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人間theLivings ,作者不貳爺們
本文作者: 不貳爺們
授權自網易文創人間工作室(公衆号:thelivings)
當我從一個"不聽話的熊孩子"成長為一位"想讓熊孩子聽話的父親"時,我不得不思考一些關于教育、關于成長的問題。
與改革開放同齡的我,經曆過傳統的中式教育,也受過7年西方教育的洗禮,其後成為過不少學霸們的老闆,也因自己錯判形勢、沒跟上時代而跌入過谷底。好在,無論何時我都能爬起來再戰,絕不認輸。
而回望我這40多年的經曆,我最慶幸的是自己曾是個"不聽話"的熊孩子,也跪謝搞科研的父親當年苦心為我營造的"逆風時刻",因為它們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讓我把"逆風生長"變成了肌肉記憶。
接下來,在又一個全新時代來臨之時,怎樣去引導家裡那個自帶"熊基因"的小家夥,我必須比我父親做得更好,更不會讓我的傷疤成為她未來的痛。
把我們三代人的真實故事寫出來,不矯情、不做作、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更不會光鮮亮麗,它們隻是實實在在的就發生在你我身邊,訴說着一種另類的教育理念。
"我爸是單位食堂炒菜的"
小時候,關于我爸的職業,我問過他很多次,他的回答永遠是"單位食堂炒菜的"。我媽還在一旁幫腔,說什麼"科研單位也需要有人炒菜做飯","都是為人民服務"……缺心眼如我,那時候是真信了。
事實上,我爸是搞燃料催化的,工作很忙且高度涉密,在我上小學五年級前,他連回家的次數都屈指可數。也是因他的工作,出生在70年代末的我,幼時一直都在祖國大西北山溝裡撒野,連幼兒園都沒上過。
直到上小學,我才被送回城裡。起初,我媽對我的要求極低——能老實坐在課堂裡别搞事就行。但我連這也做不到,學校老師管這管那的真招人煩,而我又不光臉皮厚、記性差,還身體倍棒、抗擊打能力極強,壓根不哆嗦她那些家法伺候。
我爸是個典型"蔫吧淘"的知識分子,每次回家都眼見我被揍得遍體鱗傷,知道熊孩子精力太旺盛,擱課堂裡坐不住,又趕上我因天生爆發力好、外加左右腳均衡而被區業餘體校足球教練選中,盡管我媽差點跟他玩命,他還是送瘟神般地把我送體校去了。從那以後,我上午上學,下午去體校訓練,在課堂上真消停了許多——畢竟上課鈴真催眠,各科老師還會講各種"睡前故事"。
我全天擱學校待着都回回考試倒數,這又半天跑體校訓練耽誤學習,我媽當然不幹了,跟我爸吵了許多回,我爸永遠是那句話:"不急,這不才二年級嗎?等我轉回地方,我來收拾這小兔崽子。"
我媽也真信了,然後苦苦等了3年——就算她不信也真拿我沒招,總不能手刃親兒子吧?她對我的要求降到了"活着回家,别被送工讀學校就行",而老師更是放棄了對我的一切念想,到後來,幹脆為我們這些"體育棒子"們成立了一個"體育班"。不開玩笑地說,我的小學數學語文,那可真是體育老師教的,因為擅長諄諄教誨、"動手能力"差勁的老師們,統統被我們氣跑了。
當然了,最開心的肯定是我,踢球多有意思啊,我哪是學習那塊料?
唯一遺憾的是,教練幾次要把我往市體校送,我爸都沒同意——那時中國足球還沒有職業化,在他眼裡,踢球隻是興趣愛好,捎帶着消耗我過剩的能量,不能當飯吃。我媽更不用說了,連買雙球鞋我都隻能偷摸着管我爸要錢,手頭也不寬裕的他,隻能改抽最廉價的手卷旱煙了。
我升到小學五年級時,我爸終于轉回地方繼續"炒菜",也基本能天天回家跟我鬥智鬥勇了。
與我媽和學校老師的各種"言傳身教"不同,他居然能寫上幾道數學題,然後反過來讓我給他講。他說他在食堂工作時因為沒算明白數學題,"讓領導給一頓收拾",還說,"這事太丢人,不能讓你媽知道……"
他說得太像那麼回事了,我居然就又信了。盡管我是個熊孩子,但要是能幫老爸做點什麼,我又怎可能不興奮呢?但他那些壓根不分年級、難度也不等的數學題,我是真不會,隻能厚着臉皮去找我媽給我講。我清晰地記着,當我第一次主動找我媽問數學題時,我媽都被我爸的騷操作給逗樂了,然後又哭了。
為了"幫我爸",我就像隻鹦鹉似的來回擱家裡飛,前腳找我媽問完數學題,回頭再換間屋子關上門給我爸講,然後還得忍受這個"腦子不行"、"記性更差"還"愛搗亂"的家夥不斷地攪局發問——我總是三兩句就讓他給問住了,又得回頭找我媽問完再給他講,還得糾正他的各種計算錯誤,然後再為了我和他不同的計算結果而急赤白臉地分頭重算,他居然還好意思把我媽拉來當裁判。
好吧,平時看到老師就犯困的我,這回在沒人逼着的情況下,主動要求聽課了,因為就算體育老師現學現賣講的數學,好像也比我媽講得清楚。隻不過,我的問題實在太多,把體育老師都給問"蒙圈"了,幹脆把我轉回了正常班級。
連我自己都無法相信的是,不知不覺中,我居然喜歡上了數學課。因為我神奇地發現,老師講的東西我竟然能聽懂了。更重要的是,家裡還有個"笨學生",随時都可能向我"請教問題"——"體育棒子"都是講義氣的,為了"幫老爸不挨領導收拾",我也算玩了命。
于是,我就在那"食堂炒菜的"給我挖的坑裡,越陷越深。
當然了,我也曾發現過破綻,比如,隻要我媽不在家,在單位食堂都能炒菜的他,居然對我說,"餓了就睡會,等你媽回來做飯"。我當然不幹,他就總拿醬油泡米飯、泡饅頭、泡面條來糊弄我,理由居然是,"家裡廚房條件沒我們單位好,我不會用家裡的煤氣罐……"
小學數學真沒多少玩意,在我爸那完全脫離了教科書、又壓根不按套路出牌的"不恥下問"下,基本上每給他講明白一道題,就直接把跟那道題有關聯的七大姑八大姨一鍋端了。
在我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之時,我的數學老師除了懷疑我考試作弊,就剩下各種翻我兜找标準答案了——更讓她抓狂的是,我還總時不時地問出點刁鑽到她都答不出來的問題,直接把她給問急眼了,問我:"你個熊孩子又搞事是不,哪來這麼多問題?"
"我爸問的。"我實話實說。
"你爸是幹什麼的?"
"他們單位食堂炒菜的。"我還是實話實說。
那位小老師當時想弄死我的表情,我到現在還記着。
"航天糾錯5條"
就這樣,我爸在1年之内搞定了我小學6年的數學。其實我說少了,他真正搞定的是我這一輩子的數學基礎。毫不誇張地說,它所适用的場合,絕不僅限于數學,語數外物化生史地政,統統适用。
因為它是一種理念,一種很嚴謹的糾錯理念,嚴謹到了我國最頂尖的航天科學家們,至今都在嚴格恪守——技術歸零五條原則,具體來講就是:定位準确、機理清楚、問題複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
我也稱它為"航天糾錯5條",它就銘刻在我爸單位的迎賓牆上,天天回家就能看到。等我略微開竅後,發現:我爸不正是用這20個字在給我講數學嗎?這20個字初看沒啥營養,貌似是個人都明白,這裡,我就用最簡單的小學數學題,來解釋一下它的"實際療效"。
比如,19*29=?
這題不難,但很多人做錯,尤其是讀小學的小屁孩。至于為什麼錯,一般不會深究,大而化之地再"講明白"一遍,就算糾錯,再布置幾道類似的練習題"多練習",就算鞏固了。其實,這種糾錯方式可能隻是治标不治本,同樣的錯誤也許還會繼續犯,不然好多學生為何上了十幾年學,還會在中考甚至高考裡因計算錯誤而大面積丢分?
這裡,我就用"航天糾錯5條"進行糾錯。
1.定位準确:找到計算錯在哪一步——查看運算過程,這一步看起來很簡單。
2.機理清楚:這裡的"機理",絕非僅僅指的是邏輯運算方面的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犯錯的"機理"(也就是原因),包括馬虎、看錯行、進錯位等,甚至是眼鏡度數不夠都行,不管你找到的是啥"機理",先記着。
3.問題複現:這一步是重點,指的是用你自己找出來的"機理",重新算出之前那個錯誤答案——隻有重新算出錯誤答案,才能說明上一步找出的"機理"是正确的。如果你算不出來之前的錯誤答案,就證明你的"機理"找錯了,那就重新回到上一步,直到找到真正犯錯的原因,也就明确自己犯錯的根源了。
4.措施有效:無論你上面總結出什麼原因,就一定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案。比如你說自己算錯的原因是"馬虎",那解決方案可以是字寫工整點、換張大點的紙、重新研究做記号……同理,無論你總結出什麼"整改措施"都行,先記着。
5.舉一反三:這一步,絕對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做幾道練習題就行。
我說個我爸當年虐我的"舉一反三"的方法,那就是當我貌似完成以上4步後,以為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整改措施",他便會直接以"跟我一起做遊戲、看誰算得準"的名義,讓我計算類似于"1239489489849*2334583489358=?"這樣的大長式。
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大長式子,是在為難小學生?其實不然,如果真把上面4步都吃透了,不可能錯。若錯了,就表示之前那4步還沒徹底解決,那就重新一步一步地來,直到真正得出正确答案,這才表示你真正找到了錯誤的"機理",也證明你的整改措施是有效的。
其實,如果你真正動手算這個大長式子,你就會發現,當你出現錯誤後,最難的步驟反而是"定位精準"——準确找到出錯誤某個點甚至很多個點,然後再分析問題、找解決方法,你可能就會明白那些常規的"做練習"根本是治标不治本了。
這就是個"圈",用你自己總結出來的糾錯方式來回驗證,一直到你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确方法。這個過程可能會很漫長,更是因人而異,有可能一下午,也有可能是一天甚至幾天,但用這點時間來換取一生的精準計算能力,還是值得的。
當然,這隻是個示例,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科目,包括那些邏輯思維方面的錯誤,都有各自"換湯不換藥"的方式,反正其根本就是這個邏輯。
至少我自己和女兒,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杜絕數理化考試中的計算錯誤。其實,在我眼裡,數理化隻有兩部分:邏輯思維和計算能力。如果計算能力搞定了,那不就真正閑出半拉膀子輕裝上陣,全力對"邏輯思維"部分"左右開弓"了嗎?
我爸的"偷梁換柱"
相對于數學的一竅不通,我當年的語文成績還算不錯,至少在體育班裡也能算得中上遊,因為我家門口有位因祭奠兒子而擺馄饨攤的女博士,曾經是我爸的領導兼鄰居,更是我們這幫小屁孩放學放假時的"食堂"——食堂炒菜的和擺馄饨攤的說他倆是同事,我能不信嗎?
這位"馄饨媽媽"教小屁孩們跟我爸是一個套路,我爸應該跟她說過什麼,她平時也不咋管我學習,但多多少少的也總讓我去幫她"幹點活兒"。而等到我爸去馄饨攤接我回家後,鑒于他"文化程度有限還不太會寫字",教他認認字,幫他寫點食堂裡需要的類似介紹信、請假條、進貨單啥的,也沒有太大的難度,實在不行,不還有新華字典能幫忙嗎?
當然,我爸多壞啊,單單多認識幾個字,還能入得了他老人家的法眼?
我是真沒想到,連我平時在學校惹禍,都能成了他跟我"使壞"的機會——作為學校裡臭名昭著的體育生,這種機會實在太多了,相對于每次犯錯誤後老師暴怒中的大嘴巴子,我媽變着花樣的家法伺候,隻有我爸樂呵呵地扔給我一摞稿紙——寫檢查。
請注意,那不是一張稿紙,而是一摞。
相對于學校老師要求的一二百字的檢查,我爸要求的檢查就很有技術含量了。他要求我不但要深挖自己的錯誤,還得找出相應的規章條例,然後再總結錯誤原因、制定整改方案,以及明知故犯後如何解決。後來我回過神來了——他這不就是在繼續化用"航天糾錯5條"于無形,要求我從"定位準确"開始,一直寫到"舉一反三"嘛。
更沒有人性的是,這種檢查根本沒有字數上限,必須寫到他滿意為止,學可以不上,覺可以不睡,但檢查必須寫好。當然,隻要他滿意了,不光既往不咎,我還能又回歸到無拘無束了,連我媽收拾我他都會頂着——當然,前提是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否則,不僅得從頭開始深挖錯誤根源,還得同時深刻反省明知故犯、屢教不改、說話當放屁等罪狀。
事實上,對于那些從不犯錯誤更沒寫過檢查的"乖孩子"來說,他們永遠都不會理解寫一篇合格檢查會如何鍛煉人:不僅需要充足的理論研究,比如熟讀《小學生行為規範》、苦學《弟子規》等相關資料,還得把犯錯誤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叙述清楚,再理論聯系實際地做出自我反思與批評,甚至還得暢想未來、升華感情,更不能忘記拍拍老師和家長的馬屁,以及再次深度剖析一下自己有多混蛋。
你說,這是多麼好的鍛煉自己思維與寫作能力的機會,因為"表現好"而錯過了,可惜不?
當然了,也有人會說,這種檢查對小屁孩來說,難度太大了。所以我爸非等着我五六年級再對我下手嘛!對于一個"體育棒子"來說,上來就能寫這樣的檢查當然根本不可能,但架不住那"食堂炒菜的"會忽悠啊,他說我幫他"幹了那麼多活",他可以幫我"打個樣"。
記得小學最後一次清明節,學校組織完去烈士陵園掃墓後就就地放學了,回歸大自然的我,幹脆和幾個小夥伴去了一處野湖畔釣魚生火烤青蛙。但萬萬沒想到,有個豬隊友第二天上學居然把我抓的一條水蛇帶到學校,扔老師辦公桌裡了……最後連校長都出動了的"專案組",當然饒不了我這個罪魁禍首,大嘴巴子、請家長、寫檢查的"一條龍"絕對少不了。
我爸從來不會與老師硬剛,即使劈頭蓋臉地挨了一通訓,也沒沖我發火。但帶我回家的路上,他就開始主動幫我分析寫檢查的套路。
他說,親近大自然本無錯,但一幫小破孩趁小動物們冬眠還沒徹底清醒就趁火打劫,肯定不對,把戰利品帶到學校吓老師更是罪大惡極,老師也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負責——當然,老師們在烈士陵園門口就地放學這事也有責任……
"所以,這份檢查必須好好寫,闡明事實、說明原因的同時,也得适當給老師提個醒,當然,不能寫得太露骨,否則激怒老師的後果就更嚴重了……"
我清楚地記得,那份檢查我爸給我列了個提綱後,我寫了整整3天,連學都沒上,足足寫了5篇稿紙,更因為"尺度"原因來來回回地改了十幾回,直到我爸滿意,也能夠老師們滿意地既往不咎了。
在寫檢查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的記憶、思維、理解、文字組織能力,連帶着思想品德的理論學習也同步提高,就連我那手破字都越來越有"體"了。印象中,我沒正經聽過語文課,但自打檢查越寫越溜,語文考試中除了需要背誦默寫的那幾分我從不惦記,剩下的我基本已經自學成才了。
我上初中後,雖然每周還得去體校訓練至少3個下午,可語文老師居然破格提拔我當課代表。那可是我這輩子第一回當"官",至于原因,就是我在一次聚衆鬥毆後寫的檢查直接把教導主任都給感動哭了。
也就是從那時起,因為我的存在,直接拉高了老師們對寫檢查的業務水平要求,連那幫學霸們犯錯誤後,都幹脆把稿紙扔給我,因為語文老師不可能教學生寫檢查,人家也沒寫過。用幫忙寫一份檢查來換他們幫我寫一周作業,他們高興,我更樂呵,這才叫"雙赢"。
很多年後,當我在大學裡第一次接觸到論文時,看着那熟悉的格式,才幡然醒悟,感情我家那"食堂炒菜"的,早就偷梁換柱地用他自己帶的研究生論文格式來替換了小學生的檢查,難怪年級越高,我寫作文越溜。
在源源不斷輸出的試卷中,
我負責跟在試卷屁股後面"刨祖墳"
1993年,我讀初二,中國足球也已經籌謀開始向職業化進軍,已經在體校打主力後腰的我,成功落選了職業梯隊的選拔,教練當時很惋惜地對我說,"你爸‘太不懂球’了……"
那時我就算是個傻子,也已經知道我爸到底是幹什麼工作的了,我明白一輩子清高的他不可能去幹那些涉及銅臭的龌龊事——即使那年代請吃頓飯就能解決不少事,他也裝愣賣傻地權當聽不懂暗示。
當然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絕對不可能允許我完全放棄學業以踢球為生:"行了,該收收心了,總這麼折騰也不是個事兒。"
當我罵罵咧咧卻也死心塌地地坐回課堂之後,卻發現至少在學習方面,我完全算不上是熊孩子了。即使初中比小學多了太多科目,但相對于那些考試中錯誤百出的同學們,已經擁有了精準計算能力的我,再去應付數理化等科目,也就隻剩下聽明白老師上課講的原理部分了。而且讓我越發自信的是,我遇到的數理化題,可以不會,但極少做錯,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底子好"吧?
我爸不再跟我裝"食堂炒菜的"了,平時也沒工夫管我學習,但他死盯的是每次需要他簽字的考試卷——無論數理化語外,隻要讓他找到"代表性"的錯誤了,那就對不起,接着使用"航天糾錯5條",直接往祖墳上刨、捎帶着把一路驚出的"小鬼"們統統打掉吧。
當然了,"航天糾錯5條"也有弊端,它需要很系統地深挖錯誤根源,甚至還得反複去驗證自己給自己開的"治病方子"是否行之有效,而年級越高,知識量越大,這個過程就會更加漫長,需要絕對的耐心和恒心,直面太多幹擾,比如寫不完作業,甚至考試成績不美麗之時來自老師的大嘴巴子。
我爸說,老師講課、留作業都是無差别面對全班學生的,其中不分成績的優劣,因為老師的任務是顧及全班。而考試中丢掉的分數才真正屬于你自己的,所以平時聽課寫作業是正面輸入,揪着錯誤往死刨則是逆向補漏,二者合理結合,才能真正去避免"頭疼醫腳"的無用功。
我猜,這就是那些正經的學霸們平時都不太聽課的根源吧?不幸的是,這個套路比學校裡老師習慣的"講明白、做練習"的方式繁瑣了太多,更與他們擅長的"題海戰術"完全對立,效果如何,我不敢妄言,但對于我自己,那真的非常有效。
于是,當同學們忙着刷題的時候,我卻經常在為了一道錯題耗費幾節課時間,不寫作業那就是家常便飯,每逢這時,最不高興的肯定是各位老師,但他們幾次把我爸叫到學校各種批評卻發現等同于對牛彈琴後,也隻能無奈地接受殘酷的現實了,總不至于再去找我爺爺告狀吧?
别說不寫作業了,就算每到期中期末考試前,我都會要求曠幾天課擱家"刨祖墳",這時除了指使被氣得咬牙切齒的我媽擱家"看守",防止我借機出去鬼混,我爸是絕對不會廢話的。
讓那些質疑的聲音閉嘴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考試的分數——當"祖墳加小鬼"都被刨幹淨的時候,就算它題型千變萬化,還能去跟了别人家姓?再說了,不還有老師帶着我們不停做試卷嗎?考試就算考不好,那不更得使勁刨嗎?
于是,在老師的方向指引與源源不斷輸出的試卷中,我就專負責跟自己試卷屁股後面"刨祖墳",效果那是相當好。
"我要考清華,
要是考不上,就複讀"
事實證明,"航天糾錯5條"原則隻要合理應用,真的會讓學習變成越來越輕松、越來越自信的事,因為随着對這種糾錯能力的靈活應用,行之有效的自我糾錯已經成為肌肉記憶,别說數理化,就算語文、英語都同樣适用。
考上重點高中後,我又沒臉沒皮地回體校訓練了——我跟幾個成功進入職業梯隊的哥們喝了頓酒,聽到人家在職業隊裡的發展前景、豐厚的工資和獎金後,又放不下心中的足球夢了,還想等着下次選拔的機會碰碰運氣。
我反過來忽悠我爸說,"憑我的資曆與能力,如果能幫助高中校隊拿到個不錯的戰績,至少在高考中還有20分的特長分呢"。我爸居然同意了,反正他對我的學習能力已經足夠放心,而且估計他已經發現我在教室裡又坐不住了。
但現實卻依然很骨感,因為超齡外加我爸依然"不懂球",高一時的職業梯隊選拔也沒我啥事了,我隻能又老實回學校讀書了。
作為高中校隊正印10号球員,即使我們校隊在市裡的高中生聯賽中一路過關斬将,但在進入8強之後的3場比賽裡,我卻沒有得到1分鐘的出場時間。其中的道理,我不說你也懂——足球是一項集體運動,得教練說你行,你才行,否則,就算馬拉多納帶着梅西來了,教練一句"這場主打長傳沖吊",哥倆也隻能把闆凳坐穿了。
高考加分夢即将破碎之時,戀愛更把我逼上華山一條路。别人早戀是影響學習,而我跟學霸談戀愛後,給自己定了個作死的目标——她要考北大,那我就奔着她學校對面的清華使勁。癡情如我,當然得上大學接着跟人家搞對象啊。
至于我和人家的區别是,她真能考上,而我在高一欠下的實在太多,哪怕高二以後的成績跟火箭般的直線上升,也得加上20分的特長加分才穩當。但我爸又不可能、更不懂得從中使勁,最終還是确認無法加分。
我們那時是考前填志願,我還是自信滿滿地隻填了"清華大學",剩下的全部空白,還"不服從調劑"。我沒敢告訴我爸真正目的,隻是拍着胸脯對我爸說:"要是考不上,我就複讀!"
我爸很惱火,自己悶屋裡琢磨了一晚上才對我說:"就憑你小子這股子沖勁,我就陪你瘋一回!"
我爸是個言出必行的人,他對我的支持,包括抵禦我媽的唠叨甚至班主任和校長的多次登門拜訪——在他們看來,我那是自殺性的做法,純粹是腦瓜子讓門擠了還不夠,非得再跟"電門"過過招。
我猜,這應該也是我爸的激将法。事實上,他差點就成功了。為了愛情,高考前那段時間,我的确算是玩了命。我在高中時遇到的老師們真的很棒,他們也曾是學霸,很理解我的學習方法,即使剛剛罵完我不寫作業,還是會給沒羞沒臊地找他們問題的我從戰略和戰術上同步提供支持。
我的學生時代,我爸給我定了兩條家規:
一是晚上9點必須上床睡覺,保證睡眠才能保證第二天的效率,尤其像我這種下午還得去體校/校隊訓練的;
二是穩紮穩打,不要搞題海戰術,因為高考的容錯率不低,沒必要去死磕那些偏怪難題。
其實高考頭4科考完,超常發揮的我,都想跑火車站提前預訂去北京的火車票了。
但就在考最後一科物理的頭一天晚上,我把嚴格執行了12年的家規全部抛擲腦後了——我太想去北京跟女友繼續談戀愛了,物理是我最強的一科,我已經不滿足于我爸的"田忌賽馬"那套戰術了——我必須奔滿分使勁沖。為此,我實在太興奮,躺床上睡不着幹脆就起來了,專挑那些可能會在考試中出現的偏怪難題死磕。
高考期間,我爸媽根本不會幹擾我,但我這種"走鋼絲"的行為還是讓他們心中沒底。那天晚上,當我爸和我媽下樓遛彎回來時,發現都11點了我屋裡的燈還亮着,便推門進來了,而已經瘋狂了的我,根本聽不進去我爸的任何勸告了,他能做的,就是安撫完我媽後,默默出門把電閘中的保險絲給拔了,捎帶着把備用保險絲統統拿走了。
這也難不倒我,我幹脆把鄰居家的電閘給拉了,把人家的保險絲拆下來安到自家電閘上後,他再拆,我就砸樓上的電表箱玻璃接着拆。我和我爸差點動了手,他也不想在大考前讓我情緒失控,眼見勸說無效,隻幽幽地扔下了一句:"記着你說的,考不上你就複讀!"
事實證明,我那天晚上死磕的偏怪難題第二天壓根就沒有出現,但根本不适應熬夜、滿腦子是那些沒搞明白的知識點還沒有老師解答的我,在熬了一個通宵坐進考場之後,兩眼昏花全身冒冷汗。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我的分數去個正經大學問題也不大,但關鍵是我沒報。我爸安慰我:"沒關系,明年再考,調整心态,你能行的。"
我卻食言了,因為我實在不想重溫一年恐怖的高三了,更因為看着身邊的朋友、哥們,踢球的已經在甲A甲B賽場上初露峥嵘了,跟老爸學習做生意的更早就發家緻富了,而我啥也不是。
我爸也知道,就我那做啥事全憑一股子浪勁的德行,他就算把我弄回高中課堂,那也隻能給高中添亂了,他隻能給我降低了要求,去一所市屬二本大學混個本科文憑就行。
我倒是無所謂,反正我的夢已經碎了一地,再去哪混還不都一個樣?後來,在二本大學混了幾年,掙了第一桶金,終因不甘,也覺得對不起老頭子,便出國留學。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過程,
是激發孩子内核動力的關鍵
很多年後,當裹着尿片的女兒問我:"爸爸,你是做什麼工作的啊?"
我毫不猶豫地告訴她:"單位食堂炒菜的。"
小家夥樂開了花:"怪不得你肥頭大耳的像頭豬……"
然而,小家夥可比當年的我機靈多了,回頭就去找我媽和她媽求證了。我媽想起了當年我爸就是這麼"忽悠"我的,自然也不能多說,而她媽更不方便在孩子面前戳穿我,便如同當年我媽那樣,不得不幫我圓謊。
隻有當我自己當爹的時候,才真正體會到,我爸當年忽悠我那招,實在太牛了——既然食堂炒菜的,那就是該教給我的,他真會,該讓我自己琢磨的,或者該讓我去學校裡問老師的,他統統以"自己也沒念幾年書"而拒絕,徹底斷了我的念想。
誰又會去要求一個"食堂炒菜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得問啥都會呢?既然他"不會",還一直很"虛心學",我就得自己弄明白了回頭給他講,都能給他講明白了,我又怎麼可能自己不明白呢?
隔了十幾年,我又真去"西天"取了回經,把同樣的招數進行改良後用在女兒身上,我根本就是"青出于藍勝于藍"了。
在女兒出生前,借她媽的光,我也閱讀過不少育兒書籍,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這個轉變過程是激發孩子内核動力的關鍵。當時我就想起了我家老爺子,相對于寫書的那位專家的叽叽歪歪,那位"單位食堂炒菜的",才是傳說中少林寺裡的掃地僧吧。
女兒不可能有我小時候那麼混蛋,但孩子那顆幫助爸爸的心還是一樣的。别人家老爸都給孩子講知識,而女兒通過給我各種講解玩具的用法、各種教我認字,她自學成才的速度,絕對比她媽和老師教的快多了。
當年我爸對付我的時候很可能是拍着腦瓜子的不得已而為之,但經過這麼多年我自己的消化理解和不斷領悟,在幫女兒"糾錯"這條路上,我肯定做得比老爺子遊刃有餘了,女兒對這種"打法"的精髓掌握,也肯定比當年的我要強了太多。
不過,女兒遇到的阻力,也比當年的我大了幾倍。因為,這始終是一種不被太多老師認可的"旁門左道",更與他們多年教學積累出來的經驗背道而馳,盡管它是我國幾代航天科學家的心血結晶,這就是所謂的"隔行如隔山"。
在女兒小學的一次家長會上,始終怕我一肚子歪理激怒老師的媳婦因單位臨時有事,終于批準我去參加家長會了。開完家長會,我剛想開溜,就被班主任老師虎着臉攔住了:"我看你也不像食堂炒菜的啊……"
當時,我差點樂抽了,毫無疑問的,小家夥也像我當年那樣,追着老師屁股把人家問急眼了,因為她得回家給我講明白啊。
老師信不信與我無關,重要的是,孩子已經真正從"要我學",轉變成了"我要學",她的聽課效率乃至學習動力,又怎麼可能再用我去跟她念經呢?
本文轉載自「人間theLivings」。關注了解更多真的好故事,長期征稿,要求詳見「征稿要求」。
直播預約 | 12月31日(周六)晚上8點,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老師就孩子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這個話題與大家分享:「教育的留白2023:華哥跨年演講」,點擊下方「預約」按鈕,或識别下方二維碼,開啟直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