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掃碼購物、點餐、停車繳費等移動支付方式方便消費者,也降低了經營者的人力成本。但随之而來的強制關注、夾雜廣告等問題,也讓消費者在 " 掃碼 " 之後感到困擾。強制或誘導掃碼成爲消費者不時面臨的問題。
記者調查:商家強制或誘導掃碼現象普遍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商家強制或誘導掃碼消費的問題比較普遍,即使消費者已經在店内,同樣會被索取一些不必要的個人信息。在湖南長沙,一位工作人員聲稱自家店掃碼不會收集個人信息,然而記者驗證後卻發現并非如此。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消費者在掃碼消費的選擇上處于被動地位。
記者:掃碼點單過程中有一個隐私權政策,裏面提到收集您的電話号碼、姓名,這個您有注意到嗎?
湖南長沙消費者 謝女士:還真沒有注意到。因爲現在字太多,大家一般不會有時間和耐心去仔細閱讀,如果有彈窗式、字少一點可能會好一點。
消費者謝女士告訴記者,很多時候,即使消費者閱讀了相關的 " 隐私政策 " 說明,也知曉會被索取個人信息,大家也隻能選擇同意,否則你就得放棄購買相關的商品。
專家:強制掃碼 超範圍索取個人信息涉嫌違法
相關專家表示,強制掃碼消費以及超範圍索取個人信息涉嫌違法違規,而且還有可能被不法者利用實施電信詐騙。
據專家介紹,商家通過掃碼消費的目的是鎖定會員,爲二次營銷累計顧客和消費數據,同時可以節約人工、優化商業流程。但是,這種行爲往往忽視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知情權,而且超範圍索取個人信息的行爲涉嫌違法。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導航信息不僅是獲取位置信息,有可能還要求獲取通訊錄信息等,掃碼點餐、掃碼購票、掃碼入園也同樣是這個效果。我就是爲了進去看一看,參觀公園,但是你把我的個人信息全都拿走了,既沒有正當性理由,也沒有合法性理由,更沒有必要性理由,所以這是一個典型違法違規行爲。
據了解,在 2021 年 11 月 1 日施行的 " 個人信息保護法 " 中明确規定,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而且,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得以個人不同意處理其個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爲由,拒絕提供産品或者服務。
今年年初,中國銀聯發布的《2022 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研究報告》顯示,77.5% 的手機用戶每天都會使用移動支付,受訪者月均消費總支出的 86.1% 由移動支付完成。網絡安全專家介紹,掃碼消費普及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網絡安全專家 萬仁國:一些人把惡意的二維碼嵌在比較誘惑的地方,比如領取紅包、退稅、補貼,讓你去掃。當你掃了之後,它打開的是一個網站,會要求你填寫信息,特别涉及要填你的身份證号、銀行卡号、取款密碼或支付密碼的時候,要特别當心,因爲一旦你填了這些信息,那麽你的錢可能就被轉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