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主動或被動地吃着一些陳年文化梗。
被惡搞成 " 雞你太美 " 的蔡徐坤,是2019 年虎撲的熱議話題。
B 站上被整活 " 不講武德 " 的馬保國,來自2020 年的鬼畜視頻。
沈陽大街賽博地縛靈的虎哥和刀哥,是快手前狠活時代至少2017 年的遺産。
前幾天被部分小紅書用戶沖上風口浪尖的 " 孫笑川吧 ",最早活躍于2018。
然而,接入今天的互聯網,你會發現,廣義流行文化的浪潮下,還是諸如此類的往日泥沙。
當下的小學生都會玩 " 小黑子露出雞腳了 ",公司領導也能發個 " 來騙來偷襲 " 到群聊。
都已經 2023 年了,年輕人咋還在吃 2019 年甚至是更早的 " 文化大糞 "?
就算從前這些東西作爲文化快餐尚可入口,可 4 年多了,漚也漚成糞了。
肉爛在鍋裏,什麽梗都成了爛梗。
而我們已經被爛梗包圍了。
·《讓子彈飛》2010
" 網絡爛梗 " 和 " 文化大糞 "
前兩天,有媒體公開批評了當下的 " 爛梗現象 "。
點名的爛梗包括但不限于:" 雞你太美 "" 閃電五連鞭 "" 阿 giao"" 你個老六 ",這些梗确實爛出了陳年包漿。
一個小學生上上網,就能學到一身爛梗,足可見爛梗在信息流中的密度。
然而,十分魔幻的是,評論區很多大喊 " 支持 " 的網友,頭像正是各種魔改後的 " 雞你太美 "。
爛梗文化已經來到全面高潮,以至于對爛梗的讨伐也成了爛梗的一部分。
現在,人們普遍認爲 2019 年是互聯網 " 老梗 " 與 " 爛梗 " 的一道分界線。
有人說,就算在 2019 年這個梗是好玩的,但如果你現在還在玩,那不是弱智就是手機網絡斷在了 2019 年的夏天。
· 弱智(吧)本身也是一個 8 年老梗
故 2019 年又被稱爲 " 諸神的黃昏 ",打 2019 年往後都是 " 馬丁的早晨 "。
即變來變去,都是過往老梗的套皮,無非是一種重複刻奇。
那麽,2019 年之後,互聯網裹挾下的流行文化都産出了些什麽玩意呢?
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如說——" 絕絕子 ",整個 2021 年,我們的社交媒體乃至線下生活都被這句咒語所控制。
愛用 " 絕絕子 " 的人愛得發狂,恨不得用 " 絕絕子 " 指代世間萬物。
同時,以 " 絕絕子 " 爲代表的新式熱梗引起了很多人的空前反感。
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因爲現在已經沒人用 " 絕絕子 " 了。
在成爲爛梗前,人們已經先把它忘了。
與之類似,還有"YYDS"" 奧利給 "" 退退退 "……2020 到 2021 年,我們曾圍繞這些新梗展開過諸多激辯,然而,還沒等大家吵完,它們就退沒影了。
" 我是雲南怒江的 "" 藍色妖姬切爾西 ",2021 到 2022 年意圖複制洗腦土味的這套梗,壽命就更加短暫了。
就連時間較近的 " 科技與狠活兒 "" 老默我想吃魚了 " 等有一定信息量的病毒式熱梗,也沒活過一個季度。
眼瞅着 2023 年即将近半,大家還是抱着一堆 2019 年的發黴爛梗玩得最歡。
有網友感歎,是二創,應該是無窮無盡的二創給了老梗無限的生命力。
可是,大糞創幾遍,依然是大糞。
無論故意的,還是不小心,都掩蓋不了它本應該随着大衆文化發展進入糞池的既定命運。
如果 ChatGPT 接入的是 2019 年後的純中文互聯網,那我們可以想象它将會被捏成一個什麽狗屎形狀的語言模型。
· 顯然真有人打算這麽幹了,來自 UP 主 @不列颠球
真正值得探讨的是,現在的年輕人爲什麽心甘情願地吃以前的 " 文化大糞 "?
有人将其歸結爲" 文藝界長期無法提供優秀的作品 "。
畢竟我們許多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梗,都來自于過往優秀文藝作品的延伸。
" 華強買瓜 " 火到現在,是因爲《征服》質量出衆;
" 意大利炮 " 經久不衰,是由于《亮劍》空前絕後;
從首版影視化的 " 四大名著 " 到小品蒜味蒸汽波,從 90 年代科幻文學到東北文藝複興,都曾被年輕人們挖出來給當下的流行文化輸過血。
整個文藝領域優質作品的日漸稀缺,的确造成一些年輕人望向了過去,另一些走向了糞堆。
《征服》
然而,在我看來,文藝作品輸出乏力與文化大糞爛梗在喉,或許都是一種結果。
背後的時代成因,遠比這更令人絕望。
" 存量時代 " 與 " 屎上雕花 "
文化,就是人類行爲的總和。
想要知道大衆文化出現了啥問題,我們可以先看看大衆生活出現了什麽明顯變化。
講幾件你肯定知道的。
這兩年,在城市中産階級和白領階層中興起了"Glamping" ( 精緻露營 ) 。
人們把長途旅行和跨國遊,改成了在郊區綠地和公園草皮上的暫時休憩。
新聞中有稱 —— 戶外 " 微度假 " 成爲新風尚。
· 圖源:西安直播
有的人甚至直接小區裏紮帳篷,樓下綠化帶也可以是熱帶雨林。
· 圖源:微博
當然,還有在市民公園和人工湖邊鋪張席子,就地吃山姆蛋糕和車厘子的" 新式野餐 "。
以及在城中村足球場上熱火朝天地開展的新興運動 " 飛盤 "。
·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大學生群體中,最近又興起了# 大學生特種兵式旅遊 #。
就是年輕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和花銷内,去盡可能多的景點,吃盡可能多的東西。
" 硬座九小時,日行十萬步,隻睡三個點,打卡六個省。"
· 圖片來自小紅書
對于城市社畜們,在繼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冬天的第一根烤腸 " 這些所謂的新興儀式感之後,前一陣子又爆火了" 春天的第一條手串 "。
在北京的打工人們周末湧進了雍和宮燒香,在佛前報自己的工号和身份證,被稱爲" 當代年輕人最新的努力方式 "之一。
· 圖片來自網絡
而在廣大的普通市民階層中," 沒有什麽事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 "這件事又被提起來了。
" 坐火車去 ×× 吃燒烤 " 已經成爲眼下一種流行的集體休閑方式。
· 圖片來自抖音
這些大衆生活中的新現象,看似都是新的消費增長點、嶄新的生活休閑方式。
但怎麽看,明面上像是消費升級,實際上卻是消費降級。
無論是露營還是野餐,這些事情我們無需教育更無需學習,上小學春遊的時候就會了。
就像飛盤一樣,上手極快,扔就完了。
# 大學生特種兵式旅遊 # 不就是速通版的前些年曾風靡過的 " 窮遊 "?
燒香,或者是燒烤,都差不多。前者是封建迷信,後者是市民餐飲。
小時候,我們也許還嫌棄過爺爺奶奶有事就求神拜佛,或者是厭煩過父輩家長在燒烤攤上喝得醉醺醺。
然而,眼下經過我們小幅收編改造,這些舊事物全都被我們重新接受了。
就像現在我們仍舊是樂此不疲地,去花式解讀那些陳年爛梗一樣。
這讓我想到一件有趣的事," 社會搖 "在前些年作爲某種通俗娛樂,被主流青年文化廣泛嫌棄。
· 來自 @瑤生 Y
快手前狠活時代的語錄女王法克兒(祁影),已經在廢棄廠房邊上用花手搖起了打工詩人許立志的《鐵做的月亮》。
· 來自 @祁影很法克兒
經過一番解構與改造,這些舊日爛梗已經重新站上了年輕人心中的流行文化高地。
就像 " 雞你太美 " 和 " 閃電五連鞭 " 已經被融合進了《哈姆雷特》與《奧德賽》。
這是件壞事嗎?我說不好。
因爲我也愛看。
如果人們兜裏的錢越來越少了,閑暇時間越來越少了,心也許遠了,但肉身所能到達的距離已經越來越短了。
那在公園裏支個帳篷、烤點串、喝點酒好像也挺好的。
·《蠟筆小新》
如果沒有那麽多精力與成本去學習并創造新的文化,沒那麽多勇氣在潮退的時代高台跳水。
那躺在網絡故紙堆裏給爛梗刷點綠漆,張嘴吃點文化大糞也沒什麽的。
1999 年,大學擴招,一些本來可能要去打螺絲的年輕人獲得了大量時間與空間。
他們抱着木吉他在學校的大草坪上浪費整個下午,于是有了《白衣飄飄的年代》。
2009 年,城市化加速,勞動力被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人們來到城市工作、消費,于是有了電影院和圖書館,有了酒吧文化,有了說唱歌手和夜店。
·《美麗新世界》
而現在,人們說文藝停滞了,停滞的隻有文藝嗎?
人們說内娛完了,完了的隻有内娛麽?
有些人說黃金時代結束了,隻是黃金時代抛棄了有些人。
2019 年過去了,我沒什麽好說的了。
因爲 2023 年也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