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 + 互聯網 " 讓汽車從出行工具逐漸成爲未來出行方式的組成部分。而面對 " 未來出行 " 這道考題,車企間的競争正從地面 " 卷 " 向天空。6 月 26 日,廣汽集團首次對外公開展示飛行汽車項目 "GOVE" 并完成全球首飛。近兩年,随着智能化成爲汽車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讓汽車實現立體出行,甚至成爲未來主流出行方式,吉利、大衆、小鵬、禦風未來等車企及科技企業争相入局,多款飛行汽車相繼發布探索藍海市場。
車企競相入局
去年 7 月,廣汽研究院曾發布關于飛行器結構設計責任工程師、飛行器起落架設計責任工程師、飛行器測控工程師等職位的招聘信息。彼時,盡管廣汽方面并未對此回應,但外界認爲其在爲進軍空中交通領域 " 招兵買馬 "。時隔一年,在 " 廣汽科技日 " 上,飛行汽車 "GOVE" 完成全球首飛。廣汽集團相關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以場景化思維進行技術布局,廣汽拆解出地面行駛、空中飛行和空地對接三大場景。"
據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介紹,GOVE 采用分離式機體構型,擁有垂直起降能力,以實現空地出行場景。同時,該飛行汽車還采用全自動共享底盤,可進行自動駕駛、全向移動、共享調度及移動充電。在安全性方面,GOVE 搭載雙備份多旋翼飛行系統,保障飛行安全。同時,GOVE 整機應用 90%的輕量化複合材料,搭載三餘度飛控系統和多目識别技術。
" 廣汽飛行汽車 GOVE 代表廣汽立體出行的一種探索。廣汽集團将以此飛行汽車項目爲出發點,帶動上中下遊産業鏈共同投資運營,打造‘多元站點 - 地面交通 - 空中交通’全鏈條立體出行服務。" 廣汽集團相關人士表示。
事實上,20 世紀 40 年代,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 · 福特曾大膽預言:" 飛行汽車遲早會出現。" 這句看似無限未來化的預言正被逐步實現,在該領域廣汽集團也非獨行者。近兩年,飛行汽車賽道備受關注,除小鵬汽車外,豐田、大衆、現代、吉利等車企巨頭均加入研發隊列,同時谷歌、英特爾、騰訊、Uber 等科技巨頭也相繼入局。
2020 年,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收購彙天科技,成立小鵬彙天并宣布正式入局飛行汽車領域。2021 年小鵬彙天完成超 5 億美元的 A 輪融資。今年 1 月,小鵬彙天發布消息稱,自主研發的兩座載人飛行汽車——旅航者 X2,已正式獲得由中國民用航空中南地區管理局頒發的特許飛行證。相比于小鵬汽車,吉利入局更早。2017 年底,吉利收購美國飛行汽車公司 Terrafugia(太力)。2019 年 9 月,吉利與戴姆勒共同出資 5000 萬歐元,參與德國 Volocopter 的 C 輪融資。據悉,吉利的 " 太力飛車 "TF-1 已獲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适航證書。
不僅國内車企,去年大衆汽車集團(中國)也發布首款電動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原型機 V.MO。據統計,截至 2021 年全球已有超過 200 家企業或機構在研發約 420 種型号的飛行汽車産品,整個行業融資約 20 億美元。今年 6 月 19 日,Archer 飛行公司和 Stellantis 集團宣布,雙方位于美國佐治亞州卡溫頓占地約 100 英畝的全球首個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規模化制造工廠的建設正順利進行,以确保在 2024 年中期實現 Archer 飛行器量産制造的目标。據了解,Archer 飛行公司和 Stellantis 集團合作項目初期産能爲每年可生産 650 架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後期産能爲 2300 架 / 年。
争奪萬億藍海
衆多車企入局飛行汽車領域的背後,無疑是在爲未來出行尋找更多可能。
飛行汽車可理解爲既能在空中飛行也可像汽車一樣在陸地上行駛,是一種可以實現遠距離載人的陸空兩用交通工具。目前,飛行汽車的産品路徑大緻分爲兩類,一種采用陸空一體設計 " 能跑也能飛 ";另一種則是以垂直升降載人飛行器作爲研發重心,産品爲開拓更爲輕量便捷的空中交通市場而存在。
盡管産品設計路徑不同,但在外界看來兩種模式對于未來均有着重要意義。如今,低空智能交通對新型交通工具的需求正在提升。目前,交通擁堵已成爲城市化發展面臨的瓶頸之一,傳統修高架橋和地下隧道等方案對于有效解決城市擁堵的作用正在減弱。" 飛行汽車除作爲地面車輛交通工具,還具有低空飛行器的屬性,利用垂直起降技術,實現千米以下低空飛行,将極大提高交通效率、提升乘客舒适感。" 在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看來,飛行汽車有助于減輕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汽車行業未來的一個新增長點。
緩解交通擁堵的同時,飛行汽車的市場容量也相當可觀。羅蘭貝格預測,到 2050 年,全球 95 座主要城市的空中,将會有 9.8 萬輛飛行汽車飛馳。同時,有預測稱,到 2030 年飛行汽車行業将創造 3000 億美元市場規模;到 2040 年則可能擴大至 1.5 萬億美元市場規模。
而各車企與投資機構對該市場也十分有信心。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坦言:" 飛行汽車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領域,能改變未來出行方式,引領一個新行業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2021 年以來,國内包括禦風未來、時的科技、峰飛航空等至少 11 家 eVTOL(電動垂直起降)公司獲得融資,投資方包括 IDG、紅杉資本、五源資本、藍馳創投等一線投資機構。
市場前景下,飛行汽車正在促進企業和行業技術上的升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在研發設計上,廣汽集團使用了在航空航天領域廣泛應用的 MBSE 系統工程理念,構建基于模型系統工程的飛行汽車研發體系。吳堅透露:" 廣汽集團正聯合各航空航天領域的科研院所,共建飛行技術合作生态圈。同時,通過對立體出行的研究,一定會有利于向汽車産業技術溢出和轉化。"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鄒廣才認爲,發展飛行汽車對帶動科技進步、提高制造業水平、促進産業的升級轉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挑戰仍在
萬億藍海市場爲企業提供機會,但飛行汽車走向商業化仍存在不低的門檻。
對于飛行汽車的發展,車企方面也有着清晰認知。何小鵬表示:" 小鵬飛行汽車 90% 的情況下是開車,10% 的情況下是飛行。" 吳堅則表示,在廣汽的空地對接三大場景中,GOVE 設定爲 " 短途觀光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顔景輝認爲,飛行汽車在本質上依舊爲汽車," 飛起來 " 更多是輔助功能,但這一輔助也涉及安全、研發等問題。
盡管,随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提升,飛行汽車的技術難題正被破解,不過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張揚軍曾表示,飛行汽車要發展,還需闖關動力、平台和交通三大關鍵技術領域。首先,安全成爲飛行汽車賽道上被外界最爲關注的問題。" 飛行汽車低空飛行智能駕駛功能主要包括感知、決策和控制三部分,對低空氣象環境的感知、決策與控制以及在遇到不确定情況或錯誤時,飛行汽車無法像地面行駛汽車一樣停在路邊,必須提供應急恢複模式來确保安全降落和停靠,這是飛行汽車低空智能駕駛技術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張揚軍稱。
不僅如此,在技術上,飛行汽車的動力電池需要克服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快速充電、長循環壽命和熱安全性等問題。同時,适航認證、" 航線 " 制定、空中行駛規則、事故責任劃分、空中執法手段等問題以及空中交通基礎設施、運營模式、經濟成本、用戶體驗等,都是飛行汽車未來發展中将面臨的挑戰。
不過,對于飛行汽車領域,國家層面正通過政策加持鼓勵發展。去年 3 月,交通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 年)》要求,部署新型載運工具研發:部署飛行汽車研發,突破飛行器與汽車融合、飛行與地面行駛自由切換等技術。業内人士表示,随着多方面跨界融合發展以及智能交通設施不斷發展和完善,未來飛行汽車的地面行駛功能屬性必将得到實現和強化。
北京商報記者 劉洋 劉曉夢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