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黨組書記、部長 劉 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内涵豐富、博大精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定向領航。财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按照積極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求,加大财政宏觀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着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一、進一步堅定做好财政工作的信心和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财政工作,明确提出财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财政改革發展的每個關鍵節點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我們有力有效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提供根本指導、指明方向路徑。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财政改革發展行穩緻遠。
财政實力日益壯大。全國财政收入從 2017 年的 17.3 萬億元增加到 2022 年的 20.4 萬億元,全國财政支出從 2017 年的 20.3 萬億元增加到 2022 年的 26.1 萬億元。
财政宏觀調控不斷完善。連續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我國稅收收入占國内生産總值(GDP)比重從 2018 年的 17% 下降至 2021 年的 15%,建立常态化财政資金直達機制,近 5 年對地方轉移支付 40.7 萬億元、年均增長 8.4%。
财政保障更加精準有效。持續加大專項扶貧資金投入,中央本級财政基礎研究支出增長 50% 以上,國家财政性教育經費占 GDP 比例保持在 4% 以上,建立實施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并實現全國統籌,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年均增長 12.4%。
财稅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改革預算管理制度,深入推進中央與地方财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财政事權轉移支付,構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完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體系,有效防範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債務風險。
剛剛過去的 2022 年,受疫情反複、國際形勢變化等超預期因素影響,二季度後經濟下行壓力陡然加大,财政收入一度大幅下滑,做好财政工作難度加大。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迎難而上,各項财政政策早出快出,接連打出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緩繳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和保證金等政策 " 組合拳 ",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過 4.2 萬億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約 2.46 萬億元。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依法盤活用好專項債務結存限額 5000 多億元。
二、牢牢把握積極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内涵和重點
當前,國内外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确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影響深遠,大國博弈、地緣沖突加劇全球政治經濟風險,主要發達經濟體大幅調整宏觀政策,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對我國經濟影響加深。國内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疊加影響,市場主體特别是量大面廣的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生産經營困難較多,消費和投資面臨一些制約,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财政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非常必要、十分重要,從宏觀層面上能夠促進擴大總需求,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對沖外部不确定性,從微觀層面上能夠為企業纾困,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增強發展後勁。
綜合分析研判,今年财政收入将恢複性增長,增幅不會太高,财政收支形勢依然嚴峻。從财政收入看,2023 年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加上 2022 年集中實施留抵退稅後基數偏低,為财政收入恢複性增長奠定了基礎。但經濟恢複基礎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較大不确定性。從财政支出看,科技攻關、鄉村振興、生态環保等重點支出剛性增長,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民生短闆需要繼續加強保障,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基層 " 三保 " 能力,轉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總的看,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較突出。
為有效應對當前财政經濟形勢,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今年積極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這充分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兼顧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 加力 ",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擴張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強度上加力,統籌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貼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擴大财政支出規模。二是在專項債投資拉動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适當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資本金範圍,持續形成投資拉動力。三是在推動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兜牢兜實基層 " 三保 " 底線。" 提效 ",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是完善稅費優惠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着力助企纾困。二是優化财政支出結構,提高财政支出績效,更好發揮财政資金 " 四兩撥千斤 " 的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促進消費。三是加強與貨币、産業、科技、社會政策的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當前重點把握好五個方面。
一是完善稅費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業困難。綜合考慮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落實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減稅降費措施,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特困行業的支持,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創新能力,為企業增活力、添動力。
二是加強财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支出強度。統籌宏觀調控需要,加大财政資金統籌力度,優化政策組合工具,集中财力辦大事,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闆、調結構上加大投資,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财力保障。對标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調整完善财政政策,增強針對性有效性,更加注重可持續。
三是大力優化支出結構,不斷提高支出效率。堅持有保有壓,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 " 三公 " 經費預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科技攻關、鄉村振興、區域重大戰略、教育、基本民生、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完善财政資金直達機制,促進财政資金規範高效使用。
四是均衡區域間财力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推進省以下财政體制改革,健全縣級财力長效保障機制,推動财力下沉。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标準體系建設,完善地區間支出成本差異體系,促進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與公共服務成本相銜接,增強資金分配科學性合理性。
五是嚴肅财經紀律,切實防範财政風險。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硬化預算約束,嚴格财政收支規範管理,健全監督監控機制,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遏制隐性債務增量,穩妥化解存量,堅決制止違法違規舉債行為,規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三、強化财政支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策和資金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财政部門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資源配置、政策供給向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用力,更好統籌擴大内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加強對市場主體支持。市場主體是經濟活動主要參與者,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強化 2022 年與 2023 年減稅降費政策銜接,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該調整的調整、該加強的加強,防止出現政策斷檔、政策急轉彎。及時解決市場主體反映的突出問題,持續整治違規涉企收費,防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切實落實 " 兩個毫不動搖 ",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在财政補助、稅費優惠、政府采購等方面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
着力擴大國内需求。我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可以也必須用好需求潛力巨大優勢,實現内部可循環。一方面,強化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引導帶動。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中央基建投資積極作用,支持加快實施 " 十四五 " 重大工程,加強交通、能源、水利、農業、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闆、調結構上加大力度。做好專項債券項目前期準備,提高項目儲備質量,适當提高資金使用集中度,優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注重政府投資績效,防止盲目擴大投資,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另一方面,促進恢複和擴大消費。大力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關鍵是解決好不敢消費、不便消費、不願消費等突出問題。推動穩就業、依靠就業創造收入,加大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努力提升消費傾向高但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能力。支持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加強重點城市流通保供體系建設,暢通物流網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綠色智能家電、綠色建材、節能産品等予以适當補貼或貸款貼息,持續釋放消費需求。
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第一競争力,加快攻克重要領域 " 卡脖子 " 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要爬的坡、要過的坎。強化基礎研究投入保障,完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體系,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健全适應新型舉國體制的财政資金管理機制,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全力支持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形成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深化财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科技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推動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産業體系為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支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争力強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推動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基礎、關鍵技術和重要産品工程化攻關。落實稅收、政府采購、首台(套)保險補償等政策,支持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促進創新鍊産業鍊深度融合。完善 " 小巨人 " 企業支持政策,加大對戰略關鍵領域産業鍊和工業基礎領域中小企業的支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暢通經濟循環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支持高标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繼續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增加中央财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重點向鄉村振興底子差的地區傾斜,優先支持聯農帶農富農産業發展,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衆内生發展動力。堅持以産業帶鄉村,支持地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業産業強鎮、優勢特色産業集群,支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快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搞自我小循環,必須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有機銜接起來,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聚集。綜合運用轉移支付、稅收等政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支持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支持力度,改善生産生活條件。逐步擴大 " 零關稅 " 清單,加大壓力測試,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中央财政繼續安排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促進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四、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财政部門要進一步健全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制度機制,節省資金支持基層 " 三保 "、補齊民生領域短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兜住基層 " 三保 " 底線。保障縣區财政平穩運行是實現國泰民安的必然要求。堅持縣級為主、市級幫扶、省級兜底、中央激勵,足額保障 " 三保 " 支出。中央财政帶頭嚴控一般性支出,加大轉移支付和财力下沉力度,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增強地方财政可持續能力。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完善 " 三保 " 支出預算編制和審核,加強監測預警,對地方 " 三保 " 支出預算安排執行、債務還本付息、國庫庫款等開展聯動監測和動态預警,對問題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确保基層 " 三保 " 不出風險。
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牽動着千家萬戶的生活,充分就業則民心安、社會穩。用好中央财政就業補助資金,完善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舉措,着力支持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發展。支持大規模實施職業技能培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把促進青年特别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幫助農民工、脫貧人口、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強化對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态勞動者的權益保障。
優先保障教育事業發展。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教育支出是我國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聚焦落實 " 一個一般不低于,兩個隻增不減 " 目标,持續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機制。研究優化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深入推進 " 雙一流 " 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彙。
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衛生健康事業關系國計民生,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支持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強化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患者救治費用補助、疫苗接種經費保障。健全基本醫保籌資機制,探索個人繳費與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鈎機制,确保權利義務對等、财力可承受、制度可持續。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支持加強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和衛生健康人才培養。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深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合理确定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落實中央與地方支出責任,确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積極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和應對人口老齡化财政政策舉措。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做大做強戰略儲備基金。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發展。
持續改善生态環境質量。良好生态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快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提升生态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支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做好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深入實施長江保護修複、黃河生态保護治理、重點海域綜合整治攻堅行動,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落實财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促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五、加強财會監督,嚴肅财經紀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财會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财政部門要切實履行财會監督主責,強化重大财稅政策落實情況監督,加強對财政運行、" 三保 "、地方政府債務等方面監控,對發現的問題嚴肅追責問責,硬化财經紀律的剛性和約束力。
健全财會監督體系。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财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把财會監督的職能做得更強、更有權威。發揮好牽頭作用,加快形成财政部門主責監督、有關部門依責監督、各單位内部監督、相關中介機構執業監督、行業協會自律監督的财會監督體系,完善各監督主體橫向協同、中央與地方縱向聯動的工作機制。強化财會監督與其他監督貫通協調,實現信息溝通、線索移送、協同監督、成果共享。推進财會監督人才庫建設,發揮财政部各地監管局就地就近監管優勢,探索運用 " 互聯網 + 監管 "、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監督成效。
突出監督重點。把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作為财會監督首要任務,聚焦減稅降費、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加強基層 " 三保 "、規範國庫管理、加強資産管理、防範金融債務風險等開展監督。加強監督檢查結果運用,及時通報典型問題,推動相關地方和部門舉一反三、立行立改。持續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建設,加快推進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修訂,完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選聘會計師事務所管理辦法等制度,強化會計信息質量監督。用好注冊會計師行業統一監管平台,加強監管部門、政府部門和協會組織間協同配合,營造風清氣正的執業環境。
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持 " 開正門、堵旁門 ",遏增量、化存量。完善常态化協同監管,堅決禁止變相舉債、虛假化債行為。壓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緊盯市縣加大工作力度,強化隐性債務問責和信息公開。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治理,逐步剝離政府融資功能,推動分類轉型發展,防範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 " 平台化 "。堅持系統觀念,高度警惕産業、金融等領域風險向财政轉移集聚,支持做好房地産風險、金融風險等防範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強化預算績效管理。更加注重結果導向、強調成本效益、硬化責任約束,将績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預算管理全過程。将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作為預算績效管理重點,加強對新出台重大政策、項目事前績效評估,增強政策可行性和财政可持續性。嚴格績效目标管理,提高績效指标體系的系統性、精準性、實用性。完善績效評價機制,充分運用績效評價結果,将評價結果作為完善政策、安排預算和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推進績效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