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大車了?
斥資1.2億,b站和藝畫天開聯合制作的《三體》動畫,已經從開分6.9跌到6.4。
——還在持續下跌中。
從前期籌備、制作到定檔花了近五年時間,還是"B站量級最大的動畫項目"。
開播時,陣仗拉得很大。
上線不足12小時,《三體》動畫在B站的播放量就破億,站内同時在線觀看人數創下平台新高。
微博上,話題#三體#的閱讀量近10億,讨論次數超50萬。抖音上,話題#三體動畫#、#三體動畫開播#相關的短視頻播放量也均超過1億……
這能算翻車?
Sir不希望輕易下結論。
所以特意等了兩周,看完三集内容,并翻查了《三體》IP的前世今生。
卻有一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現在并不是讨論國産《三體》的好時機。
01
先聊作品。
從最集中的炮火開始——
"醜"。
Sir一開始并不相信,畢竟這麼大投資和口氣,會有多醜?
打開劇集也沒有想象般災難:
場景的縱深,人物的光線設計,以及動态的細節,挺在線的啊。
但這隻是第一印象。
動畫建模的問題其實不是不好看,而是不經看。
細節不經看。
面部細節幾乎沒有,特别是暴露在強光下,輪廓和不同角度下的光影。
注意看人物的睫毛,沒有層次,基本糊成一團。
有時候還會穿模。
一根手指,四個關節?
網友拿它跟千禧年代的遊戲比,跟同是b站的"膠囊計劃"比,甚至跟《熊出沒》比,各項比拼下來,均是慘敗。
《三體》動畫顯然沒有達到當前中國動畫最高水平。
其次。
畫風也不經看,不和諧。
有時,同一畫面裡,會出現"粗糙"、"精緻"兩種完全相悖的處理。
比如這裡:
背景肌理細膩,落到這細膩背景上的物體卻糊得像是一塊橡皮泥。
有懂行的觀衆指出,這是用了背景素材包(歡迎專業動畫師來評論探讨)。
而更嚴重的指責在故事上。
《三體》動畫主體,講述的是第二部的故事。
故事的年代,是想象中的2007年。
顯然,和現實中的千禧年代不一樣,那時的科技要發達得多,冬眠技術、太空科技已經深入民間,當然還有日益嚴重的工業污染。
此時,三體文明已經發現了地球文明,并給地球發送信号:艦隊在路上啦。
為避免人類科技在艦隊到達之前實現"技術爆炸",三體文明還在地球放了兩顆"智子"到粒子對撞機裡,肉眼看不到,但可以擾亂任何實驗結果。
也就是說,我們的任何科技發現,都是假的。
狠啊。
而地球也出現分裂。
人類算出,它們将在400年後到達。
于是有一部分對人類文明極度失望的人類,成立ETO組織,其中最極端的,渴望三體文明占領地球,實現地球重生。
"活閻王"啊這是。
以上,是看動畫所需要知道的前提。
Sir光是簡單解釋就用了這麼長的篇幅。
而動畫的開篇卻異常"高效"——
上來就是剿滅ETO組織的"古筝計劃",原著裡這段是個大高潮:
肉體和哀嚎齊飛,場面非常慘烈。
船的這一部分從鋼柱間移過的瞬間,甲闆上的人身體突然僵住了,人們直直地站了幾秒鐘就倒下了,直接分為兩截,隻有上半身在爬行……
審判日号開始散成40多片薄片,每一片的厚度是半米,從這個距離看去是一片片的模闆。上部的薄片前沖速度最快,與下面的逐級錯開來。這艘巨輪像一疊被向前推開的撲克牌,這40多個巨大的薄片滑動時相互摩擦,發出一陣尖利的怪音,像無數隻巨指在劃玻璃……
可到動畫裡,呈現的是這樣:
像撲克牌?沒有。劃玻璃?沒有。人被截成兩半?那就更沒有了。
豆瓣有人戲稱:
我還以為俺們村一條小河溝呢。
Sir最困惑的是,這個場面前無解釋,後無後續,幾乎是孤零零地承擔了開場"大場面"的任務。
類似的莫名其妙的不是一兩處。
忽然開始追車、忽然開始的科學實驗。
很燃是沒錯,但是為啥出現在這裡,為什麼就忽然燃起了?
就是Sir這個原著黨,也得反應一下。
雖然有可以點開的解釋詞條。
但,詞條一加,再一暫停,觀劇流暢度大大降低,這不是又增加了門檻?
随着劇情被肢解的,還有人物。
原著中,大史,就是這位大塊頭,警察、地球防務安全部情報人員。
他說主角羅輯是他見過最冷靜的人。
這……冷靜?
不光不冷靜,反倒有些油膩。
課堂上調戲女學生,課下跟人約P言語輕佻。
ETO的領袖葉文潔也是,原著中,她看起來就是一個普通老太太,即使被抓了也平心靜氣。
而動畫裡,像個邪教頭子,故弄玄虛,恨不得把"我是反派"寫在腦門上。
葉文潔這個人物很複雜,無法用單一的"正派"、"反派"來定義。
動畫裡的表現有些過于陰暗。
好,以上,就是炮火最集中的動畫缺點。
要Sir看。
好肯定難說出口,但也沒差得罪不容誅。
如果非要說,那就是,平庸。
《三體》動畫的改編,遵循的不是原著的邏輯,而是商業化的邏輯。
開端,大場面(雖然調子沒撐起來)。
人物,走搞笑路線。
時不時穿插一些追車、試驗失敗的刺激場景,抛出懸念,然後再次進入劇情平穩發展階段。
最後再進入塑造人物的階段。
說認真的,在丁儀面對智子的追擊時,同時用五台加速器計算,對爆炸仍臨危不懼。
這段,節奏把握得正好,Sir看的時候都忘記呼吸。
細處,也埋了些好玩的,讓人看了會心一笑。
比如這裡:
威爾人造肉
漢尼拔吃了都說好
或許,在普通動畫裡,這些都是新奇的、可誇的。
隻是到《三體》這個大IP。
平庸,是罪,甚至比"爛"更讓人嫌棄。
02
但與作品平庸形成對比的是。
口碑上,無論罵還是誇,都顯得過分激烈了。
動畫的評論區就是一個大型"戰場"。
打開b站來追番,彈幕其樂融融,開心玩梗。
有吵架的,卻沒形成氣候。
而在其他平台則是完全另一副面貌。
微博、豆瓣、知乎:
總而言之一句話:"依托答辯(一坨大便)"。
Sir不認為差評有問題。
但這些指責裡,并沒有太多對作品的分析,更多是主觀發洩。
而對這些指責的回擊也未免陷入情緒化。
最刺眼的是這個結論:
《三體》是最令人驕傲的國産IP,你藝畫天開做不好,就是民族的罪人。
仿佛這不是一部動畫片,而是民族大義,關乎國家榮辱。
至此。
無論正反方,多多少少都陷入了"飯圈式影評"。
Sir能理解這種激動。
畢竟《三體》曾經且一直是中國科幻的驕傲。
2015年,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亞洲人首次,火到連奧巴馬都發郵件給大劉催更。
許多人也漸漸認為這不僅是劉慈欣個人的榮譽。
他筆下的主角,是中國人,說中國話,以中國人的思維辦事。
且。
看到在國際太空項目中,中國人做領袖、救世主,貢獻智慧、發現真理,帶着全世界人共同抗擊外星文明,這是看好萊塢超英電影給不了的榮譽感。
就像當年《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
虛榮心人人都有,為自己喜歡的作品吹牛也無可厚非。
隻是。
當不管是官方還是粉絲,都積極參與這場"造神運動":把《三體》塑造成中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作品,把"三體"IP看成神聖不可侵犯的民族IP……
反噬很快降臨。
任何改編都會被拿大号放大鏡審視。
先是觀衆對動畫的"審判":
動畫裡的征兵網站,怎麼是美國的太空軍事部門官網?
路上出現的建築物,怎麼形似美國克萊斯勒大廈?
更離譜的是,報紙上的逃亡名額詐騙廣告,金額需要30萬,是不是指向那30萬同胞?
連下面的編号512都能成為"罪證"。
有沒有一種可能,原著中,真的有個詐騙案,真的是花了30萬呢。
Sir不一一列舉。
現狀大概還會持續。
我們一邊期待能在作品力超越,将作品沖出世界當成一種榮譽。
而另一邊,又不斷輕視着"作品",強調身份與成分。
而這種失衡。
才是《三體》們最難跨越的陰溝。
03
我們國人不是沒有制作過優秀的《三體》改編。
《我的三體》,三季均上9分,刷爆b站。
短片《水滴》,出自一位中國學生之手,卻得到國内外影迷,甚至大劉本人的大力誇獎。
還有前不久同樣由b站出品的,科普向紀錄片《未來漫遊指南》。
△ 大劉:《水滴》就是我心目中的《三體》
以上,是我們對國産《三體》的期待來源。
那麼這種期待止于何處?
Sir想到最近的兩則新聞:
一則,出現在動畫版《三體》播出後沒幾天,稱b站股價因作品暴漲。
乍一眼,新聞看似指向一波大爆,《三體》就是拯救市值的靈丹妙藥。
Sir并非這方面專家。
可隻要動用一些常識和搜索功能,便可以得知,b站股價的上漲并非始于《三體》開播,而是11月29日,即b站發布第三季度财報當天。
而且在開播兩天之後,股價迅速回落。
《三體》是因素之一,但遠沒有新聞看起來那麼重要。
或許更值得分析的是——
是誰出于什麼目的要把兩者聯系在一起。
二則,就是今天掀起熱烈讨論的一段話。
像是沒什麼關系的插曲,實際就像是某種現狀的縮影。
評論一邊倒地罵。
但于冬難道不知道這段話有問題?
或許應該問,這段話是說給誰聽的?
當然不是說給觀衆聽的。
他參加的是海南電影節,海南自貿港建設賦能電影産業穩步發展高峰論壇,這是行業論壇,非大衆論壇。
也不全是說給行業聽的。
行業比觀衆更懂,這些行業内的主旋律是什麼,它并非行業主動選擇,亦不是一兩個論壇能改變的。
這隻是一句特殊場合需要被說出的話。
而且不無"道理"。
如果去看那段相對完整的發言,支撐論點的論據——是希望《流浪地球2》在"春節檔拿出好成績"。
對,票房。
這是國産電影極其有望,并已證明可以實現所有"超越"一條路徑。
那麼剩下的。
諸如國産電影題材的豐富性、藝術的突破性、工業的完整性……就該留給别的場合。
但這話還是有更準确,更客觀的說法。
如果讓Sir去說——
中國觀衆看待電影的習慣,的确跟電影漸行漸遠了。
這是主客體的偷換:
被改變的是我們不是他們。
更是概念的偷換:
被改變的是視角,而不是觀影習慣。
在觀影之前,在品味電影之前,許多讨論已經先行于電影内容本身了——比如立場,血統,成分。
近年就出現一個最火的"影評句式":
"**很好/不錯/挺好看,可惜……"
比如國劇和奈飛兩個《三體》項目前後官宣時:
"到時候不如網飛的真的笑死"
"别弄美式英雄主義,做出特色"
"三體——《美劇》,最終成别人的了"
"很羨慕國外的工業化水平,但故事還是得中國人來講"
"如果沒有偏見最好,可惜美劇哈哈"
還有——
某個國外大片挺爽的,可惜……
某個演員演技挺好的,可惜……
某國漫劇情挺好的,可惜……
如果說于冬早已習慣在不同場合,不同形狀的沙發上說着不一樣的話。
那麼。
我們在聽所有人說話之前,也都先習慣給它搬上了一座"沙發"。
《三體》,不也一直在這座沙發上。
小說橫空出世,突破圈層之際。
它就附加了某種"身份"。
"中國科幻之最"的名頭,讓它有了巨大的商業潛力,同時又在國内市場有着不少的溢價和泡沫。
三體版權之争,改編之路。
俨然一出充斥着謊言與謠言,自私與貪婪,熱愛與不甘的羅生門。
一方面。
《三體》IP附帶巨大商業價值,甚至國民熱情的溢價。
最著名的"影版三體"。
前前後後至少炒了十多年。
最早的時候,大劉就以一個極低地價格賣出過《三體》五年期限改編權,然而當時小說沒火起來,國内科幻熱情也不高。
五年,什麼都沒發生。
後來小說徹底火了,電影項目在各大公司,各大"人物"間輾轉,随之而來的還有越來越誇張的投資金額、ppt展示,以及,越來越大的口氣。
N年後,依然什麼都沒發生。
另一方面,這些科幻作品的背景特殊性,科幻内核,又讓它在國内有着無法想象的改編難度。
Sir當然希望《三體》這樣牛叉的作品能讓中國人拍。
但。
在此之前,它真的适合改編嗎?
以更早投入科幻的好萊塢為例——
當時有接觸過,但沒興趣。
不是不好而是不能。
美國科幻片市場發展近一個世紀,對什麼能拍,什麼不能拍有着一套嚴格的标準。
隻要違反一到兩項,就會被否決。
而《三體》,違反了多項。
國内呢?
當年《流浪地球》上映,金雞獎後台主創采訪。
前面都是一路歡快氣氛,而當話筒遞到劉慈欣時,所有人收起了笑容。
說了什麼?
記者問:改編成電影,你有信心嗎。
正當所有人期待一個符合此場合的答案時,劉慈欣搖着頭說:
沒有。
大型科幻電影以前我很有信心
但看了《流浪地球》的制作難度
坦率地說
真不如以前有信心
劉慈欣很誠懇。
中國科幻無論在文學,電影,都是起步階段,作為突破者和拓荒者,誠惶誠恐,才是常态。
因為它們看的是電影本身,作品本身。
如今的《三體》也一樣。
所有向發它起進攻的創作者都值得鼓勵,所有改編并上線的作品都有野心。
但三體值得挖掘的角落還是太多了。
原著有個讓Sir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農場裡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11點準時給火雞喂食。
火雞裡有一隻科學家,觀察之後發現,11點食物降臨,是宇宙中不變的規律。
就當它把這條規律公之于衆的那天早上,食物卻沒有降臨。
農場主把他們抓去殺了。
你很難相信它會出現在國産改編之中。
因為不僅是這個小故事,更是這個小故事結合大故事、大背景後的曲徑通幽。
所以要Sir說。
或許,眼前的三體也并不适合"中國觀衆"。
不适合那些期望仰望星空,品味影像的真正觀衆——它已然被割裂和噪音包圍,掩埋。
同樣,不适合一批喜歡以立場劃分陣營陣營,以屁股論好壞的"觀衆"——科幻的本心便是有風險的,科幻對社會意識的推動力,從來都來自鞭撻進步,而不是迎合守舊。
這才是為什麼《三體》原著得以風靡全球。
它用社會學理論,推測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時的必然選擇。
同時,又用一種極為冷靜的思考,批駁了人的情感與本性之于文明存亡的價值,臨摹着必然失敗的命運。
露骨而冷血。
熱情卻悲涼。
它擊中了讀者的危機心态,獲得了超越國家、階層的廣泛讀者。
這些能還原嗎?還原多少?
你問Sir。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等到一部國産的,優秀的《三體》改編?
坦白說不知道。
毫無疑問,如今所有中國創作者嘗試都在向着這個目标邁進。
在與《三體》影視相關的讨論,回歸作品,回歸理性之前。
在我們撤掉那張具有欺騙性的"沙發"之前。
不要回答!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北野武術大師
還不過瘾?試試它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