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周炎炎 , 方海平
編 輯丨肖琦
圖 源丨圖蟲
銀行理财公司和公募基金的人才雙向流動近期又開始頻繁起來。
近期,21 世紀經濟報道獲悉,彙豐晉信迎來一位新晉副總裁,爲原交銀理财多資産投資部總經理呂占甲。
呂占甲 2009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金融碩士。在交通銀行總行曆任交易專員、資深投資經理、專戶理财部副總經理、私銀理财部副總經理,交行成立理财子公司後,曆任交銀理财固定收益部兼專戶理财部副總經理、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多資産投資部總經理。具有豐富的銀行理财産品投資管理經曆,債券市場投資交易經驗豐富,善于跨資産、跨市場開展大類資産配置。
此外,近期也有一些國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資經理跳槽到基金公司做債基的基金經理。
" 公募基金中不少都是重股輕債的,這兩年權益市場行情不佳,也需要補充一些開發低波動固收産品的專業人士,剛好與理财子公司的投研人員的能力相契合,因此才會有這樣的流動的情況。" 一位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了解,近來銀行理财投研人員變動頗爲頻繁,除了出走基金公司外,其他理财公司亦出現不少投資人員互相跳槽的情況,尤其是投資條線部門負責人,變動原因和去向不一而足。
比如某股份制銀行理财公司投資經理年初離職去了另一家理财公司,另一位中小型理财公司投資負責人短短幾年間已經在三家理财公司任職過,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财公司投資團隊架構也幾經變化,甚至将中後台交易人員調動負責前台業務。
理财 " 費投資經理 "
在 2019 年開始,各家理财子公司紛紛宣告成立,多家機構引入人才的重點方向,一是母行資管部人才,第二就是公募基金投研人員。
理财公司籌建之初,也有一些公募 " 名将 " 加入理财子公司。比如原光大保德信基金總經理包愛麗加盟彙華理财并參與籌建(現已離職),原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姚東從方正證券辭職後,加盟中郵理财并出任董事長等。
雖然理财子公司當初開出的價碼并不算高,但有些公募人對于當前工作過度擠占生活的現狀不太滿意,希望換一個不太 " 卷 "、比較平穩的環境,懷着這種期待來了理财子公司。比如,有一位合資理财公司固收投資經理就曾對記者表示,以前在基金公司的時候疲于應對各種排名,壓力大到長期脫發,不過去了理财公司之後身體情況好轉,并且超時工作沒有公募基金那麽嚴重,家庭矛盾也相應減少了。
" 對于基層投資人員來說,銀行理财是個大平台,每個投資經理在裏面掌握的業務量是普通基金公司無法比拟的,這份工作也很鍛煉人。" 一位理财子公司中層人士稱。
不過,對于一些長期身處銀行理财公司,特别是早前就一直在銀行資管部的人才來說,對跳出去看看漸漸萌生興趣。銀行理财獨立運營時間不長,目前看來,其投資架構和人員變化情況甚于基金公司。背後深層原因究竟何在?
" 銀行理财公司,比較費投資經理和中層。"一位銀行理财公司投資經理對記者如此戲稱。
上述投資經理對記者指出,雖然同爲資産管理公司,但是銀行理财公司與基金公司的運作方式十分不同,銀行理财公司追求的是絕對收益,在投資上強調的是配置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産品會配置各種各樣的資産,産品的最終表現也就取決于更加多元的因素,很難對其進行歸因,同樣的,也很難給投資經理的投資業績表現進行歸因。
以絕對收益爲導向的銀行理财,其投資運作更加看重結果,看重規模,但在考核層面又缺乏市場化标準。相比之下,追求相對業績的基金公司,對産品和基金經理表現的考核标準會更加明确。
舉個簡單例子,此前銀行理财較多配置的中資美元債,這類債券發行人基本都是房地産企業,随後房地産開發商遭遇了行業性困境,因此整條線的投研幾乎無法幸免于踩雷,但這在相對性标準下仍然可以去進行區别性考核。
理财公司開始 " 末位淘汰 "
" 其實現在我們背負的各種指标一點也不少,"一位股份制銀行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财非常注重客戶體驗,落實到具體投資經理身上,相對于産品标出的 " 業績比較基準 " 的業績達标率非常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公司也會采用數字化風控手段随時監測産品流動性、單一産品偏離度,和所有産品策略最終的運作情況。并不是說産品最終業績達标就行,而是在每日更新淨值的時候,數據都要盡量平穩上升,在市場大跌的時候,也不能跟跌得太明顯,不然會被要求迅速改變投資策略。
上述人士稱:" 理财的壓力一點也不小。主要是因爲理财手續費收取比較低,想要做大營收和利潤必須靠規模。但是淨值化之後波動又比較大,客群不是十分穩定。"
壓力之下,少數理财子公司開始改革人才考核機制,有些引入基金公司的優勝劣汰的考核辦法,在投資經理層面将收入拉開差距。
以往投資經理的薪酬制度與母行資管部差不多,主要按照行政層級發薪,同一層級投資經理收入相差沒有很大。但是有些大行和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在現有考核辦法中加入市場化因素,一年一考核,管理産品規模、收益穩定度在其中占很大比重,從這以後收入差距就拉開了。客觀來說,理财公司現在也是市場化資管公司,對薪酬體系進行調整也是應該的,但相較于其他市場化金融機構較大的收入差距,以及 " 不達标 " 之後還要比同事收入低不少,所以也會主動選擇離開。這形成了一種隐含的 " 末位淘汰 " 機制。
" 理财公司有‘佛系’的也有内卷的,如果身處一家内卷公司,還不如去基金公司博一次,獲得一個與努力相匹配的高收入。畢竟基金公司才是資管業收入天花闆。" 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财公司人士說道。
圍城内外
銀行資管的思維與公募基金的思維有很大不同。
銀行重在防範風險,因爲現有的客戶基本都是從母行繼承來的,再怎麽進行投資者教育,還是風險偏好比較低,甚至要求剛兌。但是公募基金這種更偏資管文化,其主要考量是如何博取高收益。銀行理财并不強調個人能力,注重整體品牌聲譽;而基金公司更爲強調個人吸金能力和操盤能力,市場更加看重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
同樣是做債,策略也有不同。一般在理财公司采用的策略是持有到期,不太做波段交易,但是公募基金比較喜歡賺資本利得,交易較爲高頻。當然,這主要也看投資經理和基金經理的個人風格。
從收入标準來看,銀行理财脫胎于母行資管部,雖然收入相較于行内其他部門還是相對較高的,但與公募基金這種更加市場化的薪酬相比,差距甚大。記者了解到,有些沿海非一線城市的銀行理财公司,開給部分投資經理的月收入甚至剛過 1 萬元。而一般來說,投資經理是一家理财子公司的核心員工。
" 真正能從理财公司跳槽到基金公司的還是少數人,除非剛好遇到‘伯樂’。因爲行業還是有差異,但是基金公司是收入标杆,很多人都想去。但是去了之後也不一定開展業務那麽容易。因爲銀行理财在銷售端還是有母行護航的,基金公司更依靠基金經理自己的市場認可度和業績。從甲方到乙方,考驗的是個人能力,做得不好也很可能被市場抛棄。" 一位基金業人士對記者表示。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趙鳳鈴
21 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