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娛 Talk,作者 | 向向
當豆瓣評分到達 8 分以上,就會得到一個附屬簡介—— " 豆瓣 8.0"。豆瓣 8.0 不僅僅指一道分數的門檻線,而是一部分人衡量劇集口碑的标準。
以往,這樣的标簽屬于非國産劇。但今年,我們習以爲常的 " 日韓歐美豆瓣高分劇 " 正在逐漸被國産劇快速取代,用一種以量取勝的方式。
2023 年,截至目前,豆瓣的國産 8 分劇數量已經超過了 20 部。2022 年,這個數據是 18,2021,則是 14。而距離今年結束還有 2 個月,爲了牢牢把握下一年的 " 開門紅 " 大劇,少說還有一部重量口碑劇會上線,2023 的 " 豆瓣 8.0" 隻會更多。
10 月 1 日,芒果 TV 的古裝輕喜劇《我有一個朋友》開分 8.6,比去年《人世間》、《警察榮耀》等一些列上星口碑劇還要高。還沒幾天,《特工任務》開分 8.2,8 分劇的生産速度甚至比部分網友刷劇的速度還要快。
2023 年,這種現象很常見,開年沒多久,《狂飙》前腳剛要沖 9 分,《去有風的地方》和《三體》就在同期開出了 8 分,一個月三部 8 分劇,任誰看了都要說 2023 是國産劇質量空前繁榮的一年。
01 誰在制造國産劇 " 豆瓣 8.0"
誠然," 豆瓣 8.0" 的含金量無論是再觀衆心裏還是在世俗意義上,都不再具有以往的地位,但,網友有句話說得好," 豆瓣分高的不一定好看,但豆瓣分特别低的,一定不好看。"
江湖地位不再,但 " 鑒爛 " 的本事依然還在,從這種角度上," 豆瓣 8.0" 至少對劇方來說,依然是一種有效 KPI。
而對平台來說,這是一個刷臉的好機會。在 KK 統計的 2023 豆瓣 8 分國産劇中,平台的分布均勻的程度,就像一場友誼賽——愛奇藝和騰訊分庭抗禮,各自穩占 7 席,芒果和優酷握手言和,各占 3 位,剩下一個席位給 B 站刷臉。
分庭抗禮的辦法有很多,愛奇藝重視自制,上榜的劇集中,大部分來源于自己旗下的工作室。而騰訊重視 IP 開發,《三體》拿下開門紅。
IP 并不局限于小說,誰說 " 趙本山 " 不算一種 IP,辛爽導演又何嘗不是一種 IP 開發?最高分的《漫長的季節》在手,騰訊視頻就已經穩定了今年的江湖地位。
比較特殊的是 B 站,用短劇的導演拍長劇,成了榜上制作方中,最新的面孔。
大部分老牌的影視公司主要通過發揮 " 強項 " 來穩固自己的地位。檸檬出品的《愛情而已》依然是都市女性的輕熟愛情,歡瑞還在古裝的舒适區,華策、完美世界、新湃都屬于穩紮穩打一卦。
新面孔則通常推陳出新,《九義人》拍到了女性題材的新範圍,《裝腔啓示錄》把拿腔拿調的都市環節圓滿的完成,《特工任務》則涉及到了現代諜戰這類國産劇冷門題材。
但能肯定得是," 豆瓣 8.0" 确實正在經曆一種通貨膨脹。除了 2023 年豆瓣 8 分劇空前繁榮刷新了新的記錄外,數據顯示,每年上新的豆瓣網劇平均分也的的确确正在升高。雲合數據顯示,2022 年上新的網劇,豆瓣平均分已經到了 6.2 分。
實際上,除了平台、影視公司、甚至導演之外,參與打分遊戲的觀衆實際上同樣是制造 " 豆瓣 8.0" 的主角之一。
對于現在的觀衆來說,豆瓣的分數更像一種綜合尺度,需要結合分數分布的圖形、打分的人數以及評論區的綜合情況來判斷一部劇集是否真的 " 好看 "。
比如 4 星 5 星分布最多的 F 型具有好口碑潛力,高分低分同樣分布多的 C 型就顯得沒那麽客觀,而 3 星 4 星分布最多的 D 型則是一種穩定的選擇。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考慮人數。以 2023 年 8 分劇爲例,《漫長的季節》打分人數最多依然評分最高,牢牢穩定在 9.4,毫無疑問是今年在豆瓣口碑最優的劇集。
其餘就不一定了,比如,同樣是在 8.5 分以上的高分選手中,《狂飙》在年初一度 " 狂飙 " 到了 8.7,但由于結尾精彩程度不如前期,分數出現回落,但有超過 80 萬人數的打分依舊依舊顯得十分穩定,而僅有 3 萬人評分的《曾少年之小時候》,雖然有 8.6 分,但由于劇集本身熱度不大打分人數不夠多,就極有可能偏高。
可以看出,今年的 8 分劇集,雖然數量多,但約半數的劇集打分人數都沒有超過 10 萬,分數偏高的情況偏多。那麽在理智到把評分規律都總結成圖形的觀衆面前,國産劇依然值得 8 分的理由是什麽呢?
02 豆瓣分數,并不僅僅隻是一個數字
豆瓣 8 分之所以能作爲一種口碑指标,除了豆瓣經久累月深耕在文娛行業評價體系的社群文化氛圍,與撕不掉的文青标簽外,公信力一度來源于其獨樹一幟的打分系統。
2015 年,阿北的《豆瓣電影評分八問》,從官方解釋了豆瓣的評分原則——并非是簡單粗暴地通過人數和評分求平均數,而是參考用戶的活躍度、綜合行爲,首先确保用戶是個活人,再來計算打分的有效性。
文中還特意提到:" 豆瓣水軍是有的,但是很難刷動,因爲正常打分的觀衆實在太多了。" 把 " 反對水軍 " 這件事公開作爲一種評分标準。
但這是在 2015 年,随着文娛的社交網絡空間逐漸被 " 下沉市場 " 牢牢占據,豆瓣也逐漸從以電影爲主的文青社區,逐漸變爲彙集了各路吃瓜群衆的大衆互聯網平台。粉絲、劇方宣傳、路人都混雜其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衆化實際上提高了豆瓣評分的客觀性——畢竟評分樣本更複雜了。
不過當年所說的 " 正常打分 " 這件事,現在看來,卻顯得有些不可信。
以前的好評或差評,可能僅僅是一種評價,但到了現在,好評或差評則更多的是一種立場。這也決定了,豆瓣分在當下,更多是劇集在播時觀衆情緒共同作用的一種結果。
現在的豆瓣中對于影視劇的評價,往往摻雜了更多複雜的尺度。比如,9.0 分以上的劇集往往帶有情懷作祟—— 2005 年,仙俠劇的鼻祖,90 後的共同回憶,《仙劍奇俠傳》的評分甚至可以高到 9.1 分。
以往,在進行影視劇推薦時,豆瓣分是簡單粗暴又不容易出錯的标準,這建立在劇集早已完結,并經曆了一定的時間的考驗——一部分人已經看完了全集再打出了分數,豆瓣分往往是穩定上升的,播出期好看的劇沉澱之後往往更好看。
現階段的劇集,更多數則還沒完結就早已把 " 豆瓣高分 " 作爲口碑宣傳的賣點之一。就導緻劇集在播出階段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巨大浮動。
比較常見的是因爲劇情,比如 " 爛尾 " 會導緻分數下跌。還有一部分則是因爲話題營銷,比如《夢華路》作爲劉亦菲暌違古裝效小熒幕多年的劇集,開播初期一路豆瓣分猛漲到 8.8,但在中期由于女性話題營銷翻車,導緻口碑下降,最終評分下降到 7.9。
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極度分散的當下,魚龍混雜的豆瓣輿論場中,評分或許早已不再是劇集質量的評價體系,隻是我們依然會在挑選劇集甚至推薦新劇給朋友時打開豆瓣,按分數去安利,像是觀衆的一種消費習慣。
習慣使然,豆瓣 8 分的評價體系,至少在現階段依然存在着他的價值。但當觀衆學會了分數分布型、打分人數等等一系列标準,卻依然找不到一部自己想看的國産劇時,豆瓣評分能創造新的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