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數碼行業有這麽一個情況:隻要你同時看到 A 品牌手機在非洲擋子彈和 B 品牌手機突然失火這樣的 " 新聞 ",那不出意外的話某品牌馬上就要發布新手機了。
其實這種抹黑其他品牌來給自己造勢的情況在數碼領域并不罕見,從手機到電腦,這種産品未動、" 黑稿 " 先行的營銷理念可以說從未過時。毫無疑問,用黑稿抹黑競争對手的極容易被大衆發現,畢竟怎麽可能 " 每到發布會前競争對手就自燃助興 ",同時也會引起潛在消費者的反感,甚至會帶來法律隐患。所以最近幾年 " 黑稿 " 産業也推陳出新,将目光從新聞平台放到了社交平台和用戶社區當中。
在微博用戶 @像吳向宇又像瘋發布的微博截圖中,一位抖音用戶收到了陌生人的私信,該陌生用戶 " 希望用 50 元一條的價格購買小米手機出現卡頓、發熱、掉幀等情況的視頻素材 "。根據介紹,這些 50 元一條的買來的視頻素材會由他們發布到抖音、快手、B 站等視頻平台,并承諾不會暴露個人隐私。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 @像吳向宇又像瘋
另外,截圖中的另一位 " 買家 " 還建議用戶使用他們提供的特殊軟件,人爲制造卡頓後再拍攝卡頓的視頻素材。除了分享軟件安裝包外,該 " 買家 " 還向用戶分享了 " 口徑 ",表示這種操作不會有法律隐患,要求用戶一口咬定是正常使用造成的卡頓,還說 " 這事我們常幹,沒有一個被起訴的 "。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應該明白這些買來的視頻素材會被用到哪裏了:在一些注冊門檻低的網站和社區,我們可以輕松找到以 "XX 手機卡頓 " 之類的視頻動态,他們有的閃爍其詞,有的遮遮掩掩。而這些前言不接後語的視頻,自然是 " 水軍頭子 " 買來的視頻素材。
我的意思并不是說所有把對自己手機不滿的用戶都扣上水軍的帽子,但對比真實用戶和 " 水軍抹黑 " 的視頻,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之間的差異:真正的用戶希望解決問題,因爲手機故障切身影響了他們的利益。而黑子水軍隻希望宣洩和帶動情緒,因爲這就是他們的利益。
其實這種抹黑手段也不是什麽新鮮事了,不過有趣的是,過去的黑稿素材通常是發布者自己購買拍攝的,但可能是因爲 " 經費縮減 ",現在的 " 黑稿頭子 " 甚至要從别人手裏 " 買素材 " 了。
雖然說這次對小米手機不成功的抹黑最終成爲了大家的笑料,但和過去依靠媒體平台的黑稿 " 生态 " 相比,這種由 " 雲用戶 " 發布的黑稿其實更具破壞力。手機品牌必須認識到,用戶群體不僅是産品的消費者,同時也是品牌形象的塑造者。在社交媒體和網絡論壇上,用戶的評論、評價和讨論,構成了品牌公衆形象的重要部分。
再加上在開放的 UCG 内容創作平台中,用戶不僅有着和手機品牌相同的話語權,用戶社區的屬性也讓 " 黑稿 " 能以更快的速度傳播,形成更廣的内容覆蓋面。這也導緻越來越多手機品牌開始注重互聯網上關于自己品牌的 " 輿情控制 ":
首先,越來越多品牌開始在社交平台創立 " 品牌安全 " 的賬号,用專門的法務團隊來響應潛在的網絡抹黑情況。比如在剛剛提到的 " 小米卡頓視頻 " 事件中,雷軍就 " 抄送 " 小米品牌安全處理。其次,部分品牌也開始在正常的公關服務外,采購專門的 " 輿情管理 " 服務,用水軍來對抗其他品牌的水軍。
圖片來源:Veer
隻不過這種利用水軍對抗黑稿的手段,真能挽回一般用戶對手機品牌的好感嗎?小雷并不這麽認爲。不可否認的是,手機品牌确實需要輿情管控。但在具體管控手段上," 同流合污 " 從來不是正确的解決方案。
輿情控制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影響公衆對品牌的看法。手機品牌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吸引目标用戶群體。品牌需要通過用戶群體的興趣和需求來塑造自己的市場定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輿情管理。
品牌必須意識到,輿情管理不僅是一種反應性策略,也是一種主動的品牌塑造工具。通過積極參與社交媒體對話、創造吸引用戶的内容和互動,品牌可以建立正面的形象,增強用戶的忠誠度和品牌的影響力。這種雙向的溝通使得品牌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并影響其用戶群體,從而在競争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作爲對比,車企的品牌運營經驗就很值得手機品牌們學習借鑒。不可否認的是,汽車領域本身也是一個充滿黑稿和 " 爾虞我詐 " 的行業,不少品牌至今仍在第三方論壇上發布其他品牌的黑稿。
但在正面網絡營銷上,車企的成功經驗就非常值得學習了。
以曾經的 " 國民神車 " 五菱 MiniEV 爲例,這款紅極一時的 " 國産神車 " 短闆非常明顯,不少用戶都對 Mini EV 的車身質感、内飾配置、充電續航甚至安全配置提出批評。但五菱并沒有利用水軍和黑稿去攻擊其他同等級的小型新能源汽車,反而将營銷重點放在用戶生活中,以融入用戶的方式引發用戶共鳴。
此外 Mini EV 也根據用戶反饋和市場調研,及時調整産品和營銷策略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這種以用戶爲中心的策略對于手機品牌同樣适用,特别是在快速變化的科技市場中,及時了解和響應用戶需求是保持競争力的關鍵。
圖片來源:雷科技
但這些都不是維持國内手機市場建行市場環境的根本。整治國内手機行業 " 互黑 " 的亂象,相關平台必須明确 " 黑稿 " 行爲的法律責任。就一開始提到的 " 小米手機卡頓視頻 " 事件而言,有關企業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搜集素材,其根本在于這種行爲的違法成本極低,甚至很有可能 " 不了了之 ",像對話中提到的那樣——這事我們常幹,沒有一個被起訴的。
考慮到維權成本,手機品牌并不一定會針對每個案例 " 重拳出擊 ",但就像小雷之前提到的 " 遊戲賬号找回 " 案件一樣,企業之所以不計成本地全國維權,其根本目的在于爲廣大 " 蠢蠢欲動 " 的非法分子警示,讓他們知道自己行爲背後的代價。
這種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權益的企業還有很多,比如長城、比亞迪就先後對多個肆意侮辱、诽謗自己品牌的自媒體賬号送上法院,同時也用獎金吸引網友舉報有關線索,這種做法同樣适用于手機領域。
說到底,消滅黑稿其實也是淨化網絡環境的重要一環,黑稿泛濫不僅事關有關品牌,同時影響到我們作爲消費者的知情權。畢竟我們作爲消費者,了解産品的方式其實非常有限。讓黑稿從網絡中消失,這對消費者隻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