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這個曾經入股碧桂園、融創、金茂等地産巨頭的隐形地主,兩個月之内賣掉碧桂園 4.99% 股份,果斷離場。中國平安此前曾因充當華夏幸福的白衣騎士,計提資産減值 432 億,被徹底坑慘。這次,它不想再當冤大頭了。
作者 | 李 逗
編輯 | 孫春芳
運營 | 劉 珊
11 月 8 日下午,中國平安的股東們經曆了驚心動魄的時刻。一則路 / 透社有關中國平安被要求收購碧桂園的傳言,讓資本市場來了一場不小的地震。
面對這則突如其來的傳聞,中國平安火速撇清關系,稱 " 該報道完全與事實不符 ",并透露出另一則消息," 截至三季度末,其已不再持有碧桂園股份 "。
如果不是辟謠,人們還不知道,中國平安和碧桂園已徹底切割。這兩家攜手同行過 8 年的合作夥伴,終究到了散場時刻。
衆所周知,房地産行業的風險化解工作,向來都是任重道遠。更何況,對于碧桂園這樣萬億債務體量的巨頭而言,情況顯然要更加複雜,光靠企業自身很難真正脫困。
即使是被公認爲最優秀的 " 帶頭大哥 " 萬科,也不得不拉來深圳國資委、大股東深圳地鐵撐腰,這才成功化解了近在眼前的危機。而這是過去兩年多來,衆多掙紮在生死邊緣的房企都未能争取到的待遇。
如今,萬科獲得國資力挺後,大家也在期待政府的更多救助方案,那麽多壞消息後,黎明是不是就在不遠處?但至少從中國平安的堅決表态來看,衆多涉險房企的脫困之路,依舊充滿了種種不确定性。
中國平安果斷離場
港交所數據顯示,2023 年 6 月底,中國平安仍然持有碧桂園 5.04% 的股份,爲其第二大股東,但僅僅一個半月後,形勢突變。
8 月 11 日,中國平安旗下平安資管出售 1409.4 萬股碧桂園股份,以每股均價 0.98 港元的價格,套現 1381.21 萬港元,持股比例降至 4.99%。也正是在那一天,碧桂園正式向外界承認,遭遇了階段性流動壓力。
此後,由于持股比例降至 5%,按照港交所要求無需再對外披露減持動态,外界也無從得知最新進展。而中國平安 11 月 8 日對外界明确表示,到三季度末已不再持有碧桂園股份。
也就是說,自 8 月 11 日至 9 月底,不到兩個月時間,平安徹底清空離場,火速賣掉了碧桂園 4.99% 比例股份。而 4.99% 的股份,正是中國平安最初買入碧桂園股份的一半比例。
2015 年 4 月,中國平安子公司平安人壽以 2.816 港元 / 股的價格,斥資 62.95 億港元戰略入股,成爲碧桂園第二大股東,占當時碧桂園擴大後股本的 9.9%。
投資碧桂園,對于中國平安的意義非同尋常。它是平安首次以壽險資金直接對大型房企進行股權投資。這之後,中國平安大踏步式跨入地産行業,攜長期保險資金的優勢,入股融創、金茂、旭輝、朗詩等房企,成爲當之無愧的 " 隐形地主 "。
後來,一場長達兩三年的行業大調整,讓相談言歡的大佬們漸行漸遠。曾經合作無間的金融機構們,相繼站在了開發商的對面。
比如,徹底清倉碧桂園之前,中國平安和旭輝控股的合作已全面破裂,對中國金茂的持股由 14.02% 降至 13.36%。碧桂園的減持動作,同樣也是平安全面減持地産股的一個縮影。
從 2018 年之後,中國平安就開始多次減持碧桂園股票了,用了 5 年時間減持了約一半股份。對比之下,平安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清倉了另一半股份,離席顯得十分果斷而堅決。
不過,盡管如此,這仍不失爲一筆成功的财務投資。過去 8 年裏,中國平安通過不斷的減持和分紅所得,已經回收了超百億港元資金。據媒體統計,截至 2023 年三季度,平安從碧桂園收回資金已超過 105 億港元,獲利數十億港元。
然而,在投資其他地産公司上,中國平安就沒有這麽好的運氣了。近兩年來,由于踩雷多家爆雷企業,中國平安可是虧慘了。
2018 年和 2019 年,中國平安先後兩次入股華夏幸福,合計注資 179.47 億元成其第二大股東。然而,持股兩年多,中國平安已經被華夏幸福 " 套牢 " 了,目前對其進行資産減值計提已經達 432 億元。
如今,在地産股權投資上受傷慘重的中國平安,很難再願意壓上身家拯救碧桂園了。
境外債重組警報尚未消除
陷入收購傳聞的當下,市場對碧桂園的擔憂其實一直沒有停歇。
股債異動、境外債違約、資産捐贈等一系列壞消息沖擊下,碧桂園幾次陷入風口浪尖,迫使創始人楊國強及董事局主席楊惠妍,不得不主動走到台前。
11 月 6 日,久未露面的楊惠妍,現身于廣東順德國華紀念中學,爲老師們頒發獎證。碧桂園官微發布的照片中,身穿灰色馬甲的楊惠妍,被十幾個老師們包圍着,站在舞台正中央。
而在一周之前,楊國強出售飛機還債、借給上市公司 3 億美元無息借款的消息,更是被廣泛報道。那一次,楊國強罕見地戴上了紅色安全帽,身着白襯衣,腳踩黑色鞋子,現身在距離碧桂園集團一公裏的工地現場。
楊國強和楊惠妍的高調亮相,是因爲承受到了一定壓力。10 月 19 日,碧桂園曾發出一份辟謠聲明,稱 " 創始人父女或已離境 " 的謠言,被别有用心地發布在多個網絡平台,造成惡劣影響。
而在謠言背後,這家巨無霸公司龐大的債務體量和保交樓壓力,成爲無數人關切的問題。它是否暴雷,關系着大多數地産人的未來。
從最新披露的資産規模和負債對比來看,截至 2023 年年中,碧桂園總資産爲 1.74 萬億,總負債 1.43 萬億。和恒大相比,碧桂園在債務總量上要比恒大少 1 萬億,但是涉及的債務化解難度卻并不低。
宣告正式違約之前,碧桂園也在極力解除境内債的警報。經過短短一個多月的談判協商,碧桂園于 9 月 18 日完成旗下 9 筆境内公司債券的展期,涉及金額達 147.04 億,爲境内債的到期時間又争取了 3 年時間。
但想完全排盡所有的雷并不容易。10 月 18 日,由于一筆 5 億美元債寬限 30 天期滿後沒有還上,碧桂園正式爆雷,并宣布推進境外債重組。
之後,碧桂園委托中金公司作爲财務顧問,協助處理境外債務重組事宜。而境外債重組的成功獲批,向來是房企踏上化債進程的關鍵一步。
▲(碧桂園總部)
一位房企融資人士對「市界」表示," 國内房企的境内債務可以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延緩債務違約,但是美元債沒有這個程序,一旦到兌付期限内還不上,就會觸發違約的一系列後果。"
因此,即使排除已經展期的 9 筆境内債券約 147.02 億元,碧桂園面臨的短期債務壓力依然不小。尤其是在令房企們都頭疼的境外債務上,碧桂園将在 2024 年初迎來兌付小高峰。
據「市界」統計,目前,碧桂園處于存續期的美元債券有 15 隻,總金額超過 95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692 億元。其中,于 2024 年到期債券 2 隻,分别爲将于 2024 年 1 月 27 日到期的 9.65 億美元債,及 2024 年 4 月 8 日到期的 5.37 億美元債。
眼前的麻煩是,碧桂園需要盡快掃除境外債務重組的障礙,避免進入破産清算的危機。然而,即使境外債重組成功,也隻是讓它短暫獲得喘息之機。
碧桂園未來的命運走向,仍有賴于樓市的回暖和自身銷售的複蘇。而來自資産端的去庫存壓力,是碧桂園更深層次的棘手難題。
和恒大爆雷時的情況不同,從項目規模上來看,多年蟬聯銷售第一名的 " 宇宙第一大房企 " 碧桂園,涉及到的項目數量和業主數量都比恒大要多。
恒大爆雷時,全國在建項目是 778 個,而碧桂園現在是 3121 個,數量是恒大的四倍。同時,碧桂園的項目所在區域比恒大更下沉,情況更複雜。資産價值中,恒大的三四線城市占比 33%,碧桂園則是 68%。
這意味碧桂園的銷售壓力更大,要交付的房子套數也更多。然而,在宣告流動性危機後,碧桂園的銷售額出現了斷崖式下跌,迅速引發經營層面的驟變。
公開數據顯示,碧桂園 9 月份僅售出 61.7 億元,同比下降 81%。與 2020 年同期相比,銷售額幾乎下降了 10 倍以上。而在融資渠道不暢的情況下,現金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成爲資本市場評判房企的關鍵指标。
但在當下,碧桂園的銷售業務急轉直下後,光憑地産業務,難以力挽大廈将傾。
仍在等待支持
碧桂園董事會曾在公告中明确指出,積極尋求政府及各方監管機構的指導和支持。而這債務危機的關鍵時刻,市場曾經一度密切關注佛山國資委的态度和舉動。
此前,有市場傳聞稱,佛山市副市長帶工作組進駐碧桂園,涉及發債等事項。8 月 7 日,碧桂園相關人士稱,佛山市副市長帶隊的工作組進駐碧桂園這一傳言不屬實。即便如此,受此傳言影響,碧桂園的股債還是出現了下滑。
▲(前排右一爲楊國強)
如今,有利于房企融資、經營恢複的一系列措施也正在落地。據媒體報道稱,11 月 7 日,四部門召集萬科、保利、華潤、中海、龍湖和金地六家房企開會。主要是擔心風險蔓延,想防範風險無限制擴大。
而碧桂園也尚未放棄在這場危機中的核心任務—— " 保交樓 "。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碧桂園及其合資企業和聯營公司今年已累計交付房屋共約 42 萬套,累計交付面積約 5112 萬平方米,交付項目涉及 235 座城市,部分項目提前交付。
據其财報透露,截至 2023 年中,碧桂園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與受限制現金之和 1305.69 億元,其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 1011.15 億元,受限制現金約 294.54 億元。而對于資金用途,其明确指出,要優先用于保交樓。
即使地産業務産生的現金流這麽緊張了,但楊惠妍并沒有放棄物業領域的擴張。在地産業務之外,碧桂園服務的收并購并未停止。債務解決的關鍵時期,碧桂園地産的姊妹公司——碧桂園服務,傳來了又一例并購消息。
作爲國内物管規模最大的上市平台之一,碧桂園服務 2022 年錄得收入高達 413.7 億元。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其錄得收入 207.33 億元,公司合同管理面積、收費管理面積分别達到 16.47 億平方米、9.16 億平方米。
自去年 11 月出手收購合富輝煌部分股權,碧桂園服務的收并購速度有所放緩。但如今,時隔 362 天,碧桂園服務又開啓了收并購,相中的标的物是張老面孔——物業代理商合富輝煌。
11 月 6 日,碧桂園服務宣布,拟以 1.1534 億港元,收購 7164 萬股合富輝煌股份,相當于合富輝煌已發行股本約 10.63%。同時,公告中也透露,碧桂園服務香港也将以 4341.53 萬港元的總價,購買相當于合富輝煌已發行股本約 4%。
目前,一旦兩筆交易順利完成,碧桂園服務在合富輝煌中的持股比例将由原來的 25% 提高到 38.1%,躍升爲第一大股東。
曾經,楊國強曾豪言," 物業服務是碧桂園的明天 "。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碧桂園服務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淨額約爲 21.92 億元;銀行存款及現金總額約爲 127.12 億元。
然而,碧桂園服務的發展壯大,在多大程度上能幫助兄弟公司碧桂園化解風險和輿情,依舊是個未知數。就在一年前,楊國強還曾在碧桂園内部的年度大會上,稱 " 看到了曙光 "。經過現實的洗禮後,大家都很難再樂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