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鍾藝璇
就在昨晚,一條熱搜突然在小紅書爆了," 誰還分得清撒貝甯和機器人 "?
元宵晚會上," 人形機器人 " 撒貝甯穿上東北大花襖,走路八字,邁着略顯僵硬的步伐,和春晚走紅的機器人再度牽手上台。人機互動帶來的奇妙體驗,瞬間讓撒貝甯和機器人同時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熱搜。
以小紅書爲例,早在不久前的春晚,機器人東北小秧歌節目《秧 BOT》就成爲了小紅書上讨論度最高的節目。作爲 2025 年春晚最有記憶點的創新節目之一,在有趣之餘,人們也在小紅書上驚歎,這可能是自己最直觀、近距離看到 AI 進步的一刻。
撇開尋常的讨論,我們應該看到的重要變化是,人們開始下意識把自己的情緒、思考和動态分享在小紅書上——在此之前,這個社區給外界的印象更趨向于有用性,即 " 你的生活指南 "。在春晚《秧 BOT》出場的那一刻,幾乎是同一時間,小紅書上大量的用戶立即用帖子分享了自己的所見所想。
昨夜的元宵晚會也是如此,在 " 誰還分得清撒貝甯和機器人 " 之外,小紅書上還湧現了大量有關晚會的實時熱搜,例如 " 哪吒在央視晚會上鬧元宵 " 等,有關哪吒的開場舞蹈、以及 " 哪吒打人、敖丙勸架 " 等帖子都在小紅書上引發熱議。
另一個特征是,點開上述熱搜,不同于其他平台由 KOL 把持意見——這背後往往凝結着其在公共場域的權力,小紅書社區内的大量高熱度帖子都來源于 UGC 自發創作,内容也不算複雜,可能是短短的第一感受,也可能是一次開放式話題讨論,對比前者,更具有随機性和真實性。
有時,這些随機讨論還能發散出不一樣的觀點,在昨晚的元宵晚會上,一個用戶将自己對晚會小品《辭舊迎新》的觀察在小紅書内寫下,她看到了在祖孫三代對家庭雜物 " 斷舍離 " 迥然的态度外,三代女性對共同記憶的不舍和溫暖。這種生發于真實經曆的觀察,也讓這條帖子獲得了上千高贊——盡管該用戶的粉絲還未過百。
也因流量平權的社區特征,小紅書用戶才能在正反饋下,受到激勵,從而讓好内容的創作得到循環。這也是小紅書在 2025 年成爲總台春晚獨家筆記分享平台的原因,從官方數據我們能看到,小紅書今年春晚相關内容的總互動量超 14 億,産生了 622 個熱聊話題,是去年的 2.4 倍。

圖源小紅書
春晚的意義不止于一場全民儀式晚會,它天然所帶有的集體記憶和公共性,也決定了人們的讨論可以超越 " 附近 " 的限制,這是一個天然流動在公共領域的大型傳播場。這也是爲什麽多家互聯網公司每年都要固定押注春晚的原因,或拉新、或留存、或傳播新業務,不同的公司課題也在每年度的春晚中流轉。
所以,春晚也成爲小紅書走向公共性的一次成功實驗。關于小紅書的公共性,近幾年在社區内容中已經逐漸顯現。作爲一個月活超過 3 億用戶的社區,小紅書的内容早就不局限于 " 有用 " 之上,在旅遊、美食、美妝等内容之外,二次元、遊戲、娛樂等精神消費品類内容增長明顯。對比技能和實用,它開始更像一個發現興趣、分享生活和傳播熱點的綜合社區。
關于公共場域的讨論一直從未消失,60 年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曾經用 " 沙龍 " 比喻公共領域,如今他卻認爲新媒體的出現正在導緻公共領域的衰退。哈貝馬斯例舉的一個觀點是,公域和私域邊界的模糊正在讓公共領域的包容性消失,以及信息繭房正在逐漸加劇,人們更傾向于退回到聚集志同道合的屏蔽式回聲室内。
我們很難認定小紅書是否實現了公共領域所具備的特點,但它已經在試圖走在公共性的前列,在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觀察中," 自由 " 曾經是重要的特點之一,當一個普通的社區成員願意發聲、他 / 她的聲音能被聽到、看到與感受到,且該成員能在發聲中體驗到平等與尊重,已經是小紅書邁向公共性的一個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