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銳 " 哐、哐、哐…… "3 月 27 日中午 12 時許,陳偉強站在康樂村招工橋旁看得出神,對面的工程車正在進行房屋拆除作業。
随着廣州市海珠區鳳陽街道鳳和村(康樂、鹭江)城中村改造項目(以下簡稱 " 鳳和項目 ")第一階段開發工作的正式啓動,聚集在此的制衣廠經營者們與相關服裝制造産業的轉移也勢在必行。這是鳳和項目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
康樂村、鹭江村位于廣州城區中心位置,距離地标建築廣州塔大約 4.5 公裏,因毗鄰全國著名的 " 中大布匹市場 " 和 " 十三行 " 等服裝批發市場,自 20 世紀 90 年代起發展至今,形成了一個興旺、成熟的 " 制衣村 "。在村裏,從招工、生産、運輸,到老闆、員工的衣食住行,一切都可以内部解決,但人、車、布料等總是混亂地擠在狹窄的街巷裏。
廣州市海珠區鳳陽街鳳和經濟聯合社的數據顯示,鳳和(康樂村、鹭江村)片區改造範圍涉及戶籍人口 6914 人,常住人口約 13 萬人,人口密度達到 11.96 萬人 / 平方公裏。
這裏也被稱爲 " 土豪村 "。廣州市海珠區鳳陽街鳳和(康樂村、鹭江村)更新改造項目在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官網公示的信息顯示,康樂村、鹭江村共 13 個經濟社,以服裝、批發以及房地産業爲主;2018 年,康樂村、鹭江村的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分别爲 6.8 億元、3.5 億元,人均分紅 24.4 萬元、15.8 萬元。
陳偉強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回憶,大約 20 年前,17 歲的他離家謀生,那座已拆除大半的建築物正是他在廣州的第一個落腳處。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那棟樓裏的制衣廠做雜工。彼時,康樂村已開始因服裝制造業熱鬧起來,但周圍還沒有高樓大廈。
根據今年 2 月公布的廣州市海珠區鳳和(康樂村、鹭江村)城中村改造項目實施方案,此次鳳和項目更新改造涉及用地面積 110.17 公頃,總建築面積 377.98 萬平方米,建設共分四期實施。一位參與項目的政府工作人士向記者表示,整個更新改造時間預計爲十年。
開拆
3 月 27 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康樂中社區黨群服務站所在路段看到,該區域已進行圍蔽處理,并有安保人員在出入口駐守,圍蔽内側可見大量建築垃圾堆積。同時,圍蔽外側的道路依舊通暢,騎電動車、載着布料的人往來不斷," 誠尋客戶 " 的人沿街而坐。
楊鳳紅是 " 誠尋客戶 " 的人之一。她把寫着 " 全品類女裝、各種網單 " 字樣的小黑闆放置腳邊,然後低頭做手工活。
" 這個能做嗎?" 一位年輕女子從包裏拿出一條灰色西褲問楊鳳紅,在得到 " 做不了 " 的答案後,對方繼續往前走問下一家。這是村裏的制衣廠最常見的 " 接單 " 方式," 客戶 " 拿着樣闆現場溝通,雙方确認能否合作。鳳和項目傳聞多年,但遲遲未能落地,這讓楊鳳紅和很多人一樣,談起這件事時非常平靜。
" 我們的合同去年已經到期,房東不(續)簽了,但還沒通知要搬,也在等,差不多就是随時準備無條件搬走。" 楊鳳紅說,目前拆除區域較少,大部分制衣廠仍然正常運作。
3 月 27 日,康樂村招工橋附近一處拆遷現場 張銳 / 攝
另有一位制衣廠經營者向記者表示,今年以來的拆除工作也并非完全順利,一方面改造實施主體方與鳳和經濟聯合社在補償談判方面仍有未達成共識之處,另一方面鳳和經濟聯合社與物業承租人 / 實際經營方在清退方面也有沖突。" 一邊談一邊拆,今年都還集中鬧過,停工又複工。" 上述經營者稱,一些面臨被清退的工廠合同未到期,但不滿意賠償方案。
康樂村内設立的城中村改造物業清退現場咨詢點公示信息顯示,鳳和(康樂村、鹭江村)項目更新最早始于 2018 年 11 月,鳳和經濟聯合社及下屬康樂村、鹭江村各經濟社征求全體組織成員改造意願,表決同意率爲 97.19%,認爲村民改造意願強烈,改造條件成熟;2023 年 11 月,鳳和項目全面啓動私人住宅入戶精測、面積确認,爲動遷簽約工作做準備;2024 年 2 月,鳳和項目改造實施方案公示征詢意見。
3 月 27 日,康樂村内一制衣廠卷簾門已印上 " 拆 " 字 張銳 / 攝
3 月 27 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看到,康樂村大多數建築物外都已噴上 " 拆 " 字樣,并挂出 " 城中村改造,即将清拆,嚴禁轉廠 " 的橫幅。同時,多條道路都有安保人員巡查,對外界入村者也表現得格外警惕。
轉移
康樂村、鹭江村興旺之原因,也正是其轉移之難點。
陳偉強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制衣村 " 興起至今,最大的特性就是 " 小單快反 ",村裏的制衣廠規模普遍不大,多數以 " 員工 30 人左右、廠房 200 平方米至 300 平方米 " 的狀态生存。
他解釋,康樂村、鹭江村最 " 值錢 " 的從來不是哪家工廠,而是它自身的地理位置。這裏是距離 " 中大布匹市場 " 最近的城中村,電動車車程大約 2 公裏,工廠購買布料極其方便、快速,距離 " 十三行 " 等服裝批發市場大約半小時車程。多年以來,制衣村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商業氛圍,客戶在路邊沿街找工廠,工人也沿街找活幹。
3 月 27 日下午,康樂村内一制衣廠正在生産服裝 張銳 / 攝
" 早些年,客戶主要來自附近的服裝批發市場檔口,後來多了淘寶、抖音來的網單,有一些自己是主播,每次訂單大部分就是一次幾百件,今天晚上拿布料,明天晚上我們就能出貨。" 陳偉強說,如果工廠規模做大了反而不利于生存," 這裏的租金超貴,每平方米 50 元~60 元,200 多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加上水電、垃圾費等,固定開支每月就要 2 萬元,還不算工人工資。"
陳偉強說,制衣村的 " 小單快反 " 也是被互聯網 " 倒逼 " 出來的。他回憶稱,2010 年,當時在康樂村的制衣廠工作五年的他,已升職爲管理層,随後便決定開廠創業,"2010 年到 2012 年,兩年多的時間,我掙了 90 萬元,每年就做兩三個客戶,出了爆款客戶也不會走,現在恨不得三天做一個客戶。"
" 現在互聯網信息太發達了,檔口上貨出一個爆款,兩天就被抄走了,行業‘卷’、客戶也‘卷’,連帶着工廠也不得不越來越快速反應,不然就做不下去。" 陳偉強說,村裏的制衣廠想賺錢就得 " 老闆夠拼,晚上出了貨,工人下班還要自己打包、送貨等,忙完已經淩晨三四點,第二天又繼續出來找客戶 "。
制衣村的工廠一直保持着 " 高流轉 " 的狀态,不愁人來也不愁人去。但自 2018 年鳳和項目的消息傳出後,也有經營者從長遠計開始往外發展。其中,把廣州的服裝産業向清遠轉移是官方層面給出的一個發展方向。
不過," 去清遠 " 并沒有得到制衣村從業者們的廣泛認可。他們之中不少人認爲,清遠距離如今的中大紡織商圈超過 1.5 小時車程,産業園區位置偏、當地産業鏈不成熟,無法适應。與這一轉移方向相比,他們更願意去廣州中心城區的其他城中村,又或者前往廣州同樣有服裝産業基礎的增城區、番禺區。
一位在廣州經營服裝工廠 25 年,爲奢侈品品牌代工的資深行業人士吳康向記者表示,爲了拉攏 " 制衣村 " 的産業鏈,廣州内部也形成 " 對抗 " 力量。" 就是對方(清遠)開什麽條件,他們也開什麽條件,補貼、給場地之類的,番禺、增城還有大把空間 "。他說,最終的選擇還是看企業自己的發展想法。
吳康說,如果想繼續原來的模式,這些工廠可以往其他城中村去,或者回自己的原籍地。" 最近這幾年,周邊城市的産業鏈也完善了,江西、廣西、湖南都有,不存在活不下去(的情況)。" 他說,想長遠發展、規模化發展的企業就要想得、做得更多。
轉型
3 月 26 日,在一場由廣清服裝産業有序轉移園管委會和跨境電商企業廣州希音國際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希音 ")共同主辦的招商推介會上,現場幾乎滿座。
這是清遠衆多承接廣州服裝産業轉移的推介活動之一。當天,清遠市委常委、秘書長林科聰在現場公布了多項吸引服裝企業入駐園區的優惠條件,例如用地、水電、用工的成本優勢,未來将興建外貿碼頭、引入職業技術院校等方面的規劃。
但與上述優惠條件相比,大部分參會企業對希音更感興趣。經濟觀察報記者看到,在希音公布全球招商條件的環節,不少企業都舉起手機拍照。一位康樂村開辦制衣廠的考察者向記者表示,他們此行主要是想來認識希音招商方面的人,也順便實地了解一下入駐清遠産業轉移園區的服裝企業發展情況。
" 還是太遠了,招人會很困難,就算以後有學校,但這也是很久以後的事,太不成熟了。" 上述考察者向記者表示。不過,她也表示,搬出康樂村是早晚的事,對希音感興趣是因爲該公司的需求也是 " 小單快反 " 模式,這正是他們的強項。
一位于 2020 年選擇搬出廣州鹭江村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他大約 2015 年開廠,2016 年成爲跨境電商企業廣州希音國際進出口有限公司的供應商。" 疫情的時候,爲了保訂單生産,我們快速做了決定搬走,現在佛山張槎,那一片也是服裝産業聚集區。" 上述負責人說,他們在 " 制衣村 " 時的場地大約是 200 多平方米,搬至佛山後廠房擴大至 2000 平方米。但這并未使他們安心發展,佛山張槎的服裝商圈同樣距離當地市中心較近,因爲連年上漲的廠房租金,他們計劃再次搬遷。
" 現在都還在到處考察,以後可能工廠遠一點,但還是想在廣州有一個辦公室方便接單。" 這位負責人說,希音這樣的現象級企業的确給行業帶來了改變,以其爲例,過去幾年在生産效率、運營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升級,生存狀态也相對更穩定。
作爲入駐廣清服裝産業有序轉移園的企業代表,廣東天思服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學正則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從企業、行業的發展角度思考,中國的服裝制造能力毫無疑問很強,但行業内卷的現象也是必須要面對的,希音提供的是一個出海的選擇。
" 中國到目前爲止也沒有一家世界知名的服裝品牌企業,希音可以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來、沖出去,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機會,從成本服裝到布料,都可以跟着一起出海了。" 石學正說,他的公司總部在廣州花都,與清遠廣清紡織服裝産業有序轉移園的距離在可接受範圍,這裏給他們提供了更大的場地空間做智能制造生産。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偉強、楊鳳紅、吳康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