4 月 25 日,華創雲信在答複投資者收購太平洋證券股份是否存在同業競争問題的提問時稱,公司将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按照依法合規、尊重市場、尊重專業的原則,統籌推進相關業務。
從體量上看,截至 2023 年末,太平洋證券的總資産爲 159.2 億元,華創證券總資産爲 450 億元。太平洋證券的營業收入爲 13.71 億元,歸母淨利潤爲 2.51 億元。華創證券實現營業收入 30.84 億元;實現淨利潤 6.35 億元。
市場普遍認爲兩家券商意在通過合并實現對西南省份金融業影響力。作爲雲南本土上市券商,太平洋證券省内分支機構有 33 家,證券經紀業務在雲南省内占有率多年排名第一;華創證券爲貴州券商,現有分公司 17 家,證券營業部 73 家。一旦合并成功,二者将擴大地域影響力。
" 平安 + 方正 ":意在進軍大型券商行列
中國平安成爲方正證券的實際控制人後,平安證券與方正證券兩者合并的傳言迅速升溫,被視爲提升市場競争力、跻身頭部券商行列的有力候選者。
今年 3 月,方正證券業績說明會上,針對投資者提問,方正證券董事長施華表示,方正證券會與各方一起,從股東、投資者價值最大化出發,根據方正集團重整投資協議以及監管要求,按節奏推進相關工作。後續有新的進展,會依照金融監管部門的規定、指引,及時披露。目前尚未有明确進展。
從規模來看,二者旗鼓相當,截至 2023 年末,方正證券的總資産爲 2224 億元,平安證券總資産爲 2242 億元。營收方面,平安證券略優于方正證券,去年,平安證券營業收入爲 105.56 億元,淨利潤爲 41.51 億元;方正證券營業收入爲 71.19 億元,淨利潤爲 21.51 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平安方面的人員已陸續進入方正證券的董監高隊伍。其中,原平安理财财務總監李岩目前擔任方正證券董事、執委委員、副總裁、财務負責人兼董秘;平安證券總經理助理袁玉平目前擔任方正證券執委委員、副總裁。
若此合并成真,預計新機構的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及信用業務等多個業務領域均将躍居行業前列,特别是經紀業務淨收入有望逼近中信證券。
圍繞地域、實控人等,券商合并傳聞頻現
事實上,除了上述已明确推進的并購案例外,市場關于其他券商合并的傳聞也屢屢出現。
這些話題多聚焦于具有相同實際控制人或同一派系背景的頭部券商。從實控人角度來看,多家券商的歸屬關系清晰明了。
例如,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分别由國資委和北京國資委實際控制;第一創業與首創證券同屬北京國資委麾下;财通證券、浙商證券實控人分别爲浙江财政廳和浙江國資委;中國銀河、申萬宏源均爲中央彙金系。
(圖片來源:開源證券研報)
此外,地域因素也是券商合并傳聞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例如,浙商證券、财通證券同屬浙江;華泰證券、東吳證券、南京證券、國聯證券同屬江蘇等。
當前,我國證券行業券商數量突破 140 家大關,中小券商占據相當比例。然而,真正能夠彰顯差異化、特色化經營策略的券商卻相對稀缺。衆多地方小型券商受限于規模,且業務模式往往高度依賴于傳統的通道業務,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抗風險能力較弱,市場競争力不足。
中小券商近年來的發展速度要明顯慢于頭部券商。對于中小型券商而言,探索被地方性或具有更強實力的金融機構整合收購的路徑,或成爲提升其抗風險能力、增強市場競争力的重要策略。
此外,監管也支持頭部證券公司通過業務創新、集團化經營、并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打造一流的投資銀行。引導中小機構結合股東背景、區域優勢等資源禀賦和專業能力做精做細,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業内預判,在此背景下,證券行業内部并購整合或大勢不減,未來将湧現包括強弱并購、中小券商間重組、跨境并購等多種并購方式,同時也存在強強聯合的可能性,短期内仍以 " 成熟一例、推出一例 " 的節奏展開。(藍鲸新聞 王婉瑩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