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這種平常的蔬菜,近期在印度引發了一場轟動。由于極端天氣和病蟲害的影響,印度西紅柿的供應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導緻價格飙升了 700%。這對于印度人來說,是一場災難,也是一場機遇。一些種植西紅柿的農民們因此成爲了百萬富翁,而一些消費者和餐飲業者則不得不忍受高昂的成本。
而在亞洲其他國家,西紅柿價格的上漲也引發了關注和擔憂。這到底是多大的事兒呢?
西紅柿價格飙升的原因
據央視财經,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由于不同病原體和環境因素引發的植物疾病,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已經超過了 2200 億美元,而入侵性昆蟲則造成了至少 700 億美元的損失。喬治城大學的昆蟲學家,莉亞 · 布赫曼表示,害蟲容易适應變化的氣候,在溫暖的氣溫下,害蟲能更快地繁殖和遷移,這會打擊農作物的産量。
圖片來源:央視财經
上個月,印度西紅柿價格飙升了 700% 引發了熱議。除了極端天氣,銀葉粉虱傳播的數百種植物病毒也是重要因素,它還會影響木薯、豆類以及紅薯的産量。
據新華社報道,印度西紅柿主要産區因強降雨出現洪災,不少西紅柿作物被毀。據路透社報道,旁遮普邦等北部糧食産區暴發了大洪水等災害。
西紅柿價格飙升的影響
西紅柿價格暴漲後,印度部分地區農民報告西紅柿遭大量偷竊。其中一人報告重達 150 公斤的成箱西紅柿被人偷走。另有兩名守護西紅柿莊稼的農民在短短 7 天内遭到謀殺。安得拉邦警方表示,案件發生後,當地已派警方到現場進行調查。
但對于一些種植西紅柿的農民們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據《今日印度》網站報道,印度全國近期西紅柿價格飙升,這讓許多種植西紅柿的農民們變成了百萬富翁。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區的農民圖卡拉姆和他的家人在一個月裏賣了 1.3 萬箱西紅柿,賺了超過 1500 萬盧比(約 131 萬人民币)。在 15 日一天内,圖卡拉姆就賣出了 900 箱西紅柿,賺到了 180 萬盧比(約 15.7 萬元人民币)。圖卡拉姆一家說,他們種植的西紅柿質量很好,而對化肥和殺蟲劑的了解幫助他們确保作物不受害蟲侵害。
圖片來源:新華社
西紅柿價格的上漲也給印度消費者和餐飲業者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據大風新聞報道,7 月 16 日,印度首都新德裏的西紅柿零售價格爲每公斤 178 盧比(約合人民币 16 元),是 1 月份的 27 盧比(約合人民币 2.3 元)價格的 7 倍。相比之下,新德裏的汽油價格約爲每升 96 盧比(約合人民币 8.4 元)。印度境内的一些麥當勞門店已停止供應西紅柿制品。這家快餐品牌在印度西部和南部的特許經營商表示,西紅柿短缺屬 " 季節性 " 問題,印度餐飲食品行業每個雨季都要應對。
西紅柿價格飙升的啓示
西紅柿價格飙升 700% 的背後,是什麽讓印度農民歡呼,卻讓韓國人哭泣?這不僅反映了印度農業發展的困境和不平衡,也暴露了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和風險。
據環球時報報道,莫迪政府的兩個任期内,印度農業發展經曆幾次起落。莫迪上台以來想要啓動改革土地法,但到現在也沒有實質性進展。特别是第二個任期,盡管糧食産量有所增長,2022 年農産品出口創新高,但 3 項有争議的農業改革法案在引發數萬農民長達一年多的抗議後,不得不撤回。相關專家認爲,在印度,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生産率低下,長期 " 靠天吃飯 "。
而在亞洲其他國家,西紅柿價格的上漲也引發了關注和擔憂。據海外網報道,7 月初印度西紅柿售價一度比汽油還貴,社交媒體上充斥着與印度西紅柿價格有關的調侃。在一幅圖片裏西紅柿在跟汽油和柴油賽跑時跑在了前面。一條視頻戲稱," 收買 " 當地政客比購買西紅柿便宜。而在韓國,由于氣候原因導緻的糧食減産和糧價上漲對貧困國家影響最大,一些發達國家民衆也大喊受不了。根據韓國消費者院的統計數據,6 月韓國一碗炸醬面的平均價格爲 6917 韓元(約合 39 元人民币),同比上漲 10.4%。在首爾的冷面館,一碗冷面要 1.6 萬韓元(約合 91 元人民币)。
7 月 12 日,商販在印度班加羅爾街邊銷售西紅柿(圖片來源:新華社)
那麽,能從西紅柿價格飙升這一現象中得到什麽啓示呢?首先,應該意識到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巨大威脅。極端天氣不僅會影響糧食産量和質量,還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需要加強氣候适應能力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以保護我們共同的生存之源。
其次,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和信息共享,以應對糧食市場的波動和緊張。糧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之一。當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引發恐慌、搶購、暴力甚至戰争。需要建立一個公平、透明、可持續的全球糧食治理體系,以保障各國人民的糧食權利。
最後,應該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創新發展,以提高糧食生産效率和質量。農業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之一,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需要利用科技、資本、市場等多種手段,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管理水平,增加農業投入産出比,保障農民收入和福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财經、新華社、海外網、環球時報、大風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