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端的不是鐵飯碗,而是金飯碗,簡直是讓人羨慕嫉妒恨啊!尤其是在口罩時代,金飯碗還焊上鋁合金,其他行業下崗、裁員、失業,他們旱澇保收,吃飯噴香。關鍵是,在職時優越,退休後更優越。
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員、事業編以及全額參公編)退休人員,簡稱事退人員,原來一直執行養老金雙軌制,他們享受的是退休金待遇,有财政支付,永遠都不害怕 " 庫存虧空 "。關鍵是他們的退休金替代率超高,幾乎是退休前工資的 80%-100%,普遍比當地的企業退休人員高 2 倍,甚至比在職人員還高。
我們在習慣思維裡,都覺得工齡與退休金是直接挂鈎的,工齡越長,貢獻越大,工資越高,退休金也就越高。所以,有人說:機關事業單位裡的工齡 35 年以下的事退人員的退休金(養老金)隻能領取 80%,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看看真相是什麼?
其實,這個傳言不是空穴來風。機關事業單位在改革前,退休金計算和在職時的工資水平、工齡确實密切相關:工齡滿 30 年但不滿 35 年的退休人員,真的隻能按基數的 85%來計發。
我們都知道,多年來一直存在養老金 " 雙軌制 ",引起廣大群衆不滿,所以,從 2014 年 10 月 1 日起,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政策進行了改革——推動養老保險制度和企業并軌,養老金的計發也和企業相同。
什麼意思呢?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後原來走的财政支付的退休金制度,而且與在職工資的替代率非常高,與企業退休待遇 " 天壤之别 ",讓企業退休人員 " 無地自容 "。如果與企業養老金制度 " 并軌 " 後,事退人員的養老金的計算方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完全不同于老辦法。
那麼,在 2014 年 10 月 1 日改革之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退休金)計發辦法:按本人職務(技術等級)工資與津貼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具體看下面的摘要
退休時工作滿 35 年的,退休費按 90%計發;工作滿 30 年的不滿 35 年的,按 85%計發;工作滿 20 年不滿 30 年的,按 80%計發;工作滿 10 年不滿 20 年的,按 70%計發。
PS:那麼,這個話題引申到養老金并軌之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後的養老金待遇如何呢?将發生什麼變化呢?
【1】養老金計算方式和企業退休後機制并軌。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養老金計算采取 " 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平穩過渡 ":
" 老人老辦法 ":指改革前(2014 年 10 月前)已經退休的人員通稱為 " 老人 ",按原待遇标準發放基本養老金,同時執行基本養老金調整辦法。
" 新人新辦法 ":指改革後(2014 年 10 月後)參加工作的人員通稱為 " 新人 ",通過建立新機制,實現待遇的合理銜接。他們将來與企業退休人員一樣執行養老金制度。
" 中人平穩過渡 ":指改革前(2014 年 10 月前)參加工作、改革後(2014 年 10 月後)退休的人員稱為 " 中人 ",通過實行過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2】養老金并軌後的計算方法變了。
2014 年 10 月 1 日後的事退人員,他們的養老金不叫退休金了,也不再按過去的工資替代率等比例來進行計算和發放了,而是跟企業退休人員一樣,由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組成。具體計算公式為:
個人賬戶養老金 = 個人賬戶儲存額 ÷ 計發月數 ( 50 歲為 195、55 歲為 170、60 歲為 139、65 歲為 101 ) 。
基礎養老金 = 所在地區養老金計發基數 ( 1+ 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 ÷ 2 × 繳費年限 × 1%。
過渡性養老金 = 養老金計發基數 x 社保平均繳費指數 x 賬戶前工齡(視同繳費年限)x 過渡性養老金計發系數。
【3】事退人員将于企業退休人員一樣執行養老金政策了。
改革後,事退人員和企退人員一樣,執行了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養老金機制,不再以工齡為标準,不和在職時的工資挂鈎,不再按比例發放了。所以,以後就不存在按照工齡來計算養老金的比例了,跟企業退休人員一樣,按照以上公式計算了。
PS:不管怎麼樣,制定政策的人是不會讓自己吃虧的。所以,那些在機關事業單位裡的三種人可能要害怕了:
第一類,機關事業單位的領導,他們以前退休後居然能領取一兩萬元的退休金;
第二類,機關事業單位裡的所謂假專家、假技術人員、各種混日子的關系戶,他們安安穩穩地領取高于企退人員 2 倍的退休金;
第三類,事業單位裡的那些端鐵飯碗不上心的教師,以前他們都能領七八千元的退休金,以後能領多少呢?
PS:讓我們看看 2024 年取消雙軌制後的結局吧。多多轉發,呼籲上面給企業退休人員多漲一點養老金,縮小與事退人員的差距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