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啊,北京怎麽長滿了大學生啊……
地鐵上全是大學生,公園裏全是大學生,連我常去的炸醬面店裏也都是大學生。
等回到家打開視頻軟件,主頁上還是大學生,看完了我才知道:啊,原來大學生們開始旅遊了。
大學生,一個存在我社交圈裏的特殊群體。
他們可以 48 小時不休息,一天至少逛 8 個景點,周五晚上背上行囊出發,周一早上下了火車還能趕上學校早八。
這種無視睡眠周期,挑戰人體極限,主打全方面覆蓋型體驗式的強度旅遊方式也被戲稱爲:特種兵式旅遊法。
咱先說好了啊,文章得看,但裏面的方法論,年齡超過 20 歲的朋友,我建議你别學。
假如你在大學校園裏看到一群拿着拐杖艱難行走的大學生們,不必爲其傷心。
因爲他們不是身體殘疾,而是勞累過度。
如果你在往前走近幾步,也許還能看到他們從泰山頂上帶下來的塵土。
周五上完最後一堂課,再坐十小時的綠皮硬座,趕着淩晨 12 點爬泰山,六點半看日出,十一點下山開始景點打卡,品嘗當地美食,一天隻休息 3-4 個小時,就又開啓下一場 " 行軍 "。
周日晚以後再坐十個小時的綠皮火車,然後以喪屍的形象出現在早八課堂。
一句青春沒有售價,就能讓你的腿從山上抖到山下。
都說泰山專治嘴硬,一通視頻看下來,我覺得大學生們的身子骨更硬。
體測我唯唯諾諾,但爬山我高低要重拳出擊。
以前車馬很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現在火車很快,兩天可以跑南北三個城市。
你以爲大學生們特種兵式旅遊是一場沖動的說走就走,其實仔細複盤他們的行動軌迹,會發現他們是真的很懂時間管理。
你還在辦公室裏糾結這個月 KPI 如何完成,大學生們已經把 OKR 落實到了實際。
爲了這次出遊,他們甚至做好了一部 PPT。
兩天幹了我在北京 5 年都沒幹完的事,如此高效率的時間管理能力,老闆看了會沉默,打工人看了會流淚。
别再問他們有沒有看過淩晨四點的洛杉矶,因爲他們會反問你:你有沒有因爲看一次升旗拼過命?
在這場軍訓式旅遊熱潮中,大學生充分地展現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缜密的規劃能力和超強的執行力,以及勤儉節約的優秀美德。
打開微信運動逛長沙,該省省,該花花。
能走路絕不騎車,能騎車絕不打車,活生生把兩條腿走出來風火輪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内前往最多的景點。
有的人把錢拴在腎上,而大學生們,哦,打擾了,他們壓根沒有錢。
你永遠想不到,爲了省錢出去玩兒大學生們能有多努力。
爲了省出車票錢,提前一個吃泡面,爲了少點住宿費,海底撈椅子睡一睡。
今天早上打開某視頻軟件,看到山東文旅局爲了能吸引大學生專門開了旅遊專線,公交免費、景點免費、青旅優惠的時候,我心中不禁升起一絲絲敬佩。
這屆大學生們已經用實際行動,把旅遊成本打下來了。
到底是什麽刺激了大學生集體出動體驗 " 特種兵式拉練 "?
這還得追溯到兩個月之前:
一條大學生坐 54 小時硬座去拉薩的新聞,打響了特種兵式旅遊的第一槍。
大叔慷慨激昂地喊出 " 青春沒有售價!硬座直達拉薩!" 的口号,徹底點燃了全國大學生們一顆蠢蠢欲動的出遊心。
配合着 " 曾夢想仗劍走天涯 " 的音樂,大學生們一呼百應,紛紛上路,肆無忌憚地釋放着自己的多巴胺與荷爾蒙。
對于我這種四肢逐漸退化的打工人來說,這無疑是對生命的極限重大挑戰。
看大學生特種兵式旅遊的視頻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他們視頻底下的評論。
一半人求 " 拉練 " 教程,一半人擔心他們猝死。
前者是大學生,後者是打工人。
網上有人模仿大學生們的特種兵式旅遊,最後喜提 3 天病假。
用實際行動證明:就算能撐得住 996,也抗不過大學生們的 002。
于是就有人跳出來質疑這種旅遊方式,來去匆匆累到半死,拍了幾張照片就算打卡,那豈不是體會不到任何旅遊的樂趣。
這時候就會有大學生站出來反駁:你不懂大學生,更不懂大學生的樂趣。
确實,如果時間寬裕、資金充足,那麽大家都希望能更舒服、從容地出行。
不用淩晨早起趕火車,也不用熬夜暴走刷景點。
可大學生們要面對的現實是,我們的錢不多,留給我們的時間更不多了。
大學四年,網課三年,畢業就要眼前,特種兵式旅行也許不是最理想的出行方式,但已經是很多大學生壓榨校園時間的最優選。
對于他們來說,隻要走出去,就意味能減少一些遺憾。
大學生的身份有保質期,說走就走的勇氣也有限定的時間。
不必去深究大學生們特種兵式窮遊的意義,因爲對于他們來說能走出校門本身就是意義。
沒有什麽報複性旅遊,是他們的大學本該如此。
當我最開始看到大學生特種兵式旅遊的視頻時,先是覺得離譜,後來就變成了羨慕。
上學的時候有時間,有體力就是沒錢,工作之後沒時間,沒體力也沒錢,但是有病。
别說一天隻睡三個小時的極限拉練,現在我在椅子坐三個小時都要站起來打一組太極拳。
當初一句春不晚,就能讓我連夜跑到火車站。
現在你和我說一句玉淵潭的花開了,我會說算了吧,離我家太遠。
時間久了,我好像也忘了曾經 QQ 空間裏寫的那句:少年馳騁的風都比黃金珍貴。
或許我們已經不再明白什麽叫:心若有所向往,何懼道阻且長。
但在大學生的眼裏:答案在路上,自由在風裏。
在這個萬物複蘇的時代,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擁有自由的大學生,不會累。
作者 / 籠七
編輯 / 姜姜
設計 / 一隻鹿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
後台回複 " 加群 ",進入讀者粉絲群
旅行
平凡生活中的一場越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