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在當下的消費市場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正悄然興起——土特産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成功帶火了年貨經濟。據小紅書熱搜數據顯示," 土特産帶火年貨經濟 " 已成爲大衆關注的焦點,登上了熱榜 TOP1,關注度超過 1075.6 萬人。這一現象不僅僅反映了土特産在年貨市場中的受歡迎程度,更蘊含着深厚的經濟與文化意義。年味,是一抹最濃郁的鄉愁;而家鄉的土特産,則承載着兒時的記憶與濃濃的親情。

△圖源小紅書熱榜,新氪度截圖
一、土特産如何悄然成了年貨清單的主角?
每年的臘月,萬家燈火,窗外是飄雪還是寒風,屋内卻早已彌漫着年味的氣息。年貨,作爲春節前的家常話題,早已不僅僅是家家戶戶的食物準備清單,它更像是對過去一年生活的總結,是對未來一年的期許。而在這份龐大的年貨清單中,傳統的糖果堅果、茶葉酒水逐漸被各種各樣的土特産所取代——從遙遠的新疆紅棗到湘西的臘肉,從雲南的鮮花餅到溫州的魚餅,曾經屬于地方的小小特産,如今已經成爲了萬家團聚時桌上的主角。
這一切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但仔細一看,它背後卻是電商、文化和鄉愁三股力量交織的結果。從 " 柴米油鹽 " 的日常,到 " 家鄉味 " 的情感承載,土特産正悄然改變着我們的消費習慣,甚至是我們的情感歸屬。
四川省的 " 天府鄉村 " 公益品牌産品年貨大集便是這一趨勢的一個縮影。2023 年 12 月 26 日,成都寬窄巷子迎來了爲期五天的 " 天府鄉村 " 公益品牌産品年貨大集,現場 11 家四川農産品生産企業與采購商達成了意向簽約,涉及農産品購銷金額達到 1.46 億元。活動共吸引了來自 21 個市州、97 個縣(市、區)的 138 家參展商,展示了 506 款 " 天府鄉村 " 優質農産品和 " 天府糧倉 " 精品品牌農産品。這不僅反映了土特産類年貨的市場活躍,也體現了消費者對地方特色食品的熱情與需求不斷升溫。
二、電商平台:土特産出圈的超級引擎
—— " 董宇輝帶火奉節臍橙,兩小時賣出 1700 萬 "
2023 年 12 月,重慶奉節縣,董宇輝的直播間内,奉節臍橙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屏幕上。短短兩小時内,這場直播創造了一個驚人的銷售數字:銷售額達到 1700 萬元,銷量突破 300 萬斤,觀看人數接近 1100 萬,而在抖音等平台的曝光量更是突破 10 億次。這不僅是一場數字上的盛宴,更是一場情感共鳴的傳播。董宇輝以他極具個性化的講解風格,把臍橙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果農的辛勤,土地的滋養,每一顆臍橙都承載着一份溫暖與情感。
這樣的電商直播并非個案,反而是土特産在電商平台上崛起的縮影。以前,土特産往往被視爲 " 帶不出去 " 的地方特色,而如今,電商平台已經成了它們出圈的超級引擎。尤其是短視頻與直播的興起,讓這些地方特産在瞬息之間能夠觸及到全國,甚至是海外的消費者。通過智能化物流、冷鏈運輸以及供應鏈優化,原本需要 " 慢慢搬運 " 的地方特産,現在能在最短時間内通過電商平台送到千裏之外的消費者手中。
而更爲重要的是,電商平台賦予了這些土特産品牌化、标準化的可能。過去,這些特産或許僅僅是當地的代名詞,名字響亮但不爲外界所知。但今天,在電商平台的推動下,許多原本默默無聞的地方特産借助短視頻和直播,走出了小鎮,進入了千家萬戶,成了年貨市場的 " 新 C 位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正借着電商平台的力量,成爲承載家鄉情感的紐帶。
三、情感共鳴:土特産背後的 " 鄉愁 " 密碼
土特産的流行,遠不止是爲了味蕾的滿足,它背後隐含的是一份深沉的情感需求——鄉愁。尤其是對于那些身處異鄉的年輕人而言,年貨清單上的那一袋家鄉特産,仿佛是一種情感的寄托。就像在北京工作的李潇,特意在淘寶上購買了家鄉溫州的魚餅。她說:" 每次吃到家鄉的魚餅,感覺離家近了一些。"
随着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遠離家鄉,工作、生活的節奏讓他們逐漸與故鄉的日常漸行漸遠,但對家鄉的記憶和情感卻從未真正消失。土特産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缺。無論是一袋米粉、一盒臘腸,還是一盒山村特産,它們不僅是爲了味蕾提供一次滿足,更像是一張無形的 " 橋梁 ",将離家多年的遊子與故鄉緊密相連。
在年輕人中,土特産的消費也正呈現出新的面貌。它不再僅僅是家庭的 " 懷舊食物 ",更成爲了個性化和文化認同的符号。例如,苗族銀飾的精美手工藝和民族風格,便是年輕人對家鄉文化認同的一部分。雲南的鮮花餅憑借其文藝清新的外觀與口感,成爲年輕女性的年貨常駐品。而這些土特産,不僅僅是傳統的食物或物品,更承載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情感交流的功能,成爲人們表達祝福、傳遞情感的重要媒介。
四、鄉村振興:産業東風助力土特産騰飛
土特産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鄉村振興政策推動下的結果。在全國各地,許多地方政府借助政策支持,幫助土特産從傳統農業産品轉型爲具有現代商業價值的消費品。在福建武夷山,當地政府不僅爲茶農提供資金支持,還幫助他們打造品牌、開拓線上市場,讓武夷岩茶在全國茶禮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在貴州雷山縣,當地的銀飾手工藝人,借助現代設計理念,将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審美結合,創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銀飾,獲得了國内外消費者的青睐。
鄉村振興政策不僅促進了土特産産業鏈的完善,也爲鄉村地區帶來了就業機會。通過電商平台,一批批返鄉青年得以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夢想。鄉村振興帶來的不僅是産業的發展,更是青年返鄉就業的機會,是農村社區的重新煥發。
然而,土特産産業的快速發展并非沒有挑戰。首先,産品質量問題依舊困擾着行業的發展。由于生産規模較小,許多土特産存在質量不穩定、标準不統一等問題,部分産品甚至存在摻假、以次充好的現象。其次,土特産的品牌建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盡管有些地方特産在地方上小有名氣,但在全國範圍内,它們的品牌影響力依然較弱,難以形成長期的市場競争力。
此外,物流配送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盡管冷鏈物流的發展使得許多生鮮類土特産得以順暢配送,但由于偏遠山區物流基礎設施較差,配送時效和成本依然是制約市場擴展的瓶頸。
五、科技與文化的雙輪驅動,讓土特産走得更遠
未來,科技與文化将成爲土特産持續發展的兩大驅動力。科技進步,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冷鏈物流等技術的應用,将大大提高土特産的生産效率和配送速度,确保産品質量的穩定性。而文化的力量,則将在品牌塑造、故事講述上發揮更大作用。以文創元素爲例,許多地方特産已經不僅僅是 " 商品 ",更是承載地方文化的符号。
未來,土特産不再是單一的食品,它們将變得更加多元化,承載更多的文化内涵與情感價值。比如,結合當地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的特色商品,将成爲市場中的新寵。而電商平台的普及,将繼續讓這些土特産走得更遠,影響力也将逐步擴大。
寫在最後:土特産,正在成爲唯一的文化符号
土特産的崛起,不僅僅是商業現象,更是文化與情感的複蘇。在這一場關于味道、記憶與情感的流轉中,年貨不再隻是商品的交換,它是親情的傳遞,是鄉愁的再現,是溫暖與歸屬感的象征。
從湘西臘肉的煙熏香到雲南鮮花餅的清香,從奉節臍橙的甘甜到溫州魚餅的濃厚滋味,每一款土特産都像是一個故事,講述着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傳遞着久遠的情感與傳統的溫度。它們不僅充實了年貨的清單,也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中,提醒着我們:我們從哪裏來,心中所念的 " 家 ",究竟意味着什麽。
就像汪曾祺在《人間食話》中所描述的那樣:"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在這個全球化與信息化高度交織的時代,土特産,是否也能成爲一種文化符号,成爲現代社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情感與歸屬?或許,正如每一袋臘腸、每一瓶蜂蜜、每一顆臍橙背後,那些看似簡單的鄉土之味,早已深深植入了我們内心的深處,成爲永恒的存在。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新氪度 ",作者:新氪度 °,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