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AI 迅速破圈。
2023 年之前,恐怕任誰也想不到,AI 的破圈速度能如此之快。
先是 ChatGPT 點燃了全網讨論熱度,微軟推出 New Bing 驚豔衆人,其他科技巨頭也不甘落後,谷歌、百度都直接瞄準了對傳統搜索引擎的颠覆。GPT-4 的發布,更是令人們震驚。
在爲前沿科技成果震撼的同時,普通人也難免産生擔憂。
正在爲工作苦惱的程序員。
近日,OpenAI 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的一項研究表明,ChatGPT 及嵌入它的應用軟件,可能會影響美國約 19% 的工作崗位所需執行的 50% 的任務。其中,受影響程度較高的職業包括翻譯、記者、作家、會計師、區塊鏈工程師等。
以至于有網友調侃:" 我希望 AI 代替我的工作:做飯、打掃衛生、辦各種麻煩的手續。AI 現在在幹的事情:聊天、畫畫、寫作、作曲。"
誠然,AI 的創造力令許多創作者感受到了危機。但 AI 真的會替代人類嗎?AI 究竟是創作者的對手還是夥伴?
AI 真的會替代人類嗎?
3 月 28 日,百度移動生态召開 " 共生大會 ",宣布擁抱 AI 創作時代。處于這場變革最前線的百度,将如何回答這些問題?
生成式 AI,如何落地?
以 ChatGPT 爲代表的生成式 AI 還未大規模落地,人們就已經展開了無數聯想:" 它們能幫我做什麽?"
在 3 月 16 日百度生成式 AI 的發布會上,百度 CEO 李彥宏就展示了多個應用場景。
畢竟是國内第一個類 ChatGPT 的生成式 AI 産品,值得用戶更多的信心與耐心,百度生成式 AI 推出後第二天百度股市大漲,說明市場是看好的。
科技博主 @木遙 指出,ChatGPT 剛推出時,很多人覺得它平平無奇,不過就是車轱辘話來回說,甚至還會胡編亂造。
這就如在馬車時代,誕生了第一輛汽車。" 當時汽車在各種性能上都碾壓馬車了嗎?不可能的,馬車被優化了幾千年,而第一輛汽車一定是非常粗糙的。但汽車仍然具有碾壓性的優勢,因爲它是一次斷層式的革新。"
國産生成式 AI 也是一樣,盡管有待繼續完善,但潛力巨大。
ChatGPT 剛推出時,很多人覺得它平平無奇。
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摸爬滾打十餘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 1000 億元,每年核心研發占比都超過 15%,2022 年更是達到 22.4%,AI 專利申請量、授予量均連續 5 年蟬聯國内榜首。
正因如此,百度才能快速推出生成式 AI,将 AI 加速落地。
李彥宏表示,AI 的長期價值,對各行各業的颠覆性改變才剛剛開始。未來,将會有更多的殺手級應用、現象級産品出現。
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移動生态事業群組(MEG)總經理何俊傑在百度移動生态的 " 共生大會 " 上表示,内容創作行業,正在經曆這樣的颠覆性改變。
AI 創作,不是危機是生機
人工智能的創作究竟會不會代替人類?自生成式 AI 引發熱議以來,這個問題就在許多創作者的心頭揮之不去。
其實,現實早已給出我們答案。
電影《流浪地球 2》在拍攝過程中使用 AI 技術修複了李雪健的聲音,還讓吳京、劉德華能自然出演年輕時的自己。但主導電影創作的,仍然是富有活力的人。
對人類而言,AI 既可以是助手,也可以是夥伴。
對人類而言,AI 可以是助手,也可以是夥伴。
在 3 月 28 日的共生大會上,何俊傑給出了他的理解:當 AlphaGo 打敗了人類圍棋手,AI 不僅沒有代替人類,反而成了棋手的最佳陪練。有研究發現,AI 的介入使得人類棋手的下棋方法變得更有創造力了。
近期,博主 @木遙在播客 " 不合時宜 TheWeirdo" 中談到,GPT 模型擅長從已有的知識海洋中找到 " 可以連接,但人們還沒有想到可以連接的東西 ",并把它作爲一個新的創意提出來,這比人類自己在茫茫信息大海中 " 撈針 " 更加高效。
從這個意義上說,AI 從來不是代替人類進行想象和創作,而是幫助人類擴展想象力的邊界,産生更豐富的靈感來源。
AI 從來不是代替人類,而是幫助人類。
不僅如此,生成式 AI 還将大幅提高内容生産效率,讓人類獲得更多的自由與可能。
在 AI 創作還未引起大衆注意的 2022 年,何俊傑就曾表示,AIGC 技術将成爲百度移動生态的新變量、新方向。
AIGC 即 AI 生産内容(AI-generated content)。如今,傳統的 PGC(專業生産内容)與 UGC(用戶生産内容),其産出内容的效率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并且生産過程中也存在大量重複枯燥的工作。
很多打工人想必都體會過這樣的情景:搜遍全網資料機械式地總結一份報告、花大量時間隻爲找到一張合适的圖片素材、複制粘貼隻爲同步相同内容至各平台、視頻剪輯又枯燥又累人……
爲搜索資料苦惱的人。
但在 AI 生産力的加持下,這些重複勞動都會被徹底改變。
去年,百家号的創作者們已經率先體驗過生成式 AI 助理的高效。百度陸續推出的 AI 文案助理、AI 插畫助理、AI 視頻制作助理等,不僅讓創作者實現 " 配圖自由 ",并且圖文還能自動生成視頻。
AIGC 技術讓創作者從圖文到視頻的創作周期縮短了3 倍以上,也爲創作者帶來" 一篇内容,2 種收益 "的效果。
這些工具上線一年多,就有超過 45 萬名百度創作者使用,生産内容超過 700 萬個。
一個直觀的例子是,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海稱,通過百家号的 AIGC 圖文轉視頻技術,中青網視頻内容産量提升了 80%,圖文轉視頻作品播放量超過同款圖文近 10 倍。
當創作者節省了重複性勞動的時間,就有更多精力去思考深刻見解和新穎内容,創造出用戶更加喜聞樂見的内容。
何俊傑相信:"未來 AIGC 工具将會成爲創作者最得力的搭檔、最核心的标配,而且使用門檻會比鼠标、鍵盤還要低。"
未來 AIGC 工具将會成爲創作者最得力的搭檔、最核心的标配。
内容生态變革,打開新風口
内容創作的生産力變革,隻是 AI 帶來的想象力之一。按照何俊傑的觀點,在 AI 創作時代,創作者有三重機遇:新的流量風口、新的内容生産力革命、多元變現藍海。
而百度移動生态在這三個領域同時發力。在共生大會上,何俊傑宣布百度移動生态将全線整合生成式 AI," 刷新 " 搜索、推出全新的 AI 内容生态,并打造一系列适用于創作者的 AI 核心産品與能力。
這意味着,AI 創作對内容生态的變革,真的要來了。
内容生态,即由消費者(讀者 / 觀衆)、創作者、廣告主與内容平台互相關聯,所形成的 " 生态系統 "。好的内容生态,内容的生産往往能夠促進内容的消費,後者又反過來激勵内容的生産,形成增長閉環。
而當 AI 加入這一閉環,各個渠道的流通将會更爲順暢。
人們利用 AI 可以幫助創作者進行更好地創作。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基本見頂,流量紅利逐漸流失,行業不僅期待健康穩妥的增長,更期待技術帶來新的流量風口。與此同時,随着人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傳統搜索引擎已經無法滿足用戶。
嵌入生成式 AI 的智能搜索 + 智能推薦,将颠覆傳統搜索體驗,形成新的流量增長風口,創作者也可以随之迎來收益增長。
通過爲用戶省去篩選時間、提供更高質量的信息、豐富内容供給,生成式 AI 的加入可以帶來更好的内容體驗,不僅會帶來更多的内容消費者,也能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進而推動流量增長。
更高質量的信息、更加豐富的内容供給可以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本質上,創作者擔心自己被 AI 取代,其實是擔心自己無法通過創作獲得經濟來源。生成式 AI 究竟要通過什麽樣的商業模式變現,也有待探索。
如今,百度移動生态大膽邁出第一步,産品全線整合生成式 AI,力圖證明:創作者并不會被取代,而是能夠借助 AI 進行一站式創作、經營、變現。
在 "AIGC+ 内容生态 " 的商業模式下,百家号 500 多萬位創作者源源不斷地輸出優質内容,而 AI 會是爲他們排憂解難的客服專家,也是他們高效創作的得力助手。
同時,百度還有多項創作者成長計劃,幫助達人快速成長、實現收益變現。達人祥子博士經過培訓、激勵、榜單等一系列成長支持,百家号粉絲量從 15 萬增長至 37 萬,去年接到了 50 多個定制商單,合作金額近 500 萬元。
AI 幫助内容創作者帶來收益。
而從品牌角度,百度也會以内容定制、口碑征文、互動話題等豐富的合作形式,助力品牌生意增長。
在共生大會上,百度移動生态商業體系負責人王鳳陽介紹了數字人的例子。生成式 AI 技術爲數字人注入了靈魂,使之成爲内容傳遞新形态。
作爲擁有 AIGC 能力的數字人,希加加以代言人的身份幫助茅台品牌實現冰淇淋新品的進一步破圈。
MCN 機構是連接達人、品牌與平台的重要橋梁,也是推動内容營銷生态蓬勃發展的核心力量。過去一年,百度内容營銷平台度星選交易規模增長 658%,離不開品牌、達人以及 MCN 夥伴的合作。
正在進行内容創作的達人。
新業态下,百度推出星海計劃,提供豐富的權益,方便 MCN 機構升級擴展業務,個性化定制并生産行業内容。
燦爛星光是國内第一批内容創業公司,從純内容業務轉型至内容電商,沉澱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結合百度搜索需求,直擊目标消費者重點,通過百家号内容種草帶貨,幫助品牌實現渠道售賣提升 400%。
多格式内容創作、搜索 + 推薦的雙引擎智能分發機制,加上生成式 AI 的強大助力,便是 AI 創作時代下百度獨特的内容生态。依托這些優勢,優質内容可以獲得展現及轉化機會,更好地釋放能量,創作者、消費者、品牌、MCN 機構等都将從中獲益。
歸根結底,科技的進步也許會使部分舊崗位消失,但總能帶來更多的新機會。百度堅信,AI 創作不是來切割内容創作者的蛋糕,而是來做大蛋糕的。
以 " 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 " 爲使命,百度更希望讓所有創作者與合作夥伴都能分享這個蛋糕。
這或許才是人們發展 AI 科技的初心。
* 題圖及封面來源視覺中國,其餘圖片均來源圖蟲創意。
作者:蜜汁叉燒
校對:黃思韻
排版:鹿子芮
封面: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