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進出口的變化,意味着什麽?
集成電路作爲信息技術的核心,已成爲競争力的關鍵要素。最近,海關總署發布了最新的統計數據,其中顯示 2023 年全年,中國進出口數量和金額均出現了下滑。
實際上,從 2021 年到 2023 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出口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本文将以 2023 年爲節點分析,附加上 2021 和 2022 年的進出口情況,看一看近三年來中國集成電路之變,以及這些變化透露出了哪些信号。
01 中國集成電路進口情況
首先來看看,我國集成電路的進口情況。
2023 年中國累計進口集成電路 4795.6 億顆,同比減少 10.8%;金額爲 24590.7 億元人民币,同比減少 10.6%。二極管及類似半導體器件 2023 年進口 4529.6 億件,同比減少 23.8%;金額爲 1658.1 億元人民币,同比減少 13.7%。
從海關總署公布的 2023 年進出口主要商品數據,我國貨物貿易進口總值達 179,842.4 億元,其中集成電路進口總金額占比達 13.6%。雖然集成電路金額同比下降 10.6%,但仍然超過同期原油進口金額 23,732.7 億元,持續成爲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自 2013 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首次超過原油。迄今爲止,集成電路已經連續 10 年名列第一大進口商品。
從進口的細分元器件看,累計 1-11 月中央處理器部件進口金額同比增長 54.9%,存儲部件進口金額同比下降 33.0%。可以推測,中央處理器方面的對外依賴較高,我國集成電路存儲方面自主把控度有所提高。
從近三年的情況來看,2021 年我國進口量還呈現增長趨勢,但到了 2022 年進口量出現了近二十年來的首次下降。2023 年,進口數量和金額持續下降。
我國集成電路的進口下滑和三大原因離不開關系。
第一,全球經濟逆風以及半導體周期的低谷,帶來的市場萎靡。 盡管到了年末市場有所回溫,但全年市場的下行是肉眼可見的,我們不再贅述。
第二是高端 AI 芯片的禁售。 我們提到了 2022 年是首次進口下滑,這與美國的出口禁令還是有關系,這是一段短期的陣痛。 到了 2023 年,這一年又剛好是生成式 AI 起飛的一年,國内也開始推進各種各樣的大模型,這對算力,對芯片都提出要求,這就需要進口。
從進口的單價來看,2021 年進口單價在 4.3 元左右,到了 2023 年則在 5.1 左右。可以看到,進口集成電路的單價是在逐步增高的,這也反映出國内在爲進口支付更高的單價。
更高的進口單價代表着:第一,高端産品需求增加。國内市場對高端集成電路産品的需求增加,而這些高端産品通常價格較高,因此導緻進口單價上漲。第二,供應鏈調整。全球集成電路産業正在經曆供應鏈調整,一些關鍵設備和原材料的短缺導緻價格上漲,進而影響到進口單價。第三,特定産品需求。某些特定類型的集成電路産品可能因爲其特殊性或稀缺性而導緻價格上漲。
第三是國内本土供應的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23 年 2023 年中國的集成電路産量爲 3514 億塊,而 2022 年爲 3242 億塊,同比增長 6.9%。也就是在需求下降的 2023 年,我國的整體産能還是增長的,這與國内集成電路蓬勃發展,離不開關系。
在這方面,很多分析師也十分看好中國。比如巴克萊分析師推測,根據當地制造商的現有計劃,中國的芯片制造能力将在 5 到 7 年内增加一倍以上," 大大超過 " 市場預期。
總之,2023 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減少,說明中國在自主研發和生産集成電路方面取得了進步。随着中國加強對半導體産業的投資和技術研發,國内半導體生産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對進口集成電路的依賴程度逐漸降低。這一趨勢表明,中國正逐漸實現半導體自給自足,減少了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
02 中國集成電路出口情況
再來看看我國出口的情況。總體上來說,2023 年,中國制造競争優勢依然穩固。根據 WTO 最新數據,預計 2023 年我國出口的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在 14% 左右的較高水平。市場份額是市場競争力的直接體現,形象地講,2023 年我們的份額保持穩定,我們的 " 蛋糕 " 沒有變小,我們的整體競争力依然穩固。
具體到集成電路,2023 年中國累計出口集成電路 2,678.3 億顆,較 2022 年下降 1.8%;出口金額 9,567.7 億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5.0%。
從出口數量來說,近三年來,自 2022 年集成電路出口數量就出現了下滑。一般來說,導緻出口數量下滑有四種因素。
首先是市場需求下滑,由于大環境經濟不佳,對集成電路需求下降,這對相關企業産生影響,進而影響整個産業鏈。其次是競争壓力增大,随着技術的不斷湧現,對傳統集成電路産業造成沖擊,其他國家和地區快速發展電子制造業,競争壓力增大導緻出口數量下滑。
此外是産業轉型升級滞後,如果一個地區的集成電路産業長期依賴低端制造,缺乏自主研發,也可能帶來出口數量下滑。最後是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比如關稅、貿易限制,這也會影響集成電路的出口數量。
那麽是哪種因素影響最大呢?筆者認爲還是市場影響較大。因爲仔細來看,近三年的集成電路出口的數量和金額,會發現出現了 " 量減價升 " 的特點。從 2021 年到 2023 年間,出口單價分别爲 3.2 元 、3.7 、3.6 ,價值是在增長的。這可以從側面看出,國内集成電路産業技術和産品品質持續提升。
其實今年本土企業的努力,我們都看在眼裏。
龍芯發布了真正意義上的國産 CPU 龍芯 3A6000。在測評中,龍芯 3A6000 整體性能與英特爾(Intel)2020 年上市的第 10 代酷睿四核處理器相當。也許有人認爲不夠 " 先進 ",但這款芯片标志着我國在自主研發 CPU 的産品性能能夠到達國際主流産品水平。
華爲宣布發售 Mate 60,采用麒麟 9000S。存算一體芯片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吳華強、副教授高濱團隊基于存算一體計算範式,研制出全球首顆全系統集成的、支持高效片上學習(機器學習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的憶阻器存算一體芯片。
終端方面的變化可以傳導到集成電路産業,并且進一步影響集成電路的發展。
由于到 12 月的終端産品進出口數據,海關總署尚未公布,我們可以看一看自 2023 年 1 月到 11 月裏,五種終端産品出口的累計變化。
2023 年 1-11 月五種終端産品出口累計與去年同期變化情況
從出口情況來看,手機、平闆電腦、筆記本電腦都出現下降。不過,手機的下降幅度較小,由此也能看出,手機市場在經曆大幅下跌後,目前市場已經逐步走好。
不同于消費電子的下降,2023 年的汽車以及電動汽車的出口還是出現了大幅的增長。 實際上,我國的汽車産銷屢創新高,出口規模也在逐步擴大。2021 年、2022 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連續邁上了 200 萬輛、300 萬輛台階。2023 年更是跨越了兩個百萬級台階,出口 522.1 萬輛,同比增加 57.4%。
而且據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新能源汽車是汽車出口産業的亮色,我國每出口 3 輛汽車就有 1 輛是電動載人汽車,全年出口 177.3 萬輛,增加 67.1%。
也正因如此,國内不少半導體企業都在積極備戰汽車電子,想從增長的汽車市場中,分到一杯羹。此外,今年也有不少廠商想摻和汽車的事,像小米造車,雷軍隔空緻敬一堆汽車廠商,華爲賣車,問界、智界、阿維塔、極狐等都搭載鴻蒙車機系統,這都是看中了汽車這一塊大蛋糕。
03 下一步怎麽走?
2024 年的半導體市場向好,已經成爲大家的共識。
全球人工智能(AI)、高效能運算(HPC)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智能手機、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汽車等市場的需求回暖,半導體産業将迎來新一輪增長浪潮。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 ( WSTS ) 對于 2024 年全球的細分領域預測中,存儲市場增長 44.8%,分立器件、傳感器、模拟器件、邏輯器件和微型器件分别增長 4.2%、3.7%、3.7%、9.6%、7.0%。
半導體市場複蘇在即,國内企業也需要抓住增長的機會,守正出奇。一方面,持續提高産量。中國 IC 自給率雖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目前仍然處于低位,芯片自給率亟待提升。另一方面,向高端芯片沖刺。仍然有大部分企業處于價值鏈的弱勢。在品牌沒有受到認可的情況下盲目生産大量低端芯片,卻達不到一定規模銷量,廠家就會立即面臨資金斷鏈的風險,所以芯片的國産化需要市場和資本共同運作的一個漫長過程。因此,中國芯片廠商需要找到突破口,積累利潤,然後不斷叠代。
國産集成電路産品涵蓋了數字、模拟、數模混合、射頻、功率、計算、存儲、接品等所有領域。中國集成電路産品的發展已經走過了從無到有的階段,正行進在從有到好和從好到優的大道上。期待國産芯片在進出口數量上有所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