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遠 别 對 生 活 冷 感 |
如果不談戀愛、不結婚,這樣的人生你願意過五次嗎?
《重啓人生》最酷的地方,除了小鎮女性的友情外,還有不靠愛情線講述的女性故事。
這也算是一部穿越劇,但和尋常的時空戲不同,裏頭的女主并不像《想見你》一樣爲愛情輪回,這裏的女孩重啓人生隻有一個目的——拯救朋友,救贖自己。
33 歲的麻美遭遇車禍後,生命戛然而止。
辦理投胎業務的工作人員告訴她,因爲這輩子積的陰德不夠,所以下輩子不能轉世成人,要變成一隻食蟻獸。
爲了 " 積陰德 ",麻美學渣卷成精英,先後成了藥劑師、電視劇制片人、實驗室研究員,還幫身邊人解決了不少生活難題。
比如阻止朋友爸爸出軌、讓閨蜜躲過渣男、找出爺爺久病纏身中的原因 ......
▲《重啓人生》裏麻美重新投胎變成小孩後認真念書
放眼全劇,幾乎沒什麽男女之情,男主角更是缺失的,因此,被網友們笑稱 " 全劇無男 "。
有網友覺得沒有感情線實在太無聊了,但我反而覺得,這恰恰是編劇塑造的另一種 " 女性童話 " ——男女關系才不是女孩人生的重頭戲,她們可以有多種活法。
如今的影視作品,太缺這樣的女性劇了。
一直以來,隻要談到女性,總繞不開婚姻家庭。從古早的灰姑娘到現下的女強人,人設變了,但免不了要陷入各種愛情戲路裏。
《女士的法則》裏的律所精英陳染,事業再強,還是逃不過丈夫出軌。
《風吹半夏》裏敢闖敢拼的女 Boss,到了後頭還得談戀愛,和趙磊組了個 " 虐戀 " 局。
▲電視劇《風吹半夏》
沒有愛情線,仿佛就講不好女性的人生和成長路。
被愛的傳統,像是一種牢牢套在熒幕女性的枷鎖,許多愛情橋段都在無形指向了女性隻有通過愛情,才能收獲某種程度的安穩。
但在麻美的生活裏,愛情不是唯一的選項。
相比戀愛,她更苦惱的是怎麽拯救因飛機失事去世的朋友,怎麽才能入選理想職位、過好這一輩子。
▲爲拯救朋友,麻美當上了飛行員
對女性的态度,整部劇也是很松弛的。
麻美的家人從不催婚,當妹妹要領男朋友回家時,我還以爲一臉愁容的爸爸是不是終于要督促她找男友了?
誰知他隻是糾結該穿什麽衣服而已。
《重啓人生》爲什麽治愈?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裏頭的女孩,從不被過多的期待困住,她們不僅脫離了别人投射過來的 " 性别凝視 ",也抛掉了女性給自己的 " 凝視 "。
許多人給不談戀愛的女孩劃了錨點:如果沒感情,那總得事業好才能彌補缺憾。
所以看到結尾,許多觀衆不懂,爲什麽女主好不容易當上飛行員了,還要辭職回家當最普通的幼兒園老師、辦事處工作員?
▲麻美辭職回老家當辦事處工作員
我覺得這是對女性在面臨人生選擇時的新诠釋吧。
她們可以坦蕩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沒有事業也沒愛情的平凡人生,哪怕夠不上别人眼中的合格線,也可以是幸福的。
坦白說,雖然整個故事設置了很多理想成分,但能敏感捕捉到 " 無男審美 " 的編劇,也一定嗅到了現實生活裏女性對幸福的定義,早不需要靠戀愛來達成。
《重啓人生》有多火,是有目共睹的。
據說在日本,它不僅是青少年觀衆群體的收視率第一,也是 65+ 歲觀衆層收視率的倒數第一名。
相比之下,年輕觀衆不感冒的姐弟戀浪漫劇《于星降之夜》,反而在年紀大的觀衆中收視很高。
▲《于星降之夜》
在截然不同的收視率背後,其實是兩代女性審美的交織。
上世紀 80 年代流行過這麽一句話 " 婚姻是女性永遠的職業 ",她折射出來的是那代女性把幸福寄托在婚姻中的濾鏡。
可這幾年,女性們的戀愛觀越發松弛了,她們不再把家庭視爲唯一的目标和追求。
2022 年的一份日本調查表顯示,有超過四成女性不願結婚、不想談戀愛。相比陶醉在愛情的夢幻裏,她們更願意去沖事業、精進自己。
這些紮紮實實的女性意願,也是《重啓人生》受歡迎的原因吧。
順着觀衆的口味變化,這幾年日韓劇也有越來越多不再單純講戀愛的戲,女性對生命的好奇,開始走向了更多地方。
▲重新投胎後的小麻美
在《非自然死亡》裏,女主三澄是個法醫,每天需要穿着白大褂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事物前。
這部劇有女制作人、女編劇、女導演,但戲裏幾乎沒談感情。
因爲無法忍受女主的忙碌生活,前男友提出了分手,但她也沒難過太久,扭頭就又重新投入工作中尋找真相。
女主在職場上與歧視性别的對手鬥智鬥勇、爲有心結的同事尋找女友去世的真相,并在其中不斷學會生存、治愈、自我。
▲《非自然死亡》
借着角色,女性觀衆在這看到的故事是更宏大、深刻的。
對穿衣安全,它談 " 女性的穿着是自由的,不該成爲犯罪的理由 ";
對職場性别不公,它說 " 不是要求對女性特别對待,而是消除差别感 ";處理生活的挫折時,是鼓勵 " 與其絕望,不如吃頓好的 "。
日劇戀愛女王石原裏美,在這裏貢獻出了少有的不談戀愛的角色,卻罕見拿了個豆瓣 9.5 分劇女主。
當然也有不少套着戀愛殼的劇,可在這些戲裏,男主的角色更傾向于過客,他是爲女主帶來成長的,而不是持續糾纏的苦戀。
追完《柔美的細胞君》,看女孩在感情裏不斷成熟起來的樣子,真迷人啊。
戲一開頭,柔美算是個 " 戀愛腦 ",被暗戀的人拒絕後,内心世界都快崩塌,她覺得自己真不好,才會在感情中不斷失敗。
可她經曆過和具雄的彼此不信任、和巴比的分分合合戀愛後,逐漸釋然了,她明白一段感情的結束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重新出發,并在戀愛的路上找回了自己當作家的夢想和自我。
▲《柔美的細胞君》
即使是寫女強人,也不是被愛情套牢的。《東京女子圖鑒》中的绫,對自己生活的追求,始終淩駕在對愛情的期待上。
她和富二代在一起、和和服店老闆談戀愛,因欲望結合,最後也因爲想要更好的自己而選擇離開。
▲《東京女子圖鑒》
在女性劇裏,也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許多編劇都偏愛描寫母親和女兒的故事。
比如《Women》中彼此支撐的單親媽媽和望海,《Mother》中非親生但彼此救贖的老師與孩子 ......
▲《Mother》
看過一個問題,爲什麽日劇裏的女性更偏愛生女兒?我覺得是一種大環境下女性意識的延續。
母親與女兒是最原始的女性關系,同爲女性,她能更理解母親身處的社會、需要面對的難題,她們是能互相啓蒙的夥伴。
《一公升眼淚》中的亞也和媽媽,就是彼此扶持的存在。
當媽媽和爸爸想讓亞也去養護學校時,亞也覺得自己更想和朋友一起上學,雖然擔心,但媽媽并沒有強硬地獨自決定,而是給了女兒選擇未來的權力。
媽媽的堅守和溫柔,讓重病的亞也擁有了面對生死的勇氣,同樣的,女兒的堅強,也給了母親抵禦悲傷的力量。
她們的力量是流動的,戲裏許多溫情的時刻,反倒比男主的戲份更能貢獻眼淚。
▲《一公升眼淚》
女性劇的許多變化,其實都蠻微妙。熒幕上的女性角色是給女觀衆自我帶入的," 無男劇 " 的成功,不僅是女性對戀愛觀的松弛投射,也是對編劇們再度 " 進化 " 的誇獎。
跳脫愛情戲份的女角色身上,可以擁有女孩真實生活的更多模樣。
她們可以去大冒險,讓自己變得豐足,也可以懶散且普通地過日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總之,不談戀愛的女孩們,生活照樣酷得可愛。
内容編輯:nico
來聊聊
還有哪些精彩 " 無男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