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面下滑的盈利表現,寶馬、奔馳、奧迪拿什麽迎戰小米 SU7?
作 者 | 栾寅征
責 編 | 陳 楚
出 品 | 汽車 K 線
"3、4、C 的用戶要不要體驗一下最新的智能科技!?" 當小米 SU7 上市發布會臨近尾聲,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直言不諱地說出了小米 SU7 的目标用戶——除了特斯拉 Model 3,直指寶馬 3 系、奧迪 A4,與奔馳 C 級的用戶群。
也就是将目标直接鎖定在寶馬、奔馳、奧迪的 "命脈産品線"。
2023 年,奔馳、寶馬、奧迪三大德系豪門好不容易實現營收穩步增長,盈利水平卻紛紛下滑,BBA 中兩家還出現了現金流下降的狀況。此時登場的小米 SU7,會率先給誰一個 " 下馬威 "?
1
銷量回暖帶動營收企穩
翻開奔馳、寶馬與奧迪的 2023 年财報,會發現 BBA 終于在銷量回暖的帶動下,實現營收穩步增長。隻不過,在盈利水平上,卻是截然相反的局面。
2023 年,寶馬、奔馳和奧迪終于全部走出銷量負增長的陰影,特别是奔馳乘用車與奧迪集團,紛紛告别了之前長達三年連續下跌的表現。
尤其是奧迪集團,2023 年銷量同比上漲17.1%,在 BBA 中增速最爲強勁。
這樣的增長勢頭,使奧迪集團在全年銷量上與奔馳乘用車的差距迅速縮小,由之前三年持續在 40 萬輛上下浮動,迅速縮小至僅剩12.5 萬輛的距離。在這其中,同比大漲37.9%的奧迪 A6 功不可沒。
相比之下,奔馳乘用車的銷量變化幅度最小,同比上漲僅有0.17%,幾乎與上年持平。
寶馬仍然是銷量上的最大赢家,并且與奔馳乘用車之間的領先優勢,由 2022 年的不到 36 萬輛,拉大到超 51 萬輛的距離。
這樣的銷量表現,直接帶動 BBA 在 2023 年實現營收穩步增長。
财報顯示,奔馳乘用車營收 1127.56 億歐元,同比增長 1%,在 BBA 中漲幅最低(奔馳集團營收同比上漲 2%);寶馬集團營收1554.98 億歐元,同比上漲 9%。
這裏需要補充的是,在營收方面,寶馬不僅在集團層面略高于奔馳,同時寶馬的汽車闆塊營收也略高于奔馳乘用車(寶馬汽車營收1322.77 億歐元,奔馳乘用車營收1127.56 億歐元)。
奧迪集團營收表現與銷量一緻,同樣展現出了 BBA 中最高的同比增速,同比上漲13.1%,達到698.65 億歐元。
其實在這裏也能看出奧迪集團内部,奧迪品牌是最核心的增長主力。
财報顯示,奧迪品牌營收同比上漲 15%,達634.84 億歐元,是奧迪集團内部四大品牌中,唯一跑赢集團增速的品牌(賓利下降 13.2%、蘭博基尼上漲 12.1%、杜卡迪下降 2.2%)。
順帶一提,被小米 SU7 反複對标的保時捷,2023 年營收同比上漲7.7%,突破400 億歐元,達到405.3 億歐元。
2
BBA 盈利全面下降,研發有人掉隊
與營收的表現截然相反,寶馬、奔馳和奧迪在 2023 财年全都遇到增收不增利的狀況。
其中,奔馳的情況相對略好,集團淨利潤 145.31 億歐元,在 BBA 陣營中穩居第一,同比僅下降 1.9%,在 BBA 陣營中降幅最小。
這裏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奔馳在财報中沒有披露乘用車闆塊的淨利潤情況,作爲參考,奔馳乘用車 2023 年的息稅前利潤爲 142.24 億歐元,同比下降 13%,而寶馬集團的息稅前利潤降幅高達 27.3%。
對于寶馬來說,壞消息不止于此。财報顯示,寶馬集團淨利潤爲 121.65 億歐元,同比降幅高達 34.5%,寶馬汽車闆塊淨利潤同比降幅更是擴大到 40.16%,僅爲 89.57 億歐元。
值得注意的是,保時捷 2023 年營業利潤同比逆勢上漲 7.7%,達到72.84 億歐元(保時捷并沒有在财報中披露淨利潤,故此以營業利潤作爲參考)。
「圖片來源:奧迪集團 2023 年财報」
與保時捷一緻,奧迪也沒有在财報中披露淨利潤,奧迪集團營業利潤爲62.8 億歐元,同比減少 16.8%。
和營收表現中發揮的作用相反,奧迪品牌營業利潤表現拖了整個集團的後腿,同比下降 21.1%,此外賓利降幅爲 16.7%,幾乎與集團持平,而蘭博基尼和杜卡迪分别實現了 17.8% 和 2.3% 的上漲。
需要指出的是,奧迪在财報中重點提及現金流的表現,特别是淨現金流,不過實際上,奧迪集團 2023 年淨現金流出現了 1.4% 的同比下降,僅爲 47.4 億歐元。作爲對比,保時捷淨現金流爲 39.73 億歐元,同比上漲 2.8%。
寶馬和奔馳在财報中披露的是自由現金流,其中寶馬出現了 38.11% 的大幅度下降,爲 69.42 億歐元。
「圖片來源:寶馬集團 2023 年财報」
對此寶馬在财報中表示,主要是由于2022 年對華晨寶馬的合并對投資活動的現金流産生了積極影響。
此外,由于對地産、工廠和設備的投資,以及引入新車型、數字化與全新 NEUE KLASSE 平台的投資,導緻 2023 年淨現金流出高于上年。
相較來看,奔馳的調整後自由現金流最爲充裕,達到了117.2 億歐元,同比上漲 26.1%。
" 财大氣粗 " 的奔馳,在研發方面也拿出了 BBA 陣營當中最顯著的大手筆,2023 年研發費用達到了99.96 億歐元,同比上漲 17%,無論規模還是增幅,都在 BBA 陣營中位居首位。
隻有奧迪在研發部分拖了後腿,不僅規模僅爲 40.24 億歐元,在 BBA 陣營中墊底,同時也是唯一一個出現負增長的存在,同比減少 0.4%。作爲對比,保時捷研發費用達到 28.34 億歐元,同比上漲 6.9%。
不過,既然同屬于一個大集團,所以能讓财務好看一些,同僚分攤一部分研發,也不是壞事。
3
中國市場遇老問題、新對手
在盈利收縮、現金流與研發表現不一的情況下,寶馬、奔馳與奧迪在中國市場舊恨未消,又遇新愁。
與全球銷售走勢相反,2023 年寶馬、奔馳和奧迪在華市場銷量增速普遍偏低,其中奔馳乘用車更是出現負增長,甚至比 2022 年的幅度有所擴大。
寶馬集團、奧迪集團的在華銷量同比增速,相較各自全球情況也分别落後 2.3 與 3.9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BBA 在華銷量的全球占比全線下降,其中就連一直最依賴中國市場的奧迪集團,其中國市場銷量的全球占比也由三年前的 42.9%,逐年收縮至 38.2%。寶馬占比甚至已經降至 32.4%。
不過,除奔馳乘用車外,寶馬與奧迪在華銷量都實現止跌回升,其中奧迪表現更是由 2022 年的下降 8.4%,扭轉爲上漲 13.2%。
「圖片來源:奔馳集團 2023 年财報」
上述銷量表現直接體現在營收當中,聚焦中國市場,奔馳實現營收 252.84 億歐元,同比下降 7%,奧迪爲 114.3 億歐元,同比上漲 3.2%。寶馬在财報中并未披露在中國市場的營收情況。
無法再次破圈的難題,在淘汰掉一批二線豪華品牌之後,已經成爲擺在 BBA 面前的老問題。
而對于 BBA 來說,在中國市場面臨的老問題還沒處理好,又遇到了新對手。
正像開篇所述,雖然在小米 SU7 産品各項參數的介紹過程中,雷軍主要是将保時捷 Taycan、特斯拉 Model 3 作爲對比,但在發布會臨近結束的時候,直言不諱的一句發問,直指 BBA 的命門。
先來看小米 SU7 所在的純電動賽道上,BBA 在 2023 年都拿出了怎樣的表現。奔馳在全球範圍共售出24.6 萬輛純電動車,同比上漲 61%;寶馬爲37.57 萬輛,同比上漲 74.1%;奧迪爲17.84 萬輛,同比上漲 51%。
不難看出,其中隻有寶馬的表現相對亮眼,不過,這主要歸功于純電版的 3 系和 X3 等,畢竟,寶馬 iX、老款的 i3/i8,合計銷量僅爲 5.2 萬輛。
那麽,對于 2023 年的 BBA 來說,被雷軍盯上的寶馬 3 系、奧迪 A4,與奔馳 C 級,究竟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上述三款車型當中,表現最爲強勁的,是寶馬 3 系與 4 系(寶馬在财報中将 3 系與 4 系的銷量進行了合并披露),全年銷售55.8 萬輛,同比上漲 16.6%,在寶馬品牌與集團内部占比分别高達 24.8% 和 21.86%。
奔馳 C 級略遜一籌,全年銷售33.4 萬輛,同比上漲 10%,在乘用車闆塊與整個集團當中的占比分别爲 16.4% 與 13.4%。
上述兩款車型,都是各自的品牌與集團中,絕對的銷量支柱。
奧迪 A4 的表現最弱,全年銷量僅爲23.7 萬輛,同比僅上漲 1.8%。正像前文所述,由于 A6 銷量驟然增速,導緻 A4 在奧迪品牌與集團當中的占比暫時滑落至第三位,占比分别爲 12.49% 和 12.34%。
由此不難看出,哪怕算上地位臨時出現下降的 A4,不誇張地說,沒有 3、4、C,就沒有 BBA。
小米 SU7,更像是打算重演當年特斯拉 Model 3 的做法,把 "3、4、C" 的市場,再搶一遍。
4
Views of AutosKline
局面看似緊張,但實際上雷軍在發布會上不斷強調初期産能仍在爬升階段,這至少能給 BBA 留出對 "3、4、C" 短暫的操作時間。
這讓人十分期待,奔馳剛剛在 2024 CES 上亮相的 CLA 級概念車,是否會在明年最終落地量産前,進行有針對性的核心調整?
寶馬除了将目前在售的 i3 加大優惠,還能拿出怎樣的對應手段?
當然,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奧迪 A4,這款剛剛在集團内部被 A6 搶了風頭的車型,甚至已經在國内某些重點 4S 店中,得不到一個展車的位置。
曾經,BBA 在 SUV 市場擊退了二線豪華品牌發起的挑戰,卻沒能招架住理想 L 系列、問界三款産品的接連沖擊。
現在,同樣的情況正發生在 "3、4、C" 所處的細分市場。
"爲什麽消費者會去買一輛特斯拉 Model 3,而不是 C Class?" 五年前,北京奔馳銷售公司的營銷部門領導們紛紛發出這樣的提問。
其實以今天的視角看,當年當這些人提出這些問題時,就已經注定了今天的局面。
而寶馬無論将 i 系列的門店開在國内任何城市的核心商圈,摘不掉 " 油改電 " 的标簽,就隻能在加大優惠的過程中,消耗品牌價值。
因爲,對寶馬、奔馳和奧迪發起沖擊的,向來不僅僅是特斯拉、小米或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而是這個智能化新能源車型快速普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