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彩茹
編輯|喬芊
一家水餃連鎖品牌,在中國能開出多少家店?
袁記雲餃的答案是,超過 4000 家。這個數字在行業裏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與二三名的熊大爺、喜家德拉開了不小差距。袁記雲餃創始人袁宏亮的目标,是做到一萬家。
2012 年,22 歲的袁亮宏在烤鴨創業項目失利後,出于對傳統美食的喜愛,在廣州菜市場裏盤下一家五平米的小店,取名 " 袁記餃子雲吞連鎖店 ",爲街坊提供現包的廣式餃子雲吞。當時的餃子市場裏,堂食和零售是主流模式——大娘水餃、喜家德這樣的堂食品牌已經來到數百家店規模,走上全國化擴張之路;主打零售渠道的速凍水餃格局穩固至今。
袁記的第一家店
憑借現包、新鮮、口味上的優勢,袁記在起初的五年中以 " 小而美 " 的姿态平穩發展,2016 年突破百店。但收獲更多人的關注,是在疫情時期。2020 年,全國的線下堂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隻能關停," 生鮮外帶 + 外賣 " 模式爲袁記雲餃赢得了不一樣的窗口。
這一年,袁記門店數從 500 家增長到 1000 家,并開啓了之後每年平均新增近 1000 家的 " 加速度 "。CEO 鄭伯奇說," 這是時代擺在袁記面前的機會。" 而抓住機會的前提,是他們從 2017 年就起就在門店生鮮業務基礎上,進行 " 生熟一體化 " 的嘗試。" 誰也不會預料到疫情的出現,隻是在環境變化時,及時用好自己的長處做調整。"
和同時期的很多品牌不同,袁記雲餃沒有在新消費烈火烹油的時期頻繁融資。一直到 2023 年,他們才接受了黑蟻資本的投資,此時雙方已接觸了五年,期間不乏更高估值的橄榄枝。黑蟻資本之所以投資袁記,看中的是水餃作爲中式快餐品類的可标準化,以及袁記 " 供應鏈和渠道的同時創新 "。
2023 年,袁記雲餃的全國門店數超過 3500 家,大部分是加盟店,總營收超過 47 億元。在佛山新總部辦公室的牆上," 首個突破 4000 家門店中國餃子品牌 "、" 成爲全球餃子行業龍頭企業 " 這樣的标語挂在醒目位置。
站在旁觀者的視角,袁記雲餃一路走來的人、時機、模式幾乎都是順利的,但鄭伯奇挂在嘴邊的話是 "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他們今年主動踩下刹車,開始有意控制規模增速,希望保證和加快加盟商的投資回收期,同時一些新業态的嘗試也逐漸進入大衆視野,包括豬肉鋪子、咖啡等等。
擴張放緩疊加新業态新店型,這些舉動被外界解讀爲不務正業或焦慮。鄭伯奇告訴 36 氪," 很多動作并不是大張旗鼓的戰略轉變,隻是在可控範圍裏的小嘗試,主幹道依然是最核心的命題。"
不過,高速擴張的窗口期不是永久存在,消費大環境的挑戰客觀存在。對于今天的袁記雲餃來說,站在規模制高點上,攻與守孰輕孰重、如何攻、如何守,或許都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近日,36 氪未來消費與袁記食品集團董事兼副總經理、也是袁亮宏的 " 新聯合創始人 " 鄭伯奇聊了聊他們走過的規模躍遷之路,今天所面臨的質疑、不解和挑戰,以及應對新環境的思路與未來的方向。
2022 年:線上業務的 10 倍增長背後
36 氪:你第一次跟創始人袁亮宏見面,是什麽場景?
鄭伯奇:當時袁記的辦公室還是在酒店裏租的一層。那個酒店很有意思,一樓餐廳,二樓 KTV,四樓是足浴按摩,然後袁記在三樓。
36 氪:對這家公司的印象會有點奇怪嗎?
鄭伯奇:一開始覺得不太靠譜,但去了三樓之後發現完全是不一樣的天地,整個視覺呈現和工區排布都挺規範的。有朋友跟我介紹過袁記的情況,形容是 " 公司規模已經很高,但老闆很年輕 "。但見到他的第一眼還是蠻驚訝的,比想象中更年輕。他是挺低調、内斂的性格,思維卻很跳躍。
36 氪:你最初加入袁記是負責外賣業務,當時内心給自己設置的目标是什麽?
鄭伯奇:蠻有意思的。我問袁總 " 希望外賣做到多少 ",他說 " 去年 8000 萬,今年能不能沖一下 2 億 "。我跟他說這個目标至少可以翻倍,其實内心有很強的信心能做到 6 個億。
36 氪:後來實現的成績是從 8000 萬到将近 8 個億,内部慶功了嗎?
鄭伯奇:好像沒有什麽特别強調目标的大規模慶祝。2022 年的年會上,袁總給外賣事業部頒了個特殊的現金獎。
36 氪:你加入前,外賣業務的狀态是怎樣的?
鄭伯奇:團隊分散在幾個區域,策略也比較零散,大部分門店沒有上線外賣,還有一些加盟商自己運營。那時候很尴尬,我們甚至抓不到完整的數據,隻能去預估。
36 氪:把外賣業務拉起來的要點是什麽?爲什麽之前一直沒做好?
鄭伯奇:在我的理解裏,當時袁記的核心不是需要多強的運營能力,而是你對于整個公司的運轉管理模式是否足夠了解。1000 多家門店要怎麽才願意配合、肯花錢把自己的業務交給公司來做。
這也是爲什麽當時我選擇加入袁記、成立一個獨立事業部,而不是以乙方公司的形式去做,要保證想做的事情能推行下去。最終我們不斷去打樣做标杆、啃難啃的加盟商,用半年時間收回了 95% 的門店外賣,由我們統管,大約 1400 多家。這是我加入袁記後,自己覺得最值得驕傲的成績,而不是 GMV 數字。
36 氪:現在外賣的占比有多少?
鄭伯奇:全國大盤大概 35%,不同區域會不太一樣。另外六成左右是生鮮外帶和堂食。
36 氪:今天要在線上渠道做增量,跟三年前的區别在哪裏?
鄭伯奇:當時外賣市場發展已經很成熟,我們是落後于市場的狀态,可以很快追上。但現在要去做到更高的水平,要回答 60 分到 80 分乃至到 100 分的問題,比 0 分到 60 分要更難。平台對本地生活的參與越來越深,意味着流量的結構、算法、邏輯變得更複雜,我們也需要有更專業的團隊來快速響應。
規模躍遷不是因爲做對了某一件事
36 氪:外界來看,2020 到 2021 年是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是疫情頻發的一年,但袁記雲餃門店數破 1000 家,同時開啓了每年新增 1000 家的擴張速度,被更多人關注到。
鄭伯奇:當時我們推 " 生鮮外帶 " 的模式,疫情期間甚至比之前賣得更好。那個時期很多品牌隻賣堂食,沒辦法做生意。這是社會也好、時代也好,擺在袁記面前的一個機會,我們抓住了。但并沒有說提前設定好未來的增長之道,而是在環境變化的時候,去用好自己的長處。
36 氪:當時能做到 " 生鮮外帶 + 熟食外賣 ",其實是因爲在更早之前做了從生鮮到生熟一體的轉型,這個決策怎麽做的?
鄭伯奇:當時不算是創新,隻是在看到市場機會的時候,去做了這樣的嘗試。其實 " 生熟一體化 " 也摔過跟頭,2017 年開出的前兩家店表現并不好,但我們沒有用 " 幸存者偏差 " 的心理去否定它,後來經過改進調整後被驗證了成功。我一直覺得,袁記現在的成績不是因爲做對了某一件事情,就迎來飛躍式增長,它是很多小嘗試累加的結果。
36 氪:你們好像不太喜歡去強調某個關鍵決策和關鍵時刻。
鄭伯奇:這個很有意思,袁總每一年都會說 " 今年是袁記最重要的一年。" 我們感覺也是這樣的,每年袁記都會有重要的改變發生。
就像《人類群星閃耀時》裏說的,很多事情在當時可能是個小小的決定,最後反而産生重大影響。大家都喜歡英雄主義的故事,但成功一定是無數正确選擇累加的結果。我們沒辦法預測未來,隻能是保持不斷的嘗試,争取做對。
36 氪:最初創立的 4 年,完成 1 家店到 10 家店到 100 家店,靠的是什麽?
鄭伯奇:當時無論是内部團隊還是加盟商,都凝聚了一批特别熱血、有幹勁的人," 兄弟情懷 " 很重。這對民營企業來說其實是很加分的東西,在很多成功的餐飲、茶飲品牌的發展史上都不罕見。我們現在也經常會提," 一個人可以跑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36 氪:現包餃子品牌中,袁記後來的全國化擴張看起來是最順利的,在你看來原因是什麽?
鄭伯奇:可能是每一步都走得相對都保守一些,把一個區域打透,再去開辟下一個區域。這跟當時 7-11 在日本的發展有點類似。因爲中國很大,區域性很強,來到一個新市場,我們不是在用幾千家店去對當地的百店品牌,而是 "0 對 100"。
36 氪:怎麽才叫 " 打透一個區域 "?
鄭伯奇:更簡單的理解還是門店數吧。我們會在當地找一些區域性連鎖的餐飲品牌對标,紫燕百味雞也好,如意馄饨、吉祥馄饨也好,甚至會去看星巴克、肯德基能在當地開到多少家店,這些都可以作爲參考點。
袁記雲餃門店
36 氪:現包水餃連鎖化,這件事本身的核心難點在于什麽?
鄭伯奇:供應鏈。現有的水餃雲吞連鎖品牌裏,具備自主工廠的其實非常少。很多人問袁記爲什麽跑得這麽快,其實背後就是生産制造、物流這些能力。
36 氪:對消費者來說,供應鏈能力在産品上有什麽可感知的東西?
鄭伯奇:面皮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它看起來價值感可能不高,但中國的幹面行業相對比較發達,濕面生産工藝其實還有落後的地方。我們之前去了趟日本,那邊的濕面工藝還挺值得學習的,所以袁記一直在改良這個闆塊。餡料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現在盡可能還原鮮肉的口感。
36 氪:接下來開店,在店型、選址上會以什麽爲重心?
鄭伯奇:不同區位要匹配不同店型。總的來說,社區店型一定還是相對核心的點,如果想開萬店,社區能支撐的門店規模最大,是跳不過去的。
對手是所有快餐
36 氪:有一種廣泛的聲音說,袁記雲餃門店的現包是表演性質。
鄭伯奇:如果隻是表演性質,那我們大可以賣 100 斤、隻表演 10 斤,但并不是這樣。尤其遇到特殊的節假日,員工甚至淩晨三四點就要到門店備料。爲什麽這麽幹?就是因爲所有的交付都是這樣一個個包出來的。
36 氪:袁記怎麽定義現包員工的角色?
鄭伯奇:他們交付的是一種情緒安心感,一方面向消費者展示,另一方面也主動被監督。
36 氪:除了用鮮蔬外,你們有探索讓 " 新鮮 " 更進一步的其他可能嗎?
鄭伯奇: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讨論。我們嘗試過在電商闆塊做 21 天短保的産品,這個概念在傳統電商其實挺難的,庫存管理壓力很大。另外也在一些區域供應鏈允許的情況下,做肉的 " 鮮配 ",盡量縮短物流和庫存周轉時間。但不得不承認,考慮到屠宰的規模化、工藝标準化、品質管理這些方面,普及 " 鮮配 " 還有比較大的挑戰。
36 氪:之前你們受到一些有關 " 新不新鮮 " 的争議。今年的擴張速度在放緩,是受到争議的影響嗎?
鄭伯奇:其實我們最近兩個月的招商已經暫停了,今年一直在有意控制擴張速度。必須坦誠地說,部分新開門店的盈利能力不如最高峰時期那麽強,這背後可能是整個消費環境的變化。我們也在探讨怎麽讓加盟商的投資回報期更短,最近可能要降加盟費。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是去修内功,同時想清楚 " 攻 " 和 " 守 " 的問題。
36 氪:公司牆上 " 萬店品牌 " 的目标現在依然很醒目。
鄭伯奇:它是一個概念,我們相信這個品類在國内一定能出萬店規模的品牌,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做到,但它不會是每天喊的口号。我經常跟團隊強調一個概念,叫做 " 把目标忘掉 ",所有的關注點都回歸到過程裏去。
36 氪:除了 " 萬店 ",還有其他長遠的命題嗎?
鄭伯奇:全球化發展,北美、東南亞市場都有在籌劃。包括上市也是,它可能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标,但并不是我們最終在這個事業裏想要完成的事情,所以不太希望總在内部去提。這些事情不是在一條時間軸上漸次走完,也不是大張旗鼓的戰略,它可能是并行的嘗試。最核心的脈絡一定還是最基礎的東西——穩住國内這麽多門店的盈利能力、産品品質、消費體驗。
36 氪:餃子這個賽道,袁記雲餃的規模已經是斷層第一。你們現在的錨點是誰?
鄭伯奇:我們要降加盟費,不是因爲别的品牌降了,而是察覺到回本周期在變長,希望加盟商好做一點。豬肉最近一直在漲價,但我們内部從今年初到現在,反倒對一些核心原物料降過幾次價。
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是,隻有加盟商賺了錢,才更願意開店,才會有我們的規模、效益和大盤。這個時候需要堅持去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看别人。
36 氪:子品牌 " 袁小餃 " 也跑得很快,袁記在培養一個跟自己打的對手嗎?
鄭伯奇:其實袁小餃一開始的定位更下沉,但這幾年市場形勢在變化,大家都在往下沉市場走,同時袁小餃不可避免地向上走,所以開始有一點 " 交鋒 "。這在我們看來也不是壞事,實際上能幫品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定位。
袁記旗下子品牌「袁小餃」
36 氪:跟同行其他對手還存在激烈競争嗎?熊大爺、喜家德都在千店規模的行列。
鄭伯奇:跟喜家德直接對抗的區域和場景并不多,他們相對更聚焦北方市場。熊大爺的創始人和袁總是高中同學,還是袁記早期的加盟商,他們相識很久,前幾天還一起吃飯。我們理解的競争不是敵對,而是相互超越、相互叠代地去共建一個行業。
客觀上,從門店規模來講,袁記目前跟第二名、第三名拉開很大距離。到現在,我們的對手應該說是所有快餐品類。
36 氪:你們内部提及最多的其他公司是誰?
鄭伯奇:不會有一個非常核心的對标對象,會在不同維度上去比較。産品研發可能會去看茶飲咖啡品牌,瑞幸、喜茶、霸王茶姬等等,他們的研發确實做得很好。消費者的認知和體驗上,可能會去看老鄉雞、塔斯汀甚至一些正餐品牌。管理和組織力的層面,會去看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這種大連鎖品牌。
36 氪:比如産品研發,主要看 " 喜茶 "、" 霸王茶姬 " 的什麽?
鄭伯奇:一個是市場導向,另一個是它們有非常完善的産品庫和上新鏈路,這中間涉及到一些核心問題,比如科學的測試流程、跟其他部門的串聯協同、如何定義銷售等等。
36 氪:你怎麽評價袁記現在的産品研發能力?
鄭伯奇:我們的研發還是有些偏零散,整個鏈路還比較薄弱。前段時間上新魔芋燕麥系列,上線三天就賣斷貨,中間卡了幾天供不上貨,這也意味着從下目标到采購、訂貨、鋪貨的過程裏還是不完善。我們也在做複盤反思,但這是第一次串聯幾個部門一起做 " 上新 ",對袁記的産品研發來說仍然有特别意義。
小步快跑,而不是高舉高打
36 氪:除了常規的袁記雲餃門店,你們還做了不少新嘗試,比如 " 餃子與酒 "、" 袁記雲餃的猜想 " 等等,公司樓下還有一家 " 袁咖 "。是因爲在餃子這個主賽道上已經足夠穩了嗎?
鄭伯奇:我們從來沒有一天覺得自己很 OK,始終有個心态是 "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首先,把袁記雲餃做得更大更好,這個核心命題不會改。我印象深刻的是,加入袁記前跟袁總有幾次碰面,他當時就反複提到 " 餃子 +" 的概念。他很早就在思考,生鮮以外還可以做什麽,小菜、醬料、飲品等等,一直有在嘗試。
36 氪:這很容易給人一種 " 既要又要 " 的感覺,也是創業公司容易陷入的經典 " 危險點 "。
鄭伯奇:沒錯,可能集中投入資源去做一件事情,很難說會必成。但回到出發點來講,我們并不是想轉換賽道,而是在主幹道堅固、有條件的前提下,做一些小的關聯性嘗試。假設 " 餃子與酒 " 跑出來了,最後可能會給袁記雲餃多一種變形的可能。
36 氪:這些新嘗試裏,目前跑得比較好的是什麽?
鄭伯奇:我們有兩家賣黑豬肉的鋪子,還不錯。還有一個主打電商和 B 端的子品牌 " 袁記味享 ",目前看也很有希望,畢竟電商、流通渠道的市場就擺在這裏,過去有一些大玩家,但你不能因此就說它沒空間了。
36 氪:怎麽判斷一個新業務模式是否應該繼續探索下去?
鄭伯奇:這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我們大緻會考慮兩方面。第一,這個項目到現在爲止消耗的資源,是不是在一開始的預設範圍裏。第二,後續如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是不是有逐漸創收的希望。我們中途也關停過一些項目,但袁記味享還一直在做,是因爲對它的預期和目前投入的成本都還在理想範圍裏。
36 氪:目前來看,袁記最終的狀态可能是一條主幹和 N 條枝幹?
鄭伯奇:袁總其實沒有明确提過什麽 vision。我們能看到的可能是,鞏固好袁記雲餃的行業龍頭位置,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用成熟的行業産業經驗和運營管理能力,去其它賽道孵化新産品。另外在縱向上走得更深一些,對應國家政策去做養殖等等,都有可能。
36 氪:袁記要繼續向前走的話,你們覺得還需要再建的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麽?
鄭伯奇:健康的組織力,這是很明确的。最近兩個月我們探讨最多的話題就兩個,一是未來在新店型升級上、以及在外部還有什麽機會點。另一個就是組織力,如果内部的組織效率不提上來,外部的機會點可能都抓不住。
36 氪:關于組織力的提升,現在有一些結論或方法嗎?
鄭伯奇:袁記到現在正好 12 年,早期發展非常受益于 " 兄弟情 " 這樣的凝聚力。來到目前這個規模,必然會有一個從粗放走向更精細的過程,管理機制需要去叠代。但組織力的改革不是一勞永逸,我們内部一直在說 " 時時刻刻關注效率 ",永遠要讓自己的效率比昨天更高一點。