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央視 3.15 揭露一次性内褲質量問題,不僅雜牌廠家,就連知名美妝連鎖屈臣氏也卷入其中。
3 月 15 日,知名女演員郭曉婷在微博上發表圖文稱,自己購買的一次性内褲上有疑似黴斑或污漬的異物。
郭曉婷表示,貼身用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樣的質量問題不僅讓人感到不适,更讓人擔憂其衛生安全性。郭曉婷也想借此機會提醒廣大消費者在購買及使用此類産品前,務必仔細檢查,避免遇到類似情況。
随着輿論發酵,有網友發現,郭曉婷購買的一次性内褲包裝上印有 "watsons" 字樣,該商品爲屈臣氏牌舒适免洗棉内褲 5 條裝,單價 28.9 元。這家老牌美妝公司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代工廠商有前科,一次性内褲亂象被 "3.15" 點名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屈臣氏于 3 月 16 日在微博發文稱公司正在對有關産品的生産環節進行全面複查和追溯,并已暫時停售該産品。
有媒體發現,屈臣氏的一次性内褲委托生産企業爲廣州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生産企業爲東莞市芬樂制衣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也是名創優品一次性内褲的代工廠。
據南 · 方 · 都 · 市 · 報報道,2 月 18 日,有消費者在社交媒體反映在名創優品的一次性内褲中發現不明污漬。該産品的包裝顯示,品牌及委托方爲名創優品(廣州)有限責任公司,生産商正是東莞市芬樂制衣有限公司。
該消費者公布的聊天記錄截圖顯示,有自稱名創優品工廠負責人稱,該污漬初步判斷爲員工在車縫過程中面料不小心接觸到設備上的潤滑油而産生的,但具體原因需要看到實物才能進一步分析。
另根據央視 3.15 晚會報道,河南商丘健之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産的一次性内褲被曝光存在各種亂象。具體問題包括:聲稱産品經過 EO 滅菌處理、抑菌率高達 99%,但實際上并未進行殺菌消毒;産品包裝标注材質爲 " 純棉 ",而實際用料爲 " 滌綸 ";生産環境惡劣,工人徒手制作産品,原材料與垃圾随意堆放等問題。
這一次被曝光的企業負責代加工的品牌包括初醫生、貝姿妍等。這表明,一次性内褲作爲一個新興的市場雖然吸引了不少企業進場競争,但是行業缺乏統一生産标準、生産流程也缺乏監管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在這一細分市場中,屈臣氏時同其他企業一樣對代工廠缺乏監管。2 月該代工廠被曝光存在問題後,屈臣氏也沒有第一時間做出調整,最終導緻品牌形象受損。
業務轉型,屈臣氏能否走出 " 中年危機 "?
一次性内褲是屈臣氏業務轉型的其中一環。2023 年,屈臣氏提出 "O+O" 策略,以實現體驗升級驅動用戶與品牌雙輪價值。屈臣氏針對學生、媽媽、遊客以及白領這四類核心人群,提供相應的沉浸式體驗場所和個性化的推薦服務。而一次性内褲的消費需求主要來自遊客。
業務轉型的背後指向的是屈臣氏中國的業績困境。屈臣氏母公司長江和記實業發布的 2024 年中報顯示,2024 年上半年,屈臣氏集團全球營收 914.69 億港元,同比增長 3%,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爲 70.89 億港元,同比增長 2%。其中,中國地區的業務報告期内實現收益總額爲 68.79 億港元,同比下滑 23%,EBITDA 爲 2.5 億港元,同比暴跌 67%。
事實上,屈臣氏中國地區業務已經連續 2 年出現業績下滑。數據顯示,2022 年屈臣氏中國實現收益總額 175.79 億港元,同比下滑 23%,EBITDA 同比下降 59%;2023 年,屈臣氏中國的收益總額爲 164.53 億港元,同比下降 6%。
同時,屈臣氏的門店也出現收縮。2022 年,屈臣氏中國關閉了 343 家門店,門店總數跌破 4000 家,僅爲 3836 家。2023 年,屈臣氏中國門店爲 3840 家,2024 年上半年又下降至 3775 家。
有分析指出,屈臣氏正遭遇新興國貨品牌的沖擊。這些年輕的美妝品牌不僅質量可與屈臣氏比肩,在營銷方面也更勝一籌,無論是線上的電商,還是線下的美妝集合店都深得年輕人的喜愛。在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市場格局下,屈臣氏陷入了 " 中年危機 ",做出改變也是必然。
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屈臣氏第二大股東淡馬錫控股副首席執行長謝松輝曾對外表示屈臣氏的上市計劃仍然存在。正在被年輕人遺忘的屈臣氏能否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睐,有待進一步觀察。
(内容來源 | 遠見資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