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丨文
我相信很多人一定都見過這樣的場景。一位,或者是一群女生(當然也有可能是男生)肩背痛包,宛如一塊塊人行自走廣告牌,無聲地向路過的人們昭告着自推的美。
圖源@麻辣麻花不麻不辣
這些"廣告牌"最初可能隻在各個漫展上出沒,慢慢地,它們開始從漫展出逃,滲透到生活之中。即使是上班,你的同事可能也會帶着它出現,給你一些小小的二次元震撼。
圖源@無糖全麥面貓尖叫
在痛文化流行伊始,痛包這個道具,在幫助你獲得"顯眼包"稱号上有着極大幅度的加成。但面對新興事物,大家都會有"質疑"、"理解"、"成爲"、"超越"這麽一個心路曆程。
如今痛文化早已大行其道,"萬物皆可痛"則成爲了二次元新的信條。痛車這樣高附加值的衍生品屢見不鮮,痛包這種兼具展示性與實用性的複合産物更是二次元妹子們人手一個的時尚單品。
圖源@在夢裏開速翼特的阿7
(上海cp29上的痛車合集)
隻不過,自認爲對這些二次元泛文化已經足夠了解的我,卻也有滑鐵盧的時候。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在網上沖浪時,我看到這樣一條小紅書推文:"原來櫻花妹真的會研究怎麽紮中式痛包"。帖子附上的截圖内容來自一位櫻花妹,大意就是想給自己紮一個中式痛包,于是向互聯網上的同好們求助。
而在評論區下,櫻花妹們就如何紮出"中味"滿滿的痛包這一議題進行了一番學術性交流。
大意是向博主展示自己的作品和介紹中式痛包的特點
在對自己的中國式痛包方法論如數家珍的同時,甚至會非常認真地建議博主前去中國的社交平台小紅書進行更專業的研究。
快進到小紅書被櫻花妹入侵
這時我才被科普到,原來痛包也有風格上的鮮明區别,并以地域之間的差異,被分爲中式痛包與日式痛包。
而順着"中國痛バ"這個詞條來到推特廣場,這裏更是琳琅滿目,充斥着櫻花妹各式各樣的中式痛包展示。
甚至在推活網站還專門制作了一期如何制作中式痛包的相關推文(雖然最後是爲了帶貨)。
不知不覺間,中式痛包已經實現了文化輸出,它們成功入侵了櫻花妹的認知,占領了櫻花妹的衣櫃,成爲了櫻花妹的潮流。
作爲痛文化起源地的日本恐怕也萬萬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在擅長的領域被打敗吧!
回歸痛包本身,"痛"的原意爲「痛い」,是禦宅族用來形容強烈的、不合時宜的自我意識。
在日式痛包的制作上,這種自我意識被具象化:相同款式和圖案的谷子被大量堆疊在痛包的展示層。
如果使用的谷子是吧唧,那就更加有品了,這種馬口鐵材質不但襯得自推更加閃閃發亮,還很小巧,能很方便地在痛包裏塞下更多自推。
櫻花妹的愛主打一個以數量戰勝次元壁,強烈得灼燒着衆人的眼睛。而比起日式痛包在視覺層面塑造的壯觀,中式痛包在整體上更注重其美觀性。
它不拘泥于谷子類型和柄圖,也不依靠谷子的數量搶占視線,而是另辟蹊徑,在谷子與其他素材的組合與搭配上卷出新花樣。
平平無奇的痛包隔層在蕾絲花邊與珍珠這對黃金搭配的裝點下,精緻感與華麗感直接上升一個級别,這正是中式痛包裏最常用的組合。
圖源@會哭的鲸魚(發瘋版)
而精緻的餐具,搭配上軟乎乎的毛絨,這種别具一格的組合,恰好印證了熊貓妹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這麽萌,我一口吃掉"。
圖源@過去式意識
糟糕,我推變成小蛋糕了
這可不是與拔叔有相同愛好,而是身在"民以食爲天"這方土地的熊貓妹(指中國女生)們,對自推發自肺腑的樸素愛意。
根據自推的一些喜好或是性格等進行布置,是一位合格"吃谷人"的基本操作。
更進階的版本,則會根據不同柄圖的氛圍點綴不同元素,制作出不同風格的痛包。
圖源@DRDR原創設計
那塊嵌在痛包上,薄薄一片的透明隔層曾是戲劇舞台橫亘在觀衆與演員之間無形的第四面牆,而"吃谷人"用愛意将它鑿成了一條連接次元的通道。
圖源@cfmy魔彈射手批發
這種痛包被稱爲置景類痛包
圖源@Vina霁
真的像舞台劇一樣華麗
中式痛包憑借精緻可愛與獨特性,成功吸引了櫻花妹的視線,而紮中式痛包對谷子的數量要求較低這個特點,在櫻花妹心中也成了它的加分選項。
畢竟依靠鐵皮吧唧加持的日式痛包,在爲路人的視覺與櫻花妹心靈帶去"痛"感的同時,也對櫻花妹們的肩膀非常之不友好。
另一方面,擅長搞盲盒營銷的日本,在谷子售賣上也如法炮制,如果想要湊滿足夠紮痛包的谷子就得和其他人交換,這對于時刻把"不安です"寫在臉上的櫻花妹們而言,未免難度有些大了。
經過兩相對比,中式痛包簡直是拯救櫻花妹們于水火。
櫻花妹的這些苦惱不無道理,但落在我們熊貓妹耳朵裏多少有些凡爾賽的意思了。
盲抽類的谷子交換起來麻煩确實是事實,但身在二次元濃度最高的日本,其他非盲抽類的谷子購買起來那真是便宜又方便。
反觀我們卑微的熊貓妹,非盲抽類的谷子是價格高昂的,盲抽類的谷子也是需要進行交換的(在線下可以看到很多人交換谷子),大多數吃谷人爲了錢包着想,隻能被迫減少購買數量。
ES妹你們真是好福氣!還能有專門的谷子交換區
但谷子數量下降之後就很難紮出日式"痛包" 的牌面。無奈之下,熊貓妹隻能爲小食量做出妥協,摸索出中式痛包這條路。
所以也不難理解,爲什麽中式痛包成了櫻花妹的流行元素,比較震驚的反而是熊貓妹自己。不得不感歎,現實總是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戲劇性的展開。
但如果把視野放大,中式痛包能夠發展到反向輸出,其實早在更大的谷美圈埋下了伏筆。
谷美,其實就是谷子美化的簡稱。
圖源@許下心願
亞克力谷美框
作爲二次元的衍生文化,它同樣來源于日本,進入國内後在"谷圈"文化内更加細分且垂直地形成了谷美文化,也因此包含了更多複合概念。痛包所呈現的小型移動櫥窗,真正的主角是谷子,自然也是谷美的範疇。
中文語境下,谷美一詞具有動詞與名詞的雙重屬性。
當它用作動詞時,指代的是通過道具、裝飾、布景以及後期拍攝等襯托與還原出谷子本身的這樣一種行爲。除了紮痛包之外,咕卡、擺陣、探店這些都可以被劃入谷美的範疇。
圖源@醉春光
咕卡:許多Kpop人把韓國飯圈給自己偶像的小卡做裝飾稱爲咕卡
咕結婚證也算咕卡!
擺陣:在自推的一些紀念日将手頭有的谷子擺好,也是展示自己的廚力
富婆姐姐給李澤言擺的生日陣,乙遊玩家蚝油石栗
圖源@xkkkk
探店:帶着谷子去店裏面拍照
至于名詞,則泛指用作該行爲的道具。
日本谷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品牌Fukuya這個品牌,它也成了其他谷美廠商争相學習的對象。
圖源@12clara
富婆花八萬塊錢搜集的Fukuya
所以在日本谷美道具無外乎亞克力材質谷美框,PU皮材質的娃包,各種各樣的吧唧托這些,在兼具美化作用的同時也可以保護紙脆弱、不耐髒的谷子。
而在中國,常規的谷美道具早已入不了熊貓妹的法眼,所以整體的發展更趨向多元化,甚至在"萬物皆可痛"的前提下出現了"萬物皆可谷美"的情況。
冰塊、羽毛、書本、首飾配飾、化妝品等等,隻要有足夠新穎精妙的想法,經過布景與搭配,這些簡單的道具與谷子之間也能發生奇特的化學反應,化腐朽爲神奇。
圖源@kärkomori
圖源@PinkyMilk
她難道真是天才?
其實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中式痛包使用谷美道具會更多一些,而日式痛包使用的量相對較少,但日本就是谷美道具的發源地。那櫻花妹爲什麽不用谷美道具呢?是不喜歡嗎?
這就不得不提,日本自己的黃金——亞克力。日本因對亞克力的工藝要求高、對原材料的選用嚴格,導緻最後造價昂貴,而谷美道具大部分是亞克力制品,所以最終出售的價格頂得上好幾個谷子了,換我是櫻花妹我肯定也是選擇買谷子。
淘寶上Fukuya的價格
國内則反之。相較購買谷子,谷美道具均價偏低且物美價廉,這樣看來選擇後者更加經濟實惠,而且複用性高,之後如果不推某個角色了,谷美道具也能一直使用。所以購買率自然會比日本更高一些。
除了價格低廉這個原因,還有就是國内的谷美文化與其他圈層的融合。
之前BB姬講過二次元與Kpop圈融合的一個群體——"二棒",類似的情況在谷美圈也同樣存在。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咕卡,最初裝飾的對象主要是明星小卡,随着圈層交流,許多紙片類的谷子也成爲了"被咕"的對象。
圖源@電鋸熊
甚至還有咕光盤的
谷美圈與手作圈的融合更是密切。由于兩個圈層在審美與設計上都有需求和門檻,還都需要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在受衆群體上存在高度的重疊。
許多手作産物開始頻頻出現在谷美圈之中,比如自制的吧唧托,自制的小卡卡套,自制的毛絨挂件衣服等。
圖源@Raccooncan
吧唧托
圖源@禾忍
卡套
圖源@少年的貓
娃衣
文化之間的互相輻射讓谷美圈更具活力,并且在小範圍内催生了一些相關的新興職業:代咕卡,定制谷美道具,寄拍等等……
隻需要在社交平台的相關tag下發表自己的作品,顧客便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前來約稿。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經常能看到這類帖子,而制作精良,華麗的手作産物,身價可以輕松破千。
閑魚上的吧唧托展示台定制,價格550+
如果說社交平台是谷美圈線上交流的據點,那麽具有陪伴屬性的中式痛包則可以視爲展示中國谷美文化的一隅。櫻花妹,亦或是其他圈層的人,都可以從這個窄小的縫隙中,瞥見内裏繁榮的光景。
當然,除了多圈層融合産生的化學反應,中式痛包會走向與"原教旨"玩法不同的路徑,甚至隐隐褪去"社死"的标簽,背後也關乎兩地泛二次元文化的議題。
二次元文化作爲在日本本土誕生的文化,它的起源時間早,早期的群體之間粘性強并且準入門檻高,在經曆過完整的生存與發展後,已然形成整個文化圈層内一些默認的潛規則。
就從痛文化來講,盡管如今中式痛包在櫻花妹之間風靡,但依舊沒有成爲主流。因爲在痛包這個圈層内,櫻花妹有着屬于自己的鄙視鏈,正如遊戲圈玩家内存在的"婆羅門"一樣。
大意:無法理解用紙片和不同柄圖的吧唧做痛包,還有中式痛包,這在日式痛包作爲主流的日本來說是行不通的吧
"中式痛包的痛感太弱了,簡直跟‘紙’痛包(指用紙片紮的痛包)一樣"。
這樣的論調在日本的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見。有些櫻花妹表示,如果背中式痛包出街,會被紮日式痛包的正統人"出警",指責廚力不夠,是輕度宅。
大意:中式痛包看起來很有趣很可愛,所以我個人更喜歡那個。但是在日本做的話,總是會被看成是輕度宅,真是讓人郁悶啊。這種文化有沒有辦法改變呢…
不僅是痛文化,類似的潛規則在日本本土的其他泛二次元文化中也同樣存在,就比如Cosplay文化。除了漫展或者是特定的一些節日,平常是很少能夠見到有人穿Cos服行走在日本街頭的。據一些留日的朋友稱,如果需要在非特定時間内進行Cosplay的活動,則需要告知相關的部分得到許可才行。
大意:出了場館就不要出Cos了
而中國的二次元文化的起步、爆發期較晚,直到B站上市之前都還隻能算作是年輕人的小衆興趣。
可能在文化傳播進入的早期或許會出現"依葫蘆畫瓢"的情況,但随着與本土特質進行融合後,這些條條框框開始逐漸被拆卸。
二次元與其他亞文化圈層之間的融合更加自由,類似"谷美"這樣的新興文化也有了合适的生長土壤。
所以在中國,你很少會見到通過别人痛包來評價廚力的情況。對于其他人的痛包,更多的則是交流與學習,包容與理解。
不少帖子都有表示,走在大街上要是看到前面有人背痛包,就會不自覺地想要跟上去看看。
我稱痛包是二次元誘捕器,誰贊成誰反對?
當賽博痛包、空氣痛包這種抽象整活出現的時候,大家的态度更多也是以友好的玩笑對其回應,可能還會在某天心血來潮,進行複刻。
圖源@狍西
爲什麽不放谷子,是因爲不喜歡嗎?
圖源@藍色仙貝
仔細看才發現裏面放的是平闆……
早些年,國内Coser之間也會效仿日本那些不成文的規定,并嚴格遵從,生怕走在街上被用異樣的眼光看待。
但近幾年,那些不成文的規定随時代的轉變慢慢失去了效力,穿Cos服上街愈來愈常見。
在上海的幾個比較出名的二次元谷子街道,隔兩步便會出現Coser,路過的普通地球人甚至會以爲自己誤入"野生"漫展。
盡管有時候也會擔心因限制較少會催化一些糾紛,但隻要在合理的尺度與範圍内,并且不打擾他人,我的朋友,你就是一個合格的好二次元。
(對我媽來說可能就不一定了)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