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動車之外,李想又被 AI 刺激了一把。
去年 12 月的 AI Talk 訪談錄上,李想首度公開自己要追逐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決心,并稱理想汽車的定位是一家 AI 公司,而非汽車公司。訪談結束後,同月,理想同學 APP 正式上線應用商店,從一款車載語音助手,進軍 ChatGPT、字節豆包、DeepSeek 等所在的 AI 助手新賽道。
在解釋這番轉變原因時,李想表示,盡管将汽車之家做成了全球最大汽車網站,但既沒有實現自己想要借助新技術改造物理世界的願景,也因爲選擇了一個垂直領域,而錯過了駛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主航道的機會。" 我要選擇一個森林,我要做那個森林裏最大的。無論多麽難,無論需要我經曆什麽樣的困難,我絕對不止做一棵樹了。" 下決心主攻 AI 的李想說道。
對更大成功的渴望,同樣是激勵李想跨界造車的原因之一。2015 年籌劃造車項目時,面對明勢資本創始人黃明明 " 你傻呀,汽車之家眼看就要上百億美元市值的,爲什麽要退出?" 的疑問,李想回道:" 我可能在有生之年再造一個豐田,還有什麽事比這個更刺激的?如果融不到錢,我自己先掏一億美元。"
如今,李想對 AI 的追求,又向前邁了一步。據《21 汽車 · 一見 Auto》報道,近期,理想汽車總裁馬東輝成爲智能汽車戰略新的負責人,李想則騰出精力鑽研 AI。
這一幕不免讓人想到三年前雷軍在小米的人事調整。2022 年底,盧偉冰晉升爲小米新一任總裁,統管手機業務,雷軍則留出更多時間專注造車。
雷軍轉變的背後,說不定還有着李想的小小助力。造車之初,雷軍曾問過李想一個問題 " 如果我們做汽車,你給我一個建議,隻要一個,是什麽?" 李想給出的答複是 " 小米車要想成功,你必須 All in ——沒有什麽其他的,隻要做到這一點,小米汽車就會成功。"
借助理想汽車的上述人事變動,李想這次又把這條建議用到了自己身上。
畢竟,All in 的好處已經開始在雷軍和小米身上顯現。小米首款汽車 SU7 大獲成功,就連最近上市的售價約 53 萬元的 SU7 Ultra,也迎來爆單,從而助推小米市值攀升至萬億港元以上,雷軍更是短暫坐了坐中國首富的寶座。
但高回報往往伴随着高風險。一招不慎,多線作戰下的李想,未必不會重蹈賈躍亭式覆轍。當時,就是因爲同時押注手機和汽車等多條燒錢業務,賈躍亭還沒等來樂視 " 生态化反 " 時刻的到來,就被迫在資金暴雷之下遠遁美國。
同時推進電動車和 AI 大模型兩大燒錢項目的李想,也不得不需要直面外界對其資金承受能力的拷問。
最新一季财報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理想汽車現金儲備 1065 億元(約合 152 億美元)。這一現金體量,在一衆國産造車新勢力中還算得上可觀,但放在大模型領域,就多少有點不夠看了。
北京時間 3 月 4 日,大模型明星創企 Anthropic 宣布完成新一輪 35 億美元融資,總融資額來到 182 億美元。同類對手的 OpenAI,迄今總融資額更是超過 200 億美元。

就當外界好奇李想該如何像造車一樣,重演花最少的錢,賣最多的車一幕時,DeepSeek 在 2025 年初的爆火,對于李想來說,無疑是一種正向的激勵。
DeepSeek 以不到 OpenAI 十分之一的成本,就做出足以媲美後者旗艦模型的表現,猶如安徒生童話故事裏賣火柴的小女孩,當火柴被劃着後,有些人看到了真相,有些人看到了幻象,李想更大概率将是前者。
A
ChatGPT 掀起的 AI 大模型風暴,不僅刮向了科技大廠,同樣席卷到了汽車圈。在互聯網公司高喊 " 所有應用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 之後,李想在汽車圈做出了響應,并進一步發酵成 " 今天每一家企業都應該是一家人工智能企業 "。
爲了跟上 AI 步伐,除了親自使用各家公司的 AI 助手之外,李想還在内部組建了研究團隊,每周參加四到五次 AI 會議,學習行業最新論文,并聽取不同團隊關于 AI 的最佳實踐。
在李想看來,OpenAI 定義的第三階段(智能體)與自動駕駛定義的第四階段(L4 級别自動駕駛),會在相近時間點交彙,并合并到統一架構 VLA 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即視覺 - 語言 - 動作模型)上。屆時,不同的企業将彙入同一片賽場。
但在奔向這一時間點的路上,一些資金實力跟不上的公司,已經主動選擇放棄追逐 AGI。1 月份,AI 六小虎之一的零一萬物,正式放棄對超大模型的預訓練,創始人李開複更是判斷道,大模型已經進入到大廠遊戲階段。
維持汽車産品競争力之餘,雙線作戰的李想,還能有多少資金投入 AI 大模型的研發叠代,無疑令人生疑。
更重要的是,燒錢實現 AGI 的理想主義,多少有些背離李想在汽車業務上的現實主義成功方法論。

一衆造車新勢力中,李想表現得都更像一個現實主義者:一起造車的李斌、何小鵬,堅定選擇純電路線時,李想甯願冒着得罪投資人的風險,也要讨好用戶,全力押注增程路線,解決後者的續航焦慮;其他家都開始推出轎車後,李想仍在堅持主攻 SUV 這一最大細分市場。
得益于李想的現實主義選擇,在其他新勢力仍年均虧損幾十上百億的情況下,2023 年,理想率先實現了盈利,還一下就盈利了一百多億,并将這種盈利狀态持續至今。
對現實主義的追求,也使得理想一度被貼上了 " 摳廠 " 的标簽。流傳的段子提到,投資人去常州參加理想 ONE 的發布會,還要自己掏住酒店的錢。與之對比,同樣是旗下首款車型亮相,2017 年 12 月蔚來 ES8 發布會上,前後動用了 8 架飛機,60 節高鐵車廂,19 家五星級酒店,招待到會的供應商、媒體,和預訂用戶。
正當外界搞不懂李想還能如何摳摳索索做 AI 時,DeepSeek 的出現,無疑給外界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李想策略轉變的窗戶。原因也很簡單,既然 DeepSeek 都能用更少的資金,訓練出世界一流的大模型,當下比 DeepSeek 更有資本的李想,理論上同樣有花小錢把大事辦成的可能性。
B
理論畢竟是理論。回歸現實,李想在追趕 AI 之外,還需要将原本就不富裕的研發資金,分潤給當下的汽車核心業務,後者不僅遠未到高枕無憂時刻,而且所需的研發開支比以往還要更大。
就連坐擁全球第一車企特斯拉的馬斯克,在決定殺入 AI 大模型後,考慮到資金和人才問題,也放棄了直接在特斯拉内部另起一攤的打算,設立了獨立公司 xAI。
但相同的處境是,李想和馬斯克都在遭遇汽車銷量下滑的危機。去年四季度,理想月平均交付量達到 5 萬輛以上,進入 2025 年,1-2 月交付量分别隻有 29927 輛和 26263 輛。
銷量下滑的一大原因,離不開理想現有車型産品競争力被削弱的現實。靠着提前押注增程式,外加 " 冰箱彩電大沙發 " 的車内配置,理想汽車直擊中年奶爸用車痛點,并一度成爲新勢力中的月銷冠軍。
但從去年底開始,月銷冠軍的寶座,開始被後起的小鵬搶占。增程式和 " 冰箱彩電大沙發 " 的産品特點,也不再是理想獨屬,華爲、零跑、阿維塔、智己、吉利等越來越多汽車品牌開始摸着理想過河。
思考如何提升增程車型的競争力之外,李想還需要打好一場純電車型的證明之戰。
近期,理想預告首款純電中大型六座 SUV 理想 i8,計劃于 2025 年 7 月發布,屆時理想将構成 i 系列、L 系列和 MEGA 三條獨立産品線。
原本按李想計劃,2024 年下半年,理想就會推出三款純電車型,分别對應增程系的 L7/8/9。但随着 2024 年 3 月份首款純電車型 MEGA 的失利,純電車型延後到了 2025 年發布。
2024 年一季度财報會上,李想給出了延後的兩個原因,包括尚未建起足夠的充電站(對比特斯拉,最少建成 1900 座超充站),以及沒有足夠的新展廳。
官方信息顯示,截至 2025 年 2 月底,理想建成 1873 座超充站落地,擁有超 1 萬根充電樁,到 2025 年底,超充站數量将擴大到 4000 座。
無論是擴展展廳面積,還是持續擴建充電網絡,這都需要李想提供源源不斷的真金白銀來支撐。
相比車型改款和超充站建設等方面的投入,等待李想的更大規模且更重要投入,還有智能駕駛。
眼下,智能駕駛正進入新的競争周期。去年還是人無我有的高階智駕功能,進入 2025 年,随着比亞迪、吉利等車企打出技術普惠的口号,正變成人人皆有的标配。
好不容易在過去一年追趕上行業第一梯隊的理想智駕,想要保持技術體驗的先進性,無疑又要開啓新一輪投資期。
2023 年 9 月的秋季戰略會上,李想就曾自我反思道,智駕應該提前半年全力投入,也就是從 2022 年中,而不是 2023 年初才開始上強度。
特斯拉去年初上線的端到端智駕新範式,成了理想智駕彎道超車的契機,到 2024 年底,理想内部已經達成一項新的共識,即智駕體驗将成爲理想汽車的核心能力。
" 沒有 10 個億美金的淨利潤的公司,都玩不起将來的自動駕駛。" 去年 8 月接受 36 氪采訪時,理想智駕負責人郎鹹朋設立了一個入局門檻。
馬斯克給這場端到端競賽,劃定的門檻比理想還要高 10 倍。去年 4 月份訪華時,馬斯克發文稱," 特斯拉今年将斥資約 100 億美元用于 AI 的訓練和推理,後者主要用于汽車。任何公司,如果沒有達到這樣的支出水平,并且不能高效地完成這項工作,就無法參與競争。"
作爲對比,2020 年至 2023 年,理想研發費用分别爲 11 億元、32.86 億元、67.80 億元、105.9 億元。2024 年前三季度,理想汽車研發費用累計 86.6 億元。按年均百億研發投入來看,這也就堪堪滿足智能駕駛的資金需求。

且面對這場赢家通吃的前景,智能化研發投入還将是一場持久之戰。因爲一旦成功之後,其複制擴張的邊際成本将變得無限低。" 大家隻能玩了命比研發、比技術,這就是爲什麽消費電子行業,如手機等,都是赢家通吃。" 雷軍在談到智能駕駛競争時分析道。
C
明知汽車和 AI 雙線作戰之下,會加重理想的資金包袱,李想仍願毅然決然投身其中,則是看到了兩者協同發展的無限好處。
自研基礎大模型,被李想視爲電動車行業在智能化下半場勝出的關鍵分水嶺。屆時,沒有基礎大模型做支撐的電動車企,很可能會在智能駕駛方面失去競争性。
李想甚至認爲基座模型未來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 + 編程語言,而基座模型所構建出的人工智能超級産品,則将會是新一代入口—— " 它會在所有設備之上,在所有服務之上。" 李想暢想道。
如此一來,李想不僅有望幫助重塑理想汽車的産品競争力,而且還爲受困于商業化難題的大模型,找到了現成的商業落地場景——汽車,從而實現喬布斯所謂軟硬一體的協同發展策略。
憑借智能駕駛領域的技術進步,汽車廠商能夠進一步吸引用戶下單,反過來,更多用戶購買行爲的發生,又能夠幫助汽車廠商有足夠的資金投資技術,最終實現一個良性的滾雪球效應。
但滾雪球效應出現的前提,則離不開規模效應的支撐,以及 AI 技術先進性的打底。
2023 年的理想汽車戰略會上,内部讨論出的目标之一是,到 2028 年國内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可達 90%,如果行業隻會留下四五家企業(比亞迪、特斯拉、華爲都在其中),理想要想留在牌桌上,至少 2028 年要賣出超 300 萬輛車。
過去的 2024 年,理想汽車全年共交付 50 萬輛新車,這就意味着未來 4 年内,理想年銷量至少要翻六倍。
在思考如何擴大規模效應之外,更加艱巨的挑戰,則是如何實現李想口中 " 三年将基礎大模型帶至國内行業前三 " 的目标。
在理想趕超的前方,不僅橫亘着阿裏、字節、騰訊、百度等一衆科技大廠,還有智譜、MiniMax、月之暗面等明星創企,如今還要加上一個 DeepSeek。
無論從人才還是資金上,都比理想更有實力的騰訊,也不得不借助接入 DeepSeek 的契機,才讓旗下 AI 助手騰訊元寶,目前登上了國内 App Store 免費應用下載榜的第一。
據 AI 産品榜數據,2 月份,豆包以 8198 萬 MAU(月活躍用戶)位居國内 AI 助手工具第一,DeepSeek 第二(6181 萬),Kimi 第三(2622 萬),騰訊元寶第五(1312 萬),理想同學 APP 月活暫未到達百萬級别。
尤爲不容忽視的是,DeepSeek 激勵李想之餘,其免費開源的策略,又給李想敲響了一記警鍾。

開源的 DeepSeek,幾乎憑一己之力抹平了各家公司在模型層的能力差異。回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能手機廠商,即便沒有自研操作系統加持,在開源的安卓幫助下,依然能夠跻身全球 TOP5 之列。
但堅持自研基礎模型底座的理想,會不會成爲 AI 時代的 " 下一個蘋果 ",還沒人敢打這個包票。
參考資料:
《理想開年變陣:總裁馬東輝任智能汽車戰略 " 一号位 ",李想精力向 AI 轉移》一見 Auto
《獨家與李想的 3 小時對談》張小珺
《2025,車企拼 " 造人 "》定焦 one
《理想汽車戰略會:避開華爲鋒芒,規劃 2028》36 氪
《新造車穿越生死線》騰訊潛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