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奧斯卡,華裔成了最大赢家。
《瞬息全宇宙》一連拿下七個獎,包括最重要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等。
有人說,這是政治正确的結果。
但話又說回來,奧斯卡曆史上充斥着太多的「政治不正确」。
猶記得,1994 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
華語電影《霸王别姬》和《喜宴》紛紛殺入奧斯卡。
可惜,顆粒無收。
《霸王别姬》在最佳攝影獎上輸給了《辛德勒的名單》,或許還能接受。
但,最佳外語片的落敗,實在叫人忿忿不平。
當時有三部亞洲電影入圍,放到今天都可以稱得上經典之作。
結果小金人頒給了一部西班牙電影《四千金的情人》,堪稱當年最大的一場「冤案」。
《喜宴》之後,李安後來又多次殺入奧斯卡。
從《卧虎藏龍》到《斷背山》,再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從最佳外語片,到最佳導演,再到二封最佳導演。
但,始終都還是與「最佳影片」擦肩而過。
作爲一位深谙東西方文化的好萊塢華人導演,李安差得絕對不是實力,而是「政治正确」的運氣。
一轉眼,30 年過去了。
李安當年在奧斯卡上的吃癟,終于在更年輕一代華裔導演這裏還了回來。
《瞬息全宇宙》的勝利既有主創自己的努力,也有李安這樣的前輩長期的突破進取,一點點改變着華人在好萊塢受認可的狀況。
今天,借着上映 30 周年的特别契機,魚叔也想和大家再聊聊李安的這部前衛大膽的成名作——
《喜宴》
90 年代,華語電影雖然被奧斯卡忽視,卻得到了歐洲藝術電影節的格外青睐。
而 1993 年的第 43 屆柏林電影節,更是華語電影高光時刻。
李安的《喜宴》與謝飛的《香魂女》同時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
兩張中國面孔一起捧起獎杯,這樣的榮耀再無來者。
《喜宴》是中美合拍片,講的是在美國生活的華裔群體的故事。
拍攝的想法,來源于李安某次洗澡時的靈光一閃。
早在 1985 年,編劇馮光遠将自己朋友出櫃的事情告訴了李安,想要寫成劇本。
當時,李安拒絕了。
一來,他覺得這件事情并不足以寫成一部電影。
二來,李安本人對于同性議題并不了解。
因此,這個故事就此擱置。
兩年後,夏日的某天,正在洗澡的李安腦海中突然有了一個想法:
如果來個同性戀假結婚,爸媽都出席,天下大亂,大概會很有意思。
于是,《喜宴》就誕生了。
男主偉同,與戀人西蒙在美國一起生活。
他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國家長,兒子婚姻是他們的頭等大事。
被催婚搞到頭大的偉同,在白人男友的建議下,與一位需要綠卡的中國女孩兒蔚蔚假結婚。
這樣一來,即解決了偉同的煩惱,又解決了蔚蔚在美國生存的困境。
兩全其美,何不樂哉。
隻是,令偉同沒想到的是,父母竟然飛到美國,要爲他們舉辦一場婚禮。
于是,便有了喜慶紅火的喜宴現場;
失聲的新郎新娘;
無限感動的父親母親;
滿臉好奇的白人賓客 ……
賓客們大聲起哄,讓新人做些出格的事情,看得西方賓客目瞪口呆:
天啦,我以爲中國人都是溫柔沉默的數學天才。
這時,李安親自借着群演的身份,說出了他一直以來都想說的話:
你正在見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李安雖然将《喜宴》定義爲一場瘋狂的喜劇,可實際上他想讨論的是,家庭對于個體的壓抑和束縛。
一個家庭的誕生,由結婚開始。
一個家庭的完整,由子嗣補全。
這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傳統思想。
作爲傳統代表的偉同父母,必須看着兒子把這件事情完成。
對于傳統中國人來說,家庭也絕對不僅僅是局限于一家三口的小家庭。
而是牽連各方親戚的一整個大家族。
所以,當偉同不願意舉辦婚禮時,他的母親會覺得不可理喻。
- 我結婚又不是爲了跟人家交代。
- 不跟人家交代,你結什麽婚啊。
可是,對于偉同這個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多年的個體來說——
這種家庭,無疑是一個枷鎖。
值得注意的是,李安對于家庭與個人的矛盾的展現,并沒有拘泥于對沖突的直接表現。
而是通過「接受」這一行爲,反襯出壓抑與束縛的可怕。
婚禮當天,在酒精和婚鬧的作用下擦槍走火,蔚蔚懷孕了。
本來,對于偉同來說,這個孩子就是一個錯誤。
當聽到蔚蔚決定留下來時,偉同長舒了一口氣。
在父母長期的規訓下,偉同即便是同性戀,也并非反對傳宗接代。
他必然覺得,留有子嗣,也是對父母的一種交代。
尤其是年邁的父親已經身體不好,唯一的心願就是想抱孫子。
而一直逼迫偉同結婚生子的父親。
原本也是位硬頭男人,年輕時爲了逃避家中安排的婚事,毅然從軍。
這種「接受」,是傳統思維在他們腦海中刻下的印記。
另一種更讓人值得深思的「接受」,則是蔚蔚選擇留下孩子。
明明,當初面對偉同母親聲淚俱下的懇求都不願意。
後來爲什麽又突然改變注意了呢?
這一切,都絕非簡單一兩句可以說清道明。
文化、觀念、理智、情感 …… 都在其中産生着玄而又玄的化學作用。
李安通過故事中的五個人,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精準的展現了中國式家庭的捆綁與牽絆。
中國式家庭,是李安早期電影中一以貫之的核心主題。
他的「家庭三部曲」就是以此未展開的代表作。
李安雖然在成年後常年生活在美國,但是作爲一名「外省二代」,父親又是校長,他從小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身爲外省第二代,我不由自主地會注意到傳承問題,不隻是文化的傳承,還包括生活習慣的傳承、倫理的傳承。
不論是《推手》《喜宴》,還是《飲食男女》,故事中那些濃厚的傳統文化與思想,都是李安自己的體驗。
在一次采訪中,李安說過,電影父親形象的來源就是他自己的父親。
而故事中發生的沖突與話題,也是源于李安自己的生活。
就像電影中最經典的鬧洞房段落。
李安在念大學時參加朋友的婚禮和大鬧洞房。
大家在臨走前逼着新郎、新娘鑽進被窩裏,然後把衣服一件件都到被子外面。
于是,這一幕就出現在偉同和蔚蔚的婚禮上。
還有偉同去試探,昏睡父親的鼻息。
李安在采訪中說過,自己也曾這樣做過。
但是,也正因爲常年生活在國外,李安的思想也發生了不小的轉變。
就像他那句經典名言:
孝順,其實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孝順孝順,落腳于「順」。
孩子聽話、順從才是最重要的。
偉同不想按照父母的意見辦婚禮,在别人眼中就是不孝。
你要說個「不」字,就是不孝。
《飲食男女》中的二女兒佳倩喜歡做飯,但是父親不同意,硬要她遠離廚房。
你爸爸送你去讀書
是爲你好
你要感激你爸爸
當年把你從廚房的油煙裏轟出去
要不然你怎麽會有今天呢
大人爲孩子好,孩子應該聽父母的話。
這種觀念,就是一種階級觀念。
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典型又最基礎的思想。
在李安看來,這是沒必要繼續傳播下去的觀念了。
《飲食男女》中三個女兒的戀愛婚姻觀,父親的忘年戀。
《喜宴》中偉同的性向,蔚蔚同意假結婚的選擇。
都是在表達:
每一個人都是個體,都應該被尊重。
李安經過西方文化的糅合,對中國式家庭的傳統進行解構與反思。
但有意思的是,李安并不完全排斥東方傳統。
在他看來,像偉同這樣的問題,隻靠抛棄傳統、逃離家庭是無法解決的。
其實,這種根植于中國人心中幾千年的思想觀念,哪裏那麽容易根除、抹去。
在傳統與現代,家庭與個人之間,尋求一種穩定的平衡,也許是李安心中的最優解。
像是在《推手》中父親與兒子、洋人兒媳之間的沖突,是在父親的妥協中達成和解的。
《喜宴》中也是同樣。
父親聽得懂英語,他從一開始就明白西蒙與偉同的關系。
而且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也無法真的扭轉偉同。
大家心照不宣地各妥協一步,都達到自己喜歡的狀态,就夠了。
李安電影中的角色,總是因爲倫理得到妥協與滿足。
《推手》中的兒子即便已經在美國生活多年,在處理妻子與父親關系的事情上,骨子裏依然顯現出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男性。
《喜宴》中的偉同,明明是一個同性戀,卻仍将傳宗接待視爲己任。
《飲食男女》中的佳倩,看起來在兩性觀念上十分開放,可實際上是三個女兒最渴望擁有傳統家庭關系的女性。
李安呢。
明明嘴上說着「孝順過時」,卻又因爲沒有考上一個更好的大學,做父親希望的工作而感到内疚。
既别扭,又分裂。
其實,像李安這種别扭又分裂的狀态,是中國人典型的性格特點。
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卻最依賴傳統文化的歸屬感。
就像李安自己說的那樣:
我之所以懷念過去的倫理,是因爲舊秩序曾經提供我們安全感,也因爲過去的教養形成我人格的一部分。當我受到挫折和考驗時,自然會流露出來。
李安曾表明,他拍攝《喜宴》的根本目的,是制作一部家庭劇,一部講述中國式家庭的家庭劇。
隻是,它建立在美國的環境中。
這個故事的本質,與第四、第五代導演那些探讨中國本土社會、文化問題的電影沒有區别。
作爲中西融合産物的《喜宴》,從根本上講,依然是一個最典型、最傳統的「中國電影」,包含了中國文化最精髓的内容。
隻是,當我們在今天回顧時,這樣的「中國電影」越來越少了。
尤其是由中國人自己拍攝的「中國電影」,幾乎已經到了銷聲匿迹的狀态。
反而是遠離祖籍的華人,卻還在一點點摸索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呈現與反思。
從幾年前的《摘金奇緣》與《别告訴她》。
到去年火爆全球的《瞬息全宇宙》。
這些作品的創作者,都是深受西方影文化影響的華裔。
他們因爲一種空間和身份上的距離感,反而更能意識到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
當然,我們并不是沒有好電影。
90 年代曾是華語電影經典頻出的時代。
《霸王别姬》《活着》《東邪西毒》《陽光燦爛的日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上花》......
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王家衛、侯孝賢、楊德昌 ......
兩岸三地,數不清的佳片,數不清的人才。
隻是,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對标歐美大片,效仿韓國成功成爲了一種風潮。
而真正具有中國獨特感的電影,被認爲是過時、落後,甚至被指責成媚西。
曾經那些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導演,已經鮮少拿出真正的破格之作。
堅持注視本土中國的電影,還活在地下。
所謂的「中國電影」,好像隻剩下幾種安全的模版。
對我們的土地、文化、社會進行思考與探究的中國電影,好像漸漸消失了。
魚叔覺得,是時候了。
中國電影是時候伸出頭望望,外面的世界正在上演什麽。
也是時候低頭看看,自己腳下的土地正在發生什麽。
我們所需要的,已經不再僅僅是場面宏大的中國大片。
而是内涵豐富、立意深邃的中國巨片。
眼下,華裔電影已經站起來了。
那麽,中國電影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