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上真是硝煙彌漫。
一切都因一個人而起——
上野千鶴子。
衆所周知,近幾年,女性話題熱度頗高。
而上野作爲日本女性學創立者,在中國也打開了知名度。
2019 年,她在東京大學入學典禮上的發言,沖上微博熱搜。
談及高校性别歧視、教育的意義,金句頻出。
而最近,上野又一次回到國内大衆視野。
比上一次更「爆」,直接喜提多個熱搜。
她與幾位中國博主視頻連線,内容圍繞婚戀問題展開。
時長不到半小時,卻轟動了互聯網。
争議首先來自博主向不婚者上野提出的問題:
「您在二十歲出頭的時候就意識到沒有成家的打算,緣起是因爲被男性傷害過嗎,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一句話幾乎冒犯了所有女性主義者。
再就是博主自身經曆與女性主義挂鈎遭到質疑。
讓視頻内容刺激出超 9 萬條相關讨論。
甚至逐漸發展成網暴趨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上野千鶴子與另一位男性博主的第二場對談,又加劇了混戰。
因爲提問水平的差距,引發出部分網友對兩個博主之間的性别拉踩。
這邊還沒吵完,那邊又爆出内幕。
原來,整個事件本身就是一場策劃。
提問者與問題都經過設計,目的是爲商業活動造勢。
來源:微博用戶 @大美女的個人世界
一個流程下來,真正有價值的讨論内容已經無人在意。
剩下的隻有混亂而憤怒的情緒。
也讓人意識到,「女性主義」确已成爲實打實的流量密碼。
消費女性主義,流量相當可觀。
而這種消費,在内娛随處可見。
索性借此機會,咱們來聊一聊——
兩次對談之所以能攪動互聯網,帶來如此巨大的流量反饋。
除了婚戀與性别話題本身就頗具争議。
還仰賴當事人的特殊。
這幾年,上野在國内名氣越來越大。
作爲日本女性學學科的開創者,其多本著作近年在國内熱銷。
觀點準确犀利,助推女性主義在國内發酵。
如今隻要提到女性主義,基本已經繞不開上野的名字。
而且,上野教授自帶「腥風血雨」體質。
四年前在東京大學的那場演講,「震驚日本列島」。
在相關紀錄片《情熱大陸 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中,就提到了這一事件的影響力。
演講中,她羅列高校錄取醜聞背後的性别歧視問題。
點明東京大學乃至整個日本社會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性别隐則。
語調溫柔,措辭有力。
結果入學典禮結束,輿論吵瘋了。
支持者與反對者不相上下。
相關報道幾乎占據所有主流媒體。
甚至有學生直接在課上質問她,爲什麽做出那樣的演講。
發言視頻流傳到國内,同樣激發出海量讨論。
一石能激起千層浪,恰恰反映出女性主義的熱度。
大環境下,全球範圍的女性主義發展日趨高漲。
反映到如今的互聯網,彩禮、結婚、生育等兩性話題也次次都能引爆網絡。
魚叔前兩天推薦一部女性曆史紀錄片時,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
女性聲量越來越高,女性的需求被逐漸重視。
爲迎合女性而衍生出的作品層出不窮。
比如去年幾部大爆劇集,基本都離不開女性話題。
這本來是一個好的現象。
但慢慢的,事情卻逐漸變味。
原本,上野千鶴子的對談備受期待。
視頻剛爆出時,營銷風向也以「溫暖的女性對談」爲主。
但很快,評論區就大翻車。
首先,是内容上的扭曲。
重量級的陣容,讓大家期待能從中看到有價值的女性主義讨論。
但内容卻違背預期,圍繞着「難以自洽的婚姻」打轉。
導緻博主被罵,營銷翻車。
熟悉嗎,這正是内娛女性題材劇的經典翻車方式。
去年爆火的《夢華錄》,正是如此。
該劇無論是内容還是營銷方向都強調「女子貴在自立」。
但随着劇情發展,女主趙盼兒卻在人格與經濟上都逐漸依附男主。
讓劇集原本标榜的「獨立女性」标簽,與陳舊内核形成反差。
才讓口碑陷入兩極化争議之中。
原本,随着女性意識崛起,資本看準女性觀衆的消費潛力。
讓大女主劇成爲收割女性觀衆的利器。
但大女主的扭曲内核引來争議時,刻意制造争議又再度淪爲消費女性主義的新方式。
就比如對談視頻中,博主丁克失敗的婚姻就成了視頻的争議爆點之一。
而細品如今的女性題材劇,也越來越有「按熱搜寫劇」的趨勢。
就比如去年翻車的《歡樂頌 3》,豆瓣評分低至 4.8。
原本,該系列将小人物置于大城市。
将「扶弟魔」「辦公室戀情」「處女情結」等争議話題嵌入角色經曆中。
飽滿展現不同女性的困境,也在内娛爲女性群像劇開辟出一席之地。
但續作去精取粗,在女性人物刻畫上偷懶。
本末倒置将角色當成沖擊熱搜的工具人。
反而大大縮窄了女性在大城市拼搏困境的讨論空間。
不僅如此,觀衆的憤怒也成了消費女性主義的重要一環。
正如在讨伐北大宿舍與上野千鶴子對談視頻的同時。
不僅相關視頻播放量猛增,線下相關對談門票一售而空。
有關書籍脫銷下架都一度沖上熱搜。
這讓人想起《說英雄誰是英雄》備受争議的「處子血」情節。
女性角色被強暴後,含淚擦掉滴落在雪地上的處子血。
這一劇情詞條登上熱搜,劇集迅速吸引火力提高了知名度。
還有那部讓人十分不願想起的《東八區的先生們》。
也是憑借着女性觀衆對于劇中辱女情節的憤怒。
頻頻沖上熱搜,爆成現象劇。
女性主義,似乎被消費成了一門生意。
過度消費女性主義,隻是一種女性主義的虛假繁榮。
就像如今的女性題材劇,看似花樣繁多層出不窮,質量上卻頻頻翻車。
獨立,是虛假的獨立。
自由,也是孱弱的自由。
由此呈現出一種十分扭曲的觀感。
就像這次對談,原本可以幫助更多人打開了解女性主義的大門。
但以流量爲目的的問題設置扭曲了初衷,也讓對談走向變得奇怪。
非但造成女性主義的誤讀,還讓女性群體進一步被割裂對立。
消費女性主義,看似迎合女性,本質上還是傲慢。
懸浮的女性題材劇反而輕視了問題所在,也在現實中窄化了女性的生存空間。
就比如電視劇《我們的當打之年》中。
徐璐飾演的谷峤,一邊上演着在重男輕女家庭中,堅決與富二代渣男離婚的獨立女性戲碼。
另一邊卻靠拿着霸總人設的閨蜜還上巨額債務後「重新生活」。
一下子,女性互助、原生家庭、婚戀困境關鍵詞壘滿。
觀衆卻從中感覺不到任何真實力量,隻有大寫的荒謬。
女性主義被扭曲消化進流水線題材劇後。
觀衆隻能看到頂着女主光環,所到之處問題迎刃而解的完人。
在這樣的評判體系中,角色的脆弱與人性中的灰色地帶就會迎來道德審判。
馬伊琍在綜藝《展開說說》裏就提到,自己接下一個十分想演的角色。
但遭到工作人員的反對,原因就是這個女性角色「不可愛」。
演員的顧慮反映出觀衆對此類角色的不寬容。
給予女性勝利的方式,是讓她絕對正确「不犯錯」。
也變相馴化觀衆審美,将「完美人設」投射到現實生活。
結果反而造成劇集的虛假,與女性處境的艱難。
正如對談引發出的針對女博主婚姻問題的審判,已經蔓延上升至對具體個人的人身攻擊。
這,顯然不是一場「女性主義對話」希望帶來的結果。
其實,上野千鶴子曾在《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一書中提及。
從改變家庭開始改變社會,提高女性在婚姻中的自主性,也是女性主義探讨的内容之一。
另外,許多女性以爲走入婚姻是一種自由。
但有多少人,是顧慮于不結婚可能面臨的社會阻力,而帶着抗拒的深層心理選擇了結婚?
爲了減少阻力向主流社會交卷,還稱不稱得上是一種自由呢?
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内容。
但當女性困境淪爲單薄的噱頭,變成隻要說幾句看似正确的話便可以「爲我所用」的大旗後。
本該真誠的自我剖析,被投機功利之心所取代。
情緒蓋過内容本身,也使攻讦之聲成爲主流。
女性主義之所以能成爲流量密碼。
一方面,确實因爲女性堅持發聲,成爲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資本看準「她經濟」的潛力助推其熱度。
而這次聲勢浩大的争議聲,恰恰也印證着,無論是大衆還是「精英」,對于女性主義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或者說,對于女性主義真正犀利有建設性的一面,選擇性地忽視了。
女性主義被扭曲爲流量密碼,又引緻層出不窮的誤讀與利用。
本該成爲女性背靠的支撐,卻也能演變爲消耗女性的一出鬧劇。
希望經此一役,能帶來一些提醒。
原本爲女性劈路的穿雲箭,不必射向名爲流量的草船上。
願所有女性,都能更加自由。
全文完。
助理編輯: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