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有問題,誰該出頭勸?
關系沒到,身份沒到,強出頭,有麻煩。
如果你跟領導的關系不是特别近,千萬不要做那個出頭鳥,逆着領導的心思來,不然的話,指定沒你的好果子吃,沒準還會小鞋不斷。
【原文】
帝有疾,惡見人,卧禁中,诏戶者無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餘日。
舞陽侯樊哙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獨枕一宦者卧。
哙等見上,流涕曰:" 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憊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見臣等計事,顧獨與一宦者絕乎!且陛下獨不見趙高之事乎?"
帝笑而起。
【譯文】
公元前 196 年,劉邦病得嚴重,讨厭跟人見面,整天躺在寝宮裏,同時指示宮門口的守衛,任何官員都不見。
這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當一個人身體狀态不好的時候,特别讨厭見人,尤其是跟别人說話,跟别人聊天,見面都懶得見。
你有沒有這種時候呢?不想跟人說話,不想跟人交流,隻想一個人靜靜的待着。
别害怕,其實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變化。
尤其是生病的時候(身體狀态不好),或者是身處人生低谷的時候(心理狀态不好),一個人靜靜地呆一段時間,其實是對身體的一種修複。
當然,咱們普通人這麽做沒什麽問題,但是,劉邦作爲大漢皇帝,他肯定不能這麽幹。
咱們自己狀态不好的時候,可以自我調節,劉邦卻無法做到這一點。
天下興亡,王侯有責,他怎麽能躺平呢!
連他的老臣子老兄弟周勃、灌嬰等人都沒法見到劉邦,都被守衛阻擋在門外,就這樣十幾天過去了,大家擔心劉邦在裏邊出了意外。
這一天,樊哙根本不管劉邦給守衛下的禁令,推開守衛,就闖進劉邦的宮室,而大臣們跟在樊哙後邊一起去看看。
用意是什麽,不好說,看看老闆是不是挂了,看看是不是快不行,要不要提前投資下一任老闆呢。
領導有問題,誰該出頭勸呢?
你如果跟領導的關系不近,千萬不要出這個頭,輪不到你,你關系沒到那個份兒上,你跟領導逆着來,很容易引起領導的不快。
但是,樊哙是誰呢?
樊哙是劉邦的親戚,又是劉邦的老兄弟樊哙,這層關系還是比較近的。
樊哙這樣的人,腦子比較直,很容易被忽悠。
所以,你看啊,領導有問題的時候,誰該出頭呢?
第一,領導的親戚心腹,跟領導關系近的。第二,那些城府比較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腸子比較直的,這樣的人出面,你能躲遠點就躲遠點,但是,你也不能躲得太遠,你随大溜就行。第三,一心爲公,沒有私心的那種人,爲了大局着想,向來就是跟領導對着幹的。
樊哙就屬于第一種,如果你跟這三類人都沾不上邊,那就不要出這個頭,強出頭,有風險啊!
而大家進入到劉邦的宮室之後,發現劉邦腦袋枕在一個宦官身上,在那躺着睡覺。
樊哙等人看到之後,馬上痛哭流涕地說:當初陛下和臣等在豐、沛起事,最終平定天下,是何等得意氣風發。如今天下已經平定了,您現在又是多麽得頹廢呀。聽說您病得很重,大家都比較擔心您,您卻拒絕跟我們見面,難道您隻想對一個宦官留下遺言嗎?難道您不知道趙高篡改诏書立胡亥爲皇帝的事嗎?
劉邦聽了哈哈大笑,然後坐起身來,這才振奮精神。
【解讀】
領導有問題的時候,領導心理狀态不好的時候,你千萬不要主動出現在他跟前。那不是找不自在嗎?
就算領導有問題,該勸一勸,如果你沒有到那層關系,你沒有那個說話的分量,你也不要去勸。
而樊哙很明顯一個直腸子,沒什麽城府,被别人一忽悠,加上他關系确實比較近,快人快語,他就敢去說。
但是,别人恐怕沒有膽子這麽幹,連劉邦的面都見不着,就算見到了,恐怕也沒有什麽好果子吃。
這就是單位裏的人情世故。
不該你幹的事,你不要強出頭;關系沒到那份,千萬不要說越位的話。
就像劉邦病重了,很多大臣着急去見他,着什麽急呢?無非就是立太子的事。
人到病重的時候,快死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什麽呀?
最忌諱的就是你跟他談遺囑,那不是催着他死嗎?
所以,關系沒到那個份上,有些話你是不能說的。不該你幹的事,你也不要強出頭去幹。
有時候随大流,也是一種人生智慧,混前途而已,畢竟越往上走,高位越少,不是每個人都有那個命坐上去的,背景、身份、能力、人脈哪一樣都不能缺了,缺任何一樣,那個高位就坐不穩。
對我們來說,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這就夠了!這也是一種人生智慧呀!
你覺得是這樣嗎?
這是專欄第 46 節,觀看更多專欄的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爲你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