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的餘熱未了,媒體又開始大力報道:"猴子真成了流量密碼,山西赢下一波富貴。"
其實,山西的默默奉獻,就算火上千年,也不爲過。
提到山西,是一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醇香四溢的汾酒,醇厚深邃的陳醋,賦予寒冬溫暖的烏金煤炭。雲岡大佛莊嚴肅穆,永樂宮壁畫色彩斑斓,五台山鍾聲回蕩,應縣木塔工藝精湛,平遙古城曆史悠久......
華夏之華,表裏山河,一葉山西,半部中華史。
紀錄片《大山之西》
山西,這個被古老長城和黃土高原環繞的地方,其實不僅孕育了酢酒與古迹,也是電影的築夢工廠。
在這裏,不少導演如李俊、何平、曹保平、賈樟柯、甯浩、韓傑……
這些名字或許熟悉或陌生,他們都從這片土地走出,用鏡頭和故事書寫鄉音,将"晉土"底蘊轉化爲影像的力量。
李俊、何平、曹保平、賈樟柯、甯浩、韓傑(從左上到右下)
從電影制片廠到電影學院,從腳踏實地的實踐派到高樓大廈中的學術派,從主流影壇到獨立制片,山西籍的導演們如同他們出生的古老土地一般,堅固而不失靈動。
如果說,霓虹下的夜色是香港電影裏的詩,尖沙咀的老電影院是記憶的殿堂,廣袤的四合院是北京電影中的舊事,深沉的天井是曆史的窗,胡同裏的市井氣息是古都的韻味。
那麽對于山西籍導演來說,黃土高原的古樸是他們鏡頭下的根脈,曆史的厚重是文化的印記,從土裏來到土裏去的人們是生命的叙述。
黃土高坡
"我的創作跟我的家鄉是分不開的……山西有我的成長記憶,山西人的情況,山西的社會狀況,可以反映整個中國的狀況。我走到山西的土地的時候,不慌,很踏實,這是山西這塊土地給我帶來的幫助。"
這是賈樟柯對自己"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的評價,在他的鏡頭下,山西的每一次變遷,都是故鄉沉澱的一筆。
賈樟柯
1997年的冬日,汾陽空氣中高粱酒香裏,透着時代的凄涼。
那時,北京至太原的高速公路尚未鋪就,賈樟柯曆經14小時的颠簸,終于回到了這片記憶深處的土地。
正如他所言,一切仿佛都在迅速消逝中。
午後的煙火氛圍裏,父親的話語——"你回來得正好,縣城要拆了。"如同晚鍾,預告着縣城舊貌的即将消逝。
汾陽老照片。圖/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1998年,賈樟柯處女作《小武》的鏡頭緊緊追随着這片正在變遷的土地,記錄下了那些"遺失的美好"——灰撲撲的天空,破敗的車站,皺眉抽煙的人們,昔日繁華的歌舞廳隻剩下緊閉的卷閘門和蔓生的鏽迹,生活的落魄氣息,在這些雜亂無章的縣城街頭,找到了它最質樸的表達。
電影《小武》
這些未經雕琢的影像與聲響,恰似賈樟柯筆下的舊時光,這裏的生活,雖不見繁華,卻充滿了一種特有的節奏。
也正是因爲童年的記憶和對故鄉的執念,賈樟柯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言語空間——山西汾陽。
在這裏,他開始了與整個世界的對話。
在《小山回家》中,小山渴望歸回其鄉;在《站台》中,汾陽化作純粹的小城生活寫照;《任逍遙》雖置身于大同,但那裏仍舊映出了縣城的寬廣胸懷;《世界》雖名指宏大,卻隻圍繞在"大興"這個小縣的一隅;至于《三峽好人》,更是直接揭示了一個縣城的興衰變遷。
《小山回家》、《站台》、《世界》、《三峽好人》
(從上至下)
2014年,由法國導演沃爾特·塞勒斯執導的紀錄電影《汾陽小子賈樟柯》,直接把賈樟柯少年經曆的"山西味道"活畫在熒屏之上:
"十幾歲的賈樟柯和朋友們整日在這樣的街上遊蕩,到處都是地方戲曲與迪廳狂舞,懶洋洋的台球廳、錄像廳和破敗空曠的火車站,縣城中到處彌漫着賣彩票的聲音,冷漠、刻闆,卻有煽動性……"
《汾陽小子賈樟柯》
在山西汾陽,賈樟柯的電影如同氧氣,每一角落皆存影子。街上擦肩而過的,或是曾在大銀幕上扮演過角色的普通人。
這裏的生活與電影交織,如同"山河故人家廚"門上對聯所言:穿梭于江河湖海,人人都是自在的逍遙遊子;而那些站在時代舞台上的普通人,注定與山河故事相連。
電影《山河故人》
從"故鄉三部曲"到《天注定》《山河故人》,賈樟柯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講述着變遷中的山西,那些被歲月攪擾的生活,成爲了對抗遺忘的堅實盾牌,如同一首長詩,述說着一地的人間煙火與生命的堅韌。
賈樟柯以傾頹的故土爲底色,講述着坍塌的家園與灰白的牆瓦。
反觀韓傑,這位生于七七年的孝義之子,把他的長片處女作《賴小子》也根植于故土,一部電影,凝聚了他對鄉愁與人性深沉的思考。
電影《賴小子》
影片從一場兇猛的打鬥拉開序幕,煤礦公子溜溜與城市小混混間的械鬥,随之而來的是慌亂逃亡,折射出青春的迷茫與絕望。這一切,在韓傑的鏡頭下,以賈樟柯式的現實主義手法,揭示出時代的殘酷與個體的無力。
電影《賴小子》
韓傑回首此片,言及其中的暴力與反叛,不禁讓人思維到魯迅筆下的阿Q,同樣遊走在社會的邊緣,同樣以反抗作爲掙紮。
但韓傑所述的還有"難言的鄉愁",這份鄉愁,既有對故土的深情,亦有對過往歲月的複雜感懷。
煤礦,在這一刻不僅是山西的經濟支柱,而成爲一代人精神與肉體的烙印。韓傑與他的同時代人,青春在這片充滿塵埃與希望的土地上燃燒。
2011年,韓傑的封神之作《Hello!樹先生》(監制賈樟柯)問世了,看似把地點從山西搬到了東北,但鏡頭下的"樹先生",本質上還是山西縣城的閑散代言,各家酒桌上的熟客,用他幾近放蕩的生活,映射出一種不羁的山西味道。
電影《Hello!樹先生》
韓傑對電影的鍾愛,起源于少年時代的一台鳳凰牌相機,那是父親的贈予。
山西小鎮,昔日常見的錄像廳,成爲了他影像世界的第一扇窗。
在賈樟柯的電影中,錄像廳也頻頻出現,成爲解構鄉愁與現代化沖突的重要符号。
電影《小武》
踩過了山西的土,才會真正理解生命的厚度。
韓傑,生于斯,長于斯,自幼便沐浴在厚重的文化氛圍之中。群山環抱,古建連綿,從寺廟的飛檐到莊重的祠堂,再到那些院落深深的大院,每一磚每一瓦,都訴說着曆史的長河與人文的精粹。
在這樣的環境下,韓傑的心靈和視野被無形塑造。他提及,"山西的建築不是靜态的存在,而是一種動态的體驗"。穿梭其間,是一場關于空間與時間的對話,是一種從宏觀到微觀的深入觀察。
這種體驗,爲他後來的攝影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學會了如何在鏡頭中捕捉空間的深度與結構,如何在光影與線條中尋找平衡與美感。
電影《Hello!樹先生》
方言如土,縣城如鏡,灰敗的小人物在這片黃土地上翻滾掙紮,煤礦之下,山西的兒女以黑色爲底,青春的故事,幾多疾風驟雨。
翻開這片地域的每一寸土地,細細品味,便可發現,"山西之于他們,如同高密之于莫言,疼痛着,溫存着,走到世界盡頭,也要反複回望"。
山西電影的興起,其實非一日之功。
1935年,西北影業公司成立,标志着山西在國内電影史上的一大步。石寄圃、郝恩星、宋一舟等老一輩電影人,技藝高超,有教化之心,願傳藝于後來者。于是設立訓練班,試圖以此培養新一代的電影人才。
訓練班中有一個學員格外引人注目,他曾入獄,曾流浪,曾爲教師,屢遭逮捕卻不改其志,希望成爲一名優秀的電影工作者,但最終他并未在銀幕前留下足迹,而是另辟蹊徑,轉而執筆爲文,用文字繼續他的電影之路。
這人,正是趙樹理。
趙樹理(中)與陳荒煤(左)、于黑丁
1943年,趙樹理以一場山西遼縣的命案爲藍本,撰寫了《小二黑結婚》。此書一出,便掀起了一陣"小二黑熱",當時整個山西的空氣中都充斥着這部作品的聲名。
趙樹理和他的《小二黑結婚》
山西文壇由此也湧現了一批"接地氣"的作家,他們被戲稱爲"山藥蛋派",因其作品深植于鄉土,緊貼着庶民生活的肌理。
1944年于陝西王家莊合影。右起:馬烽、西戎、束爲、孫謙、胡正(人稱"西李馬胡孫")
到了1952年,其中一位"山藥蛋派"作家馬烽,受到賈家莊新成立的農業合作社的吸引,帶着他的筆墨紙硯,如流浪的詩人一般,來到了這裏。
馬烽的生活與創作從此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他的筆下逐漸綻放出了更多關于土地與人民的故事。
馬烽
1959年,馬烽創作了電影劇本《我們村裏的年輕人》,這部電影在汾陽的栗家莊與楊家莊取景,又将山西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展現于世。特别是喬羽作詞的插曲《人說山西好風光》,成爲了當時山西的風景名片和一代人心中的鄉愁與記憶。
電影《我們村裏的年輕人》
這樣的情節,在後來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得以再現,其中一集以此歌爲背景,講述了傅明通過歌聲尋找往昔戀人的故事,那一集的标題"兒女正當好年華"正引自歌詞。
有人說,"山西看上去看土,聽上去更土"。
面朝黃土背朝天,山西人民樸實善良,遠眺山外還是山,山西是真土,曆史積澱的土,中華文脈的土,一個從土裏來到土裏去的地方。
因山阻隔,山西方言幾成孤島,古音未泯,上古與中古之音,在此地得以保存。《天注定》《山河故人》,片中人物口吐晉語,尤其是汾陽話,原汁原味。
電影《天注定》
這批初試啼聲的山西籍導演,他們的鏡頭是堅實而笃定的,以一種幾乎是溫柔的方式,定格了山西一幕幕塵封的往事。
山西的鄉音,原本沉寂在華語影壇邊緣的低語,如今卻因他們而驕傲地響起。在他們的鏡頭下,山西并不土,而是以親切而熟悉的存在,鑲嵌在華語影壇中。
山西,這塊自戰國時期就築起城垣的土地,經曆了北魏時的壯麗都城建設,到明代轉變爲邊疆重鎮,充斥着戰馬的铿锵與天空中的飛沙,曆史的硝煙在此不斷上演。這些既是這片土地的深刻創痕,也是她榮耀的勳章。
紀錄片《大山之西》
在工業化浪潮席卷之前,山西乃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據統計,山西現如今有着30186處的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包括45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世界文化遺産,以及6座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使其在全國各省中居于首位。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與鮮明的民俗特色,成就了山西獨特的地域文化身份。
正因如此,山西成爲了影視創作的豐饒沃土,以電影、電視劇的形式,向世人講述這一方土地的故事,傳達其時間的厚重與空間的廣闊。
賈樟柯的《山河故人》,開頭與結尾都巧用汾陽的老建築作背景,尤以南薰樓爲甚。
此樓建于明弘治,已五百餘年。舊物也好,人情也罷,都在這裏得以流轉。片中張晉生(張譯 飾)與沈濤(趙濤 飾)的情緣,便在這古樓前起伏展開,同汾酒、文峰塔等一并構成影片的文化底蘊。如此設置,是要映照出人心與古物同在一片天地間的寂寥吧。
《山河故人》中的南薰樓
南薰樓
《山河故人》中的文峰塔
影片用這汾陽地标作爲載體,既展示了山西文化的深度,也讓人情的糾葛更顯凄美,恰如其分地配合了賈樟柯鏡頭下的人物,總帶着些許的命運無奈和時代滄桑。
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借重山西宅院之風,以其層疊交錯、厚重而封閉的建築格局,深刻揭示了封建家庭之雄偉與悲哀。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
古宅内,院落深深,是主人家的富貴氣象,卻也是沉重門扉背後的悲歡離合。以土黃紅藍色爲主調,剪刀聲亦帶蒼涼之音,在這種布局之下,每一盞挂高的紅燈籠,不是照亮了夜晚的宅院,而是照見了深層的人性與困境。
大雪封古城,深院待燈明,三妻四妾落死井,紅顔一聲哭魂驚。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
魯迅的《狂人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
張藝謀将"吃人的故事"轉化爲自家言語,構築了一座缺乏生氣的死宅。居者于其中,生活如牲畜,如犬如豬,形似人而神已亡。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
正是這種建築的巧妙運用,将封建殘酷的家規和壓迫的生活氛圍表現得淋漓盡緻,使得影片超越了視覺上的享受,達到了對封建倫理的深刻批判和思考。
《滿江紅》中,官兵匆匆過甬道,豫劇聲、電音、山西梆子緊扣人心,叙事開端已深入五進院落迷陣。電影取在太原古縣城東北,新建之五進大院,映射出山西民居之獨有風貌。
電影《滿江紅》
電影《滿江紅》取景地太原古縣城
山西大院,與皖南民居齊名,北承晉風,南接徽韻,一北一南,各頌地脈之奇。
晉中大院,以其深邃與富麗,與皖南之樸素清新交相呼應。晉地元明清時期民居,尤以晉中晉商豪宅最爲壯觀,建築之美,不僅因其雕梁畫棟,而在于其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和諧相生,反映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深刻道理。
晉中大院之喬家大院
正因如此,林徽因與梁思成再訪山西,考古舊迹,字字感慨:
"我們因爲探訪古迹走了許多路,在草從裏讀碑碣在磚堆中間偶然碰到菩薩的一雙手一個微都是可以激動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覺來......我感覺到一種平坦,竟許是遼闊和地面恰恰平行着舒展開來......"
山西,古稱三晉,晉商文化久負盛名,電視劇如《喬家大院》、《走西口》,電影《白銀帝國》,皆以晉商爲骨,講述其商途興衰,展現那一份不屈的商魂。
《喬家大院》《走西口》《白銀帝國》(從左到右)
《白銀帝國》雖編織虛構之故事,提及的"天成元"票号也非史書所載,但片中多情節是真實曆史所啓。
比如,康老爺所言家傳生意依賴口外事務,此情節借鑒自史實,正如平遙外聘職業經理人經營模式的"大盛魁"票号,以口外事務擴展其商業版圖,早已在晉中地區家喻戶曉。
電影《白銀帝國》
大盛魁
到了《喬家大院》,聚焦于晚清晉商新貴喬緻庸的"複盛公",它曾與百年老字号"大盛魁",開啓長達半個世紀的商戰,重現了一代巨賈的輝煌與落寞。
電視劇《喬家大院》
再翻山西的史籍方志,一句"汗牛痛仆,仰天續命",如同一石投湖,激起的漣漪背後,是無數心頭的疼痛。
老牛身上的每一滴汗水,是山西先民身上的血淚,他們在疲憊與苦難中掙紮,而最爲悲哀的,卻是連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奢望。
《走西口》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山西的大地上自然生長而出的。
電視劇《走西口》
"西口",這個詞彙本身便是一部曆史長卷,既記錄了山西人的流離失所,也銘記了他們的辛勤與奮鬥。《走西口》這首歌的每一句歌詞,都像是曆史的一粒塵埃,被風吹起,落在心頭。
"鹹豐整五年,口裏遭年馑。有錢人糧滿倉,受苦人實可憐......哥哥走西口,妹妹也難留,止不住傷心淚,一道一道往下流……"歌聲裏,妻送夫,女别郎,那些叮囑與不舍,是如此瑣碎而深情,每一句都飽含着對未來的不确定和對現實的無奈。
曆史上的"走西口"@中國政協雜志
從河曲縣的西城門出發,那扳船的艱難,黃河邊的決絕,這些走西口的男兒離開故土,乘船西行,那"走脫二裏半,擰回頭來看"的一刹那,是多少人心中撕裂的痛!小妹妹的身影,是家鄉的縮影,揮之不去。
走西口的路線圖
陸路的走西口,從山西朔州的殺虎口出發,每一步都踩在荊棘與希望的邊緣,電視劇《走西口》的取景地便是這裏。
就這樣,山西人帶着晉文化,跨過高山,穿過河流,将那種沉重而深厚的農耕印記,種植在内蒙古草原的邊陲之地。
這樣的文化滲透,雖不似戰火般鋪天蓋地,卻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無形中改變了一個地區,也改變了一群人的命運。
從古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再到蜿蜒穿越八省三國的晉商駝道,這些道路,是繪制在大地上的命運線,連接着東西方的文化與财富。
晉商們将中國的茶葉,包裹成一片片綠色的希望,送到遠方的歐洲,讓世界見識到東方巨龍的風采。
駱駝商隊@中國文物網
而後,昌盛一時的平遙、太谷、祁縣票号,将山西打造成了一座金融的堡壘。晉商,他們用智慧和勤勞,在金錢的海洋中,航行不息,即使是在風浪中,也從未失去方向。
平遙日升昌票号院内@中國金融新聞網
到了民國時期,神州動蕩,寰宇沸騰。晉商們砥砺前行,他們與英國商人在打一場關乎"正義與尊嚴"之戰。英商貪婪的盯着山西的煤礦,而晉商則用自己的堅持與勇氣,保護了這片土地的黑金。
九十載歲月如歌,山西的煤炭源源不斷地流向全國二十四省,點亮了半邊天的燈,溫暖了半壁地的爐。
截止到2020年,全國各省欠山西煤款累計近百億。
山西煤礦
礦區,是賈樟柯電影中的常見場景。圖/《山河故人》
這就是山西,古老的土地,曆盡滄桑,卻始終以其無私的胸懷,支撐着華夏大地。
有句老話說,"一城看山西,一街五千年"。
從堯舜禹浩蕩神州,觀遠見廣,到漢武帝縱橫奇謀,銳意進取;從長平之血戰,鐵馬冰河,到李世民開疆拓土,雄才大略;從駝鈴聲聲,票号繁華,到商旅往來,溝通四方。
紀錄片《大山之西》
山西,一半在史書,一半在戲裏。
如今,駝鈴聲已遠,曆史回響依舊;塞上殘陽血色,大雁繞塔翺翔;一手汾酒盈歡,一口陳醋濃古;一部電影啓幕,一則故事開講。
請慢下來,細細感受這片土地,它的脈動是未盡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