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 ESG 組
作者|陸琳
編輯 | 袁加息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 #ESG 進步觀察 # 系列第 054 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林業碳彙、氣候風險
在遙遠的加拿大引發的一場山火,掀起了全球碳彙市場的風暴。
已經持續肆虐了幾個月的加拿大山火燒毀了大量森林。加拿大消防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 10 月 2 日,加拿大林火過火面積已達到 18.5 萬平方公裏,超過整一個廣東省(17.95 萬平方公裏)。
受加拿大山火影響的碳彙林項目分布
嚴重的森林火災不僅導緻生态環境遭受重創,而且還引發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一個名叫 " 林業碳彙 " 的生意在這次山火之後遭受到了極大的損失。
林業碳彙直白解釋,就是通過投資繁育人工林來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獲得一定的 " 減碳指标 ",這些指标可以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部分碳排放較多的公司可以通過購買這些指标來使得企業的碳排放達标。這一行業也被稱爲 " 碳抵消 " 行業,賣的是能抵消多少碳排放的指标。
高排放企業要付錢給造林事業,客觀上講促進了林業發展,減少了總碳排放。
加拿大作爲林業資源極爲豐富的國家,自然做起了碳彙生意,不少公司在加拿大布局森林資源獲取碳彙,在市場上交易碳排放指标。
但是這次山火确暴露出了一個極爲嚴重的問題,森林是可能被山火燒掉的。一旦森林被燒毀," 林業碳彙 " 那不就沒了嗎?
" 林業碳彙 ":減排新思路真的有用嗎?
目前來看,森林着火問題的通行應對方案是建立一個 " 緩沖池 ",每一個 " 林業碳彙 " 項目創立之後,都要把一定的 " 碳彙 " 額度放到這個池子裏。一旦某個項目發生火災,就能消耗掉這個池子裏的額度來補充。
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簡稱 CARB)向加州遵守本州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的公司出售碳信用額。同時 CARB 要求經認證的 " 林業碳彙 " 項目将一部分額度存到 " 緩沖池 "(buffer pool)中,用于應對火災和其他事件。
但是,過于頻繁的火災超出了 CARB 預估。加州的非營利性氣候解決方案數據庫 " 碳計劃 "(CarbonPlan)去年 8 月發表的一項分析,發現加州市場認證的碳彙森林在過去七年間發生了六場大火,洩漏了約 600 萬噸碳,幾乎耗盡了緩沖池中原本爲未來一個世紀準備的所有碳信用額度。
這也使得人們對林業碳彙的質疑越來越多。伴随着頻發的山火,森林固碳還有被燒掉的風險,那麽這些拿來交易的指标還有安全性嗎?
目前 CARB 的解決方案是,把緩沖池進一步擴大,提高未來每個林業碳彙項目放到池子裏的份額。
可是這仍舊阻止不了人們的質疑,一旦發生火災,以歐美各國的情況基本是應燒盡燒,啥樣的項目能抗住這樣的風險?
在馬裏蘭大學收集的數據基礎上建立的在線平台全球森林觀察(Global Forest Watch)在 2022 年報告稱,過去 20 年間,全球森林的過火率幾乎翻了一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年内早些時候預測,到 2050 年全球範圍内極端山火的數量将增加 30%,到本世紀末将增加 50%。
也就是說未來山火的數量和嚴重程度都會大幅度提高,這麽一看林業碳彙的項目風險不是一星半點。
另一個問題是,林業碳彙這門生意能降低多少碳排放,本身都要打上問号。
植樹造林能夠固定的二氧化碳是有上限的。
森林的碳彙能力主要體現在固定植被以及土壤中的碳。但是森林生态系統固定的二氧化碳并不是永久性存儲,而是會随着森林生長狀态不斷變化。樹木老化死亡之後會釋放二氧化碳,森林遭遇山火也會釋放二氧化碳。這使得森林所能發揮的實際固碳效應會受到諸多限制,甚至有可能從碳彙變爲碳源。
也就是說,萬一種植過程中沒有處理好,搞不好不僅沒有減少碳排放,反而增加了碳排放。
還有個問題是,林業碳彙的測定還存在模糊不清的地帶。
林業碳彙的測定有一個核心要素 " 額外性 " ——可以這麽理解,林業碳彙指的是人工幹預後,比自然狀态下增加了多少森林,多出來的固碳量才能變成林業碳彙的碳抵消指标,進而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
要測定這個額外值,就得引入 " 基線 " 的概念。" 基線 " 關系到自然情況下一片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會發展到多少。如果相比這個 " 基線 ",森林覆蓋率增加了,那麽多出來的部分就可以被作爲林業碳彙來計算。
那麽問題來了,這個 " 基線 " 怎麽測定呢?
沒有公認的标準可以判定。英國易捷航空秘魯支持了一個碳彙項目,結果位于偏遠地區的森林用人口稠密區域作爲參考設定了基線,一下子就把減碳量拉上去了。
除了不太靠譜的一系列測定之外,林業碳彙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碳減排量存在重複計算的情況。例如上文提到的碳彙項目,既可以被列入英國易捷航空的碳減排指标,也能被列入秘魯國家碳減排指标。等到各個國家和公司熱熱鬧鬧發布總結報告,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都達到了減排承諾,最後一算總排放量,發現碳排放還是超标了。
這種亂象發生在林業碳彙項目上,也使得越來越多外界質疑林業碳彙不靠譜,認爲這是大公司給自己鍍金的面子工程。
重重壓力之下,殼牌、雀巢、古馳等企業開始聲明放棄碳彙林項目。對大公司而言,風險越來越高的森林碳彙看起來并不是一個減排的好選擇。
中國的林業碳彙還有信心嗎?
目前看來,購買林業碳彙的國外大公司看起來信心已經開始動搖,那麽中國的林業碳彙市場目前信心是否有受到影響?
中國發展林業碳彙有兩個優勢,第一是中國在防護森林火災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另外是中國一直是人工育林大國,在植樹造林上的規模全球領先,這也就意味着中國潛在能拿出來交易的碳彙相當多。
根據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标和政策規劃,2025 年森林覆蓋率增加至 24.1%,2030 年森林覆蓋率增加至 25%,未來十年造林 1881.6 萬公頃。零碳研究院數據顯示,以新造林 4.42 噸 / 公頃每年淨碳彙量計算,新造林每年可增彙 8317 萬噸,按照 2022 年 12 月全國平均碳配額交易價格 50 元 / 噸計算,新造林每年可産生碳彙價值 42 億元。
這樣一來,中國有相當多的人工林可以開發成爲林業碳彙,不少企業也開始布局林業碳彙這一未來風口。
一系列政策落地也表明我國林業碳彙市場還在逐步推進中。
上個月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支持符合條件的林業碳彙項目開發并參與市場交易,爲林業生态産品找到更多的價值實現方式。
9 月 15 日,生态環境部會議通過《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此前,北京綠交所也發布公告,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系統即日起開通開戶功能,接受市場參與主體對登記賬戶和交易賬戶的開戶申請。而林業碳彙作爲一種重要的自願減排量,其全國交易有望在短期内正式重啓。(此前由于方法學上的争議,全國自願減排交易已經暫停了約六年的時間。)
" 國内對林業碳彙的支持态度沒有動搖," 一位熟悉相關政策讨論的資深從業者告訴虎嗅。" 碳彙的數字化發展是一個過程,國内會持續推進與國際的互通。"
然而,有跨國公司的業内人士對于中外造林碳彙的互通持比較悲觀的态度。英國石油公司資深 ESG 從業人員林源(化名)向虎嗅表示,目前林業碳彙的一個核心痛點是測算标準。歐洲美國的标準并不一樣,美國認可歐洲的部分标準,歐洲不認同美國的标準,但它們都不認同中國的标準。大家各有各的算法,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碳彙測算标準的不統一,導緻中國的林業碳彙目前還無法争取到一些非常重要的買家。歐美大公司是碳排放交易的大戶,而無法做到與國際标準接軌的情況下,中國的林業碳彙隻能在國内流轉,無法賣出去。而國内的買家需求目前是有限的。
而如今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歐美大公司作爲重要的潛在買家,對于林業碳彙這個事已經開始猶豫了。
林源指出,嚴肅看待碳彙這件事的企業,都會關心自己的資産減值風險。林業碳彙本身就面臨很高的不确定性,山火的威脅與日俱增,如此高的風險必然會吓退相當一部分企業。再者說,減排的路徑不隻一條,爲什麽要把減少碳排放放在風險系數很高的種樹上?再加上近幾年林業碳抵消項目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很多公司爲了避免陷入争議開始放棄林業碳抵消項目。
他認爲,在國内發展的企業看國内的市場規則,按照國内的規則走就可以了。隻有考慮到國際形象,需要出海的企業,才會對這方面進行宣傳,但是企業不會幹一件将來給自己埋雷的事。
除了種樹,碳抵消手段中還有很多,包括采用化石能源替代的方式實現的碳減排,如風電、光伏、垃圾焚燒等可再生能源項目,等等。林業碳彙肯定不是企業最佳選擇。" 如果你足夠牛,可以像蘋果一樣,讓供應鏈合作方去分擔一部分碳排放," 林源說。
感謝您的閱讀。ESG 從業者或對此有興趣的研究者、投資者,歡迎掃描下面二維碼,申請加入我們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