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友津津樂道的角色中,她可能是梗最多的那個。
制香達人、絕命毒師、冰嬉藝術家、安小鳥、鳥妃 ……
你肯定猜到是誰了。
安陵容。
誰都沒想到,十年過去了,她越來越火。
甚至,有網友還要專門辟一門大課:安陵容學。
但,角色爆火,飾演她的演員卻漸漸消失在大衆視野之中。
我想說的是。
你越了解這位演員,你就越會為她打抱不平。
是不是有很多人,隻熟知安陵容,卻叫不上演員的名字。
這也是陶昕然的窘況。
她是内娛為數不多的性格演員,但在大火之後,卻逐漸變得 " 邊緣化 "。
追根溯源,這一方面來自他人的偏見,一方面出于自己的選擇。
一切,還是要從安陵容說起。
籠中之鳥
安陵容的一生,就是一場大型悲劇。
起初,《甄嬛傳》是從 " 三人組 " 切入故事。
但她們的身世與心志大相徑庭。
甄嬛與沈眉莊,家世顯赫,對選秀意興闌珊。
安陵容,縣城之女,從家财到衣着再到儀态,處處透着寒酸。
一開始差點因為叫不上腳程快的馬車而誤了時辰。
于是,安陵容習慣性地顯露出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此後,安陵容的順遂,都多虧了甄嬛的施救。
她又一次想讨好,私下了結了餘氏的性命,并向甄嬛邀功、表忠心。
卻聽到沈眉莊與甄嬛剖析她的狠毒本性。
安陵容有強烈的向上爬的野心,卻又缺乏大家閨秀的儀态與魅力。
她使出了渾身解數。
擺在明面上的是才藝。
先是用嗓子,嗓子不行了,就苦練冰嬉舞。
暗地裡則是用藥。
可謂不擇手段。
她甘做皇後的傀儡,但最終作繭自縛,被 " 甄嬛黨 " 一舉扳倒。
在《甄嬛傳》裡,為何最禁得起解讀的角色是安陵容?
因為她足夠複雜和豐富。
安陵容一生活得卑微,就連巅峰時的封号 " 鹂妃 ",也不過喻指了被關在籠中的鳥。
她最常見的動作是:低頭、順眉、收着下巴,從不敢正眼看人。
而在陰毒手段被拆穿後,她要去面聖。
等待的間隙,她終于擡起了頭,這也是她唯一一次擡頭。
她哀歎自己的命運,同時也亮出了逆鱗。
安陵容與甄嬛的最後一次相見,也是名場面。
她一口一口吃着苦杏仁,劃破鴛鴦刺繡,将一切歸咎于異化人性的深宮歲月。
十年來,安陵容從天怒人怨再到人人皆憐。
這令人想起了《北京愛情故事》裡的石小猛或者《神話》裡高要。
他們是 " 反派 ",遭人厭恨。
不過,一旦觀衆成長起來,就難免拿他們來自況。
因為相比于天選之子,他們,更接近于被嚴酷現實一次次打擊的自己。
當然了,安陵容能火,絕對離不開演員陶昕然細緻入微的演繹。
可,這個角色也成了她職業生涯的鳥籠。
我不是安陵容
事實上,陶昕然的個性與安陵容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現實中,她熱情開朗,坦率随性,從不見什麼卑微懦弱與唯唯諾諾。
就拿拍攝花絮來說。
這是在拍冰嬉舞那場戲。
大喊大叫的是她。
拍攝間隙,調戲皇上的也是她。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贊歎導演鄭曉龍的眼光毒辣。
當初去試戲,陶昕然也不知道能演什麼角色。
到了面試間,她看着滿屋子的男女演員們戰戰兢兢,連椅子也隻敢坐邊,隻有她整個坐滿。
她能被選中,是因為演過《黛玉傳》裡的探春。
那時,在場的所有人都驚訝不已。
因為這個角色導演組挑了很久很久。
直到導演将她的相片放在了最前面,位置僅次于孫俪和陳建斌,陶昕然這才開始緊張起來。
雖然個性灑脫,但陶昕然對待表演絕對一絲不苟。
她為安陵容寫人物小傳,仔細揣摩人物心理,并通過一些細微的動作和眼神予以表達。
可是,因為《甄嬛傳》大火,因為陶昕然将安陵容塑造得太過成功,以至于包括影視制作人和觀衆在内的很多人,用這個角色 " 圈禁 " 了她。
來邀約的角色,大都跟安陵容的人設相同。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
入戲太深的觀衆開始網暴,甚至殃及了她的家人。
但,個性火爆的陶昕然不似安陵容那般乖巧依人,直接開怼。
其中有一條,陶昕然的回複很見志氣
都幾幾年了,還沒出戲嗎?
除了對網友的寬容,還含有她對表演的追求。
她不想沉溺在過去的成功之中,而是想尋找突破的可能。
在《甄嬛傳》以後,陶昕然演了很多身份、個性迥異的角色。
比如《馬上天下》裡的梁楚韻,直爽,性格如火;《胭脂》裡被逼上絕路的馮曼娜,英姿飒爽;《女士的法則》裡的離婚律師蔣瓊。
如果不是盤點她的作品,我甚至不記得她曾參演過現實題材影片《找到你》。
在片中,她飾演全職家庭主婦朱敏。
短短幾分鐘的戲份,她呈現出了角色因丈夫鬼混的憤怒與面臨失去孩子撫養權的無奈。
我注意到。
隻是一個看着律師遠去的悲哀表情,導演給了她将近 15 秒的時間。
發現沒?
在這個流量上位的時代,她依然想追尋演員的價值與意義。
演員是什麼?
在采訪中,陶昕然很敢說。
我對下面這段話,印象最深刻。
這種現象,星爺在《新喜劇之王》裡諷刺過。
演員馬可特意雇了個老太婆,在他出場時趕人以造成 " 我是大腕 " 的架勢。
馬克這種行為是過氣明星的虛張聲勢。
還有一種,是新晉流量對表演的毫不尊重。
陶昕然舉過一個例子。
生完孩子,她決定複出,但猛然發現,内娛的風氣變了。
在片場拍戲,年輕演員沒有對演戲的敬畏與真誠。
不會演戲,架子還大。
有些明星,身邊有了助理,就生活不能自理。
至今,陶昕然還保持着原來的習慣。
自己能做的事,不勞煩他人;面對媒體采訪,不讓經紀人過濾采訪提綱。
還有一些現狀困惑着她:現在的戲為何大都充斥着俗套與狗血,現在的角色為何大都如此幹癟與無聊。
陶昕然推掉了一些角色後,發現無戲可演。
怎麼辦?
她決定自己轉型做總制片人,自己找題材與故事,自己攢班底。
這部電影叫《九月一日》。
留守兒童題材。
先來看幾張劇照。
現實風格,粗粝質感。
值得注意的是,陶昕然堅定地把成本放在制作上。
比如剪輯師,是拿過大獎的孔勁蕾(代表作:《鬥牛》《推拿》)。
主演方面,除了她還有男主角戲份重,選擇标準是:但凡不願意體驗生活,不願意踏實演戲的,一概不要。
至于其他演員,她找來的全是素人。
錢都花在了刀刃上,也有因陋就簡的魄力,說不定這種班底能迸發出一種可貴的現實與樸素質感。
那麼,陶昕然為何要選擇這種題材?
八年前,她在跟媽媽打電話時,了解到了留守兒童的悲慘現狀,那時就在心底埋下了一顆種子。
後來,她去實地走訪時,一個奶奶 " 撲通 " 跪下,請年前這位 " 明星 " 幫自己的孫子找媽媽。
陶昕然很慚愧,又心生一種責任感。
于是,她更加堅定了信念。
回顧陶昕然的演藝生涯。
她火過,後來沉寂,如今又選擇重新出發。
雖然,她的有些決定不一定成功。
比如在安陵容後,她沒有其他的重磅角色。
但我依然尊重這類演員。
她真誠而坦率,有自己的想法與堅持,還有對于表演孜孜以求的态度。
而當碰到南牆時,她又敢于自建城池。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一個紅遍大江南北的角色,也不足以成為禁锢。
或許,該摘下有色眼鏡的是觀衆。
當很多人對她的印象還停留于那隻 " 籠中鳥 " 時。
她早已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