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蟋蟀類鳴蟲大觀(補遺)
一、蟋蟀科 蟋蟀亞科
1. 大棺頭蟋 Loxoblemmus doenitzi
圖 1.1
圖 1.2
視頻①
又名多伊棺頭蟋、大扁頭蟋。體長 20mm 以下,黑褐色;顔面扁平,雄蟲頭頂和兩側皆有突起,形如棺材的橫截面,雌蟲僅在頭頂有圓形突起。鳴聲清脆,6、7 個或更多個單音節一組,停頓後繼續,如此往複;打鬥以 " 怼臉 " 為主,間或有類似 " 熱吻 " 的動作,全是感情戲。
上一篇初稿中有大棺頭蟋,後來我感覺不入流就删掉了。名有 " 棺 " 字,貌似不吉,恐怕沒幾個人會養這個,但它的赫赫威儀幾乎給每一個接觸過的孩子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小時候稱 " 軍官頭 ",誤以為戰力極強,或有以一敵二之能,哪想到隻是色厲内荏而已。
2. 污褐油葫蘆 Teleogryllus derelictus
圖 2.1
圖 2.2
圖 2.3
圖 2.2 上次用過了,當時我誤以為是南方油葫蘆,幸賴網友 TONY MA 撥冗指教。污褐和南方油葫蘆的體型顔色差相仿佛,但污褐無眉紋,腦門上還有一團 " 混沌蜜蠟色 ",如同化不開的濃霧,故又稱霧頂油葫蘆。圖 2.3 中污褐和黃臉在進行跨物種 PK,一個污一個黃,雙方(取勝)欲望都很強。
2018 年,華東師範大學昆蟲生理生态研究組在《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雜志上,發表 "A taxonomic study of genus Teleogryllus from East Asia" 一文,文中将污褐油葫蘆的拉丁名寫成 T. derelictus(好像以前叫黃褐油葫蘆),也有寫成 T. testaceus 的。
3. 黑臉油葫蘆 Teleogryllus occipitalis
圖 3
視頻②
與黃臉油葫蘆極相似,僅憑肉眼難辨。有兩點 " 區别 ":①黃臉産長江以北,秋季成蟲;黑臉産長江以南,夏季成蟲。僅有少量重疊分布。②黃臉鳴聲花哨悠揚,有主音也有陪音;黑臉鳴聲單調,隻有主音。黃臉鳴聲附後(3 個人工品種,鳴聲比野生種更佳),供比較鑒别。
視頻③
4. 銀川油葫蘆 Teleogryllus infernalis
圖 4
油葫蘆屬的中文命名有點草率,真正 " 黑臉 " 的油葫蘆叫銀川油葫蘆,幾乎一團漆黑,連眉紋都冇,僅 " 眼窩 " 有兩處淡色斑。名曰 " 銀川 ",實際上廣布于西北、東北和華北,非銀川獨有。鳴聲與黑臉油葫蘆類似,有主音而無陪音。我省有産出,也許能碰到。
關于油葫蘆鳴聲的小結:污褐、黑臉、銀川等為同一類型,較為單調,每個音節、間隔一緻;黃臉和南方油葫蘆為另一類型,音節有疏有密,聽上去較為悅耳。據研究,黃臉和黑臉的親緣關系最近,長得也像雙胞胎,但鳴聲卻分屬兩個陣營,上哪兒說理去?
5. 小音蟋 Phonarellus minor
圖 5 ABC 為小音蟋,D 為利特音蟋
視頻④
江湖人稱紅牡丹,長相确實不一般,黑黢黢的身體胖又短,紅彤彤的腦袋滴溜圓 ---- 一言以蔽之,怎麼看怎麼别扭。鳴聲如金屬摩擦,與悅耳毫不沾邊,有網友反映,他家的老舊冰箱就是這種動靜兒。怎麼會有人喜歡這個?我不理解。
圖 5 摘自論文《A new species of genus Phonarellus Gorochov, 1983 from Yunnan, China ( Orthoptera: Gryllidae: Gryllinae )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劉一嬌、何祝清。
6. 利特音蟋 Phonarellus ritsemae
圖 6
俗名土蛉、地蛉或洞蛉。通體烏黑發亮,唯有後足的 " 波棱蓋兒 " 處呈棕紅色。鳴蟲似竈蟋,但更為急促,有金屬質感,也被譽為 " 金聲鳴蟲 " 之一。
7. 小素蟋 Mitius minor
圖 7
又名垣蛩(yu á n qi ó ng),常栖息于斷壁殘垣間。體長 12~19 毫米,乍看長相似鬥蟋,多呈醬油色,又稱醬油蟋,江南鳴蟲店常有售,依色澤深淺不同又有濃醬、淡醬、黃金醬等不同層次,以黃金醬為最佳。鳴聲柔和優雅,如 " 嘀 "、" 嘀 "、" 嘀 ",停頓時間較長。
8. 東方特蟋 Turanogryllus eous
圖 8
視頻⑤
俗名青蛉、銀鐘,聽說也是老北京的玩物之一。外形和體型似鬥蟋,頭部圓,寬度小于身體寬度," 後腦勺 " 有 6 條黃色縱紋,中間兩條最長,翅寬大。缺少強大的上颚,雄性相遇常以飙歌決勝負,鳴聲類似吹哨,旋律略似蒙古寒蟬,洪亮且悅耳。
9. 長翅姬蟋 Svercacheta siamensis
圖 9
俗名飛婷。體型與鬥蟋相仿,黑褐色,翅長," 後腦勺 " 有 3 對橙黃色縱紋,兩單眼間有括弧形橙紋,翅長,交彙于身後。冬季以若蟲在土壤中越冬,南方 3、4 月份即可聽到雄蟲在夜晚的草叢中唱歌或者聒噪,鳴聲如 " 吱 ...... 吱 ......",不甚動聽。小時在路燈下拍蟋蟀喂雞,應該就有它。
二、蟋蟀科 額蟀亞科
10. 小額蟋 Itara minor(存疑)
圖 10.1
圖 10.2
視頻⑥
鳴蟲市場上至少有 2 種額蟋,小腦袋黑褐色是統一型号,略有些飛天大蟑螂的神韻。圖 10.1 小額蟋,圖 10.2 稱高山翅額蟋或高山小額蟋,有人認為是同種,但前者後翅交彙于身後,猶如 " 三尾 ",後者則否,區别很明顯。鳴聲如 " 鈴鈴鈴 ",長鳴不息,像示警用的電鈴。
三、蟋蟀科 蛣蟋亞科
11. 金蟋 Xenogryllus sp.
圖 11.1 AD 悠悠金蟋,BE 梅州金蟋,CF 雲斑金蟋
圖 11.2 不知什麼金蟋
視頻⑦
金蟋屬最有名的是雲斑金蟋/X. marmoratus,近年來市面上又出現了體型更大的 " 大金蟋 "。目前認為,大金蟋/X. transversus是否分布于我國存疑,雲南的大金蟋實為梅州金蟋/X. maichauensis,廣東的是悠悠金蟋/X. ululiu,你沒看錯,雲南的反而叫梅州金蟋。市面上見到的可能是梅州金蟋,鳴聲不錯,标準的金音,比雲斑金蟋強。
圖 11.1 摘自論文《中國金蟋屬 Xenogryllus 訂正及二新紀錄種記述 ( 直翅目 : 蟋蟀科 ) 》,作者陝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景璇、張韬和馬麗濱,有興趣的自己搜來看吧。
四、鱗蟋科
12. 台灣奧蟋 Ornebius formosanus
圖 12.1
圖 12.2 1 和 2 多毛奧蟋,3 雙痣奧蟋,4 錘須奧蟋,5 凱納奧蟋,6 台灣奧蟋
俗名金孔雀。整體呈黃褐色,後足有顯著黑斑,前翅鈍圓寬大,金紅色。鳴聲與其它奧蟋節奏不同,如凱納奧蟋的節奏為 " 唧、唧 ",而本種則如 " 唧唧、唧唧 ",連續六七個 " 唧唧 " 之後停頓,稍後繼續鳴叫。市面上還有另外幾種奧蟋,有些非國内種,不贅述。
圖 12.2 出自論文《A new species of Ornebius Gu é rin-M é neville, 1844 from East China ( Orthoptera: Mogoplistidae: Mogoplistinae )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何祝清、盧慧等。
五、蛉蟋科
13. 亮黑拟蛉蟋 Paratrigonidium nitidum
圖 13
俗名油蛉。身體純黑,油光滑亮,故曰 " 亮黑 ",頭小而複眼大,遠看像個黑頭蒼蠅,六足淡色。鳴聲尖利似金蛉子,每隔幾秒會有一次停頓。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 "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 ",此處的 " 油蛉 " 指赤胸墨蛉蟋。有周作人詩為證:辣茄蓬裡聽油蛉,小罩扪來掌上擎。瞥見長須紅項頸,居然名貴過金鈴。" 長須紅頸項 ",顯然是赤胸墨蛉蟋而非本種。
14. 翠股拟蛉蟋 Paratrigonidium nitidum
圖 14
俗名翡翠蛉或帝王翡翠蛉,華東師範大學何祝清老師的團隊于 2017 年發表的新種。模樣和亮黑拟蛉蟋很像,一雙複眼大又亮,體色有顯著差異,最引人注目的是翠綠色的足,極大地提升了顔值。鳴聲一般般,全靠大腿撐場面。
15. 銀翅金蛉蟋 Svistella argentata
圖 15
俗名銀蛉子,陝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馬麗濱于 2019 年發表的新種,産于海南。與金蛉子相比,好像隻有配色和花紋不同,前翅有白色紋路,顯得整體泛白。鳴聲酷似金蛉子,好不好聽也在伯仲之間。
六、不确定是什麼
16. 琥珀蛉 Nisitrus sp.
圖 16
狀若螽斯,身份不明,某些外文資料顯示為 Gryllidae 科(蟋蟀科,我瞅着不像)Nisitrus 屬,可能是 N. vittatus。出自東南亞,有人認為雲南有分布,但不見于中國蟋蟀名錄《A checklist of Chinese crickets ( Orthoptera: Gryllidea ) 》。其身體黑黃相間,多數個體後翅長于腹端;觸角發達,黑白間隔,頗具英武之氣。鳴聲輕而優美,似急促連續的鈴聲。有點小貴。
" 補遺 " 共 16 種,就到這裡吧。補完了嗎?沒有。還會再補嗎?不會。昆蟲的水太深,稍不留神就出錯,百般推敲之後還是會錯,以後還是盡量繞道走吧。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