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隻是一個契機
新春已至,餃子雖然早已不再是什麼時節限定的食物,已經完全融入了日常的飲食當中。但吃餃子對新年來說,仍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如今的互聯網是充滿創造力的,不管是什麼事,不管是好是壞,總能給你整出點新花樣。就算是吃餃子這樣再尋常不過的習俗,在近期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形式。
不過,最近對餃子的創新,倒也不是網絡上曾經常見的對食物外形與内容的創新。" 網紅月餅 " 這類的創新還是過于普通了,在現在的網絡上很難掀起波瀾,最多也就是化身梗圖,被傳播個一兩天的程度。
噱頭罷了
在短視頻平台上,一種 " 很新的餃子吃法 " 正在流行。
視頻中,煮好的餃子被直接倒在桌上,數以百計的餃子被攤開的場景也頗為壯觀。而視頻中的人,在這之後直接在桌上吃起了餃子,順便操着一口不算标準,更接近于普通話的 " 東北話 ",向觀衆介紹着他們的吃餃子習俗。
這種行為被他們稱為 " 桌餃 " ——顧名思義,就是指将餃子倒在桌上吃。在這類短視頻中,發布視頻的博主往往把這稱為 " 東北的傳統文化 ",體現出了東北人的粗犷與豪橫,是極富特色的 " 地方習俗 "。
隻要放上圖,就很容易理解了
除了行為上直觀能看出來的粗犷,博主們還會為觀衆 " 科普 " 這樣做的理由與可行性。
按照他們的說法,東北人由于食量較大,吃餃子的數量也會相對多一些,而這就會延長他們吃餃子所要耗費的時間。所以,如果是拿盤子裝餃子,那就很難裝下足夠的餃子,因而就會 " 吃不飽 "。而若是拿盆裝餃子,那麼随着時間的推移,盆底的餃子便容易 " 塌底 ",導緻餃子 " 坨在一起 ",變得沒法吃了。
而 " 桌餃 " 就能很好地解決這樣的問題。散開在桌上的餃子涼得更快,更好入口,也不容易 " 塌底 ",桌子的面積還能輕松滿足一家人的餃子需求,是一種依據 " 東北特色 " 而誕生的 " 習俗 "。
好像确實能放很多
乍一看,這樣的解釋似乎确實有幾分道理。然而,相較于普通的 " 地方習俗 " 宣傳視頻," 桌餃 " 并沒有收到網友們常規的 " 感謝科普 ",而是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反對的聲音大緻分為兩種:一種是對 " 桌餃 " 本身行為的批判,另一種則是對 " 桌餃習俗 " 的澄清。
一部分網友認為,在如今的社會,飲食習慣雖然存在差異,但 " 吃 " 本身需要講究文明," 桌餃 " 這樣的行為過于 " 野蠻 "。同時,桌子本身也會滋生各種細菌,不使用餐具而采用 " 桌餃 " 的選擇極不衛生。
另一部分網友開始質疑 " 桌餃習俗 "。他們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從小到大都沒聽過所謂的 " 桌餃 "。即使是詢問家裡年長的老人,他們也沒有 " 桌餃 " 的回憶,所謂東北的 " 桌餃習俗 ",完全是編造出來的。
制作東北相關視頻的博主 " 大咔嚓日記 ",一家都沒有 " 桌餃習俗 "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批判 " 桌餃 ",一批模仿 " 桌餃 " 的諷刺視頻相繼出現。在視頻中,博主們創造了把餃子倒在地上吃的 " 地餃 ",倒在炕上吃的 " 炕餃 ",甚至還出現了更加低俗的 " 廁餃 "。
有些惡俗了
" 桌餃 " 視頻受到了大量的譴責,但它卻沒有就此沉寂。面對一系列的批判,更多的 " 桌餃 " 視頻湧現,并對網友提出的質疑做出了回應。
有些視頻表示,包餃子本身就是在桌上進行的,不管是擀皮還是包餡都離不開桌子。既然如此,在桌子上吃餃子也就并沒有什麼問題。
一些視頻内容帶有強烈的對抗性
還有的網友表示,自己确确實實有過 " 桌餃 " 的經曆,原因也與各視頻内的說明相差無幾。但 " 桌餃 " 隻是少部分老人曾經的習慣,年輕人早就不這麼做了。将 " 桌餃 " 定義為 " 東北習俗 ",實在是不太合适。
有這種現象,但不普及
在這股 " 科普與質疑與反科普 " 的潮流中,我們得以逐漸窺探 " 桌餃 " 的全貌。簡單來說," 桌餃 " 是少部分家庭為了方便而曾經有過的行為,但時至今日已越來越稀少,并不能代表當下的整體情況,也遠算不上 " 東北習俗 "。
而将 " 桌餃 " 與 " 東北習俗 " 關聯在一起,實際上是為了讓短視頻獲取流量的手段。由于短視頻平台的流量計算方式,用戶哪怕能多在短視頻内停留一秒鐘,都會對最終的播放産生巨大的影響。而 " 桌餃 " 這樣帶有争議的形式,可以為其帶來大量的讨論與熱度,從而在這個流量至上的環境中取得收益。
" 桌餃 " 的實質在不斷地讨論中有了定數,但它卻仍處于進一步的傳播當中。
" 桌餃 " 雖然早期主要活躍在短視頻平台,但很快就因為其話題的低門檻而迅速傳播到了互聯網各處,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在 " 桌餃 " 話題中聊上幾句。在這當中,直播也對它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陳澤 " 或許是對 " 桌餃 " 傳播推動最大的主播。在直播中談論 " 桌餃 " 時,他就曾以開玩笑講段子的方式講述自己與 " 桌餃 " 的故事——當然,這都是為了節目效果。
但這段故事被人以斷章取義的方式進行了切片,使内容變為了 " 陳澤 " 自己喜歡吃 " 桌餃 "。不僅如此,網絡上還出現了将他小時候吃牛排的照片 P 為吃 " 桌餃 " 的圖片,由于 P 圖過于自然,進一步加深了 " 陳澤 " 喜歡吃 " 桌餃 " 的人設。
P 的還是挺像回事的
" 陳澤 " 的澄清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繼牛排 P 圖之後,網友們的創作熱情絲毫沒有下降,各種二次創作層出不窮。而由于 " 陳澤桌餃 " 的熱度逐漸走高," 陳澤 " 本人也在流量的誘惑下,逐漸接受了自己與 " 桌餃 " 撇不開關系了的現實,開始熟練地玩起各種 " 桌餃 " 梗。
已閱
在這股玩梗浪潮中,甚至 " 陳澤 " 所在的直播平台快手也親自下場,為其專門制作了 " 桌餃禮物 "。
" 陳澤 " 還建議将禮物上的筷子修改為刀叉
就這樣,與 " 桌餃 " 并沒有什麼實質聯系的 " 陳澤 " 在節奏不斷地帶動下,成了網絡上的 " 桌餃代言人 "。如今,當搜索 " 桌餃起源 " 時,前列的答案往往都是有關 " 陳澤 " 的二次創作。" 桌餃 " 經由 " 陳澤 " 之手,跳脫出了其最初的 " 東北文化 " 形态,完全成了一種網絡樂子。
" 黑白 " 是 " 陳澤 " 的直播夥伴
然而," 陳澤 " 無心的推動看似改變了 " 桌餃 " 的内涵,使其暫時脫離了最早的 " 東北習俗 " 框架。但卻也隻是讓 " 桌餃 " 在一定程度上娛樂化、樂子化,并沒有掩蓋掉 " 桌餃 " 的本質,也并沒有直接影響到 " 桌餃 " 在這之後的發展。
回顧整個 " 桌餃 " 事件的初期發展,我們可以發現," 桌餃 " 是依托于 " 東北習俗 " 而誕生的。而之後的質疑與進一步解釋,其實也附帶着濃厚的地域性。
這類地域性濃厚的視頻在近年并不少見,它們大多都像 " 桌餃 " 一樣,以介紹 " 地方文化 " 為主,通過地域間的差異,借助信息的不對等,來進行科普與交流。
在這些視頻中," 南北差異 " 是最為常見的主題,而飲食文化更是成了視頻内容最好的載體。由于大多數人成長環境的相對固定,其對事物的認知也往往會先入為主。于是當接觸到其他地域中與認知相悖的内容時,人們大多會對此表達震驚。
所以,在不少地域性視頻中,往往會使用 " 帶南方朋友 XXX"" 帶北方朋友 XXX" 一類的劇本,以朋友的認知刷新來體現地方特色。例如," 北方朋友 " 經常會帶 " 南方朋友 " 逛東北早市、吃價廉量大的館子,累了還會大方地請 " 南方朋友 " 來一場洗浴。而視頻裡的 " 南方朋友 ",自然是被領一路震驚一路,開闊了眼界。
圍繞 " 東北菜量大 " 的視頻有不少
不過,這類視頻雖然有些許誇張成分,參演的人物也多少有些偏向 " 刻闆印象 ",但确實帶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對于文化交流的作用也客觀存在。視頻中 " 長見識 " 的角色,更是為視頻增加了不少節目效果。
但 " 桌餃 " 與這類視頻有着明顯的不同。
" 桌餃 " 是被強行塑造而成的 " 東北習俗 ",是完全為了流量而被創作出來的。在它的 " 破綻百出 " 下,地域性這個敏感的詞語就開始展現它的威力了。
前文也有提到,在部分的 " 桌餃 " 視頻中,出現了不少攻擊 " 南方人 " 不懂 " 東北習俗 " 的發言。而在各種評論區,批判 " 東北人 " 粗鄙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而随着 " 桌餃 " 事件的逐漸發酵,這種 " 地域黑 " 得到了進一步加深。幾乎每一個有關 " 桌餃 " 的作品下,都存在不少尖銳的、針對地域的攻擊性發言。
有關 " 桌餃 " 的讨論,逐漸演化為以地域性結尾
事實上," 地域黑 " 的曆史可比這些地域性視頻要久遠得多。" 地域黑 " 現象也從來都沒有消失過,它們一直都滲透在互聯網的方方面面。" 桌餃 " 事件,隻是為其提供了一次爆發的契機。而這次 " 地域黑 " 節奏最為集中的地點,則是在貼吧平台最近誕生的 " 桌餃吧 " 中。
" 桌餃吧 " 在 " 桌餃 " 風波中早早建立,将 " 陳澤 " 的 " 桌餃 " 圖片作為貼吧頭像,标簽則是 " 目錄:美食介紹 "。看上去人畜無害,但實際上," 桌餃吧 " 的内容卻遠比看上去的要 " 混沌 "。
" 美食介紹 "
在 " 桌餃吧 " 中,我們甚至見不到對 " 桌餃習俗 " 本身的讨論。吧友們根本不在乎 " 桌餃習俗 " 是否存在,而将心思完全放在了 " 地域黑 " 上。
" 桌餃吧 " 建立早期,吧内的帖子内容相對單一,基本都為對 " 東北人 " 的 " 地域黑 " 發言。而這類 " 地域黑 " 自然也就引來了 " 東北人 " 的反擊。
自此," 地域黑 " 的經典形态 " 南征北戰 " 再次确立,以 " 南方人與北方人 " 為兩大主要陣營的 " 地域黑 " 格局形成。
但這種經典的 " 地域黑 " 格局并沒有持續太久。在 " 南征北戰 " 後," 桌餃吧 " 開始向全方位的 " 地域黑 " 轉型,幾乎所有的省市都能在吧内得到嘲諷。
甚至有專門詢問該怎麼黑的
這樣純粹的 " 地域黑 " 風波,其實并不是首次出現。同樣是在貼吧,多年前就出現過此類 " 南征北戰 " 現象,而之前的主戰場,則是在 " 中華城市吧 "。不過,由于近年網絡環境的整治," 中華城市吧 " 如今已完成了轉型,雖然仍有少量 " 地域黑 " 内容存在,但與 " 桌餃吧 " 的直球歧視相比,還是要顯得委婉許多。
" 中華城市吧 " 的攻擊性早就不複當年了,當然這肯定是好事
不過,雖然如今的 " 桌餃吧 " 像是 " 中華城市吧 " 的卷土重來,但它也有着 " 與時俱進 " 的新特點。由于貼吧在去年實裝了 IP 顯示功能,我們可以借此了解到 " 地域黑 " 發布者的位置所在。他們之中不乏以反串方式進行僞裝的 " 假本地人 ",也有着依仗 IP 更加肆無忌憚的 " 人上人 "。" 桌餃吧 " 已然成了新一屆的 " 網絡垃圾堆 " ——不過吧友們倒也并不在乎,甚至可以說樂在其中。
IP 顯示成了 " 地域黑 " 的利器
" 地域黑 " 是好事嗎?顯然不是。但它卻能一直在互聯網上乃至現實中活躍,并能通過某些事件集中爆發。一句 " 存在即合理 " 就解釋了,不免有些敷衍。界定 " 地域文化 "" 地域笑話 "" 地域黑 " 向來不是件有固定尺度的事情,人們各自的認知不同,評判标準也會不同。
舉個例子," 活珠子 " 算不上常見,但确實是受部分南京人青睐的食物。所謂 " 活珠子 ",雖然外形與普通雞蛋類似,但内部卻并不是蛋白蛋黃,而是還未完全成型的雞胚胎。以煮、煎、炸等形式加工後,便是一道可口的美食。
然而,由于 " 活珠子 " 打開後的外形有些驚悚,初見的人可能會産生強烈的不适。那麼在介紹 " 活珠子 " 時,人們的觀點就會不免走向分歧。
挑了張 " 溫和 " 一些的圖
一部分人會對此表示理解,認為接觸到了新事物;一部分人則會由于其 " 勸退 " 的外表,對吃 " 活珠子 " 感到無法理解;還有一部分人會對 " 活珠子 " 本身發起批判,并開始質疑吃 " 活珠子 " 的人。
這些反應并沒有正常與否之分,隻有标準的不同與做法的差異," 求同存異 " 與 " 入鄉随俗 ",從來都是做起來遠比說出口要難。
所以更常見的是,某些人眼中的 " 地域文化 ",在另一部分人看來,就已經達到了 " 地域黑 " 的程度。而這些地域性的行為,不管是平和還是嚴重,都客觀上存在着其文化屬性,就像一切事件都是曆史的組成部分一樣。
本身難以界定,本身與文化相關,再加上些許的樂子成分," 地域黑 " 的經久不衰,或許就與此相關,并且肉眼可見地會繼續延續下去。
絕對理性與客觀的人可能并不存在,我很難說自己讨厭 " 地域黑 " 的話題,也确實曾在許多 " 地域笑話 " 中找到了樂子,就像我曾經在夜晚空無一人的街道上,無視紅綠燈橫穿過馬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