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王晨婷
北京和上海已于近日發布 2023 年經濟數據。作爲國内唯二的四萬億城市,北京、上海分别交出了怎麽樣的成績單?
1 月 23 日,上海市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全市生産總值達到 4.72 萬億元,增長 5%。
2 天前,北京市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2023 年,北京市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約 4.4 萬億元,增長 5.2%。
從經濟總量來看,上海高于北京,但增速不及北京。聚焦 2024 年,北京、上海均提出了 5% 左右的增長目标," 新質生産力 "" 新型工業化 " 成爲關鍵詞。分别領銜京津冀、長三角兩大城市群,北京、上海這兩個特大城市如何更進一步?
上海、北京兩地經濟指标(制表:時代周報 王晨婷)
京滬 2023 年經濟增速均達 5%
2023 年,上海全市生産總值達到 4.72 萬億元,增長 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 9.3%,居民消費價格上漲 0.3%,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爲 4.5%。
5% 的經濟增速,其實并不及預期。2023 年初,上海對于全年 GDP 增長預期的目标是 5.5% 以上。如果考慮到 2022 年上海 GDP 的低基數,上海兩年平均增速不到 3%。
在部分公布的經濟數據中,上海 2023 年固定投資增速達到 13.8%,進出口總值達 4.21 萬億元人民币,創曆史新高,同比增長 0.7%。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最近因爲《繁花》熱播成爲網紅打卡地。(時代周報 王晨婷 / 攝)
北京在 2021 年攜手上海雙雙踏上 4 萬億新台階,也曾在 2022 年上半年以不到 3 億元的微弱優勢超過上海,但最終在當年的三季度被上海反超,兩地在 GDP 總量上的差距也逐漸拉大。
2023 年,北京市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長 5.2%、約 4.4 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 8.2%、突破 6000 億元,城鎮調查失業率 4.4%。
北京在 2023 年初對于 GDP 增長的目标是 4.5% 以上。因此,可以說北京完成了年初的預定目标,且增速與全國增速持平。
雖然北京 GDP 總量不及上海,兩者尚有 3500 億元左右的差距,但從人均 GDP 來看,雖然 2023 年數據尚未公布,北京應當高于上海。
2022 年,北京人均 GDP 突破 19 萬元,與此同時,上海人均 GDP 突破 18 萬元。根據京滬在 2023 年 11 月公布的常住人口數計算,北京 2023 年人均 GDP 約爲 19.96 萬元,上海人均 GDP 約爲 19.05 萬元。
不過,上海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北京居民。2023 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8.5 萬元、增長 6.6%,增速快于經濟增長;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 81752 元、同比增長 5.2%,與經濟增長持平。
北京故宮(時代周報 王晨婷 / 攝)
2024 年如何拼經濟?
新的一年,北京和上海雙雙錨定了 5% 的增長目标。重新站回起點,新的一年兩地将如何拼經濟?
将先進制造業作爲發展核心,上海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強調了 " 新型工業化 "。2024 年,上海将 " 全力落實新一輪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上海方案’ "。
去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規模達到 1.6 萬億元。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 " 十四五 " 規劃》指出,到 2025 年,上海基本建成具備自主發展能力、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電路創新高地,到 2035 年,三大先導産業規模實現翻一番。
圖源:圖蟲創意
1 月 12 日,上海市召開了規模頗高的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上海市委書記陳吉甯指出,要在穩定工業大盤中堅定轉型升級,加強科創和産業結合,搶抓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機遇。
在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豔看來,在當前的經濟大環境下,需要挖掘新的增長點。" 對于上海來說,進一步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将會産生經濟增長的新亮點,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也将成爲上海經濟發展的廣闊腹地。"
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也是上海 2024 年的一大目标。《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将制定實施第三輪三年行動計劃,也提及了多個重大項目,包括 G60 科創走廊、沿滬甯産業創新帶、方廳水院、滬蘇嘉城際線等。
上海黃浦江(時代周報 王晨婷 / 攝)
同樣聚力先進制造業,北京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 " 新質生産力 ",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提出 7 項具體任務,包括實施制造業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快推進集成電路重大項目等。
作爲時下熱詞," 新質生産力 " 指的是新技術帶來的生産力。目前,北京也正在布局發展新質生産力,包括 6G、腦科學、智能網聯汽車、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從産業來說,北京擁有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 2 個萬億元級産業集群,加上醫藥健康、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集成電路 5 個千億元級産業集群,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産業基礎較爲深厚。
" 作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應該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作爲超大城市,北京人口有 2000 多萬,這是一個龐大的消費規模。放眼京津冀三地,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優勢不盡相同,颠覆性技術是北京的優勢,天津和河北在應用場景和制造生産上具有優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北京天壇公園(時代周報 王晨婷 / 攝)
值得一提的是,京滬也是全國唯二兩個擁有萬億級強區的城市。
北京海澱區的 GDP 在 2022 年首次突破萬億大關,信息業和科研是其主要 " 秘訣 "。根據海澱區政府工作報告,2023 年,海澱區 GDP 預計增長 6%,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 54.2%。2024 年,海澱區将着力增強原始創新策源功能,搶灘人工智能。
全國 " 第一強區 " 浦東新區則占上海 GDP 超三成。浦東新區代理區長吳金城日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預計浦東新區 2023 年 GDP 達到 1.68 萬億元左右。而增速方面或許難及預期,2023 年年初,浦東新區定下的預期增長目标爲約 7%。
2024 年,浦東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标是 GDP 增長 6% 左右。更重要的是,1 月 22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 年)》正式公布。
新方案從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五個方面提出 23 條綜改任務,這也被視作浦東開發開放 34 年來又一具有标志意義的改革措施。
" 實施方案将促進浦東新區在未來發展中更靈活高效,能更好應對國内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抓住機遇,實現更快更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将進一步提升浦東新區國際競争力,吸引更多國内外投資,促進區域内的産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時代周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