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化時代來臨後,多家外資車企或合資車企正主動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車市正掀起一波 " 創新合作潮 "。
最近,我國幾大傳統跨國車企趕路步伐頗爲匆忙。
大衆、豐田、福特以及通用等多個傳統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成立合資公司後,爲中國市場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中國乘用車市場快速成長;與此同時,合資車企也在迅猛發展的中國市場收獲了巨大紅利,并不斷加大投入規模和力度。
不過在存量市場競争時代,中國車市的大環境卻在持續嬗變。
随着國民消費的梯度日漸豐富,一方面主流合資品牌既面臨豪華品牌與自主品牌的上擠下壓,另一方面還要應對席卷全球的電動化、智能化浪潮,壓力巨大且時間緊迫。
凡此種種,外界對于幾大傳統跨國車企轉型的決心也充滿了質疑。在過去幾個月裏,幾大傳統跨國車企終于下定了決心,調整的手腕和力度也堪稱一次 " 激變 "。
以創新實現突圍
7 月 27 日消息,大衆汽車集團宣布旗下的大衆品牌和小鵬簽署了長期合作技術框架協議,并簽訂了股份購買協議,将以每份權證 15 美元的價格收購小鵬汽車約 4.99% 的股權,總值約 7 億美元。
與此同時,上汽集團也與奧迪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将結合各自優勢,加快上汽奧迪全新電動車型開發,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對高端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的需求。
緊接着在 8 月 1 日,長安福特發布消息稱,即日起,長安福特正式接手福特電馬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業務,并爲現有所有福特電馬車主全面升級高通第三代 8155 芯片,以提升整車系統的響應速度和智能化水平。
長安福特方面表示,此次福特電馬的歸并不是簡單的 "1+1",而是通過實現福特電馬在中國業務的産供銷一體化,把長安福特的品牌、渠道、經銷商等積累和福特電馬的産品操控優勢、賽場基因和精神文化相結合,實現 " 加電提速 " 的指數效應。
而在長安福特接手福特電馬在華運營業務後,将幫助福特電馬更好地适應中國市場需求,提供更多符合國内消費者需求和口味的産品,提升銷售渠道和市場份額。
據 BusinessCars 了解,福特電馬将作爲長安福特和長安汽車成立新合資公司旗下第一款純電動車型,除此之外新合資公司還将打造更加完善的産品譜系,爲消費者提供從個性化燃油産品到大馬力混動,到純電 SUV 的多樣化出行方案,實現傳統車企向新能源的快速轉型。
不難發現,在電動化時代來臨後,多家外資車企或合資車企正通過高效突圍的模式,打破傳統束縛,掀起一波 " 創新合作潮 "。
在這 " 創新合作潮 " 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強強聯手,而新能源、智能化等新科技成爲合作的重點," 創新合作 " 的整體技術水平和質量在不斷提升。
但是怎樣用 " 創新合作潮 " 這把鏟子,其實更爲深層的改變還在路上。
外界其實一開始對目前的 " 創新合作潮 " 并不看好,不過在消息逐漸透明後有了信心。
信心一方面來自于像大衆、福特這樣的傳統車企急需中國車企新能源汽車技術扭轉市場的劣勢,另一方面财力雄厚的傳統車企也能在汽車制造方面以及資金方面提供幫助。
從目前看來,作爲燃油車時代的巨頭,面對當下汽車行業整體轉向新能源車的背景下,傳統車企們都亟需一個重振中國市場的利器。與具備成熟技術的本土品牌合作,或許是最合适的選擇。
大衆與小鵬的合作除了預示着傳統車企想要在新能源賽道趕超之外,更預示着中國汽車品牌在電動智能車時代已經具備全球重大影響力。
但例如福特汽車和長安汽車就選擇繼續升化合作夥伴的關系,通過創新的業務模式來實現新能源賽道的突破。
8 月 11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執法二司發布的經營者集中簡易案件公示信息中,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簡稱 " 長安福特 ")拟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長安汽車 ")簽署協議新設合營企業。
公示還披露,新公司拟從事新能源乘用車以及長安福特現有福特品牌車型的銷售服務業務。交易完成後,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分别持有合營企業 60%、40% 的股權,雙方共同控制合營企業。
據 BusinessCars 獲悉,此次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成立的新合資公司中将率先用新的組織模式進行新能源戰略的布局。
不過,想要在中國市場重新拿回新能源的主動權,傳統車企就必須打破局限性,通過品牌、制造、新能源産品和服務體驗等更多形式去吸引用戶。所以像長安福特這種創新模式的落地,動作很快,遠比外界想象的敏捷和有魄力。
" 加電提速 ",在華突圍的新嘗試
随着中國車市正在掀起一波 " 合作潮 ",外界對于如今外資車企或合資車企主動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的目的是什麽充滿着好奇。
可以說,這也跟中國目前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
到目前爲止,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争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所謂造車新勢力爲主帶來的市場擴張階段。新勢力企業憑借産品設計、新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體驗感,所以包括蔚來、理想、小鵬等企業脫穎而出。
緊接着新勢力企業與燃油汽車企業逐步形成貼身競争。
随着燃油汽車企業通過新品牌運作和内部機制創新,逐步在研發設計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迎頭趕上,拉長了競争短闆;同時,其自身在供應鏈安全性穩定性、産品品控、營銷網絡效應等方面的相對優勢進一步顯現,包括比亞迪、廣汽、吉利、長安等企業競争力快速提升。
但發展到現在,從新能源汽車整體市場能夠看出,外資車企和中國車企的關系已經發生着微妙的變化,國内車企頻頻以合作方式向外輸出技術。而外資車企或合資車企也加快補短闆、煅長闆,形成更加激烈的競争。
此前豐田與比亞迪于 2020 年各出資 50% 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電動車車型 bZ3,今年年初已順利推出,該款車動力總成三大核心零部件中的電池和電機都來自比亞迪。此外,吉利和雷諾在韓國的合資公司也計劃于 2024 年在韓國推出首款新能源車型。
而從此次福特汽車和長安汽車成立新合資公司從目前已透露的信息可以猜想出,雙方高度互補的優勢是長期戰略合作的基礎,合作後将互相分享智能電動汽車的技術和世界一流的設計及工程能力。
更深入的來看,福特汽車是在全球高标準的制造水準、嚴苛的質量體系、内燃機的 EcoBoost、全球高标準的電動化生産線、紮實的三大件技術儲備方面有着明顯的優勢。
随着近年來的發展,長安汽車從智電 iDD 到原力技術,以及 L2、L3 級自動駕駛技術、智能網聯生态,和華爲深度合作等方面,電動化和智能化已經成爲長安汽車手中的一張新牌,所以從雙方合作的内容上看,預計長安汽車也将扮演 " 技術輸出 " 的角色。
随着兩者新合資公司的成立,既符合近年來福特汽車在中國市場 " 減少支出,專注高回報領域 " 的運營邏輯。同時也有助于解決中外股東雙方進一步對症下藥,提升新能源産品的本土研發比重,從而爲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的新能源産品和服務體驗。
不過必須一提的是,在存量市場競争時代,主流合資品牌既面臨豪華品牌與自主品牌的上擠下壓,還要應對席卷全球的電動化、智能化浪潮,壓力巨大且時間緊迫。
所以包括長安福特在内的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這點,力求快速破除發展瓶頸。
在此前福特汽車财報發布會上,福特汽車 CEO 吉姆 · 法利對外表示 ," 我們的轉型之路正在取得穩步進展,這條路不會一帆風順,需要不斷引導客戶需求,并盡快适應新的速度。"
目前來看,此次福特汽車與長安汽車成立新合資公司并聯合開發以及加速電車戰略轉型,隻是福特汽車對電氣化轉型市場想象空間的 " 前菜 "。
更值得關注的是,福特汽車始終堅持布局,并且一如既往地支持長安福特的業務發展,爲其注入更多本土化血液的決心和态度當真正落地後,又将書寫怎樣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