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 金角财經
作者 | 塞爾達
在下遊需求低迷和庫存壓力大的背景下,中芯國際依然加大投入和繼續擴産。
2023 年前三個季度,中芯國際資本開支分别約爲 12.59 億美元、17.32 億美元和 21.35 億美元,并将全年資本開支預期上調至 75 億美元左右。
此外,2021 年起,中芯國際連續宣布多個用于 28 納米及以上成熟工藝的 12 英寸晶圓廠規劃。2023 年以來,累計釋放新增産能約 8.2 萬片 / 月。
有分析認爲,中芯國際逆周期擴産,除了經營方面的考慮,也有應對美國制裁的因素。
美國 2022 版限芯令出台時,考慮到美國政策的連貫性,短期内不會制裁中國的成熟工藝;中芯國際等國内半導體巨頭擴充并提升成熟工藝或能以市場換空間,從而尋找應對西方制裁的突破口。
在中芯國際不斷擴大産能和市場份額下,憑借在行業越來越重大的影響力,由此也孵化了大量國内半導體産業鏈企業,在不少細分領域實現 "0 到 1" 的突破。
但中芯國際的業績繼續惡化,第三季度,中芯國際營收同比下滑超過 1 成,歸母淨利潤下滑近 8 成,這家中國芯片巨頭需要找到一個穩定的訂單需求,才能可持續地推動産業鏈國産化的進程。
淨利潤跌近 8 成
即便強如中芯國際,也未能逃出整個行業的低迷。這家全球排名第四、中國大陸排名第一的集成電路制造公司,并未交出符合市場預期的答卷。
11 月 9 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布 2023 年三季度财報,當季實現營收 117.8 億元,同比下跌 10.6%;實現歸母淨利潤 6.78 億元,同比下跌 78.4%。
前三季度,中芯國際累計實現營收 330.98 億元,同比下跌 12.4%;實現歸母淨利潤 36.75 億元,同比下跌 60.9%。
營業利潤方面,中芯國際在前三季度實現營業利潤 51.65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117.8 億元,同比下跌 56%。
其中,核心利潤(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 稅金及附加 - 銷售費用 - 管理費用 - 利息費用 - 研發費用)隻有 4.27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83.73 億元,隻剩下 5% 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 4.27 億元的核心利潤是由超過 330 億元的營收帶來的,計算後得出的核心利潤率隻有 1.29%,意味着中芯國際每 100 元營收隻有不夠 2 元的營業利潤;而在去年同期,它的核心利潤率還有 22.17%。數據變化反映了中芯國際業務盈利能力的急劇惡化。
此外,與去年同期相比,核心利潤不再是支撐營業利潤的主力。三季報顯示,中芯國際核心利潤占營業利潤比例隻有 8.26%,連 10% 都沒有,而去年同期則是 71.08%。
中芯國際作爲一家以經營爲主的企業,其營收帶來的核心利潤應該處于主導地位,爲營業利潤作出較大貢獻,但目前核心利潤低迷,反映了中芯國際經營壓力較大。
在經營壓力之下,中芯國際試圖從其他途徑拉動營業利潤,以達到 " 優化 " 财務報表的目的。以補貼爲主的 " 其他收益 " 以及 " 雜項收益 "(雜項收益 = 投資收益 + 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 利息收入 + 資産處置收益)對營業利潤的貢獻力度則快速提升。
其中,其他收益占營業利潤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 13.53% 大幅提升至 25.47%;雜項收益則由 19.36 億元同比增長 126.9% 至 43.94 億元,占營業利潤的比例高達 85%,去年同期隻有 16.44%。
業績 " 雙殺 "
下遊需求低迷與美國制裁的 " 雙殺 ",造成了中芯國際業績低迷的現狀。
據 Gartner 今年 7 月的市場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預計同比下降 8.0%;2023 年全球的個人電腦市場的出貨量預計同比下降 12.3%。
11 月 10 日,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财報電話會上稱,市場并未出現大家此前期盼的 U 型或 V 型反彈,整體仍停留在底部,呈 " 雙 U 型 " 走勢。他還稱,行業原本預期下行時間是一年,到年底會恢複,但目前看将持續兩年。
" 從半導體産業周期來看,由于 2022 年半導體産業鏈的過度囤貨和需求透支,進一步拖延了集成電路終端市場的庫存消化進程。市場整體仍處于庫存消化階段,以全球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市場爲主的應用市場需求顯現疲軟。" 中芯國際此前在中報表示。
趙海軍稱,全球不同區域庫存去化的速度和對新芯片産品的轉換節奏不同,在手機、消費電子和工業應用等領域,中國客戶庫存已基本已進入平衡水位,歐美客戶庫存卻仍處于曆史高位。
美國時間 10 月 17 日,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安全局 ( BIS ) 連發三份加起來近 500 頁的公告,擴大對華出口先進芯片的管制範圍,核心要點包括 :
直接阻斷美國芯片廠商英偉達等生産的 " 特供版 " 芯片賣到中國及 40 餘個國家;更新半導體設備和技術相關的 " 長臂管轄 ",擴大荷蘭光刻機企業 ASML 不可對華出口機型範圍,且限制波及中國之外 20 餘個國家;此外,還将摩爾線程及子公司等 13 家中國公司加入 " 實體清單 "。
據悉,BIS 此次發布的芯片管制新規,是對 2022 年 10 月 7 日推出的對華出口管制政策的更新。
2022 年那份長達 139 頁的出口管制文件,被稱爲針對中國的 " 史上最嚴限芯政策 ",劍指中國高端芯片制造、設計、設備等諸多領域,旨在遏制中國 AI 和超級計算機等相關行業發展。
該文件量化了各項芯片算力、帶寬、制程等的工藝指标,限制美國相關企業對中國出口 ; 并且首次針對美國身份的人士實施限制,禁止他們參與中國先進芯片生産。
材、部、裝是美國等西方國家 " 卡脖子 " 的最關鍵領域。據東吳證券研報,2019 年,中芯國際生産所需的半導體設備、原材料、零部件自給率不到 10%,除清洗等極少數環節中國企業具備 14nm、28nm 制程技術能力外,絕大部分環節中國企業僅能滿足 28nm 以上制程技術需求。
其中,先進半導體設備技術主要由美歐日等國主導:
美國的刻蝕設備、離子注入機、薄膜沉積設備、測試設備、程序控制、CMP 等設備的制造技術位于世界前列;荷蘭憑借 ASML 的高端光刻機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日本在刻蝕設備、清洗設備、測試設備等方面具有競争優勢。
美國不斷 " 切香腸 " 式擠壓,徹底打消了中國半導體産業界的幻想,提速産業鏈的國産化被提上了日程。
國産化提速
半導體産業鏈國産化離不開國家支持。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集成電路産業發展,決策層面曾多次強調,發展集成電路産業必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用好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力量。
2014 年,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産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要設立國家産業投資基金,主要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金,市場化運作,重點支持集成電路産業發展。大基金一期募資 1387.2 億元,二期 2041.5 億元,以直接和間接的股權、債券投資等形式,扶持了中芯國際、上海華虹、長江存儲、長電科技、北方華創和中微公司等一批半導體上下遊頭部企業。
作爲國内芯片龍頭的中芯國際,自然成爲了上述企業中的 " 帶頭大哥 ",7 月 17 日傍晚,中芯國際公告稱,高永崗因工作調整,辭任公司董事長等職務,由副董事長劉訓峰接任,後者正是由大基金推薦。劉訓峰的到來,意味着中芯國際在内憂外患之際,進入到 " 大基金 " 主導的時代。
據了解,中芯國際董事會 8 名董事中有兩名具有芯片大基金背景,其中包括董事長。這也意味着,相比過去主要依靠财務方式去扶持,芯片大基金開始轉向對核心業務的具體操盤。
此外,據媒體報道,國家集成電路産業投資基金 ( 即 " 大基金 " ) 三期已于 2023 年 7 月基本完成路演,即将出爐。
這樣一來,中芯國際進行戰略布局之時,不僅要考慮自身的業務情況,還要對芯片國産化負責,上下遊的一衆企業需要穩定的需求來消化産能。
資料顯示,2019 年,中芯國際生産所需的半導體設備、原材料、零部件自給率不到 10%;但到了 2023 年,在供應鏈不少環節上,國産替代率已超過 40%。
因此,中芯國際硬抗業績承壓,開始逆勢擴産來幫助産業鏈的上下遊創造 " 需求 "。
2023 年前三個季度,中芯國際資本開支分别約爲 12.59 億美元、17.32 億美元和 21.35 億美元。
趙海軍稱,因地緣政治對設備交付周期的影響愈發複雜,爲保證已啓動的擴産項目推進,公司允許設備供應商提前交貨。而當前,全球設備供應鏈交付情況轉好。因此,中芯國際預計,2023 年底前,進場設備數量将較此前預期大幅增加。
爲此,中芯國際将全年資本開支預期上調至 75 億美元左右。其此前曾在 2022 年年報中預測,2023 年資本開支将與 2022 年大緻持平,即 63.5 億美元。
談及後續産能擴張計劃,趙海軍稱,公司長期擴産計劃不變,但執行過程中會跟随市場調整,而非每年保持固定比例增幅。
他還稱,客戶會在經濟和行業周期中調整,可能削減此前主攻産品,也可能會提出原先沒有規劃的産品,這都要求中芯國際的産能和設備相應進行改變。中芯國際今年産能 " 急拉 " 的部分,即主要滿足客戶對新産品的需求。他介紹稱,公司對應這些新産品的産能已經滿載,需要快速建立産能。
華爲或成勝負手
不過,中芯國際逆周期擴産的副作用已經開始出現。
首先是産能利用率下滑。三季度,中芯國際晶圓出貨量環比提升 9.5%,但由于總産能增加至 79.6 片 / 月(折 8 英寸晶圓),導緻分母變大,産能利用率環比下降 1.2 個百分點至 77.1%,更明顯低于 2022 年同期 92.1% 的水平。
其次,由擴産而來的折舊也在拖累毛利率。
中芯國際在未來展望中表示,預計四季度毛利率介于 16% 至 18% 範圍内,明顯低于第三季度的毛利率 19.8%;它同時預警稱,公司近年持續擴産并維持高資本開支,折舊數額持續增長,毛利率将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
最後,下遊需求低迷增加中芯國際的庫存壓力。
三季報顯示,中芯國際存貨爲 185.02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120.74 億元,在一年時間增長了 53%。
同時,資産減值損失高達 9.84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2.21 億元,同比大增 346%;資産減值損失占營業利潤的比例接近 20%,去年同期隻有 1.87%。
也就是說,在全球遊需求低迷的情況下,中芯國際短期内以犧牲業績的方式來爲國産化兜底。
上述舉措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随着自身業績的持續惡化,中芯國際需要爲這條國産化的産業鏈謀求到穩定的芯片訂單。
同樣遭受美國制裁的華爲,成爲了中芯國際破局的關鍵角色。
根據相關财報數據顯示,智能手機産品在中芯國際三季度總營收中占比爲 25.9%。此外,物聯網業務收入占比 11.5%,消費電子占比 24.1%,其他類别占比 38.5%。
對于中芯國際而言,華爲的強勢回歸意味着占公司營收大頭的智能手機,憑空創造出了一塊龐大且穩定的訂單需求,根據 Canalys 的數據顯示,截至 11 月 7 日 , 華爲 Mate60 系列的總銷量已升至 250 萬台。據消息人士透露,華爲已經将智能手機 2024 年出貨量目标定爲 6000 萬台至 7000 萬台。
但華爲是否真正參與這場芯片 " 内循環 " 還未有定論,一來華爲方面對于麒麟 9000S 芯片的相關生産代工信息一直含糊其辭,二來從中芯國際的前三季度财報很難直接判定,這家公司開始承擔生産華爲麒麟 9000S 芯片,畢竟宣告華爲強勢回歸的 Mate60 系列是在 8 月底上市,對于财報數據的刺激作用相對有限。
趙海軍稱,因地緣政治原因,全球各地都在單獨擴建産能,需求增長卻沒有跟上,全球産能應該會過剩;不過,像中美這樣特别大的市場,能滿足國内需求的本地産能卻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