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汪小菲昨天直播連麥又上熱搜了,雖然畫風還是很搞笑,看完卻讓人覺得有點冷," 細思極恐 " 說的可能就是這種感覺。
彼此傷害,是許多中國家庭的親子關系中,不可避免的一課。有些人中途順利畢業,有些人卻糾纏一生不得解脫。
張蘭與汪小菲這對母子,不好說誰有多大的問題,但湊在一起就是武志紅老師的這本書:《為何家會傷人》。
這母子倆是差不多時間陽的,張蘭 5 天轉陰,沒轉陰的時候也一天直播都沒落下,助播潇潇說自己陽了都在家躺了兩天,但張蘭天天播。
汪小菲昨天上直播的時候,已經第十天了,咳嗽、流鼻涕、喝水都吐。對比實在慘烈,一邊是六十多歲的老媽談笑風生,一邊是四十多歲的兒子咳咳咔咔;張蘭已經開始蹦迪打碟,汪小菲卻在呼哧氣喘地交代後事。
代入汪小菲來說,有這樣一個鐵打的老媽罩在頭上,像個金鐘罩似的,雖然能保護你,但也能窒息你。
如果汪小菲是個躺平的纨绔子弟,安心地呆在羅馬曬太陽,可能啥事兒都沒有,可他偏偏又不是。
汪小菲的骨子裡,充滿了張蘭式的戰鬥基因;以 " 北京爺們 " 自诩的他,一直憋着一口氣要證明自己。與大 S 的婚姻,曾經是他進行自我證明的一張王牌。結婚以後,汪小菲幾乎全心全意地投入那個家庭的建設,S 家曾經給予他的一些特殊的家庭溫暖,那是他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得不到的。
汪小菲曾經說過,S 家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讓他覺得特别舒适與留戀。
可惜造化弄人,别人家的東西再好,終究可以輕易拿走。汪小菲出走未遂,一場疫情把他推回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不得不再一次面對成長的艱難。
幼年時母親忙于事業,無暇更多地照顧汪小菲;少年時,他又遠赴重洋,開始在國外留學的孤寂時光;好不容易到了青年,汪小菲又不得不面對如何向母親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的難題。
他一意孤行地做了一些如今看來相當不靠譜的投資,但因為有明星太太的光環加身,汪小菲一度錯覺自己長大成人、自立門戶了。然而一場離婚大戰,張蘭的一次次力挽狂瀾,瞬間把汪小菲又打回原形。
汪小菲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在直播連麥中表現得也很明顯。
首先他很害怕孤單。
張蘭看他咳嗽得厲害,勸他下播。汪小菲回答,我下播也是看電視。
張蘭繼續寵溺地說:" 下播躺着看電視去吧 ",汪小菲重複了一遍 " 我下播也是看電視 ",并且說" 我還不如在這兒看你們樂呵呢。"
助播潇潇的情商很高,轉換話題說明天去接汪小菲,讓他去外面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汪小菲羨慕地問潇潇 " 你們都不難受啊 ",潇潇說 " 我難受啊,但我們都已經好了 "。
第二,他害怕自己 " 沒用 "。
在直播中,汪小菲不停地咳嗽、流鼻涕、想要嘔吐,嗓子也是啞的,看樣子确實應該躺平睡覺。
但他睡不着,他惦記着自己已經七天沒直播了,說:" 我要覺得我不挂點小黃車,我都荒廢生活,荒廢時間,挂點小黃車,把我小黃車挂上。"
這是什麼精神啊,同學們,直播帶貨界的老黃牛。但這種一天不幹活就覺得自己不配吃飯的努力勁兒,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不配得感。
汪小菲實在太缺乏安全感了,幾天不幹活就覺得自己不配吃飯,不配做人,很難說這種壓力不是來源于張蘭。
但一直往前沖的張蘭意識不到這是一個問題。在直播中邊吃披薩,邊雲淡風輕地鼓動大家 " 給小菲哥多下點單 " ——她還是汪小菲的金鐘罩。
與許多中式家庭裡的成年子女與強勢父母一樣,汪小菲與張蘭的交流也明顯不在一個維度上,兩人連着麥卻雞同鴨講。
汪小菲說自己 " 快十天了,天天吐 ";
蘭姐問 " 給你的藥你吃了嗎 ";
汪小菲回答:" 吃不下,什麼都吃不下 ";
張蘭說 " 别播了,躺着吧 ";
汪小菲說:" 我看——我看潇潇他們挺辛苦的,我就跟他連個線 "。
這個停頓挺有意思。
不知道是不是本來想對張蘭說 " 我看您挺辛苦的 ",但沒好意思說出口。
其實汪小菲為什麼說不出口,我非常理解。因為他如果說了,場面可能會很尴尬。張蘭一定會說我不辛苦,我有什麼辛苦的,我每天跟他們(助播)在一起,開心得很,你還是管好你自己吧,躺着去 ……
這種回答方式,是典型中國父母很喜歡用的 " 上位式 ":永遠不知道示弱、後退,一輩子都想架在子女的頭上。
子女關心他們的時候,他們的态度是先管好你自己,你瞧你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子女給他們買禮物,他們會責怪對方亂花錢,說自己啥啥都有,富足得很;總之,子女的一切他們都瞧不上,然後還給這種無理由的傲慢取一個好聽的名字:我是為你好,我怕你驕傲。
張:還出虛汗呢,熬點小米粥給你送過去吧;
汪:為什麼你們都好那麼快,我不行;
張:你躺下;
汪:不喝水都吐;
張:沒事,這事兒都會過去的;
汪:我為什麼吐
……
這段對話看下來,搞笑是真搞笑,無奈也是真無奈,世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吐酸水,你在吃披薩。
情感沒有得到滿足、郁悶得不行的汪小菲開始暗戳戳地跟張蘭撒嬌。說你們好好直播别提我,讓我心情放松點行嗎。張蘭草稿都不打就說 " 我們從來沒提你 "。
但這個低頭不敢直視汪小菲的肢體語言,明顯是不自信。
聊天過程中,汪小菲一直重複的話題就是自己的症狀為什麼這麼重,張蘭确實也解答不了這個問題,隻能不斷打氣。
但她越是激昂地打氣,越顯得汪小菲特别沒用。最後在汪小菲一陣劇烈的咳嗽聲裡,張蘭激動地說,你把心裡的事兒放放,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什麼大不了的,什麼沒經曆過啊,放下來,好好做企業,做品牌,做産品,其它的都放下,慢慢來,日子慢慢過 ……
看出來了,企業才是張蘭的親兒子。
不過汪小菲手裡也不是沒有殺手锏。
最戲劇性的變化在汪小菲 " 交代後事 " 上。他說自己太難受了,可能過不去了,讓張蘭到時候把他送到八達嶺(墓地)。張蘭立刻眼泛淚光,讓汪小菲别瞎說," 那嘴不能胡說 ",汪小菲立刻反擊,說 "你也知道那張嘴不能胡說啊,(那你)就别胡說 "。
這句話真挺戳張蘭的軟肋。
還有一段是張蘭一再把汪小菲的症狀重,解讀為他心思太多。拍着胸脯說 " 你看媽沒心眼兒,沒心少肺的一天 ",汪小菲尴尬得摳頭,抱怨張蘭:"你沒心少肺的,也不管别人。"
這一段看下來,我十分同情汪小菲。
但站在張蘭的角度,聒噪又是她一貫的風格,很難說她是故意傷害自己的兒子,或者說不關心兒子。
在她看來,汪小菲身心的憂傷都屬于沒事找事、小題大做。活到這把年齡的母親與兒子,如果彼此不能心領神會的話,基本上注定這輩子他們不可能了解與和解了。
這是許多親子關系中存在的一個無解的難題,最終唯一的解決方案其實隻有一個——分離。
正如心理學家所言:與任何人緊密地黏到一起都會阻礙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道:
真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并不斷檢讨和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
"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 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為自己開脫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這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檢讨。
對于張蘭這個極富争議性的人物來說,我一直覺得她并不是真愛孩子,或者說她不知道如何真愛孩子。
與愛汪小菲相比,她更愛她的企業、她的聲譽。
一個人的時間花在哪裡,愛就在哪裡。這個問題其實在很多企業家身上都存在。
我們如果可以不深究那些男性企業家與子女的疏離,當然也不應該過多去責怪女企業家張蘭擁有與所有企業家一樣的通病。
總體來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企業當孩子養,企業才能越來越好,那麼你就不太可能有精力去學習如何愛自己的孩子,用愛企業的方式去愛孩子肯定是行不通的。
企業家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去打造一個企業,體驗當皇帝的感覺,卻絕不能用同樣的方式打造一個孩子,那樣隻會毀掉他們。
男企業家的幸運在于他們往往可以找到一個專注育兒的伴侶,而女性企業家則很難。
她們的伴侶與男企業家一樣,把育兒的責任歸因于太太,太太既要養企業又要養兒子,兩者不可兼容,往往被耽誤的就是兒子。
男企業家的太太可以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女企業家的丈夫不出軌家暴已經算是好人。這是男權社會下,女性在上升中必然遇到的一個尴尬時期——女人很快就學會了走出去,而男人回家的路,要慢一點,甚至慢很多。
好在這些問題并非無解。
獨自撫養兒子的企業家董明珠曾經面臨與張蘭同樣的困境。但董明珠的兒子大學畢業後離開母親去重慶工作,在律所裡從最基層做起,月薪 5000。對于兒子像許多年輕人一樣打工、租房,董明珠不覺得有任何不妥。
雖然董明珠也因為工作而錯過了孩子成長的一些重要的節點,但她明智地選擇了 " 分離 " ,讓兒子及時成年。
武志紅老師說:" 分離是親子關系的最終發展方向,拒絕分離就是拒絕成長。"
汪小菲面臨的難題是他與張蘭捆綁得過分緊密,失去了成長的空間。但凡他大學畢業打定主意去當個導演,學個 RAP 啥的,都可以順利完成與母親的切割與分離,成功自救。
現在這個局面,對他來說就太難了;尤其離婚大戰之後,張蘭成了汪小菲的代言人,在直播間事無巨細都跟大家唠叨。
有一天我刷到張蘭說汪小菲的身材特别好,有胸毛,還自豪地說我們滿族男人都有胸毛。
那一刻,我覺得張蘭很可怕。
那一刻,她特别像那些把嬰兒可愛的露點照發在社交媒體上的媽媽。但問題是汪小菲不是嬰兒,他的隐私更需要被尊重。
張蘭以自己的方式愛汪小菲,她的方式帶着一種深刻的補償;她想包辦汪小菲的一切,包括他的幸福,結果呈現出的狀态是張蘭在精神上殺死了汪小菲。
人生隻有一張單程車票,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不幸缺席,等他長大,千萬不要去彌補。節奏踏錯,就會一錯再錯。
" 溺愛實際上是父母将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是深層次對未得到的自我的過度滿足,而這種滿足與孩子本身的需要相距甚遠。"不知道這句話張蘭是否能夠聽懂,她可能不屑于去學心理學,因為她那麼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