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 8 月,雷軍牽頭的金山北京開發部在四通總經理李文俊的一所私宅裡成立,集中精力開發 Windows 版的 WPS。
雷軍認為 Windows 代替 DOS 是大勢所趨,Windows 下的中文處理軟件将是金山最具裡程碑意義的産品。為此雷軍不惜放棄了 WPS 這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名字,将新産品稱為 " 盤古 "。
盤古是一個包含了 WPS、表格和字典的辦公套件,北京開發部開發了三年,直到 1995 年才問世。當時,求伯君根據 WPS 的市占率,預估能賣出 5000 套,結果半年隻賣了 2000 套。
三年裡,金山北京開發部沒有一個新産品,負責市場的李儒雄閑得慌,出版了一本《WPS 輕松學習》,結果輕松賣了 10 萬冊 [ 1 ] 。而心灰意冷的雷軍則沉迷于泡剛剛興起的 BBS。
雷軍回顧盤古往事,2022 年
當年金山在很多細分領域都是前幾名,但上市時隻有 6 億港币市值。小米官方傳記中描述,雷軍離開金山後思考了大半年," 我們這麼努力,為什麼在互聯網浪潮裡沒有成為主流 [ 2 ] ?"
資本市場看不上金山,當然不能怪雷總不努力。世紀之交的中國軟件市場,本身就是一言難盡的水平。雷軍當時形容金山的處境是 " 前有盜版,後有微軟 ",此話不假。
事實上,日後廣為流傳的 " 風口論 ",大概率就是雷軍沉痛反思軟件行業而來的。
辦公軟件在鹽堿地裡生長,難以積累起足夠的利潤來投入研發和改善産品。金山做 WPS 的員工最少隻剩下了 4 個,而微軟 Office 團隊規模至少是金山的 100 倍,沒有任何赢的勝算。
2010 年後 SaaS 模式在美國鋪開,Salesforce 的成長曲線羨煞了傳統軟件人。不少窮了半輩子的國内辦公軟件公司也躍躍欲試,但問題在于:轉型 SaaS 模式也需要錢,錢從哪兒來?
從 1980 年代到 2000 年代,國内企業軟件公司基本上就沒攢下幾個錢。在微軟随便收購一個諾基亞就扔掉 72 億美金的水漂時,國内同行隻能摸着兜裡的仨瓜倆棗暗自神傷。
所以等到當年虹吸了軟件行業不少人才的 2C 互聯網公司,開始大手筆投入做 2B 軟件之前,中國軟件産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行業積累微薄,投入嚴重不足,人才極度匮乏。
讨論當今 2B 軟件行業的任何一個現象時,都不應該忘記這個前提。
艱難的外援
目前全球最賺錢的 SaaS 公司,既不是 Salesforce,也不是 Zoom,而是 Adobe。
作為傳統時代最成功的軟件公司之一,Adobe 的轉型始于 2008 年。時值金融危機過境,大量企業開始收縮,很多客戶選擇省錢繼續用舊版本,而不是支付高昂的軟件購買費用。
在時任 CEO Shantanu Narayen 的主導下,Adobe 開始向雲服務轉型,即将 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等軟件産品打包裝進一個名為 Adobe Creative Cloud 的服務中,以訂閱制收費。
訂閱制的原理并不複雜,其本質就是個成本核算問題。即用戶的訂閱和續訂率足夠高,那麼單個用戶的重複性收入就能夠超過一次性的買斷,公司就有更好的現金流。
2013 年,Adobe 決定徹底轉向訂閱制服務,宣布旗下所有産品都必須通過訂閱購買。
内部推動轉型的同時,2009 年 Adobe 更是一口氣收購了 Omniture、Efficient Frontier、ComScore 等幾家定位在 " 營銷科技 " 的公司,建立了在創作設計之外的第二塊重要業務版圖。
2018 年後,随着 Shopify 迅速崛起,Adobe 又開啟鈔能力,收購了 Shopify 的競争對手 Magento 和 Marketo,同時一點點減持 Shopify 的股份,完成了對電商、AI 等領域的覆蓋。
通過收購,Adobe 的 " 訂閱服務包 " 越來越豐富,對訂閱和續費的推動作用也就越明顯。
由于其擁有足夠強大的體量和資金優勢,可以在某些市場的萌芽階段就進行 " 防禦性收購 " ——即在競争對手的早期階段就将其納入麾下,這反過來又促進了訂閱服務的現金流。
去年,Adobe 買下了在線設計協作軟件 Figma,開價多少?200 億美元。
中國 SaaS 圈常常被海外巨頭的規模所震撼,但往往忽略一個事實:這些巨頭在轉型 SaaS 之前,就已經富可敵國。Adobe 開始轉型的 2008 年,收入就接近 36 億美金,是同期用友軟件的 18 倍。
Adobe 曆年淨利潤
因此,如果單靠軟件公司們的慢慢積累,中國軟件産業跟國外的差距隻會越來越大,并陷入 " 越窮越投不起,越投不起越窮 " 的惡性循環。國内互聯網巨頭的加入,其實是這個行業寶貴的外援。
這種 " 外援 " 不乏先例。阿裡做雲,華為做手機,都是從一塊穩固現金流業務中抽調資源(阿裡是電商,華為是通信設備),最後咬着牙堅持投入多年,才縮小了跟海外巨頭的差距。
但就跟中國足球一樣,某些東西外援也很難改變。具體到軟件行業,那就是行業根植的土壤。
昂貴的土壤
推特的創始人傑克 · 多西在 2010 年創辦了一家移動支付公司 Square,這家公司的特點是目标客戶極其垂直——依然在使用紙鈔運轉的中小公司。2015 年 IPO 時,Square 有 89% 的收入都來自年銷售額不到 50 萬美元的企業。
美國有非常多類似 Square 這樣針對垂直領域的小型公司,比如 Zendesk、Wix 和 Stripe 等等。對于一家美國公司來說,花 100 萬美元開公司,20 萬美元花在了軟件上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袁征創辦的 zoom 上市,2019 年
疫情之後,居家辦公成為常态,每個美國企業平均買 5~10 種 SaaS 服務稀松平常。很多 SaaS 創業公司剛開張時,光是矽谷 start-up 公司之間友情互買,就能撐到下一輪融資的門檻。
跟很多中國老闆忘了自己有多少會所年卡一樣,很多美國老闆也不清楚自己買了多少個 SaaS 工具。
在國内,SaaS 工具最典型的受衆——中小企業對工具産品的付費意願長期低迷。一個原因是工具帶來的價值很難量化,同樣 100 萬的生意,老闆可能更願意花 20 萬找個銷售代表,而不是花 20 萬買營銷軟件。
另一方面,過去十年,中國的各個細分市場增速實在太快,導緻精細化管理帶來的增長遠遠不如堆人頭來的快。企業就算有層出不窮的效率問題,也往往會被氣勢如虹的高增長趨勢所掩蓋。
1999 年 Salesforce 橫空出世時,國内的企業服務市場還是 " 項目制 " 的天下,考慮到當時國内公司付費意願和能力整體不足,能掏得出巨額服務費用的基本都是大型國企和上市公司。
大公司往往又有很多定制化需求(尤其是來自領導的古怪要求),雖然客單價足夠吸引人,即為大客戶量身定制解決方案,搭建項目團隊,基本上等同于按人 / 天收費的施工隊。
所以當 SaaS 這種創新、性感的模式出現後,廠商們都有了彎道超車的幻想。2014 年前後,大大小小的标準化産品如雨後春筍,中關村創業大街上 " 中國 Salesforce" 密度直線拉升。
但商業模式的更新,不代表之前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相反,行業仍然面臨之前的 " 付費難,定制高 " 的難題。在探索了幾年之後,行業隻能無奈自黑:誰是中國的 Salesforce?貴州茅台。
因此,當互聯網公司 " 帶資入組 " 的時候,即使它們擁有能力更強的程序員和項目經理、更多的資金和投入預算、更容易讓甲方兩眼放光的名氣,這些硬骨頭仍然需要一個個去啃。
本質上,互聯網公司做 2B 軟件,就是在二次創業。
未竟的長征
既然等同于二次創業,就意味着大廠也要做很多探索——即便這些是 " 無用 " 的探索。
有的大廠不知不覺得扮演過 " 總包商 "。互聯網公司名氣大,很多甲方就抱有非分的幻想,比如希望一攬子搞定的 " 交鑰匙工程 ",這讓隻擅長做産品研發的互聯網公司很不适應。
有的則從 " 裁判員 " 變成過 " 運動員 "。不少原本做 PaaS 平台的大廠,親自下場去做應用開發,跟平台上的第三方供應商争起了利益,意識到問題之後,才對自己約法三章,不再越雷池一步。
這些探索不能說是 " 彎路 ",因為很多選擇,不探索根本就不知道标準答案——甚至探索了也不知道。
比如國内的 SaaS 産品,尤其是通用型的辦公軟件,喜歡對着大客戶窮追猛打不難理解。因為越是體量大的公司,面臨的效率和冗餘問題越多,從管理中能擠出來的效益也越多。
如果完全照搬美國的小企業模式,就會犯了刻舟求劍的 " 原教旨 SaaS 主義 " 錯誤。事實上,無論是渡過轉型期的金山用友金蝶,還是正在啃骨頭的釘釘飛書騰訊 CSIG,都把大客戶列為最優先的目标。
能做出 TikTok 和 Shein 這種全球互聯網産品的程序員隊伍,能不能做出好的企業軟件,就需要大廠們探索了。
回到本文開頭的結論:中國軟件産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行業積累微薄,投入嚴重不足,人才極度匮乏。中國傳統軟件和企業 SaaS 市場相比美國差了一個數量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上述原因顯然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可能有一天,巨頭們都躺平放棄了,阿裡不搞雲釘了,騰訊也不搞企微了,字節也不搞飛書了,對它們的報表可能是一件好事,對中國軟件行業則一定是一件壞事——在互聯網公司之後,國内幾乎不會再有公司會願意入局。
Adobe 和 Salesforce 市值加起來超過兩萬億人民币,幾乎超過了中國所有 SaaS 公司總和。這個市場的成長需要的土壤其實是非常奢侈的——一個 SaaS 軟件的收入,本質上來自另一家公司在 IT 建設上的支出,而後者又取決于公司整體的盈利水平以及對未來的增長預期。
所以别再計較辦公軟件賺錢難了,當大多數老闆對管理的态度還是 " 再招一個人 " 的時候,SaaS 的春天就還沒有來。
參考資料
[ 1 ] 順勢而為:雷軍傳,采文
[ 2 ] 一往無前,範海濤
[ 3 ] 美國中小企業 SaaS 市場的崛起給國内帶來了哪些借鑒,GGV 紀源資本
作者:李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