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值榜,作者 | 小戎,編輯 | 賈樂樂
2025 年,被公認爲 AI 眼鏡的 " 爆發元年 "。但從另一個維度來看,也是 AI 眼鏡的 " 築底之年 "。
從年初的 CES 展會,到即将問世的小米 AI 眼鏡,這一年,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AI 眼鏡注定成爲各家互聯網大廠争搶的下一風口。
1 月,雷鳥創新在 CES 展會上發布了一款名爲雷鳥 V3 的 AI 拍攝眼鏡,搭載的是阿裏通義千問定制大模型。
無獨有偶,國内智能 AR 眼鏡企業 Rokid 也依托阿裏通義千問大模型,推出了全新的 Rokid Glasses AI 眼鏡,主打智能語音交互、實時信息查詢。
此外,李未可、莫界科技、舜爲科技等多家國内廠商,也展示了自己的 AI 眼鏡産品或解決方案。
兩年前蘋果 Vision Pro 問世時,人們還曾感受到庫克未能一步到位,做出 AI 眼鏡的遺憾。
時至今日,庫克已經感受到了眼鏡市場産生的激烈競争。
1 月 30 日,紮克伯格在 Meta 财報電話會議上表示,Meta 對雷朋 Meta AI 眼鏡寄予厚望,認爲其可能是下一個主要的領域,希望今年能确定其市場潛力。
國内大廠也紛至而來。百度已于 2024 年 11 月發布搭載文心一言大模型的原生 AI 眼鏡,小米的 AI 眼鏡也已經距離正式發布越來越近。華爲也在依托自家大模型,試圖改善更新其原有的智能眼鏡功能。
但時至今日,AI 眼鏡在市面上仍是一個小衆事物。
東北證券研報顯示,2024 年,AI 眼鏡在國内的銷量約爲 5 萬副,在全球占比爲 3%。因此,這片藍海,看起來十分寬闊。有不少觀點認爲,2025 年,當屬 AI 眼鏡的 " 爆發元年 "。
但 AI 眼鏡的路,顯然并不是一蹴而就。既需要積極看待未來的爆發,也需要踏實面對當下的難題。
大廠爲何紛紛闖入這個看似不大的市場?AI 眼鏡會因爲大廠的進入而迎來大爆發嗎?誰又将在 AI 眼鏡的激烈競争中闖出一片天空?本文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一、 大廠爲何紛紛闖入
當 Google Project Glass 跌落神壇十多年後,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新一代 AI 眼鏡正沿着同樣的邏輯,重塑互聯網巨頭的生态版圖。
第一,入口,仍然是 AI 眼鏡之于互聯網大企業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價值。
要想将互聯網生态傳遞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作爲交互入口的硬件設備必不可少。
當智能手機已經進入 " 擠牙膏 " 式創新,新能源汽車已經陷入慘烈的淘汰賽後,一個新的入口,足以讓所有 " 困在 " 存量時代的互聯網大廠再度振奮起來。
這不僅僅是在生态中增加了一個連接設備,而是在于,新設備與既有生态設備的連接,将有機會給互聯網企業帶來新的流量增量。當佩戴 AI 眼鏡的用戶,通過眼鏡操作周圍硬件,傳輸影像時,也将爲其生活方式增添許多新的變數。
更重要的是,入口效應,給了互聯網大廠講出新故事的機會,而 AI 眼鏡,與此前的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一樣,是最好的故事素材。
第二,當如今的互聯網大廠競争體現爲 " 百模大戰 " 時,智能眼鏡的故事,就不僅在于與既有設備的連接與聯動,同時也在于爲大模型找到新的落地應用機會。
一如阿裏前任 CEO 張勇提出的 " 所有産品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 ",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首先體現在軟件原生應用上。
2023 年,微軟推出 Copilot 并應用到 Office 中,此後,字節跳動的豆包、月之暗面的 Kimi 等對話型軟件已經跟随 ChatGPT 的腳步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AI 眼鏡,則是讓整個互聯網圈第一次注意到了大模型端側應用的可能性。
在 2024 年 11 月,小度 AI 眼鏡發布時。小度科技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AI 眼鏡是面向 AI(人工智能)非常合适的交互載體。多模态信号輸入,數據處理能力,意圖理解能力,結合視覺、語音甚至是眼動和手勢的多模交互方式,這些技術共同驅動了 AI 眼鏡行業的快速發展。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公開表示,雷鳥的布局邏輯是以眼鏡爲核心硬件入口,提供 AI 交互體驗,并爲未來的 AR 時代做準備——我們通過與阿裏通義的獨家合作,雷鳥正在 AI 大模型優化方面持續投入,通過開發 AI 應用來增強産品能力,形成 " 硬件 +AI+ 應用 " 的生态戰略。
第三,除了幫助生态和 AI 技術落地之外,AI 眼鏡撬動的另一個行業,是此前元宇宙爆火之時的 VR、AR 企業。
有媒體将當前的 AI 眼鏡分爲三類,完全不具備顯示功能的音頻類眼鏡、集成了音頻和攝像頭的 AI 眼鏡、以及帶有 AR 功能的 AI 眼鏡。這三者的代表企業,分别是華爲、百度(小度),以及在虛拟現實爆火時代走紅的星紀魅族等 AR 企業。
Vision Pro 的問世,已經讓眼動技術和 AR 顯示技術,積累了在硬件領域應用的經驗。對于眼鏡而言,顯示功能的升級,無論對用戶還是對大模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宏偉認爲,顯示功能具備很強的直覺性,這是人機交互的關鍵。例如,當人們在商場用 AI 眼鏡導航時,如果看到幾家餐廳,僅憑語音指令很難準确分辨具體指向哪一家。但如果有顯示屏,信息的傳達會變得更加直觀和精準。
二、 AI 眼鏡會迎來大爆發嗎?
與手機和其他智能可穿戴設備相比,眼鏡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親近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設備。
相對于智能手機和智能手表,眼鏡使用戶擺脫了 " 低頭看屏幕 " 的困擾,信息得以實時呈現在用戶視野之中,實現了 " 擡頭社交 " 的夢想。
而且,人雙眼的視覺角度和視覺範圍,遠超傳統規則屏幕框定的角度和範圍,這使得通過眼鏡,智能功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協助人的生活,而且相比從屏幕切入更便捷。
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研究機構,都将 AI 眼鏡的潛在用戶數量,提升到了全球普通眼鏡用戶數量的高度。
XR 産業研究機構維深信息于 2024 年公布的一則報告顯示,當前全球近視眼鏡和太陽鏡的銷量約爲 15.6 億副,全球眼鏡市場規模約爲 1500 億美元。預測 10 年後,全球眼睛銷量将達到 20 億副左右。其中,中國近視眼鏡 + 太陽眼鏡銷量約爲 2.6 億副。與之相對的是,全球 AI 眼鏡的銷量尚不到 200 萬副。

除了可觀的用戶規模之外,技術層面,也爲 AI 眼鏡的未來提供了諸多想象空間。
第一,在疊加了 AI、AR、眼動技術之後,AI 眼鏡在理論上,有了替代智能手機的可能性。
Vision Pro 的問世,已經将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抛給世界。用戶可以通過手勢、眼球運動和語音命令進行虛拟現實交互,操作過程無需外部控制器。
值得注意的是,庫克原本希望直接推出一副眼鏡來替代 Vision Pro,隻是因爲技術條件尚不成熟而暫且作罷。
到了 2024 年 9 月,Meta 推出的首款 AR 眼鏡 Orion,便繼承了眼動技術。公開資料顯示,爲分體式設計,采用波導方案設計,擁有厚重黑色邊框,重 98g。眼鏡能與 Meta 自研的肌電手環相适配,擁有手部跟蹤、眼部跟蹤、頭部追蹤等多種交互方式。
AI 的加成,則使得上述設備可以滿足如實時翻譯、道路導航、計算器、拍照等智能手機的常見功能。
在 Orion 問世之前,紮克伯格在與黃仁勳的一次對話中表示,智能眼鏡将類似于移動手機,是下一個計算平台的一種始終在線的版本。
李宏偉也認爲,就像智能手機一樣,雖然市場上依然存在專業相機、音樂播放器、智能手表等設備,但手機作爲通用計算平台,完全兼容了這些場景,并創造出更豐富的應用可能。進一步來說,AR 眼鏡有潛力成爲下一代通用計算平台。
第二,在軟件層面,DeepSeek 的崛起,使得 AI 眼鏡有望借助低成本高性能的模型降低訓練成本,進而以更低的價格 " 飛入尋常百姓家 "。
除了 DeepSeek 之外,包括字節旗下豆包大模型在内的多家廠商也在 2025 年伊始對大模型進行了更新。
理論上,大模型在端側,通過智能設備收集用戶數據和需求,并加以學習和解析,進而爲用戶提供日常生活的諸多幫助,實現與用戶的交互。而伴随着大模型的更新,在視覺語義、自然語言應用方面的不斷進步,交互的效率也在不斷提升。
東北證券研報認爲,DeepSeek 的開源特性允許開發者進行深度定制,并且 API 價格低廉,利好端側 AI 的普及爆發。
此外,華泰證券認爲,AI 眼鏡平台作爲一個嶄新的消費電子品類,在邏輯上不存在像智能手機生态中,這種品牌廠商(小米、蘋果)需要協調固有互聯網廠商(如微信、Meta)開放 AI 流量入口的情況,反而更容易成爲 AI 應用率先落地的場景。
三、 " 不可能三角 " 正在殺死第一批信徒
除了擁抱 AI 發展帶來的機遇,AI 眼鏡自身的功底,還要足夠過硬。
首先,作爲一款眼鏡,重量、續航和功能是用戶選擇與否的首要标準。
一如 Vision Pro 問世時給用戶帶來的體驗,接近 650 克的重量,令人戴起來頗有些吃力的感覺。相對而言,一款普通眼鏡的重量若達到 50 克,就已經算普通眼鏡中的 " 重量級 " 産品了。
AI 眼鏡廠家正在努力讓 AI 眼鏡向普通眼鏡的重量靠攏。例如,Meta 與 Ray-Ban 聯合推出的 AI 眼鏡 Meta Ray-Ban 重量爲 49 克。而雷鳥 V3 參數顯示,該眼鏡重量爲 39 克。至于仍在傳聞中的小米 AI 眼鏡,目前曝出的重量爲 50 克。
重量與普通眼鏡剛剛持平背後,續航也是用戶的重要需求。畢竟,要想讓 AI 眼鏡博得普通眼鏡的市場,就必須讓 AI 眼鏡和普通眼鏡一樣,能讓用戶每天持續佩戴至少 10 餘個小時。這一點,無論是 Meta Ray-Ban 和 Rokid Glasses 的 4 小時續航,還是雷鳥 V3 标稱的 7 小時續航,與普通眼鏡的使用時長都仍有差距。
以至于 Meta Ray-Ban 的用戶,往往選擇一次性購買兩副眼鏡,以備一副眼鏡電量耗盡時得以替換。雷鳥 V3 則是預留了一個給眼鏡加挂 " 充電盒 " 的功能,但用戶在佩戴眼鏡的同時,下面挂一個眼鏡盒,這樣的造型頗令人有些哭笑不得。
不僅重量需要更輕,續航需要更長,功能還需要更多。這對于硬件廠商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屏幕、芯片、每一個功能,都需要增加一份重量。一度有觀點認爲,功能、續航和重量之間,是一個 " 不可能三角 "。
無論這一 " 不可能三角 " 最終能否攻克,至少反映了一個現實,AI 眼鏡的前景,宏大的技術叙事隻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用戶體驗層面需要衆家合力,解決的一系列 " 髒活累活 "。
面對這樣的 " 髒活累活 ",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供應鏈如何搭建。
目前互聯網大廠的核心競争力體現在大模型上,亦即互聯網生态的底座層面。而決定算力的芯片和決定體驗的傳感器、顯示屏等零部件,則需要依靠合作代工來實現。
對于如何選擇,各家的做法并不相同。綜合市場信息,尚待正式發布的小米 AI 眼鏡,已經與多家供應商傳出了合作消息,如高通、歌爾、歐菲光等,分别在芯片、整機組裝、攝像頭等領域傳出将爲小米 AI 眼鏡提供支持。同時,Meta 的 Meta Ray-Ban 也由歌爾代工來完成。
這與小米當前的優勢有關,在小米确定了 " 人車家全生态 " 的科技發展戰略後,生态的力量已經成爲小米的核心競争力。擠進小米的生态之中,也是各家供應商樂于見到的一幕。
華爲走的則是自研路線,盡管華爲此前發布的智能眼鏡 2,暫時隻有 AI 智能播報等音頻功能,但外界看好華爲大模型、芯片、系統等方面的自研技術功底,也看好其在後續市場競争中的潛力。
至于 AR 眼鏡企業,則已經加強了和傳統眼鏡廠商和大模型企業的合作。例如,雷鳥 V3 的鏡片,便由雷鳥與鏡片企業博士眼鏡聯合研發,AI 技術支持則來自于阿裏的通義千問大模型。這得益于雷鳥在 AR 核心光學領域的研發力量和技術優勢,也需要借力其他家的優點來爲 AR 眼鏡賦能。
代工還是自研,對互聯網大廠來說,是一個需要仔細權衡的問題。代工模式可以讓大廠 " 輕裝上陣 ",但過于依賴外部技術,産品勢必陷入同質化與創新不足的困境,無法形成核心競争力。自研模式可以在細分領域跑出特點,但前期的研發成本,特别是 " 不可能三角 " 未被攻克之前,始終是不小的壓力。
供應鏈的搭建,也決定 AI 眼鏡的第三個 " 破局 " 關鍵,與既有生态之間如何協同。
一方面,AI 眼鏡與大模型的搭配需要更加順暢,例如在駕駛或步行場景中,如何能做到毫秒級别的快速識别與快速導航,這不僅影響用戶體驗,更有可能影響交通安全。抑或是,AI 眼鏡與骨傳導耳機的整合,
另一方面,AI 眼鏡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配置,也有待整合,對于希望通過 AI 眼鏡打通旗下産品,形成互聯互通的互聯網大廠來說,芯片的型号與功能,往往不僅局限于 AI 眼鏡一款産品,而是要綜合考量旗下所有設備的參數與配置,這對供應鏈而言,又是一個新的挑戰。
東北證券研報認爲,展望未來,AI 眼鏡可能的變化趨勢是:1)采用增加多塊電池 + 單塊電池擴容實現續航提升,端側 AI 給硬件帶來的性能壓力和功耗增加使得消費電池擴容成爲必然趨勢;2)增加攝像頭數量實現更好的拍攝效果。
而這,對于紛紛入局的互聯網大廠來說,隻是全面普及 AI 眼鏡的第一步。
在這樣的探索中,大浪淘沙,經曆過不同階段的淘汰與重生,才是 AI 眼鏡行業增長的真正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