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上午,2023 兒童母語教育論壇,上半場剛剛聽完,生活伴侶在電話中開玩笑地問我:" 現場的聽衆會不會都是老師,都是工作單位集體組織的,就你一個自己買票的散客?"
我笑着回答:" 僅一個上午的内容,就已經把票錢賺回來了,2.5 天的論壇絕對是超值大禮包。"
▲ 論壇高清回看
這不是玩笑,是我的真實想法。雖然整個論壇,沒有一句直接講親子閱讀的方法與操作路徑,但卻引起了我的深刻共鳴,并啓發我跳出親子共讀的已有誤區,轉爲一起享受文學經典的文學性。
1
親子閱讀是一種栽種
" 文學是松弛的,詩意需要輕盈一點 "" 栽種是爲了長大,但長大不是爲了看見 "" 經典就是要反複讀的 "...... 梅子涵老師以閑聊的語調娓娓道來,但卻打通了我與女兒親子閱讀的的任督二脈。
一刹那,我明白了親子閱讀也是一種 " 栽種 "。用什麽栽種?用文學經典栽種。栽種的種子何時發芽?又能長多高?無法預測,但作爲栽種人能做的就是持之以恒地用經典之作給孩子補充 " 文學營養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正是這個道理。
2
孩子是天然的詩人
聽雪野老師的詩歌閱讀微課《風》,他說:" 每個孩子自己都是一個天然的詩人 "。我頓悟了,曾經我以爲," 兒童詩 " 就是成人寫給孩子的詩,不是這樣的。
" 媽媽,打針止血的棉球,就像雪球一樣,白白的,軟軟的,很可愛。"
" 媽媽,溫暖是什麽?溫暖是空調裏吹出來的,讓人覺得暖暖的。"
" 媽媽,天花闆上有好多雲朵。"(她指着掉了石灰皮的天花闆說)
......
這些都是 3 歲左右女兒的語言。大人看着掉石灰皮的天花闆,心裏會吐槽裝修工人水平太差勁,負面情緒不斷高漲。然而,聽了女兒的一句話,我和生活伴侶都笑了。詩性思維,詩性語言,詩性情感,孩子比成人更加豐富。
聽完雪野老師的課,我明白了:一位媽媽能做的,就是帶着孩子一起享受讀着讀着詩情入心的過程。
3
浸潤式的随養而教
作爲媽媽,我時常感覺任重道遠,因爲自身的知識儲備太過單一和匮乏,這也是我這次特意請假參加兒童母語教育論壇的原因。
論壇中,徐冬梅、蔣軍晶等多位老師都說:作爲一個語文老師,自己不讀書是上不好語文課的,好的語文課是浸潤式的彌漫。我最崇尚的家庭教育同樣是浸潤式的随養而教。
我想起來一次帶孩子餐廳就餐的經曆。旁桌的爸爸在等餐間隙,大話西遊人物的前世今生,2 個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不斷把心中的小疑問提出來和爸爸交流。我坐在隔壁餐桌都被吸引,女兒雖小,小腦袋還是不自覺地伸過去了。
還有一次,孩子住院手術,臨床的一個爸爸一直情緒飽滿地給孩子聊着曆史,從夏商周一直聊到明清,連旁邊的護士都禁不住問了一句," 你是從事什麽工作的?" 被吸引的不僅有孩子,還有護士。
通過這屆論壇中各位專家、名師的分享,我更加理解現在我和孩子親子閱讀的症結所在——我讀的書不夠,讀的經典不夠多," 内存 " 太少,想通過浸潤的方式随養而教,常常捉襟見肘。但從現在開始讀,依然不晚。正如論壇中,張靜教授所說:" 通過行動克服焦慮和恐懼,克服幹不完和不會做的焦慮。"
路雖遠,行則将至。更多的美好,在前方 ......【END】
點亮小星标 ★ 精彩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