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 S 博士
美國人恐怕想象不到,中國觀衆為了看一部美國電影有多拼。
12 月 16 日,電影《阿凡達 · 水之道》在中國上映。中國多地出現了圖片中的場景,觀衆全套防護武裝到牙齒,冒着 " 陽 " 的風險排隊檢票入場。
這倒是讓我對一道嚴重困擾各國外交部門和國際問題學者們的一道難題有了點靈感。
這個問題是:發生什麼情況,就表明中美關系已經再難回頭?
專業人士當然想把讓這條 " 邊界 " 變得更清晰,以避免大象打架,殃及草坪(斯瓦西裡諺語)。
在國家交往中,大概就隻有 " 底線 " 這條線相對穩定,除此之外,沒有哪條線是沒有彈性的。
現在,倒是有了一個觀察指标,那就是:
好萊塢何時讓中國再次成為反派一号。
在這裡有必要多說一句,主角是好萊塢那些享有全球知名度的電影公司,不是那些小角色,也不是網飛這些美劇巨頭。
好萊塢也許代表了美國主流意識對中國最後的溫情。
别管這縷溫情是因為資本,還是其它因素,或者究竟是否真實。
穿着防護服排隊看電影的場景,前兩年隻在國外的機場,去往中國的航班等候登機時才最為常見。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下圖是這兩天網友拍的廣州正佳廣場,稀稀落落。
廣州已經解封十來天了。哪怕在疫情中,到處都在排隊等位的場景,突然間就消失了。
剛剛過去的 11 月,中國收獲一個極其慘淡的電影票房。
整一個月僅收 5.68 億,比上一年同期暴跌 70%,甚至出現《林深時見麓》首日票房僅 56 元的 " 影業奇觀 "。
《阿凡達 水之道》首日票房就超過 5000 萬,看樣子不是群衆怕新冠,而是沒有好電影。
說起來,中國最近這些年的電影熱也和《阿凡達》有點關系,2010 年《阿凡達》在中國掀起了一波觀衆打飛機到大城市追看電影的熱潮。
當時全國隻有 14 家 IMAX 影院,在上海和平影都,來自全國各地的影迷通宵排隊,最長達到 2 公裡,這個長度堪比解封後首都人民做核酸的長隊。
2010 年全年,全中國 0.23% 的屏幕硬是創造了當年 12.2% 的票房占比,助推票房突破 100 億。
從《超人》、《亡命天涯》、《泰坦尼克》到《阿凡達》,中國一遍又一遍驚歎于電影夢工廠的驚才絕豔,好萊塢則是震驚于全球最大新興電影的快速上漲的消費力。
那一年,阿凡達美國票房 7.6 億美元,中國票房豪取 2.6 億美元,領先亞洲第二的日本 9000 萬美元,直接影響了好萊塢的商業運作。
好萊塢和中國的默契,就始于那個時候。
2008 年,米高梅決定翻拍《赤色黎明》,1984 年版的《赤色黎明》講的是蘇聯入侵美國的故事。
翻拍版把中國設定為新的反派。
該片在 2009 年殺青,然而《阿凡達》在中國的大獲成功改變了這部電影的命運。沒有一個高管願意把未來最重要的客戶塑造為反派。
于是,片子實行緊急修補,大反派最後一刻變成了朝鮮。
不過,影片為中國定制的痕迹處處可見。
(電影《赤色黎明 2》劇照)
2008 年以後,雖然蘇俄、恐怖主義分子,還有中國,是衆多美國影視作品中恒定的主要反派,但是好萊塢商業大片從此再也沒有讓中國成為反派,堪稱美國影視圈的一個另類。
不過,最近的氣氛似乎有那麼一點不一樣了。
中國重新開始成為好萊塢電影 " 反派 "。
今年 10 月底,有一部被很多中國人稱為美版《長津湖》的電影《忠誠》在美上映。
沒有人記得好萊塢上一次拍攝朝鮮戰争題材的電影是哪一年,這就使得這部片子非常引人注目。
當然,目光不是來自觀衆,而是來自其它方面。
這部片子投資為 9000 萬美元,動用的有點名氣的演員超過 20 位,就投入而言屬于好萊塢戰争題材的正常标準。
《忠誠》的故事有點像《拯救大兵瑞恩》。不過《拯救大兵瑞恩》的投資隻有 7500 萬美元。前些年爆火的《敦刻爾克》也就 1 個億,《鋼鋸嶺》更是隻有 4000 萬。
不要考慮這部片子的衆多曆史槽點,
比如它講述了在 1950 年代,美國白人和黑人是如何親如兄弟,馬丁 · 路德 · 金如果看了也許會從棺材裡跳出來;
再比如,電影中的中國志願軍裝備之強悍、機械化程度之高,其誇張程度直追中國抗日神劇,有看過電影的中國觀衆吐槽說,如果當時中國軍隊有電影中的裝備和後勤,美陸戰一師可能再也見不到水門橋了。
電影《忠誠》劇照,被稱為美版《長津湖》
我關注它的一點是,它是時隔多年以後,中國再次以美國的主要 " 敵人 " 形象現身大屏幕,所以還是帶有某種曆史象征意義的。
不過,好萊塢分寸感把握令人歎為觀止。
首先,這部電影不是刻意杜撰的,它改編自亞當 · 馬科斯的《忠誠:英雄主義、友誼、犧牲的史詩故事》,一部低劣的美國主旋律小說。
結合當下美國的政治正确,它更像是好萊塢取悅國内的某些人,如果能順便割一波韭菜就最妙不過。
所以,中國作為對手的設定隻是一個背景,故事本身沒有着重于渲染敵人。所以,主角的對手甚至沒有特寫鏡頭。
不過,伴随着大國博弈的日漸激烈,美國國内輿論的刻意渲染,如果好萊塢進入中國市場日益艱難,相信這種分寸感很快就會消失不見。
畢竟,誰會拒絕這種天然就具備現實張力的叙事。
事實上,好萊塢已經有不少影片開始安插中國元素,暗示中國是比俄羅斯更厲害的下一個。
比如 2021 年上映的動畫短片《生化危機:無盡黑暗》巧妙地打了一個擦邊球。劇中的反派是美國政客,卻冒名中國。
(《生化危機:無盡黑暗》劇照)
還有一部有三位好萊塢當家明星——巨石強森、神奇女俠蓋爾 · 加朵、死侍瑞安 · 雷諾茲主演的《紅色通緝令》。全片基本和中國沒關系。
不過,影片開頭有這麼一句 " 世界上最可怕的監獄在俄羅斯 ",到影片結束時突然又說," 還有一個地方的比俄羅斯還可怕 ",然後就是某種中國元素登場。
《紅色通緝令》劇照
不要以為這隻是好萊塢在耍小聰明,它隻是再次小小揭開了美國影視圈面向中國,而又很少被中國人看到的一角。
在中國觀衆看不到的地方,美國影視劇中,中國的形象過去不怎麼樣,現在更是升級到可以出演大反派的層級了。
美國電視劇,很早開始就讓中國部分取代俄羅斯成為反派一号。
美劇是美國向外文化輸出的三大主力之一,另兩個是好萊塢和可口可樂。
大多數時候,美劇不像電影、可口可樂那樣堂而皇之,更多地走得是 " 盜版 Windows" 那樣的地下通道。
2007 年,我在古巴采訪的時候,發現很多古巴人家庭都有一個可以接受美國衛星信号的小盒子。小盒子經常可以撿到,人們沒事就會聚在一起看美國電視劇,當時播放的是西班牙語版的《老友記》。
美劇,在中國也頗有一批劇迷。
隻不過,美劇不隻是有《神探亨特》、《火星叔叔馬丁》、《老友記》、《生活大爆炸》,也有很多精品是和現實彼此映射的,所以當然不會放棄當下大國博弈這樣的精彩戲碼。
比如著名的反恐題材電視劇《24 小時》。
這部劇每一季都以 24 小時作為劇情的時間線,講述一個美國猛警如何一次一次化解危機,拯救美國拯救世界的。
這部劇迄今總共 9 季,有幾季在國内也開播放過,其中的第 5 季大反派就是中國特工。
最近經常能在抖音上刷到美劇《末日孤艦》的片段,這部劇的第三季的反派一号也是中國。
還有以 CIA 正義探員為主角的《秃鷹》,第一季清理内部叛徒,第二季對手是俄國間諜,在第二季結尾,就明确說了第三季的故事發生在非洲,對手會是中國特工。
最有意思的是美劇《反擊》。
這部劇也是反恐題材,它起初是一部英國劇,從第二季開始變成了美劇。因為一度考慮到中國市場,所以開始往裡面加了很多中國元素。
不料到了第六季反派終于變成了中國人,場景是在緬甸,反派的組織是一個黑幫,裡面的人全講着粵語。
如果說,好萊塢因為市場而做了妥協,但是難以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美國影視劇就沒有這方面的顧忌。
不過,讓中國重新擔任大反派,對于美國創作團隊來說,也是一件新鮮事,也讓他們不得不認真研究一下中國。
因此,這些含有新中國元素的影視劇,給一部分中國觀衆也帶來了不同的體驗,尤其是那些長期觀察研究美國影視作品的觀察者們。
因為,即使是成為反派,中國人的形象出現了大不同,甚至包含了一些可以稱為積極、客觀的變化。
要成為美國影視劇中的大反派,首先一點就是要足夠強。
俄羅斯能成為美國編劇眼中的反派全能冠軍——從毀天滅地的軍閥、寡頭到黑幫組織、販毒團夥、軍火販子、恐怖分子 …… 無所不能,靠的就是唯二 " 超級大國 " 的形象。
也正因為如此,在看到美劇對于中國新的反派形象的塑造時,會有中國觀衆留言說,原來在美國編劇心中,中國已經這麼強大了。話語中隐隐透着點小開心。
要知道,當代中國人所接觸的美國影視劇中的中國人形象,可能還要追溯到《加裡森敢死隊》。
中國改革開放後不久,《加裡森敢死隊》和《大西洋底來的人》差不多是能夠在電視上能看到的美劇,風靡了好一陣子。
在《加裡森敢死隊》中,作為二戰盟友的中國人給人的印象就是勤勞、善良、木讷,但在劇中多是洗衣店的工人、中國餐廳的服務員等龍套。
事實上,在中美建交前後直到中國入世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面孔即使偶爾出現,也基本屬于可有可無的存在,而且充斥了西方人的刻闆印象,從形象設計到職業身份,基本上都屬于扶不上台面的。
比如,即使是以成龍為主角的《尖峰時刻》,也不忘了要展示香港的紅燈區、按摩女、貧民窟。
還有那個仿佛有點讨好中國市場的《功夫之王》,裡面展示的現代北京居然連自來水都沒有,處處透着破舊,甚至還有辮子 ……
就更不用提其它的。
《加勒比海盜 3》,連周潤發也隻能演反派龍套
這麼說吧,中國人根本沒有資格扮演大反派。
這一點不難理解。
美國主流文化圈對華人的印象早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改變。而且,那時的中國在普通美國人那裡的存在感很弱,你沒有辦法想象一部無法激起美國觀衆共鳴的影視劇可以大賣。
能和蘇俄搶大反派的,隻有 911 之後的恐怖分子以及朝核危機之後的朝鮮等,但是這些孬弱的反派實在滿足不了美國觀衆對于大反派的所有想象。
在商業題材的方面,日本也出演了不少大反派。那個曾經叫嚣買下美國的日本,一度讓不少美國政客、媒體都恨得牙癢癢的,公開砸東芝、豐田也曾在美國引來一片叫好。
再然後,差不多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中國終于告别了長期龍套的地位,得以出演大反派。
而且,中國新角色完善、進化的速度很快,表明美國影視圈真得在開始認真研究中國的一切了。
如果說過去的中國反派,說着蹩腳的普通話,在土洋結合的中國布景中承擔着插科打诨的小角色,行事粗鄙不堪,甚至連幹壞事也隻能幹不入流的,如今,中國反派們也可以像西方富豪、官員們一樣做派行事,他們甚至表現得更加全面,熟谙各種中西方禮儀,智力超群,科技先進,仿佛随便就能把人類的命運玩弄于股掌之間。
比如《24 小時》第五季裡面,中國大反派不僅黑了美國反恐組的網絡,拿到最高權限,更是對反恐組總部發起攻擊,大殺四方,最後甚至連神勇無比的主角也被綁走,要到第六集才被放回。
在前文提到的《生化危機》動畫短片中,一開始被認為是來自中國的挑釁讓白宮陣腳大亂,雖然結果反轉是美國政客自導自演的陰謀,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現在成為可以挑戰美國的 " 重要力量 "。
《金蟬脫殼 3》中的反派中國商人
至于抖音常客《太空部隊》,美國編劇更是把中國寫成了超越美國的存在,電視劇把美國的将軍、議員、官員黑得體無完膚,而中國軍人和官員們一旦出現總是充滿了上位者的威壓感。
總之,在最近十年,關于如何塑造中國反派,美國人再一次充分發揮了想象力,不過不再是五六十年前那種充滿倨傲和怪誕的臆想,而是多了時代感、力量感和現實感。
想了解,美國大衆如何看待中國人,就一定要知道 " 傅滿洲 " 這個角色。
它是美國最早樹立的華人面孔的高智大反派,始于 1924 年。" 傅滿洲 " 系列拍了大約四十年,迄今它依然是最大的系列電影之一。
當年傅滿洲系列的創作動機,包含了為現代文明所不容的衆多赤裸裸的種族主義元素。
不過,它對于中國人的很多刻闆臆想迄今依然深刻影響着西方人。比如那個已經被視為種族歧視符号的眯眯眼,有很大程度就來源于早期的傅滿洲形象。
007 系列第一部出現的大反派 " 諾博士 " 身上也有傅滿洲的影子。
電影對公衆的認知有極大的塑造作用,但反過來,觀衆的接受程度同樣也會影響到電影形象的塑造。
所以,一個對中國市場也罷,對中國也罷尚存有一絲溫情的好萊塢,以其在全球巨大的影響力,恐怕不算是壞事。
著名的陳查理小說的作者比格斯認為,陰險、邪惡的中國人形象已經成為曆史,而一個溫和的、站在法律和正義一邊的中國人還從來沒有過。
這恐怕是中國未來必須瞄準的方向,中國必須有能讓世界而接受的自己發出的聲音。
從大國博弈的角度來看,所有影視作品中的大反派往往是美國主流叙事中認定的敵人,如果外媒對中國負面叙事增多,這會強化美國人印象中的對手認知。
所以,好萊塢也是觀察中國關系變化的一個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