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醫藥股大跌令市場恐慌,但對産業資本來說,這似乎是在加速泡沫出清,醫藥行業反腐的集中整治與前期兩票制、集采等醫改措施都是爲了倒逼藥企降本增效。
一個業内的共識在于,二級市場的醫藥行情轉暖,需要一級市場先行活躍。不過,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沉寂多年的醫藥投資賽道目前尚未發生大的改觀,單隻基金的 IRR 年化水平甚至從過去 30% 的高位降至 10% 左右,且主要退出渠道科創闆或也面臨上市制度的調整等因素,機構投資者紛紛調低 IPO 預期。
這對套利投資者不是好事,也會影響行業募資生态,當前醫藥投資募資端來自社會資本的增量已大幅萎縮,想要依靠要求更高的專項資金參與條件已相當苛刻。
倒逼廠家開始降本增效
近期,醫藥行業反腐風暴波及 A 股市場,創新藥、仿制藥、醫療器械、疫苗等細分行業龍頭大跌,讓寄望行情反彈回補虧損的投資人感到恐慌,不少投資人因此陷入投資被動。
相比于 A 股投資者遭遇失利,PE/ VC 機構在一級市場也在經曆醫藥 " 寒冬 ",這是投資醫藥早已 " 躺平 " 的兩類人群,并且受制于産業投資端的黯淡,二級市場想要觸底反彈仍然缺乏投資邏輯和信心的支撐。
有機構投資人坦言,産業投資端目前面臨比二級市場更複雜的挑戰,認爲醫藥領域的 " 去泡沫 " 進程還未結束,醫藥反腐可以說是一次加速,但不是終極手段。8 月 8 日,國内某知名創投機構副總在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交流時提到,從過去的兩票制、集采,再到現在的醫藥反腐,其本質就是要倒逼廠家開始降本增效。
" 政府作爲出資方購買醫療服務藥品提供民生支持,财政口徑肯定是緊的,至少短期内來看,整個醫療産業的銷售收入端不會再松,肯定是比較嚴峻的。" 該經理表示,這個政策大背景不可能動搖。
分析來看,對醫藥企業而言,迅速拓展渠道打開市場,就能搶占區域性的長期商機,但這會增加企業大量的銷售費用開支,有的企業甚至出現了銷售費用高于淨利潤的情形,其中的灰色地帶涉及醫院或藥代的違規操作有不少,故而也成爲此次反腐重點查處的領域。
此外,藥企通過快速占領市場,有望在日後快速回籠資金,甚至掌握定價權,這對于有研發需求的企業來說,提供了更多現金流的保證。所以,缺乏資金的快速回籠,企業研發的進程也會受影響,進而影響到一二級市場投資人對其基本面的深度研判。
不過,在醫改政策的不斷深化下,那些沒有創新價值的産品終将會出局,原先因利益捆綁消耗大量資金的帶金銷售等腐敗也有望肅清," 中間環節的泡沫被撇幹淨之後,才能引導資本、資源向産業端上遊供給端當中充分競争的産品以傾斜。" 前述經理如是說。
陣痛期影響賽道投融資
資本在逐利的過程中也有時間成本,尤其對産業資本來說,政策趨嚴态勢之下,過去幾年的賬面回報連年收縮。從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單隻基金的年化 IRR 水平已經降至 10% 上下,且是保守估計,甚至會更低。
" 過去高一點的可能達到 30%~40%,最近行業多處在 10% 甚至更低的水平。" 據華南一位醫藥投資基金的管理者介紹,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估值難有進一步提振的空間,且在退出端依然面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據了解,國内醫藥類企業在一級市場融資之後,曾憑借港股上市條件中的 18A 政策大量上市,過去 5 年間,共有 60 家創新型藥企上市,其中不乏百濟神州這樣引領行業的龍頭公司。(注:"18A" 是指 2018 年 4 月,香港聯合交易所開啓重大上市制度改革——在主闆上市規則中新增第 18A 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
囿于上市後估值表現備受争議,很多估值泡沫被接連戳破,使得内地未實現盈利的醫藥企業不再将港交所作爲上市首選,而是聚焦科創闆。有意思的是,科創闆第五套上市标準也在對标 18A 放寬企業的盈利水平。
不過,随着醫藥股下跌,近期也會看到像智翔金泰上市即破發的情況,業界再次呼籲嚴把拟上市企業質量關。前述創投機構副總也表示,提高未盈利企業上市融資效率有助其研發投入的跟進,但确實在市場認可方面或有一定瑕疵,甚至有些企業再堅持一到兩年就能看到盈利,依然選擇提前沖擊 IPO。
對于投資機構來說,如果進一步從嚴把關,現有機構存量拟 IPO 企業的上市預期将要大比例縮減,該副總表示,至少将推遲一年到一年半甚至更長時間,假如第五套标準完全取消,那将意味着企業必須要拿到銷售許可證才行。
不過,就目前的創投行業來看,套利投資的 LP 仍不在少數,退出受阻勢必影響此類投資人的跟進意願,或直接選擇觀望,或要求提前退出資金離場。
受訪者普遍表示,IPO 放緩的積極面在于機構對于項目的争奪趨緩,估值可控,但的确會使得本就募資艱難的生物醫藥行業再遇困難,畢竟從反饋來看,投資者結構當中,社會資本的參與度已近乎消失,市場投資規模也屢現萎縮。
今年上半年,PE/VC 市場生物技術及醫療健康産業的投資案例數量及規模都已經出現明顯的下降。據清科數據統計,VC 案例數 324 起,同比減少 35.3%,投資金額 146.33 億元,同比減少 49.8%;PE 案例數 360 起,同比減少 26.5%,投資金額 274.47 億元,同比減少 32.5%。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