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本增效 "" 去肥增肌 " 下,騰訊控股迎來了上市以來,收入和扣非淨利潤最高的一份半年報,騰訊人均薪酬也越來越高。2023 年上半年,541 億元的總薪酬成本對應 10.45 萬雇員,人均月薪酬達到了 8.62 萬,創下近 6 年同期新高。
作者 | 趙子坤 林夏淅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
這或是騰訊近兩年來," 水分 " 最少的一份财報。
8 月 16 日港股收盤後,騰訊發布了 2023 年半年報,總體來說可以用 " 增收又增利 " 來形容,且 24% 的淨利潤增長幅度遠高于收入,成爲其降本增效的一個階段性成果。
事實上,爲了進一步提升效率,騰訊确實正不遺餘力地在各方面下足功夫,包括從内部 " 開刀 ",減少幹部層級,推動組織更加扁平化。
今年 6 月,騰訊調整職級,取消了原有的 6 級 18 等(1.1-6.3 級)的職級體系設計,将專業職級體系優化爲 14 級 ( 4-17 級 ) ,同時,還去除不同職級之間的專業标簽,統一置換爲 " 專業職級 + 職位稱謂 "。
一位騰訊人士告訴「市界」,騰訊或将考慮進一步減少基層幹部層級,縮短彙報鏈條," 企業文化部門已經開始吹風了,專門說了層級多、拉群多、彙報多的問題。"
種種迹象表明,騰訊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仍在進行," 中年危機 " 也尚未解除。
降本增效進行時
作爲港股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騰訊控股交出了備受矚目的半年度成績單,增長驅動力在哪,降本增效進展如何,都是其中值得關注的重點。
最新财報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騰訊控股收入 2991.94 億元,同比增長 11%;淨利潤 534.17 億元,同比增長 24%。與曆年同期業績相比,這其實是騰訊控股上市以來收入最高的一份半年報。
具體來說,增值服務(包括遊戲社交網絡)、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包括支付業務手續費、理财産品收益和騰訊雲等)和網絡廣告三大業務闆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同比增幅分别爲 6.32%、14.55% 和 25.5%,貢獻的收入占比則分别爲 51%、33% 和 15%,遊戲依然是騰訊的營收大頭,但網絡廣告業務增速最快。
爲什麽說這是 " 水分 " 最少的财報?
2023 年上半年,騰訊控股包括出售股票收益、支付罰款在内的非經常性損益合計有 23.49 億元,占當期淨利潤比重僅 4.52%。而 2014 年以來騰訊控股半年報中的非經常性損益從 36.01 億元逐步增至 275.54 億元,占淨利潤的比重更是從 29.29% 增至 65.55%,其中近兩年以出售美團、京東股票爲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如果扣除這 23.49 億元非經常性損益(與主營業務無關,具有偶然性),2023 年上半年 496.6 億元的扣非淨利潤将是其近十年最高值。
騰訊能取得如此成績,離不開其自去年開始的 " 降本增效 "" 去肥增肌 "。
從毛利率來看,騰訊确實像 2022 年财報中提及的那樣,更加聚焦盈利能力強的業務,同時砍掉或收縮利潤率低的業務,由此也帶來了顯著提升的盈利能力。
2023 年上半年,騰訊整體毛利率同比提升近 4 個百分點。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毛利率,雖然是最低的,但這幾年增速最快,上半年達到 36.44%,成爲整體毛利率上升的最大動力。
費用方面,騰訊控股自 2021 年每季度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都處于波動上漲的趨勢,但 2022 年開始連續 5 個季度持續下滑,2023 年第二季度才略有回升,後續維持在這個水平的概率較大。
與此同時,騰訊的 " 降本增效 " 也體現在其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上—— 2023 年第一和第二季度,騰訊這部分投資收益分别實現 0.8 億元和 11.59 億元的盈利,結束了長達 7 個季度的連續大幅虧損,合計虧損額高達 339 億元,最新财報顯示," 若幹國内聯營公司收入增長及增效措施推動其盈利能力提升 "。
有意思的是,持續 " 降本增效 " 的騰訊控股,在 2023 年半年報中還出現了 " 人均薪酬增加 " 的信号,推算的年人均薪酬達到 103 萬元。
事實上,2022 年上半年騰訊首次出現員工人數下降的情況,半年時間減少了 2056 名員工,而相比 2021 年末騰訊員工人數的最高點,截至 2023 年 6 月末已經合計減少了 8268 人。與此相對應,騰訊用于支付給員工的總酬金成本,從 2018 年上半年的 199.38 億元逐年增至 2022 年上半年的 567.79 億元,2023 年上半年首次出現 4.77% 的同比降幅。
如果用各期财報披露的總酬金成本除以各期員工總數,那麽騰訊的人均薪酬基本呈現波動上漲的趨勢,且 2019 年到 2022 年的半年報,人均薪酬同比漲幅都在 4%-9% 之間,其中,2022 年漲幅最高。
▲(上圖中 2023 年人均年薪酬爲折算數)
與許多互聯網公司裁員時傾向于保留更核心的人員相似,參照騰訊此前年報中提及的 " 收縮低利潤率業務 " 相關描述,騰訊近期的員工減少很可能更多涉及的是工資較低的崗位,也會導緻整體人均薪酬有所上升。
不過,2023 年上半年騰訊的人均薪酬仍有同比上漲,但漲幅隻有 0.89%,已大幅縮水。另外,考慮到從 2022 年上半年開始員工人數的不斷減少,總酬金中大概率也包含越來越多的離職補償,真實的薪酬漲幅可能并不高。
業績層面之外,2022 年和 2023 年騰訊在港股的市值也經曆了相當大的挑戰—— 2021 年 2 月騰訊控股的股價達到 704.6 港元 / 股的最高點,之後就開始跌宕向下,到 2022 年 11 月一度低至 187.3 港元 / 股,降幅高達 73.42%,背後與其第一大股東南非 Naspers 集團的不斷抛售有關。
面對如此大幅度的股價波動,騰訊拿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回購力度—— 2022 年和 2023 年 1-7 月分别斥資 288.94 億元和 184.65 億元回購了 1.07 億股和 5920.6 萬股,是過去多年的十餘倍,也接近騰訊控股半年的淨利潤。
在真金白銀的力挽狂瀾下,目前騰訊控股回升至 8 月 17 日的 332.8 港元 / 股,但人員規模的持續收緊、對高毛利業務的聚焦以及對于費用的不斷控制,依然表明騰訊仍身處變革之中。
視頻号牢站 C 位
" 全村的希望 " 視頻号這一次站穩了 C 位,但還未成爲真正的 " 頂梁柱 "。
據「市界」統計,這份财報 11 次提及視頻号,并多跟廣告收入增長直接挂鈎,首次披露了視頻号的季度廣告收入,第二季度爲 30 億元,更直言 " 廣告主對視頻号産生了強烈需求 "。
背靠微信強大的流量池,誕生于 2020 年的視頻号僅用 6 個月時間,就快追上了快手日活人數。兩年後,總用戶時長就超過了朋友圈。而如今,視頻号的用戶使用時長同比幾乎翻倍。
據今年 3 月官方披露數據,視頻号的直播帶貨客單價已經超過 200 元,整體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而騰訊也借視頻号,着重轉向了具有更高利潤回報的業務。
有了前期抖快視頻賬号的市場環境基礎,創業者們湧入這片熱土心切。曾有視頻号創作者對「市界」表示,自己來視頻号創業不在意電商基礎尚不完善,變現路徑也不清晰," 但正因(商業環境)不成熟才有機會,紅利期還在。"
雖然,當下多數直播電商玩家仍将視頻号視爲一個 " 流量補充平台 " 來分發内容,投入精力不重。但不可否認,視頻号仍是較有想象力的一塊業務方向。
内部也給予了視頻号足夠的耐心。一位前騰訊人士向「市界」透露,給視頻号的壓力很小," 對視頻号的 GMV 要求很低的,三年才 1000 億,也并不指望你就能一下做成電商。沒有必要跑得太快,跑太快,底層建設跟不上,比如起碼得配大量客服團隊吧。"
而這種重投入對試圖走得更穩的騰訊來說,并不是一筆性價比高的買賣。
騰訊這一年的降本增效風格也延續到了戰略投入上。" 在用最省的力氣去撬視頻号生态。" 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這樣的判斷有迹可循:視頻号團隊人數隻有幾百人,而抖音團隊可是有上萬人在爲産品商業化做服務;并沒有花大力氣去挖阿裏、抖音的電商人才和頭部主播;在諸如世界杯這樣的高流量節點,也沒有花大價錢去争搶直播版權。三年了,缺乏 " 造星 " 能力的騰訊,在以更佛系和防守的姿态攻入短視頻領域。
但隻要視頻号能逐漸吃掉一部分快手盤子,抑制抖音擴張,把用戶留在微信生态裏," 起碼騰訊在短視頻這塊就算上桌了。" 上述人士表示。
把力氣花在刀刃上的成效是:首次披露的微信視頻号的廣告收入,第二季度超過了 30 億元人民币,這是一個有更高增長空間的數字——不提增速迅猛的抖音,快手 2023 年一季度的廣告營收都超過了 250 億元。
與此同時,2023 年騰訊開始對直播帶貨業務收取 1%-5% 不等的交易技術服務費,這部分收入被包含在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闆塊,或成爲未來重要收入構成部分。
盡管不少主播和品牌紛紛入駐,但成立三年的視頻号至今未能産生真正的出圈 " 頂流 "。從這幾次大促的頁面和扶持政策來看,平台似乎有意讓品牌和商家走上前台,而非力捧主播。對比下來,視頻号在商家招募、商家入駐、流量投放環節仍需完善,供應鏈體系、售後體系建設等方面也仍然滞後。
讨論視頻号能否真正成爲騰訊新的增長曲線,現在還爲時尚早。
遊戲還欠口氣
騰訊的核心業務闆塊是遊戲,但鵝廠遊戲老大的寶座,最近坐得有點心慌。
今年以來,網易的《蛋仔派對》《逆水寒》等遊戲數據口碑表現皆佳。其中,《逆水寒》一度在 iOS 暢銷榜上超過騰訊 " 常青樹 "《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網易遊戲也占據了 TOP10 中的 4 席。因爲難見 " 騰訊被圍攻 ",這份榜單一度廣爲流傳。
" 内部都稱之爲‘時局圖’。" 一位騰訊遊戲人士向「市界」表示,比起同行們的激流猛進,遲遲未能産出好産品,騰訊内部的氣勢相對低迷。
上一份财報中,一季度騰訊遊戲收入爲 483 億元,同比增長 10.8%。其中,國内增長本土遊戲市場收入同比增長 6%,還在創下曆史新高,海外遊戲市場環比雖然略有下滑,但同比仍然有 25% 的高增長。
其中本土市場靠《王者榮耀》《穿越火線》《金鏟鏟之戰》以及新發的手遊《暗區突圍》,海外市場靠《DNF》《勝利女神》以及《Valorant》,共同撐起騰訊遊戲的春天。騰訊彼時信心十足,在 515 遊戲發布會上也宣布,多款遊戲預計将在 6 月前後上線或進行重要測試。
但一位騰訊遊戲人士告訴「市界」,内部測試了即将上線的幾款遊戲,包括王者 IP 第一個産品《王者 · 破曉》," 跟《黎明覺醒》一樣,數據和預期的不一樣。"
同時,騰訊内部傳出風聲,要重啓賽馬,重提 "All in 二次元 "。上述遊戲人士透露,傳聞散開後,KM(騰訊内部社區)上出現了大量二次元相關分析文章。錯過米哈遊之後,二次元賽道就成了騰訊遊戲的 " 心病 ",管理層此時再提重押二次元,在内部看來,不失爲一種焦灼。
這種焦灼的緣由最直觀體現在數據上:2022 年《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騰訊王牌遊戲收入就出現了下滑。本季度,騰訊遊戲收入的增長出現了停滞。
▲(圖源 / 視覺中國)
據财報數據,2023 年 Q2,騰訊遊戲業務實現收入 445 億元,其中本土市場遊戲收入與去年同期持平,爲 318 億元,國際市場遊戲收入增長 19% 至 127 億元,排除彙率變動的影響後,增幅僅爲 12%。對此,騰訊方面在電話會上表示,遊戲收入的持平是源于 " 發布較少商業化内容 ",預計下個季度将恢複同比增長。
對于休閑遊戲品類的短暫缺席,騰訊方面則表示," 我們要做平台,而不是單獨的遊戲,因爲休閑遊戲總是火一段就輸給了下一段。"
如今,騰訊把更大力氣放在了海外。
2022 年國内遊戲市場收入、用戶規模經曆了近 10 年來首次下降。對中國遊戲公司來說,出海從一道 " 附加題 " 變爲 " 必答題 "。彼時,騰訊副總裁馬曉轶也對外透露,自己把 "60% 的時間花在了全球市場上 "。
财報顯示,在《VALORANT》《勝利女神:妮姬》《PUBG MOBILE》等遊戲的帶動下,騰訊遊戲的國際市場收入在二季度保持較高增速,國際市場遊戲收入達 127 億元,同比增長 19%,相當于本土遊戲市場收入的 40%。
但在越來越卷的出海隊列中,有莉莉絲、米哈遊、網易、三七互娛等出海廠商虎視眈眈,騰訊也不是高枕無憂。2022 年後騰訊遊戲海外市場也出現了增速下滑,相較以前動辄 30% 以上增速,意味着騰訊出海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球化也并非一蹴而就,這意味着産品門檻更高,容錯率更低以及普适性更強,内容精品化、口碑都是關鍵。如何通過口碑、品牌去吸引更多遊戲受衆,将是所有出海廠商聚焦的方向。騰訊的出海路仍還有很長。憋着一口氣的騰訊,不會甘心隻靠 " 減脂 " 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