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熊志
近日,地方經濟三季報陸續揭曉。
截至目前,除了青海以外,30 個省市均已公布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其中,18 個省市經濟增速跑赢全國大盤,西藏(6.2%)、重慶(6.0%)、甘肅(6.0%)增速領跑。
廣東、湖南、上海、陝西、江西、雲南、廣西、天津、吉林、海南、黑龍江、山西,這 12 個省市則跑輸全國大盤(4.8%)。其中,黑龍江同比增長 2.3%,山西同比增長隻有 1.8%,處在全國墊底的位置。
三季報隻是階段數據,但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省市的不同表現,仍然具有很強的觀察與分析價值。具體來看,各省市的經濟狀況有哪些看點?那些掉隊的省份,出了什麽問題?
01
中國省市衆多,對全國經濟走勢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主要還是那些頭部省份。2023 年,共有 9 個省份的 GDP 超過了 5 萬億元,這些省份的經濟總量合計,占據了全國經濟 57% 的份額。
自 2022 年 7 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 " 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 " 以來," 經濟大省 " 多次被中央會議提及,而從最新季度的數據來看,這些經濟大省确實如同 " 壓艙石 ",爲全國經濟的平穩運行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拉動增長的三駕馬車,除了出口回暖外,投資和消費都出現問題。固定資産投資下降 3.4%,其中房地産開發投資下降 1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隻有 0.7%。
前三季度,GDP 總量排前 8 位的省份,除了廣東罕見降速外,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這 7 個省份全部跑赢大盤,且增速都不低于 5.0%,其中經濟總量直逼廣東的江蘇,更是同比增長 5.7%。
在當前的逆風環境下,經濟大省表現出了較強的穩定性。
這種穩定增長的表現并非偶發。長期以來,經濟大省未必如一些中西部省份那樣,增速上遙遙領先,但它們始終保持着一種相對穩健的發展态勢。
這些頭部省份經濟基礎雄厚,在下行周期下,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韌性更強。當然更重要的是,它們産業結構多元化,有較強的調節能力。
以江蘇爲例,它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制造業集群。如蘇州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南通的建築業,這些産業集群都是萬億規模。
圖 / 圖蟲創意
工信部公布的 45 個國家先進制造集群名單中,江蘇沿江南通、泰州、揚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蘇州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集群,泰州、連雲港、無錫生物醫藥集群,蘇州、無錫、南通高端紡織集群入圍。
三季度增長較快的浙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數字經濟,是互聯網産業。
其實浙江本身就是傳統制造業大省,萬億級的産業集群也多達四個,分别是綠色石化、現代紡織與服裝、高端軟件智能物聯産業集群。傳統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的融合,成爲浙江的增長密碼。
這些省份産業多元化,即便某個行業遭遇沖擊,也能實現 " 東方不亮西方亮 " 的互補效應。相比之下,産業結構相對單一的省份,一旦支柱産業被波及,可能面臨經濟突然失速的風險。
經濟大省的穩定性,還得益于産業層次較高。如今全球經濟大洗牌,産業鏈、供應鏈轉移不斷轉移,依賴中低端制造業的省份,産業流失的風險越來越大。
比如近年來," 果鏈 " 外遷、富士康減産,直接沖擊到河南的手機制造和出口,前三季度河南進出口同比負增長。
02
今年前三季度,12 個省市增速跑輸全國大盤,它們經濟體量排名中遊靠後,如雲南、廣西、吉林、海南、山西等,産業結構相對較爲單一,且較大程度上依賴投資驅動和資源型産業。
這些省份的低迷表現并非常态,在過去很長一段,它們甚至是全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比如,21 世紀初煤炭産業進入黃金年代,山西經濟一路高歌猛進,2007 年的 GDP 同比增長高達 14.2%。
另外像雲南,2000 年到 2013 年,大部分年份都維持兩位數的增速,2013 年到 2023 年期間增速放緩,但經濟總量年均增長也高達 7.6%,在全國省份的排名,由 2012 年的 24 位上升到 2023 年的 18 位。
2023 年,雲南 GDP 同比增長 4.4%,低于 5.2% 的全國平均線。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長隻有 3.0%,低迷表現延續。
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傳統的投資驅動型的增長模式難以爲繼。
提到貴州,很多人會想到高額的基礎設施投資,它在全國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其實在基建投入方面,雲南不遑多讓。雲南目前的高速公路裏程,已經突破了一萬公裏,是廣東省之後全國第二個高速公路裏程超萬公裏的省份。
圖 / 圖蟲創意
數據顯示,雲南的固定資産投資總額,從 2010 年的 0.51 萬億元,增加到 2022 年的 2.69 萬億元,年平均增速 14.97%,高于全國的 7.46%。期間,雲南經濟都保持着不錯的增速。
但近年來,因大興基礎設施建設而導緻的過度投資問題日益凸顯,負面影響愈發顯著。
爲了控制債務風險,今年年初國務院發布《重點省份分類加強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點名了天津、内蒙古、遼甯、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甯夏共 12 個省市,要求嚴控新建政府投資項目,嚴格清理規範在建政府投資項目,基建投資大幅收緊。
受此影響,雲南的不少基建項目,包括已開工但完成度不到 50% 的項目,被按下暫停鍵。今年前三季度,雲南的固定資産投資同比下降 11.4%,成爲拖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同樣受影響的還有被點名的廣西,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投資,2010 年到 2022 年,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速 12.14%,遠高于全國。
然而,廣西當前投資出現了顯著下滑,以至于在今年三季度,廣西選擇未公開具體的固定資産投資數據,僅以 " 持續恢複 " 這一表述籠統帶過。
投資放緩拖累經濟增長之外,産業結構單一的弊端,對中西部省份的影響,也在逐漸放大。
像前面提到的雲南,它本身的産業結構較爲落後,且高度集中,煙草、電力、有色、電子四大支柱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超過六成,面的經濟波動會顯得尤爲脆弱。
" 一煤獨大 " 的山西,前三季度經濟增速墊底,也是一個鮮明的警示。
山西是産煤大省,煤炭行業的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一度超過 50%。對煤炭産業的重度依賴,導緻山西經濟極易受到能源價格變動的沖擊,煤周期成爲經濟晴雨表。
煤炭産業的強勢地位,還對其他産業産生了擠出效應,阻礙了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爲地方經濟轉型增添了難度。
今年前三季度,山西 GDP 同比增長 1.8%,而其中煤炭工業下降 0.3%,成爲拖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03
經濟調整時期,地方産業轉型的成果,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日益顯著,新興産業的拉動效果越來越明顯。
前面提到,近年來,蘋果開始加大在東南亞、印度等市場的投入力度,供應鏈中的富士康等公司也在當地建廠。供應鏈的轉移,對河南等富士康重倉之地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前三季度河南進出口同比負增長。
在外貿萎縮的前提下,河南的 GDP 同比增長,依舊達到 5.0%,還是穩住了,其中工業經濟發揮了重要的穩增長作用——前三季度,河南汽車、電子産業分别增長 29.9%、17.8%,合計拉動全省規上工業增長 2.8 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産業是河南的重要支柱,比亞迪、甯德時代在鄭州、洛陽都有入駐投産,其中鄭州工廠是比亞迪産能最大的工廠,不到 1 分鍾下線一台新能源乘用車。
前不久,富士康宣布新事業總部落地鄭州,10 億元投建新大樓,此次投資并非用于擴大現有産能,而是瞄準新能源汽車、電池等在内的新産業。
搭上新能源汽車産業快車的還有安徽。
前三季度,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8.8%,其中汽車制造業增長 25.1%,分産品看,汽車産量增長 43.4%,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 82.6%,成爲拉動增長的重要因素。
圖 / 圖蟲創意
安徽經濟早期從家電産業發家,後續利用家電制造的工業基礎,成功轉型,在新能源汽車産業、光伏領域及集成電路等新興産業中嶄露頭角。如今,新能源汽車年産量突破百萬。" 風投之城 " 合肥,引進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等經典案例,更是爲外界所津津樂道。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 GDP 同比增長 5.4%,汽車産業功不可沒——合肥汽車及零部件産業增加值增長 34.3%,整車産量創曆史同期新高,達 131.12 萬輛,同比增長 33.6%,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量 92.8 萬輛,增長 74.6%。
前兩年,在需求萎縮和産業轉移的沖擊下,重慶的電子産業受到較大影響,經濟一度失速。
前三季度重慶 GDP 同比增長 6.0%,官方提到," 汽車和化工是全市規上工業較快增長的主要支撐産業 ",其中汽車産業增長 25.9%,新能源汽車産業帶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8.1%。
同樣爲産煤大省,山西和内蒙古的表現,堪稱冰火兩重天。
去年,内蒙古全年增速高達 7.3%,前三季度增長 5.8%,也處于領先狀态。内蒙古經濟的爆發,得益于光伏、儲能等新能源産業以及相關的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内蒙古新能源裝機規模全國第一,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煤炭、煤電之外,能源工業轉型的成效逐漸顯現出來。所以在煤炭經濟下行周期,也能夠取得不錯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文旅行業正加速複蘇,旅遊市場火熱異常。
前三季度,黑龍江接待遊客 1.86 億人次,旅遊收入 2318 億元,同比分别增長 37% 和 108%。同樣是熱門旅遊目的地的雲南,前三季度旅遊業投資增長 10.8%,全省接待遊客數量、旅遊總花費分别增長 14.8%、23.9%。
不過,黑龍江(2.3%)、雲南(3.0%)整體經濟表現都不佳,旅遊業 " 旺丁不旺财 ",拉動效果有限,真正能起到 " 壓艙石 " 作用的還是工業制造業。
04
9 月下旬開始,中央推出了一攬子增量政策,增強了市場信心,激發了市場活力。對具體的地方來說,增量政策要發力顯效,可能還需要一定的落地時間。
面對達成經濟增長目标的壓力,近期,多個省份紛紛喊出口号," 挂圖作戰 "" 全力沖鋒沖刺 "" 加緊搶時間 ",力争在四季度全力沖刺,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标。所以,各省市全年的增長情況和排位,仍然存在着一些變數。
随着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的放緩,中國經濟已跨越高速增長的階段,各省市間普遍共榮的景象不再,地方産業結構差異導緻的經濟增長分化日益顯著。
面對全年經濟目标的壓力,一些增速下滑的省份,難免會傾向于重走老路,在房地産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大幅投入,寄望于通過強有力的刺激措施,來重啓經濟增長引擎。
問題在于,基建與房地産投資的高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其邊際效益正逐漸遞減。而且産業不健全,結構不合理,固定資産投資拉動經濟的效率也就會越來越低。
三季度的省市經濟分化說明,對投資的依賴,正是一些省份增長乏力的 " 因 ",不能遇到增長瓶頸,就将這個 " 因 " 當成萬能解藥。
告别投資依賴,推動新興産業發展,尋求産業結構轉型升級,并着力擴大有效需求,才是應對當前經濟挑戰的有效途徑。總之,不要重走投資刺激的老路,以防經濟陷入對超強刺激措施的依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