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被大多數人熟知,卻有着 " 華夏文明續命人 " 之稱,他就是元代初期的宰相耶律楚材。
說起來耶律楚材,可能我們很多人他的印象,主要來源于金庸的武俠小說《神雕俠侶》,在書裡他有一個兒子耶律齊,耶律齊後來娶了郭芙,更當上了丐幫幫主,但是實際上耶律齊這個人物是虛構的,耶律楚材才是真實存在的。
耶律楚材這個人對于元代的建設和華夏文明的拯救,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後來清朝的乾隆皇帝,還特地給他蓋了祠堂以示紀念。
今天跟大家簡單聊一聊耶律楚才的一生。
01 輔助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這個人是契丹族的,出生于金朝。他的父親是金朝著名的學者,曾經做過尚書右臣。可惜在耶律楚材三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好在他的母親受過良好的教育,加上他自己從小聰明,又願意勤學苦讀,所以在他青年時期,就已經掌握了天文、地理、術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了。同時他還深通儒家思想,對于佛家、道家學說也都有研究,更具有撫琴之類的技能。可能正是他有着豐富的文化修養,能體會到文明帶來的力量,所以後來才堅決避免文明被毀滅吧。
耶律楚材當時所處的時代,正是元朝大一統的前期,當時金國最強盛,統治着整個北部中國,但是已經不是全盛時期了。而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是時刻沒有忘記收複河山。旁鄰的西夏也有着稱霸全國的打算。就在這時,在金國西北部的蒙古族崛起了,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落之後,成為元太祖。這個時候的耶律楚材已經 17 歲了,通過進士科考試進入了金國的官場。
後來金國覆滅,耶律楚材心灰意冷之下去學佛了。但是成吉思汗聽說有這樣一個人,于是特地派人将他找來,還把他帶在身邊随軍出征。
這一次的出征,耶律楚材依靠自己的豐富學識,替成吉思汗解決了不少問題。
比如當時的蒙古軍隊戰鬥力很強,但是缺乏經營的思路,對于很多城市都是搶掠一空,而耶律楚材建議在某個要塞之處屯田,因為這個地方是中西方交通的要道,而且土地肥沃。成吉思汗聽從了他的建議,果然這個城市很快恢複了經濟,成為蒙古軍隊向西征讨的重要後備基地。
耶律楚材不僅僅在軍事經濟上有獨特的眼光,他還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有一次大軍正在行進的路上,當時是六月夏天,按理說天氣是炎熱的,但沒有想到突然之間狂風大作,轉眼間竟然飄起了雪花!成吉思汗擔心這次出征不吉利,于是喊耶律楚材過來占蔔兇吉。
耶律楚材很清楚地知道這時候大汗要的不是物理學上的解釋,于是他滿懷信心地說:" 這隆冬的肅殺之氣出現在大夏天,說明大汗您是奉上天的旨意讨伐敵人,必然能夠打赢這場仗。"
這話正是成吉思汗想要的,于是發兵十萬越過天山,最終果然占領了中亞。
02 奠定體制基礎
蒙古帝國是在成吉思汗手上才進入奴隸制社會,在四處征讨的過程中逐漸接觸了不同的文明體制。在成吉思汗去世後,耶律楚材支持窩闊台登上大汗的位子。
但是窩闊台卻有所顧慮,耶律楚材問他有什麼煩心的事情。
窩闊台說:" 相比我的父王,我的能力是遠遠不如的,所以我挺擔心萬一那些皇族王公不服我,那麼我該怎麼辦?"
耶律楚材說:" 您的擔憂不無道理,不過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的。這樣吧,這事兒交給我來辦,保證做得漂漂亮亮。"
第二天準備舉行登基大典了。當時蒙古部落是沒有朝拜儀式的,這導緻儀式顯示不出大汗的尊貴。于是耶律楚材事先找到了察合台親王。察合台親王是成吉思汗的二兒子,也是窩闊台的哥哥,在蒙古軍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耶律楚材悄悄地對察合台說:" 您雖然是皇帝的哥哥,但也是個臣子,從禮節上是應該對皇帝下跪的。而且隻要您願意下跪,那麼其他人就會仿照您的禮儀一起下跪了。這樣咱們的皇帝就可以順順利利地收服人心,避免軍中再生變故。"
察合台覺得耶律楚材的這番話挺有道理的,于是在登基大典上帶着皇族和蒙古衆首領一起下跪了,窩闊台的統治地位從此确立。
但是僅僅解決禮儀問題是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隐患的。于是,過了不久之後,耶律楚材又頒布了一系列的制度,從根本上杜絕了原本蒙古部落裡互不統屬、各自為政的尴尬局面。比如他首先說服了元太宗窩闊台認同 " 得民心者得天下 " 的道理,然後規定了既往不咎的政策,對那些因為不清楚法律條文而不小心犯法的老百姓,耶律楚材決定不予追究。這個舉動被當時很多同事嘲諷,因為他們覺得這種做法太迂腐了,但是耶律楚材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觀點。
接着耶律楚材根據中原的先進制度,制定了十八條法令,這些法令涉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後世看,正是這些法令奠定了元朝體制的制度基礎。而且這些法令遏制了軍官的不法行為,也打擊了心懷叵測的分裂分子。為元太宗的統治加了一道最強大的保險。
當時的蒙古貴族是以武力取得天下,所以他們非常崇尚武力,腦子裡也沒有稅制的觀念,因為草原上的生活習慣是走哪吃哪,如果要收稅,那麼維持收稅這條制度花費的财力,會超過收到的稅本身。
但是現在元太宗已經取得了天下,蒙古族也不再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了,相應的生活習慣就應該改變。于是耶律楚材決定大力發展農業,同時堅決反對把燕京農業地區變成牧馬場。
元太宗這時候還沒有完全轉變思路,但是基于對耶律楚材的信任,答應讓他先試着做一段時間。于是耶律楚材立即在河北建立了征稅制度,最後在盤點這項措施的結果時發現,能夠收上來的财物,遠遠超過了原本的預期。元太宗對耶律楚材的才能和眼光十分佩服。當場下令讓耶律楚材做了宰相(在當時這個職位叫作中書令),并且把國家的多項重要職能都交給他。
03 仁心救時救世
如果說上面的舉動,都是耶律楚材作為元朝官員為自己的階層争取利益,那麼這還遠遠稱不上是 " 華夏文明續命人 "。之所以他能得到這樣的稱号,主要是因為他曾經據理力争的努力,最終救下了數百萬百姓的性命。
當時蒙古軍隊作戰靈活機動,基本不需要後勤補給,因為他們習慣了在征服地随意征收财物。而且為了維持戰鬥意志,他們會對拒絕投降的軍隊斬盡殺絕,比如當某個城市不願意投降,等到城被攻破了,蒙古軍隊會将城中的所有軍民,全部殺光。
耶律楚材深知這樣做的危害性,于是在蒙古軍隊準備南征的時候,特地向元太宗提出建議:" 與其将百姓都殺了,還不如讓他們遷往山裡開墾良田,這樣咱們第二年還能收到糧食。咱們還可以發布投降令,宣布隻要是金國逃難、願意投降的老百姓,就可以免除一死。這樣此消彼長之下,金國的人将會越來越少,咱們大軍的阻力也會越來越小了。"
元太宗有點猶豫,說:" 如果這些逃民今天投降了,明天又跑去金國那邊當兵了怎麼辦?"
耶律楚材說:" 這些老百姓,我太了解他們了,他們想要的無非是活下來而已。所以咱們可以給他們發一些憑證,比如制作特定的旗子,隻要有了旗子就不會被蒙古士兵侵害,那麼時間一久,這些老百姓能活下去,就沒必要三心二意了。"
元太宗覺得這個說法還有點道理,于是就按照耶律楚材說的去辦了。果然效果不錯,耶律楚才的這一措施,救活了無數的百姓。
但是不久,耶律楚材又面臨一個難題。當時蒙古軍隊圍攻了金國的首都汴京,但是金軍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了,所以抵抗十分頑強。在來來回回的攻防戰裡,殺傷了無數蒙古士兵。第二年,金國發生内亂,城池即将攻破。這時候有蒙古的大将認為金人抵抗這麼長時間,導緻自己的士兵死傷慘重,一定要在城破之後大肆燒殺搶掠,這樣才可以一洩心頭之恨。
耶律楚材聽到有人打算屠城,趕緊跑到元太宗面前說:" 咱們打仗這麼多年,要的不過是土地、老百姓,如果老百姓沒有了,那咱們要土地有什麼用呢?難道讓咱們的士兵去種地嗎?"
元太宗這時候有點猶豫不決。
耶律楚材知道說這種話可能還無法打動對方,于是說:" 現在那些能工巧匠、家境豐厚的人都在城裡,如果咱們入城把他們殺光,那就一無所獲了。"
元太宗聽了這句話後被打動了,于是宣布隻誅殺金國皇室,其他的人全部赦免,取消屠城計劃。而且以後打仗,廢除屠城。就這樣躲在汴京城裡的一百四十七萬人都因為耶律楚才的一番話而保全了性命。後來,在耶律楚材的堅持下,元太宗又宣布廢除殺俘虜的舊規定,這又拯救了一批人。
這就是耶律楚材,一個在亂世裡依然保持仁心的名臣,雖然他隻是個文官,卻是當時無數漢人的救星。在他死後,無數的蒙古人和漢人悲痛不已。
耶律楚材先後輔佐成吉思汗父子三十餘年,擔任中書令十四年之久,可以說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也是一位被低估的名相。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