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定的情況下,父母要懂得 " 逼 " 孩子做一些他們不那麽喜歡的事。學習從來都不是快樂、輕松的,比興趣更好的老師,是毅力和堅持。
"
在《小别離》裏面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 " 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于這輩子完了 "。
這些話戳中了大部分學生家長内心的痛點:父母到底是該逼孩子學習,還是該給孩子一個 " 快樂 " 的童年呢?
01
說到這個話題,總讓人想起董卿父親的教育方式。
董卿的父母皆畢業于複旦大學,作爲新中國第一批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知識分子,董父對于 " 勤勉 " 的崇拜,遠遠超過了其對于任何一種信仰的敬重程度,因此他對女兒董卿也懷着同樣的期望,從小就在她的面前扮演起 " 虎爸 ",對她進行非常嚴格的" 魔鬼教育 "。
董卿 7 歲才開始在父母身邊生活,那時起父親便要求她承擔家務:每天刷碗、擦地;爲了保障學習時間,父親甚至不讓董卿照鏡子、留長發,不讓媽媽給董卿穿新衣服。在他的眼中,女孩子将精力過多花在穿衣打扮之上是俗媚且完全沒有必要的。
" 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說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還不如多看書。"
等董卿稍能識字,父親就讓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并且背誦。稍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
除了文化成績必須優秀以外,父親還要求董卿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那時她每天晨跑的任務是一千米,如果不能在學生出早操之前跑完,她便要接受全校師生的 " 檢閱 "。
" 我一個人在 400 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覺特傻,整個學校的同學、老師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樣。"
董卿升入高中後,每次到寒暑假,父親便開始催她勤工儉學。董卿講起一段最爲辛酸的經曆:" 我當時隻有 15 歲,到賓館當清潔工,10 個房間,20 張床,一個人打掃。"
因爲擡不起厚重的席夢思,經常是還未來得及鋪床單,就已經把自己累個半死。因爲手腳太慢,常常會錯過午飯時間,别人都去吃飯了,隻有自己還在那兒傻乎乎地幹着。
後來面對前來視察工作的父親,董卿嚎啕大哭,她說:" 爸爸,我真的太累了,我不想幹了!" 然而面對女兒幾乎是乞求的眼神,父親隻是沉默,待對方稍稍冷靜之後,他摸着孩子的頭說道:" 再堅持一下吧。"
面對種種嚴格的教育,董卿曾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直到長大以後才慢慢理解了父親的教育方法。
董卿父親也曾向她緻歉," 對不起,這些年對你太嚴格了,原諒爸爸吧。" 時至今日,董卿都無法形容自己聽到父親話時的心情。
" 現在回想,父親讓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對……我認同我父親的教育方式,雖然我當時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現在回想起來,沒什麽不好,他讓我成爲一個内心很強大的孩子。"
02
父母 " 逼 " 孩子,逼出的是對未來的一種堅持。
樂壇天王周傑倫做客《魯豫有約》,曾坦言,自己學琴是被逼的。一開始他學的是畫畫,但玩性大,水平久未長進,很快便放棄了。後來他改學鋼琴。
爲了防止兒子重蹈覆轍,每當他練琴時,媽媽就拿着棍子站在後面,爲此,一站就是五六年……節目中,周傑倫說,要是沒有媽媽當年的逼迫,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身爲父母的我們都知道,孩子是 " 喜新厭舊 " 的典型。一個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歡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天。爲什麽會這樣?因爲小孩好奇心強,求知欲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東西,熱度很快會消失。
但學習一項技能,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而父母的逼迫,就在于引導孩子懂得堅持。
有這樣一道考題: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 1%,反複嘗試 100 次,至少成功 1 次的概率會是多少?備選答案有:10%、23%、38%、63%。結果,大多人選了 10%,少數人選 23%,極個别選 38%,63% 幾乎無人問津。
然而,正确答案恰是:如果成功率是 1%,意味着失敗率是 99%,按反複嘗試 100 次計算,失敗率就是 99% 的 100 次方,約等于 37%,最後成功率應是 100% 減去 37%,即 63%。
一件事,反複嘗試與堅持,它的成功率竟能由 1% 上升到 63%。可見,孩子在學藝過程中,遇到犯懶等一些力不從心的困難時,引導孩子不抛棄、不放棄,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父母這種 " 逼 ",是幫助孩子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必修課。
03
父母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遠。
好的父母應給孩子這兩樣: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 " 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 的能力!
有個朋友是一所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年紀輕輕已是正高職稱,在業内很有名氣。她的孩子比起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即使孩子沒那麽努力,相信依靠她的社會地位與收入,孩子将來也會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然而這個朋友并不滿足于孩子的 " 衣食無憂 ",她深知,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比拼的不僅是孩子本身,也是孩子家長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閱曆、對政策的了解,以及物質條件、軟性資源、教育參與度、對孩子投入的時間精力等等。于是從孩子兩三歲起,她就開始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陪孩子讀國學經典、帶孩子聽音樂會等。
孩子被 " 逼 " 學習的過程可能是 " 殘酷 " 的,但在殘酷的背後,可以看出父母培養孩子各項特長的遠見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心。我們不一定都要學習董卿父親似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須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決不能讓放任害了孩子。
最後,附上一段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績,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将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學習的年齡被 " 逼 " 出無限潛能,每個父母都可以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能量。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