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萬一,編輯:足羽,題圖來自:視覺中國(小鵬肇慶工廠)
1994年,時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玮提出,對标舊金山,建設深港灣區。加州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建起了"矽谷",而後來的港科大也正是粵港澳灣區中,科技創新和創業的策源地之一。2017年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灣區在日漸激烈的國際科技競賽中加速狂飙。
"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寬泛的地理概念具體來說,包括港澳以及廣佛肇、深莞惠、中珠江三個小都市圈;但觀察近年來的産業遷移,你就能觀察到城市群的邊界正在溶解,城區正在迅速連接成片,而生産鏈條上的合作則更爲緊密。
2022年,在疫情的艱難之中,灣區内地九市GDP總和突破十萬億大關。而從2010年到2020年,這片區域的"90後"人口翻倍,外來人口的湧入使它成爲一個愈發年輕化的都市群。在人們擔憂着"人口紅利消退"、"制造業向越南遷移"的今天,這些城市究竟提供了哪些新的産業和就業機會,吸納了這些新勞動力?
那些大名鼎鼎的科技企業或許是其中一個答案。從互聯網大廠騰訊和"造手機"的華爲、步步高系,再到走在新能源汽車前列的比亞迪,盡管它們可能面臨着各自的考驗和困難,但當"電子廠"和"汽車廠"的千人招工頻繁出現時,你就知道圍繞着它們的産業鏈正在引導着這一地區的代換升級。
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2020)》中所說,"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通信電子信息産業、新能源汽車産業、無人機産業、機器人産業以及石油化工、服裝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飲料等産業集群。"本文将簡要介紹灣區各個城市的制造業布局,并主要着眼于那些明星企業,來梳理當前的發展重點和産業支柱。
深圳
2022年,深圳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超過上海4年之後,又宣布其工業增加值已經超過上海,首次實現全國"雙第一"。這固然有去年上海疫情期間無法開工的影響,但也能體現出深圳工業的地位。這片創業者的沃土上,四十年間誕生的那些傳奇名字與我們的現代生活息息相關,許多公司甚至是它門類和賽道的開創者。對珠三角的信息技術産業來說,深圳就是它絕對的中心。
深圳如今最爲我們熟悉的三個名字應該是騰訊、華爲和比亞迪。騰訊雖然近年來在企業上雲、數實融合的路上做了不少投入,但畢竟直接下場不多(當然,這不是說它的賦能不重要),本篇暫不讨論。而華爲和比亞迪都是典型的"研發狂魔",其企業形象在民間很符合大衆對科技公司的想象。
華爲的手機業務雖然備受打擊,但依然留下了"高端"的印象,究其原因還是自研芯片打下的基礎;而通信技術上的優勢,也是它從交換機開始一脈相承的發展主線。這也使得它能在C端業務大範圍剝離的前提下,堅守住作爲ICT基礎設施提供者的陣地;并以AI等領域的積累向"造車"不斷延伸觸角,成爲智能汽車領域實質上的Tier1。
如果說華爲的方向是"根據長處延伸業務",那比亞迪的路徑就是"先有最終方向,然後缺啥補啥"。從一開始就揚言要造電動車的王傳福,理性地從電池業務切入,等待着技術的成熟;另一手又從被群嘲的"山寨"燃油車開始,積累起在造車領域的經驗和客戶。在這個過程中,半導體等"配套設施"也同步研發,成爲垂直整合的代表。
"帶頭大哥"背後,ICT在深圳有一個龐大的産業集群。在手機和通訊業務上,既有"非洲之王"傳音,也有國企出身、資曆比華爲更老的中興。往上遊走,還有做聲學起家的瑞聲;也有盡管被踢出果鏈,但在光學影像上還有一席之地的歐菲光。而海思半導體也不止做華爲自己的業務,在各類芯片設計上都有涉獵。
在這個産業群裏,還有從聯想分離出來、做IT整合服務的神州數碼,如今也趕上了雲計算的潮頭。做路由器的TP-LINK是業内龍頭,普聯科技通過這個"洋名字"和當時超出外國同行的服務體驗爲自己赢得了用戶心智。而像發明了U盤的朗科,雖然如今有些沒落,卻也是一時創新典範。
這就不得不提到高校對深圳創新起到的重要作用。U盤之父鄧國順畢業于隔壁中山大學;深圳大學建校曆史不長,但創立之初就由清華援建電子類學科,馬化騰就是其校友。而隔壁香港的教育輻射更不可忽視:革新了無人機行業、創立了大疆的汪滔就畢業于港科大。他的成功背後,導師李澤湘教授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既做研究也做投資,除了大疆,還孵化了固高科技、李群自動化、雲鲸智能等一系列高科技獨角獸,堪稱創投教父。
顯示屏的相關産業鏈是另一大重要分支,之前做柔性屏"缺錢"鬧得沸沸揚揚的柔宇,亮相之時也是驚豔衆人的。疫情期間教育平闆大賣的心裏程,可謂是在行業内卷中找到了細分賽道。像創維這樣的老牌電視和面闆廠商,業内地位自不必說;還有兆馳這樣做電視ODM起家的傳統廠商,如今轉向了智能制造行業。
制造業的上遊是如今深圳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這既包括研祥這樣的工控和特種計算大佬,也有彙川這類機器人和先進裝備制造商龍頭。這個賽道上還有一衆創業公司發展迅猛,隻是它們不如C端業務那樣被人看見;比如同樣做機器人,在酒店給你送餐的普渡和陪伴小朋友的優必選反倒都先上市了。
在汽車和能源産業鏈上,深圳或許不像廣州那麽山頭林立,比亞迪系站穩了C位,但也有欣旺達這樣的"二供"在和比亞迪的電池競争。更"古早"一些的理士國際則業務廣泛,錯開了動力電池的主戰場,更多用于B端客戶。
但2022年的"廣東民企百強"之首卻不在上述行業中,而是正威國際,這家銅業巨頭靠做電線發家,如今也做其它線纜和新材料開發。另如近年來火熱的醫學賽道,其實玩家們都有着豐厚的資曆:不管是做醫療器械的邁瑞,口罩大賣的穩健醫療,或是既開藥店、也搞自研的海王集團,都成立超過三十年了。下一家讓人眼前一亮的公司,又會是誰呢?
廣州
廣州是複雜的。與年輕的深圳相比,它有着悠久的曆史與作爲嶺南首府的職責;它的文化底蘊讓它有着更發達的第三産業,卻也在去年第二産業回落7%後,GDP被重慶超越而顯得有點落寞。這座曆朝曆代的開放窗口作爲千年商都,曾一度作爲服裝産業和物流集散中心而扶搖直上,卻似乎在這一輪的科技浪潮中落了下風。
有些事,廣州做起來不那麽容易,這裏過于中心的位置、密集的人口和城市群有時會是一種負擔,土地價格就是一大問題。直接臨海的窗口小,一些重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更容易被注視。
但廣州的工業還是有自己的傳統強項。比如汽車産業。去年汽車制造業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1/4,年産突破300萬輛。雖然起步頗爲坎坷,廣州标緻90年代退市,廣汽集團遲至1996年才建立,但如今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巨頭。除了與豐田、三菱的合資車外,傳祺品牌也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此外五羊和本田摩托也是重要的業務。
作爲曾經互聯網産業的興盛之地,廣州也是最早趕上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一批城市。廣汽埃安去年累計銷量達到27.1萬輛,正沖刺IPO,成爲傳統車企中轉型較爲成功的案例。何小鵬賣掉UC後,轉身就在這裏創立了小鵬;而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公司也在廣州政策的積極配合下跑了起來。廣州的教育資源也是其不可忽視的優勢,華南理工便作爲"新能源的黃埔軍校"而爲人熟知。
曾經在"重化工大潮"中成爲熱點的石化産業,至今也仍是廣州支柱之一。除了作爲其他工業的原料外,自1988年寶潔落戶廣州起,這裏就是全國重要的日化産品中心,各大國際洗護巨頭都在此集聚。另如藍月亮、完美日記等本土品牌在此創立。
盡管條件所限不能像惠州那樣大搞石化基地,廣州還是努力在原有基礎上發展精細化工和新材料行業。世紀之交建立的天賜材料除了日化,在锂電池供應鏈尤其是電解液上也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另如做做橡膠的聖豐、車用材料的金發也都位列廣東省百強企業。
最後一大支柱是醫藥健康産業,廣州中醫藥大學、廣藥集團和白雲山在中醫界的地位自不必說;之前不受人矚目的診斷檢測行業,随着新冠疫情也水漲船高,達安基因、金域醫學、萬孚生物等都趁勢發展。另外也有邁普這樣的醫械新星正在升起。
盡管與深圳相比,廣州的電子信息産業發展不力常被人拿來批評,但也還是有家底和建樹的。粵芯半導體就有着廣東唯一進入量産的12英寸芯片生産平台,而"AI四小龍"裏的雲從科技也在廣州。另如做顯示器主闆的視源股份、北鬥鏈條上的海格通信,隻是它們往往不會直接出現在大衆眼前。
就像我們常調侃的"廣州沒有互聯網",其實雖然網易跑回了杭州,但它也把大部分遊戲業務留在了這裏;另外像UC、YY、酷狗這些賣身大廠的APP,以及三七互娛等遊戲公司都來自廣州;有些也依托廣州強大的外貿力量做起了出海。微信也是從廣州起步,被人調侃住在"居民樓裏";而曾經在電商大戰中有一席之地的唯品會,以及當下風頭正勁的SHEIN,也都離不開廣州成熟乃至泛濫的服裝供應鏈。
廣州有自己的産業基礎,在百業待興的年代,人口充裕的廣州自然是外商們的首選;但它無法像深圳那樣從零開始搭建,也沒有享受深圳那麽多的政策照顧、沒辦法做那麽多實驗。大概在慣性的生活和一往無前的闖勁之間,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平衡點吧。
佛山
提到廣東經濟發展迅猛,曾經有個提法叫"四小虎",那時的南海和順德,還是兩個城市。但兄弟倆畢竟劃到了一起,于是佛山就成了僅次于廣深的體量第三。
順德這座美食之城,除了催生出海天這個調味巨頭,最響亮的還是"家電王國"的招牌。美的集團誕生在這裏,此外還有格蘭仕等二線家電企業發迹于此。海信在收購了本地的老牌容聲冰箱之後也把這當做了第二個家。受到完善的家電産業鏈吸引,新公司在開拓賽道時也會想到這裏:小米生态鏈中的雲米,和"網紅小電器"小熊都建在順德。
不過,如今打開美的的首頁,你第一眼看到的會是一隻巨大的機械臂。包括變頻、伺服、傳動的工業技術版圖無疑彰顯了它新的野心。在去年底完成了對百年機械巨頭庫卡的收購後,機器人和自動化也被列在了首頁。收購一直是美的擴張的重要方式,這也使得它的家電品牌線愈發豐富。
而由于家電和家居産品的需求,本地的鋁業等上遊材料産業也十分發達,有色金屬被視爲佛山的又一強項。有趣的是,這些企業則大多落戶在南海。其中如宏旺集團從佛山軋鋼闆起家,後到肇慶發展,而總部又回流到佛山。另如老牌的興海銅鋁業、從湛江來的正聖金屬,都受益于本地市場。盯上再生市場的甯德時代也在此設立了邦普循環,成爲其電池循環産業的一部分。
佛山的另一大民企巨頭是碧桂園,盡管房地産不在本文讨論範圍内,但正因爲它的帶動,本地的建材行業蓬勃發展。聯塑集團和你在五金店門頭上常見到的"日豐管"都是管道行業的龍頭。另如東鵬等陶瓷企業,以及上遊的科達制造這樣的陶瓷機械生産商,也在大建設中挖到了第一桶金。
佛山的産業結構或許看起來略顯"傳統",但在坐擁絕對行業地位的前提下,并無太急迫的轉型焦慮——就如美的所做的延伸那樣,它有着自然而然的發展方向。
當然,除了通過内生的力量發展上遊産業鏈,近年來放緩的佛山也在努力尋找新的突破口。曾經江對岸的深圳主做彩電,與珠江口這邊的佛山形成了"東黑西白"的格局;如今佛山也接受廣深的技術輸入,建起了數據、新能源等科技園區和實驗室。不知在這些加持下,佛山能否成爲一座高端制造業重鎮呢?
東莞
東莞作爲廣東第四個加入"萬億俱樂部"的成員,又頂着世界工廠的名頭,其發展勢頭之猛也是有目共睹。可能不會有哪個同等規模的城市像東莞那樣強調自己的制造業屬性了,東莞号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一萬家,僅次于"老大哥"深圳,這個數量甚至還要高于上海。在這些企業中,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Ov等手機大廠,也有藏身其後的上遊産業。
電子信息産業是東莞的絕對強項, "全球每4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來自東莞"。其中步步高系無疑是本土的霸主,OPPO和vivo均創立于此。兩者輝煌的産量和出口貢獻不多贅述,還有一點值得一提:與一般意義上的"産業園區"不同,vivo總部建築承載了幾乎全部的生活場景,包含了 "工作、居住、遊憩、交通"的要素,可以說是個自成一體的小社會。在當下,這類嘗試或許隻有在"往來都是打工人"的東莞最爲需要、也才有可能落地。
這兩家公司所在的長安鎮與深圳寶安隔河相望;而再往東去,就會到達華爲松山湖基地。這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足以容下華爲終端公司總部的龐大組織,以及一處數據中心。随着深圳城市的飛速發展,寸土寸金的地方容不下的産業,自然會向兩翼疏散轉移。
要吸引頭牌企業的遷移,從設計到制造、從基礎零配件到智能終端産品的完整産業鏈配套不能少。東莞經曆過一輪又一輪的産業擴散,及至擁有本地的創新能力。這裏既有早早到來的台達電子,也有從富士康"學成出師"的立訊精密;有做電路闆起家的生益科技,也有做手機ODM的華勤、華貝;要辦公有京瓷,要屏幕有三星視界……
東莞是可以不在乎這些投資者從哪來的,它們總能在産業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如同進電子廠的人,也會自動成爲這條巨大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
伴随着電子信息巨頭到來的還有各類設備制造業,以及智能制造的探索和嘗試。在松山湖,一批機器人公司得到了獎補和投資,不斷參與到産線改造和建設中;傳感器、精密儀器、系統集成等,也各有相關公司配套。另如虎門的電子線纜、長安的五金模具,都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産業集群。
東莞制造業豐厚的家底自然不止這些,紡織制鞋、玩具、食品、家具、造紙等等,都是它的強項,尤其是在出口貿易上有着成熟的經驗。但這些産業沒能像電子信息産業那樣,經過艱苦努力,終于有機會吃到利潤最豐厚的那一環,或者說充分享受品牌帶來的福利。而這,或許就是"不被看見"的弊端了。
惠州
惠州是2022年全省GDP增速最快的城市,被視爲冉冉升起的新星。承接了深圳産業的溢出和轉移,惠州明确提出了"2+1"現代産業集群:電子信息産業、石化能源新材料産業和生命健康産業。
惠州發展石化産業的曆史并不長,但去年高達10.3%的增長率,可謂在疫情中起到了"扛鼎"的作用。2006年,中海油與殼牌合作的項目最終選址在了惠州,之後陸續有1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大亞灣的石化園區落腳,目前排名全國石化園區綜合競争力第一。
這些化工企業一方面看中惠州的港口海運優勢,又因爲遠離珠三角核心的人員密集區,降低了環保壓力。另一方面,整個灣區發達的制造業,都會成爲石化産品的大市場。可以說,這正是珠三角産業鏈急需補齊的上遊短闆。
在電子信息産業方面,惠州本土的明星企業是TCL,它從國營企業分離出的"惠陽地區電子工業公司"到中港合資,再到發展成家電、光伏、面闆産業的巨頭,可謂每一步都踏在時代的脈搏上。華星光電的屏幕也在電子産品市場站穩了腳跟,與京東方一起爲高端産品的内卷降價加了把火。
在汽車電子方面,德賽集團旗下的德賽西威從中歐合資到反向收購外資股份,成爲國内汽車供應鏈的龍頭。德賽憑借敏銳的嗅覺,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涉足頗深,無論是智能座艙或是自動駕駛都有布局,爲小鵬、理想等新勢力做集成商。而同在惠州的華陽集團,作爲同行雖然有所落後,但在業内亦有重要地位。
乘上新能源東風的還有锂電,德賽電池同樣也是上市公司;但惠州最大的動力電池公司還是億緯锂能,2022年裝機量排名第五。随着車企找"二供"的潮流興起,億緯锂能既能收到隔壁小鵬廣汽的訂單,也能接到寶馬的橄榄枝,目前還在快速擴産中。
惠州一度有過發展"總部經濟"的提法,對營商環境和龍頭企業極爲重視;這些企業在發家之後,也願意将總部留在惠州,而不是搬到隔壁競争激烈的深圳。而也正是因爲對上遊産業和汽車電子的布局,才讓惠州在"消費電子寒冬"中仍能保持電子信息産業2.5%的增長。
珠海
作爲廣東最小的城市,珠海航展是珠海的一張名片。這座珠三角最南端的城市于1992年,大膽建設了當時國内最長的機場跑道,足有4000米。再加上靠近口岸、建築稀疏、海洋廣闊等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爲了舉辦航展的不二之選。這塊招牌在十四屆成功的活動中不斷被強化,還在去年貢獻出了"中東雙十一"這樣的出圈梗。
依托航展,珠海努力培育航空航天産業,建起了航空産業園;不過受限于高技術的要求,目前還在發展階段。但也能看到通用航空和航天裝備産業已經做出了一些成績,比如在金灣研發的"鲲龍"AG600水上飛機,以及航空電子、材料方面的突破。
珠海自己列出的"支柱産業"還是圍繞泛電子電氣和生物醫藥的主軸,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家電巨頭格力電器。作爲一家把"核心科技"挂在宣傳标語上的企業,格力的業務範圍遠不止我們日常接觸的民用電器,還包括電機、精工、模具等制造業上遊,以及近年來頻繁布局的新能源産業鏈。但無論是"造手機"還是"造車",目前尚未激起太多水花,起碼還未像它的智能裝備那樣取得有效的增長。
當然,格力造手機的想法也是有當地産業支持的,不說已經沒落的"珠海小廠"魅族,在手機配件、芯片制造方面,珠海都有着一席之地。曾經的"MP3之王" 珠海炬力一度占據全球MP3芯片市場的80%,而珠海建榮在通信(尤其是藍牙芯片)、工控、MCU等方面也聲名赫赫。這兩家"黃埔軍校"出來的後生們又把TWS耳機的價格打下一個數量級,可以說他們就是"華強北AirPods"背後的功臣。
而在更細分的地方,愛普科斯(電子元器件)、偉創力(電子産品設計制造)等外資紛紛來此設廠。佳能珠海生産的相機一度兼顧國内銷售和出口,可惜在疫情中遺憾關閉。但受其技術輻射,像納思達(半導體和打印機)這樣的本土企業仍在發展。
珠海的另一大特色是高校建設,它既爲暨南大學和北師大提供了分校區,也爲面積同樣袖珍的澳門大學劃出了一片領地。随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落地,中科院等也有項目在此設立,或許将爲珠海帶來新的機遇。
中山
對中山來說,傳統上的"強"可能反而成了一種包袱。當然,夾在佛山和珠海之間、面積狹小又不設市轄區,都可能作爲發展有天花闆的理由。但面積最小的珠海面向港澳和外資,電子産業蓬勃發展;而同樣由縣升格來的東莞更是打響了"世界工廠"的名号,又通過轉型升級完成了對自己的超越,中山在其中就顯得存在感薄弱。
作爲新派粵菜發源地,中山似乎與廚房結下了不解之緣,做廚電和燃具的華帝、調料巨頭中炬高新,都是當地有名的品牌。與隔壁美的或格力的"三心二意"不同,華帝的主要生産基地始終紮根在小榄鎮上,這個"亞洲最大竈具生産線"近年來還在持續投入進行數字化升級。
順着能源這條線索,還能看到同樣緻力于燃氣的長青集團,以及全國最大非國有風機制造商,正在清潔能源風口上的明陽集團。而從發光二極管起家,做到全國LED照明第一名的木林森照明,業務也從家庭照明一路拓展到工業照明,以及當下正火的miniLED,做起了顯示屏背後的供應商。
但被木林森抛在身後的"同行"、曾經馳名中外的古鎮燈飾企業們卻沒有跟上時代潮流。世紀之交提出的"一鎮一品"産業模式,成就了中山飛速發展的專業鎮經濟。但在長期"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的影響下,增長背後的産業層次問題就被忽視了。而産業升級目标不明确,沒有市轄區、各鎮各自爲戰的狀況,在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後,就顯現出弊端來。
深中通道開通後,中山或許能更好地接受深圳輻射,但需要發展什麽産業、如何改善營商環境,如何避免"錯過段永平"和"錯過中山大學"的情境再現,又能否誕生出新的龍頭企業,仍是需要規劃的問題。
江門
灣區西南角的江門在外或許名聲不顯,管轄多個縣級市的它"散裝"程度與蘇南城市不相上下,倒是特産新會陳皮在閩粵一代頗受追捧。但低調的江門2022年GDP反超中山、力壓湛江,其中既有像陳皮那樣發展來的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的功勞,也有列車、光伏等高新技術産業的貢獻。
江門傳統的制造業中,較爲集聚的是造紙和印刷相關産業,如來自新加坡的亞太森博,來自中國香港的維達、雅圖仕等在此落戶;此外本地輕紡業發達。江門本地最爲人熟知的品牌應該是大長江集團旗下的豪爵摩托車,号稱已連續19年在國産摩托品牌中銷量排名第一。
近年來爲了提高産業技術含量,江門引入的産業包括軌道交通、矽能源産業等。中車廣東自2010年挂牌成立,在此生産維護珠三角地區的城軌、動車,并借由港口海運優勢承擔部分出口業務。江門還參與到盾構機等特色産業中,如在卡塔爾世界杯相關的基建中,就有江門企業的身影。
當地矽能源産業仍在發展中,去年産值超過200億元。目前缺少龍頭企業,但勝在産業鏈配套完整,"光伏玻璃—電池片—膠膜—背闆"均有布局,并有向後續儲能和其他雙碳項目延伸的趨勢。去年9月,廣東首個推動矽能源産業發展的行動計劃提出重點布局江門,年底江門鶴山就與行業第一的隆基綠能簽訂了投資意向協議。
但江門百強企業的"冠軍"卻是領益智造,這是一家由來自深圳的精密制造企業,在重組了本地的江粉磁材(生産永磁體,是廣泛應用的電機中的核心部件)後上市,提供模具、自動化等智能制造方案。身在廣州旁邊的江門,卻與深圳有着親密的關系。利用相對完善的工業基礎和與深圳的互補性,"深江經濟合作區"的開發吸引了不少深圳企業來此設廠。
肇慶
肇慶作爲大灣區GDP的"吊車尾",傳統上也有獨具特色的制造業,那就是金屬加工業。肇慶有着著名的河台金礦,規模爲廣東之冠;另外也有高達3億噸(礦石)的銅钼礦等探明,其餘各類稀土資源也十分豐富。
得益于西江的航運,來自廣西的原材料也能便捷地運抵此地進行加工。沿着西江,肇慶還接受了來自下遊順德和中山的技術合作和重工業轉移;此外,近年來金屬回收業務也在蓬勃發展,肇慶作爲廣東唯一的金屬資源再加工基地,在增加材料來源的同時也爲環保出了一份力。
2001年,全市有規模以上金屬加工企業300多家,年産值近800億元。而其中較爲有名的是鋁業,如新亞、中亞等知名鋁廠都位列本地百強企業。
但2022年,百強的榜首卻是一顆新星:小鵬新能源投資。得益于本地優秀的金屬材料資源、離廣州近的區位優勢和當地的賣力招商,小鵬的總部雖然落戶廣州,但生産基地一直設在肇慶。自2017年至今三期工程,超十萬輛量産車從這裏下線,直至今年一月才啓用了剛獲得資質的廣州基地用于生産P9。
小鵬剛到來時本地的相關産業鏈"一無所有",但與它一同建起來的新能源汽車智造基地發展迅猛。肇慶已将新能源汽車産業列爲"四大主導産業之首"。除了電機、汽配等配套産業,肇慶還吸引來了甯德時代在瑞慶投資建廠,與小鵬形成了"雙龍頭"的格局。而在《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中,這片"後花園"也将繼續吸引廣佛的其它新能源産業鏈企業。
參考資料
超10.46萬億!大灣區内地九市GDP出爐 四市突破1萬億大關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6461920466773560&wfr=spider&for=pc
"90後"人口十年翻倍,年輕人爲什麽愛來大灣區?
https://new.qq.com/rain/a/20230219A04KM300
文明史視野下的粵港澳大灣區
https://m.gmw.cn/baijia/2020-11/02/34330051.html
廣東民營企業百強:華爲退居第二,騰訊晉級前三,第一居然是這家深圳企業?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905077825542585&wfr=spider&for=pc.
上海VS深圳:未來工業和都市圈,應該怎麽發展?
https://www.huxiu.com/article/786284.html
2022廣東省民營企業100強榜單出爐!
https://mp.weixin.qq.com/s/AjR99BsG7ihH7TMLMSBCGQ
一文讀懂深圳産業結構概況
https://mp.weixin.qq.com/s/boPYSLxJQmVEtxzvbxJYcg
比亞迪王傳福的造車大夢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775590
神州數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https://www.digitalchina.com/aboutus/survey.html
中國傳奇教授李澤湘,正在批量制造獨角獸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587806963115354&wfr=spider&for=pc
廣州,一場"最重"的産業轉型
http://gxj.gz.gov.cn/zt/gzzzygzlfz/xyzx/content/post_8685642.html
2025年,廣州這樣打造萬億級戰略性新興産業
https://mp.weixin.qq.com/s/rqiVle2AqNxqMrrurR1hfQ
盤點當下廣州主要産業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0143578
107家大灣區企業上榜2022胡潤中國500強,半導體成"明日之星"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768324.html
廣州2022年GDP增長1%,達28839億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536538951603502&wfr=spider&for=pc
誰是第三産業最強城市
http://www.ceweekly.cn/2023/0130/404341.shtml
佛山2022年GDP近1.27萬億元,增長2.1%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3-01/28/content_30046697.htm
廣州經濟恢複背後,五個支撐頂壓前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546611281027748&wfr=spider&for=pc
廣汽集團
https://www.gac.com.cn/cn/about/struct
美的集團
https://www.midea.com/cn
2022年佛山市企業100強名單
https://www.maigoo.com/news/644627.html
佛山重點行業産業鏈調研報告發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5435121302749951&wfr=spider&for=pc
佛山和深圳,爲什麽越走越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049121301693331&wfr=spider&for=pc
佛山企業100強:營收首超2萬億,家電制造和民營經濟唱"雙主角"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5357503550258153&wfr=spider&for=pc
成績亮眼!19家佛企入圍"2022廣東省民營企業100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340232848220257&wfr=spider&for=pc
廣東邦普循環科技有限公司
https://www.brunp.com.cn/
去年東莞地區生産總值達11200.32億元
https://finance.sina.cn/2023-01-30/detail-imycwzme7106027.d.html
東莞vivo總部 |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http://www.ela.cn/index.php?m=index&a=works&id=9240
東莞的制造業究竟有多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189475699073568&wfr=spider&for=pc
東莞鎮域經濟圖譜:先進制造力撐"頭部"鎮街擴優勢,"千億鎮"何時現身"世界工廠"?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922662
2021年東莞百強企業名單介紹
https://www.maigoo.com/news/613228.html
聚焦東莞戰略性新興産業⑤|智能制造:搶占全球高端裝備産業制高點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245992982184770&wfr=spider&for=pc
惠州2022年GDP首次邁入5000億,增速居廣東省第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590178425542817&wfr=spider&for=pc
廣東第五城,給廣州的啓示
https://www.huxiu.com/article/783720.html
惠州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 打造更具核心競争力"2+1"現代産業集群
http://www.ahwang.cn/china/20230110/2466672.html
TCL四十年:變革築夢 時代擔當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157844460743936&wfr=spider&for=pc
德賽集團簡介
https://www.desay.com/about/index.html
德賽西威:國内唯一 傳承德國品質、西門子技術的汽車電子龍頭
http://www.capwhale.com/newsfile/details/20200911/44029fc381b64bfda3e0d2d612994ddb.shtml
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前十企業排行榜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T22H14F051481OF.html
廣東惠州預計2025年工業總産值突破2萬億元
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3/01-28/9942756.shtml
中國航展,何以是珠海?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940550901593290&wfr=spider&for=pc
航展觀察:打造世界級航空航天産業,珠海還需邁過幾道坎?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LSTAFIQ05129QAF.html
「建議收藏」重磅!2023年珠海市航天裝備産業鏈全景圖譜(附産業政策、産業鏈現狀圖譜、産業資源空間布局、産業鏈發展規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335197613687259&wfr=spider&for=pc
格力這十年:創新無止境 突破無邊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745035643667106&wfr=spider&for=pc
珠海,從大灣區跑出的"芯片黑馬"
https://www.huxiu.com/article/651888.html
納思達股份有限公司介紹
https://www.ninestargroup.com/profile.html
格力電器企業簡介
https://www.gree.com/about/about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http://www.hengqin.gov.cn/macao_zh_hans/hzqgl/zszy/content/post_2987711.html
華帝公司官網
https://www.vatti.com.cn/
長青熱能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https://www.chinachant.com/e84300.html
木林森照明官網
https://www.zsmls.com/cn/development.aspx
中山,向何處去?
https://3g.163.com/dy/article/HIJA6DCG0552K60G.html
中車廣東軌道交通車輛有限公司簡介
https://www.crrcgc.cc/gd/g9742.aspx
以深江合作區帶動江門、粵西大發展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578874
陳岸明:江門今年GDP增速力争實現7%
http://www.gd.chinanews.com.cn/2023/2023-01-28/425904.shtml
江門制造: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産業"脊梁"
http://www.chinaqw.com/qx/2022/12-22/347509.shtml
領益智造官網
http://www.lingyiitech.com/
江門矽能源産業乘"春風"蓬勃發展
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103A094YY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江門市大長江集團有限公司
http://www.jmdcj.moto188.com/
肇慶市的工業振興指日可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002388682525209&wfr=spider&for=pc
打造國内一流生産基地!肇慶與小鵬汽車共赴下個五年之約
http://www.zqgx.gov.cn/zqgxtzcj/gkmlpt/content/2/2657/post_2657995.html#11798
跟随《廣東24小時》,看肇慶這個産業基地……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597949
廣東肇慶發現總量近3億噸銅钼礦
https://www.cnmn.com.cn/ShowNews1.aspx?id=150467
粵港澳大灣區:肇慶市産業發展優勢及産業發展平台分析(附圖表)
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190111/1807201140124_2.shtml
小鵬汽車曆史
https://www.xiaopeng.com/about.html
深度解碼!造車新勢力,甯王,爲何青睐這座智車新城?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21009728947.html
從小鵬汽車到甯德時代 肇慶"智車新城"加速記
https://www.sohu.com/a/591455499_161795
溫國輝,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年鑒:方志出版社,2020.12
本文作者:萬一,編輯: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